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哭!亲历英国动画专业的神仙打架

puppy

还在纠结要不要来英国学动画?先别急着打包行李,来听我这个亲历者给你掏心窝子聊聊,这边的“神仙打架”到底有多夸张!真不是吹,我同学的 sketchbook 翻开就是一本准备出版的艺术设定集,日常聊天发现人家不是清华央美毕业,就是已经有N年行业经验的大佬。天天被大神们环绕,感觉自己通宵爆肝都追不上,简直要被“卷”哭了!这篇文章就带你沉浸式体验一下这窒息又过瘾的学习氛围,分享我是怎么从一个“小透明”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定位,顺便再附上几条超实用的作品集准备和学习心态调整的干货。想知道怎么活下来?快来看看吧!

阅读前请注意
这篇文章不是劝退文,而是“生存指南”。它可能会让你感到焦虑,但更希望给你披上盔甲。英国动画专业的“卷”是事实,但它带来的成长也是真实的。请系好安全带,我们准备进入“神仙打架”的现场了。

还记得我刚到英国,参加我们动画专业新生欢迎会的那个晚上。大家拘谨地坐在一起,互相介绍。轮到一个看起来特别安静的女生,她有点害羞地从包里掏出一个本子,说:“Hi, I'm... this is my sketchbook.”

我当时心想,哦,看看同学的日常练习,挺好。结果她一翻开,我旁边的空气都凝固了。那哪里是 sketchbook?那TM就是一本准备直接送去印刷厂出版的《XXX奇幻世界艺术设定集》!每一页都是完成度极高的角色设计、场景概念图,旁边还用漂亮的英文手写体标注了详细的世界观和生物习性。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现在买机票回家还来得及吗?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留学申请时中介口中的“创意氛围浓厚”,翻译过来就是“欢迎来到神仙打架现场”。所以,如果你还在纠结要不要来英国学动画,先别急着打包你的 Wacom 板和行李箱。来,搬个小板凳,听我这个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一年的“幸存者”,给你掏心窝子聊聊,这边的“神仙打架”到底有多夸张。

你的同学,可能不是“同学”,是“老师”

来之前,我天真地以为,大家都是来学习的,水平应该都差不多吧?来了之后才发现,我错了,错得离谱。我的同学们,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行业精英名录。

我给你大概分分类,你感受一下这令人窒息的阵容。

第一类,是国内艺术院校的“顶配玩家”。我们班有个哥们儿,本科是清华美院的。什么概念?就是那种你还在纠结透视怎么画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探讨动画的叙事结构和哲学隐喻了。他的作品,无论是技术还是思想深度,都经常被导师当成范例在全班展示。跟他一组做项目,压力大到能让你一周瘦五斤。你交一个火柴人动画,他交一个从分镜、原画、上色到配乐都自己搞定的短片,你说这怎么比?

第二类,是带着一身“装备”来的行业大佬。我身边坐着一个同学,日常聊天才知道,他来读研之前,已经在国内一家知名的动画公司做了五年角色动画师了。人家参与过的项目,都是你在电影院或者B站上看过的爆款。他来读研的目的,不是学技术,是想转型做导演,积累作品集和人脉。所以你看他做作业,那速度、那标准,完全是商业项目的级别。我们还在磕磕绊绊地K帧,他已经开始用各种高级插件和脚本来优化工作流了。每次向他请教问题,都感觉像是在公司接受总监的免费培训,赚了,但也更焦虑了。

第三类,是跨专业来的“降维打击者”。你以为动画专业都是画画的?太天真了。我们专业有个同学本科是学建筑的,他的空间感和结构设计能力简直是“变态”级别的。当我们在苦恼场景怎么搭建得更合理时,他直接用建筑软件建了个模型,然后导入三维软件,那个效率和精准度,让我们这些美术生望尘莫及。还有一个学计算机的,代码能力超强,自己写了个渲染插件来处理作业里的特效。跟他们比,感觉自己就像个只会用画笔的“原始人”。

根据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CAS)的一些数据趋势,像动画、游戏设计这类创意媒体专业的申请人数每年都在攀升,尤其是在顶尖艺术院校,录取比例可能低至10:1甚至更低。比如伦敦艺术大学(UAL)和皇家艺术学院(RCA)这些学校,每年收到的申请材料堆积如山,能被选中的,基本上都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你以为你只是在和同龄人竞争,实际上你是在和全世界的青年才俊、行业精英同台竞技。

“神仙打架”的日常:每一天都是公开处刑

如果说同学的背景已经让你压力山大,那日常的学习生活,简直就是一场场“公开处刑”。

这里的“Critique Session”(我们简称Crit),也就是作品评估课,是家常便饭。形式很简单,就是把你的作品(无论是半成品还是成品)投到大屏幕上,然后接受导师和所有同学的轮番“审判”。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次 Crit。我通宵两天做了一个自认为还不错的行走循环动画,结果我前面那个同学,展示了一个用TVPaint做的手绘动画短片,画风细腻得像吉卜力工作室的原画,动态流畅得像水一样。等他的作品放完,全场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掌声。导师甚至说:“This is industry level work.”(这是行业水准的作品。)

然后,轮到我了。我的那个小小的、略显僵硬的行走循环被投到大屏幕上,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忘了穿裤子就上台演讲的小丑。整个过程,我几乎不敢抬头看大家的眼睛。那种感觉,比考官直接说“你不行”还要难受一百倍。

这里的学习氛围,就是不断地把你打碎,再让你自己想办法重组。除了Crit,小组合作也是一大挑战。你以为可以抱大腿了?不,你是怕自己拖后腿拖到被“优化”掉。我们有个小组项目,需要做一个30秒的3D动画短片。组里的一个大佬,在项目刚开始的第二天,就默默地把所有角色的模型和绑定都做好了,精度高到可以直接拿去拍电影。我们剩下的人面面相觑,手里刚画好的草图瞬间就不香了。你怎么办?你只能硬着头皮爆肝,通宵学新的软件,研究更高级的技术,拼了命地去追赶他的脚步,只为了让自己的那部分工作看起来不那么“寒酸”。

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作业,还有各种竞赛和实习机会。英国的动画产业非常发达,像Aardman(就是做《小羊肖恩》的那个)、Framestore(做《哈利波特》特效的)这些顶级公司,都会和学校有合作。每当有实习招聘或者行业竞赛(比如著名的Royal Television Society Student Awards)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神仙”们早就开始准备了。他们的作品集,永远是“ready”的状态。而你,可能还在为下一个作业的deadline挣扎。这种无形的压力,才是最让人窒息的。

夹缝中求生存:从“小透明”到找到自己的节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要被劝退了?别急,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告诉你,即便是在这样的“神仙局”里,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也一样能找到活下去的方法,而且活得还不错。

刚开始的几个月,我确实非常痛苦,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我每天都在想:“我这么菜,为什么要来这里受罪?”我甚至不敢在社交媒体上发自己的作品,因为觉得跟同学的比起来,简直就是“垃圾”。

转机发生在一个导师跟我的一对一谈话里。他看了我所有的作业,然后对我说:“我看到了你的挣扎,也看到了你的模仿。你在努力变得像他们一样,但你忘了你自己是谁。他们很棒,但你不需要成为他们,你需要成为你自己。”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也像一剂强心针,让我瞬间清醒了。我开始反思,我来这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一纸文凭,还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横向比较”。我不再拿我的作品去跟班上最牛的那个大神比,那纯属自虐。我开始“纵向比较”,拿我这个月的作品跟我上个月的作品比。我发现,虽然我离大神还很远,但我自己确实在进步。我的线条更稳了,我的动画节奏感更好了,我学会了用新的软件。这种源于自身的成就感,慢慢把我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接着,我开始寻找自己的“独特性”。那些技术大神们,他们的作品确实华丽,但有时会缺少一点个人化的东西。而我,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我的文化背景、我的成长经历,就是我独一无二的宝藏。我开始尝试把中国的水墨画元素、神话故事融入到我的创作里。我做了一个关于“年兽”的短片,技术上可能很稚嫩,但故事和美术风格是全新的。在一次Crit上,这个作品竟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导师说:“技术可以学,但创意和独特的视角是买不来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在这个“神仙打架”的环境里,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我还学会了把“竞争者”变成“老师”。我鼓起勇气,拿着我的问题去请教那些大佬。比如问那个行业大神:“你的动画曲线是怎么调得这么舒服的?”问那个建筑系学霸:“这个场景的透视我总画不对,你有什么技巧吗?”我发现,他们非但没有藏着掖着,反而非常乐于分享。原来,高手们并不在乎你追赶他们,他们更享受交流和碰撞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学到的东西,比在课堂上听讲要多得多。

根据英国创意产业联合会(Creative Industries Federation)的数据,英国的创意产业是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对GDP的贡献超过1000亿英镑。这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也意味着对人才的极高要求。这个环境逼着你不能只做一个“画画的”,你必须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独特风格、会沟通、懂协作的“创作者”。

超实用干货:给未来“战士”的装备清单

如果你听完以上这些,不但没被吓跑,反而有点热血沸腾,那恭喜你,你具备了在这里生存下去最重要的特质:强大的心脏。下面,给你几条我用血泪换来的超实用建议,算是给你上战场前,塞进你背包里的“装备”。

关于作品集准备:

别再堆砌数量了!招生官没时间看你100张粗糙的素描。他们想看的是3-5个完整的、能体现你思考过程的“项目”。一个项目可以是一个短片、一个角色设计系列、或是一本故事绘本。重点是,要包含你的前期调研、概念草图、故事板、色彩测试,一直到最终成品。这个“过程”远比一个光鲜亮丽的“结果”更重要,因为它能展示你的学习能力和创作潜力。

深入研究你要申请的学校和专业。有的学校,比如皇家艺术学院(RCA),可能更偏爱实验性、观念性的作品;而有的学校,比如伯恩茅斯大学的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NCCA),则以其与行业接轨的、技术导向的教学闻名。你的作品集,要像情书一样,写给你心仪的那个“TA”,而不是一封群发的垃圾邮件。投其所好,才能提高命中率。

关于学习和心态调整:

接受“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告诉你一个秘密:那些你眼中的“神仙”,他们也觉得自己是“冒牌货”。每个人都会焦虑,都会自我怀疑。当你觉得“我不配在这里”的时候,请告诉自己,这恰恰说明你在一个能让你成长的环境里。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重新定义你自己的“成功”。在“神仙打架”的环境里,你很容易被别人的标准绑架。比如,某某拿了学生大奖,某某去了迪士尼实习。但这些就等于成功吗?也许你的成功,是独立完成一部表达自我的短片,是掌握了一项新技能,是交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别用别人的尺子,来量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记得休息,记得去生活。我见过太多同学,把自己锁在动画工作室里,一天24小时连轴转,最后身体垮了,创作灵感也枯竭了。动画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去逛逛伦敦的美术馆,去苏格兰高地徒步,去街角的小酒馆和朋友聊聊天。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事情,最终都会变成你作品里最动人的细节。

所以,来英国学动画,到底值不值?

我的答案是,太值了。这就像你花钱进了一个顶级的“武林大会”,每天都有机会和未来的行业翘楚、艺术大师们过招。你会被打得鼻青脸肿,会无数次怀疑人生,但只要你扛下来,你会发现,你的内力、你的招式、你的眼界,都早已脱胎换骨。

这里的“卷”,不是为了把你淘汰,而是为了把你磨砺成一把更锋利的剑。准备好了吗?未来的“神仙”,战场上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