留英申请人数暴涨,你的梦校还好进吗?

puppy

这可不是贩卖焦虑,UCAS的最新数据确实显示,申请人数又卷出了新高度。尤其是G5和王爱曼华这些热门院校,不仅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很多专业甚至会提前关闭申请通道。那么,在“神仙打架”的当下,我们的梦校真的遥不可及了吗?当然不是!但老一套的申请思路可能行不通了。这篇文章会带你深入分析最新的录取趋势,告诉你哪些专业是“重灾区”,并给你一些超实用的应对策略,帮你精准定位、弯道超车。想知道怎么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吗?快进来看看吧!

这篇文章,咱们聊点实在的

- 现状有多“卷”:扒一扒UCAS最新数据,看看申请人数到底有多夸张。

- 哪些专业是“重灾区”:精准点名商科、计算机、传媒等热门专业,分析它们为什么难申。

- 你的PS及格了吗:现在招生官想看到的,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我爱学习”。

- 如何“弯道超车”:除了刷分,你还能做些什么来提升背景,让你的申请材料脱颖而出。

- 选校新思路:别只盯着G5,聊聊那些实力超群但相对“低调”的宝藏院校和专业。


留英申请人数暴涨,你的梦校还好进吗?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lxs.net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有点扎心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现在的英国申请,到底有多卷?

先给你们讲个去年我身边发生的真事儿。我认识一个学妹,叫Amy,本科是国内一所不错的211,均分88+,雅思7.5,还带两段叫得上名字的实习。她信心满满地把申请目标锁定在G5和王爱曼华(KCL, 爱丁堡, 曼大, 华威)。她当时的原话是:“我这背景,申个曼大的商学院总稳了吧?”

结果呢?从圣诞节等到复活节,一封封拒信飘然而至。UCL说她的核心课程匹配度不够,LSE说她的竞争背景在申请者中不占优势,最后连她以为“稳了”的曼大,也以“申请人数过多,择优录取”为由,把她放进了遥遥无期的waiting list。Amy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反复问我:“是我的背景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变了?”

我想说,Amy,你的背景没问题,但世界真的变了。现在的留英申请,已经不再是几年前那个“材料齐全、分数达标”就能拿到offer的时代了。它更像一场高手云集的“饥饿游戏”,每个人都手握漂亮的成绩单和丰富的实习经历,而学校就那么多位置,凭什么偏偏选你呢?

这绝对不是在贩卖焦虑。不信?我们直接上数据,看看这片竞技场如今是怎样一番“神仙打架”的景象。

官方数据告诉你:申请池里挤满了“竞争者”

每年,UCAS(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发布的数据报告,都像留学圈的“年度体检报告”,清清楚楚地告诉你,竞争有多激烈。

根据2024年1月截止轮次的最新数据,虽然全球申请总人数有轻微回落,但来自中国的申请者数量依然维持在极高的水平。数据显示,有27,810名中国内地学生通过UCAS递交了本科申请。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中国依然是英国大学最大的国际生源地,没有之一。虽然比2022年巅峰时期的33,660人有所下降,但这个庞大的基数,决定了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丝毫未减。

我们再把镜头拉近一点,看看那些热门院校。官方虽然不会公布每个学校的具体申请数据,但从各大学的年度报告和录取趋势中,我们能窥见一斑。

就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来说吧,这所社科殿堂的热门专业,比如经济、金融、会计等,录取率常年徘徊在10%以下。这意味着每10个申请者里,有9个都会被拒之门外。你以为这已经很夸张了?帝国理工学院(IC)的计算机科学系,录取率甚至可能低于5%。我见过一个申请IC计算机的同学,A-Level成绩是4个A*,手握奥赛金牌,最终才勉强拿到一个面试机会。

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并不仅仅局限于G5。像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KCL这些学校,因为综合排名高、地理位置好、专业设置全面,早已成为G5之外的“兵家必争之地”。

举个真实的例子,爱丁堡大学的商学院和信息学院,每年都会因为申请量过大而提前关闭申请通道。去年,很多同学在11月份还在慢悠悠地准备文书,结果12月初一刷官网,发现自己想申的专业后面挂上了“Application Closed”的牌子。曼彻斯特大学的环境与发展学院,因为申请量是录取名额的十几倍,也成了出了名的“拒信营”。

所以你看,不是你的背景不够好,而是跟你同台竞技的人,实在太多、太强了。

小心!这些专业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

如果说整个英国申请是一片“红海”,那下面这几个专业,简直就是“血海”。如果你想申请它们,请务必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1. 商科(Business & Management)

这绝对是内卷之王,没有之一。无论是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还是管理学,都是中国学生申请的大热门。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业前景好,职业路径清晰,听起来“高大上”。

这就导致了什么后果呢?G5的商科硕士,基本只看顶尖985/211的学生,而且均分要求高到离谱,卡88-90分是家常便饭,还特别看重你的实习经历。比如,你想申请LSE的金融硕士,光有高分远远不够,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你在中金、高盛这种级别的公司里做过核心业务的实习。

即使是排名稍后一些的学校,商学院的门槛也水涨船高。华威大学的WBS商学院,很多专业都有自己的“认可院校名单”,如果你的本科院校不在这份名单上,哪怕你均分95,也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一个同学本科双非财经院校,均分92,GMAT 720+,申请华威的MSc Finance,连个面试机会都没等到。

2. 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Computer Science & Data Science)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CS和DS专业的热度已经直逼商科。这两个专业的特点是:学术要求高,且极度看重实践能力。

申请这类专业,招生官不仅会仔细看你的数学、编程相关的课程分数,更想知道你“做过什么”。你有没有自己的GitHub项目?你参加过Kaggle数据竞赛吗?你对哪种算法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都必须在你的文书和简历中得到体现。

去年有个学生,申请UCL的软件工程,他的PS里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利用Python写了一个爬虫程序,来分析二手交易网站上的价格波动,并附上了GitHub链接。最终,他以一个不算顶尖的均分(85分左右)拿到了offer。而另一个均分接近90,但PS里只泛泛而谈“对编程充满热情”的同学,则收到了拒信。这就是差距。

3. 传媒(Media & Communications)

传媒专业,尤其是伦敦地区的学校,比如LSE、KCL、Goldsmiths,因为地处全球媒体中心,吸引了无数文科生。但传媒专业的录取,非常“玄学”。它不像理工科那样有明确的硬性指标,更看重你的思想、批判性思维和个人见解。

LSE的MS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每年都收到上千份申请,最终只录取几十个人。它的文书要求你对某个具体的媒介事件或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不是简单地复述理论,而是要提出你自己的、独特的、有逻辑支撑的观点。很多人文书写得像“读书笔记”,罗列了一堆名人名言,但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恰恰是招生官最不希望看到的。

一位成功申请到这个专业的学姐分享说,她的PS写的是分析“网红”现象背后的文化资本逻辑,结合了布尔迪厄的理论和她自己对社交媒体的观察。这种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关怀的文书,才能打动招生官。

老一套申请思路,行不通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泄气。既然竞争这么激烈,我们普通学生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但前提是,你必须抛弃掉那些老旧的、模板化的申请思路。现在,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激情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由分数和实习拼凑起来的“标准件”。

第一,从“广撒网”到“精准狙击”

很多人喜欢海投,一口气申请十几个专业,觉得“总有一个能中”。这种策略在过去或许有效,但现在只会稀释你的精力,让你每一份申请材料都显得平庸。

正确的做法是“精准狙击”。花时间去深入研究你真正感兴趣的3-5个项目。去学校官网看它们的课程设置(Modules),看每一门课的介绍,看授课老师的研究方向。找到这个项目最吸引你的那个点,然后在你的PS里,把它具体地、有说服力地讲出来。

举个例子,你想申请华威大学的MSc Business Analytics。你不能只说“我对商业分析感兴趣”。你应该说:“我注意到贵项目的‘Data Mining Techniques’这门课,是由在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领域有深入研究的XX教授授课。我曾读过他的论文,并对我自己一个关于用户画像的课程项目产生了启发。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在他的指导下,深入学习……”

看到区别了吗?前者是空洞的表白,后者是基于深入了解的“双向奔赴”。

第二,让你的背景“故事化”,而不是“列表化”

很多人的简历和PS,看起来就像一份清单:我均分多少,考了雅思,做了三段实习,参加了两个比赛。这些信息很重要,但它们是冰冷的。你要做的,是把这些点串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你为什么对这个专业产生了兴趣?为了这个兴趣你付出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如何塑造了你?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而这个项目又如何能帮助你实现目标?

比如一个申请市场营销的同学,他可以这样讲故事:

“大二时,我在一家初创公司实习,负责社交媒体运营。我发现,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发帖,粉丝增长都十分缓慢。这让我第一次对‘流量’和‘用户粘性’产生了困惑(发现问题)。于是,我开始自学Google Analytics和用户行为分析的课程,并尝试用A/B测试来优化我们的文案和发布时间(采取行动)。通过分析数据,我发现我们的目标用户在晚上10点后更活跃,且更喜欢看短视频。调整策略后,我们的账号在一个月内涨粉50%(获得结果)。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感性的创意必须与理性的数据分析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市场价值(形成感悟)。因此,我希望到贵校系统学习消费者行为学和营销分析,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据驱动型营销专家(连接未来)。”

这样的故事,有冲突,有行动,有结果,有反思,远比“我做过新媒体运营实习”要生动得多。

第三,拓宽你的视野,别只盯着“排行榜”

G5、王爱曼华固然好,但英国教育的精髓在于其多样性。很多在综合排名上不那么亮眼的学校,却在某些特定领域拥有世界顶尖的实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宝藏院校”。

比如,想学商科,除了LSE、IC,你有没有看过拥有三重认证、以实践闻名的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或者是在运筹学和商业分析领域极强的克兰菲尔德大学?

想学计算机,除了牛剑、帝国理工,你有没有了解过在人机交互领域独树一帜的巴斯大学,或者是在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方面实力雄厚的南安普顿大学?

想学传媒,除了LSE,你有没有关注过在新闻实践方面享有盛誉的谢菲尔德大学,或者是在电影研究领域排名全英第一的华威大学?

合理地搭配你的“冲刺-稳妥-保底”院校,把一些专业排名高、但综合排名没那么“卷”的学校放进你的申请清单,不仅能大大增加你的录取几率,更可能让你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你的学术环境。

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心理战。当所有人都在焦虑地刷分、刷实习的时候,你更需要静下心来,好好问问自己:我到底想学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我怎样才能把最好的自己,展示给招生官?

别让“内卷”这个词困住你。申请人数多,确实意味着竞争大,但也说明英国大学的魅力不减。与其抱怨路太挤,不如想想怎么才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

记住,申请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拿到一个排名最高的offer去发朋友圈,而是为了找到一个能让你在未来几年里,学到真东西、实现自我成长的地方。

所以,别慌。深呼吸,做好你的研究,打磨你的文书,把你的故事讲好。那封你梦寐以求的offer,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