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课季避坑核心要点 |
|---|
| 官方的 Academic Calendar 永远是第一手资料,比任何学长学姐的建议都权威。 |
| Rate My Professors 上的差评要辨证地看,是教授真的不行,还是学生自己没努力? |
| “水课”不等于“躺平课”,想拿A还是得花时间,只是投入产出比更高。 |
| 别贪心,一学期选5门课是正常操作,选6门甚至7门的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但别轻易模仿。 |
嘿,各位 lxs.net 的小伙伴们!
还记得我刚来加拿大的第一个选课季吗?那会儿我还是个天真的大一新生,以为大学选课就像在网飞上选电影一样,哪个名字酷炫就选哪个。于是,我的第一学期课表堪称“史诗级灾难片”:早上八点的“中世纪哲学史”(因为听起来很深沉),紧接着是“高级微积分”(想证明自己是数学天才),下午再来一门“有机化学实验”(幻想着穿白大褂的样子),外加一门听说作业多到爆炸的编程课。
结果呢?哲学课的古英语文献读到我怀疑人生,微积分教授的板书连爱因斯坦来了都得皱眉,化学实验每周要写十几页的report,而那门编程课,我连环境都没配置好就期中了。第一个学期结束,我的GPA低到尘埃里,自信心也被打击得体无完肤。那一刻我才明白,选课,根本不是选你“喜欢”什么,而是一场信息战,一场关于策略、规划和自我认知的博弈。今天,学长我就把当年用血泪换来的教训,整理成这篇超长干货,帮你们在选课的战场上,稳准狠地拿下高分!
第一战:别懵!先搞懂毕业要求那套“黑话”
在你打开选课系统,看到满屏的课程代码和缩写之前,请务必先找到你学校官网上的“Academic Calendar”或者叫“Undergraduate Calendar”的东西。这玩意儿就是你的毕业圣经,里面有关于你专业、学位的所有官方规定。学长学姐的建议是参考,但这本“圣经”才是法律。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黑话”你必须搞懂:
Credit(学分):这最好理解,就是你的“经验值”。在加拿大大学,一门单学期的课通常是3个学分(或者叫0.5 FCE - Full-Course Equivalent),一学年的课(fall+winter)就是6个学分(1.0 FCE)。一个标准的四年本科学位,通常需要修满120个学分,也就是40门课。算一下,40门课分到8个学期,平均每学期就是5门课。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通常都说一学期修5门课是标准配置。
Prerequisite(先修课程):简称Prereq。这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你必须先通关“微积分I”,才能解锁“微积分II”这门课。系统会自动检查,没修过的话,你根本选不上。
Corequisite(并修课程):简称Coreq。意思是两门课必须一起上,或者在修A的同时,你必须已经修过B。比如,你选物理实验课,就必须同时在修(或已修完)对应的物理理论课。
Antirequisite(互斥课程):这个很重要!意思是两门课内容太相似,你修了一门就不能再修另一门来拿学分。比如,你修了“给非商科学生的基础统计学”,就不能再修“给理科生的统计学入门”,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统计学扫盲,学校不允许你重复刷同一个知识点的学分。
搞懂了这些,你还得看懂你的学位要求。拿多伦多大学(UofT)的文理学院举个例子,他们有一个著名的“广度要求”(Breadth Requirements)。它把所有课程分成5大类:
- BR1: Creative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艺术文化类)
- BR2: Thought, Belief, and Behaviour (思想行为类)
- BR3: Society and Its Institutions (社会科学类)
- BR4: Living Things and Their Systems (生命科学类)
- BR5: The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Universes (物理数学类)
学校规定,你毕业前必须在其中至少4个类别里各修满1.0个学分(即两门课)。这意味着,就算你是一个天天和代码、公式打交道的计算机系学生(主要在BR5),也必须去上上历史、艺术、社会学的课。这既是挑战,也是你寻找“GPA加油包”的绝佳机会!很多理科生会选择在BR1/2/3里找一些公认的“水课”来平衡难度,提升GPA。
而像滑铁卢大学(Waterloo)的工程系,他们的课程安排就非常固定,特别是大一,基本是一个“Cohort”系统,同学们的课表都一模一样,没什么选择空间。但即使这样,你通常也会有几门“补充研究选修课”(Complementary Studies Electives)需要自己选择。这些就是你发挥策略的地方,选得好,能让你在繁重的工程学习中喘口气。
第二战:情报为王!挖掘传说中的“神课”和GPA“加油包”
好了,现在你懂规则了,下一步就是找“装备”——那些传说中的“Bird Courses”,我们留学生圈里亲切地称之为“水课”。
“水课”不是说这门课没用或者可以躺着过,而是指那些主题有趣、作业量合理、评分标准清晰且教授给分相对大方的课程。它们是平衡你课表难度、拉高整体GPA的神器。去哪里找这些宝贝情报呢?
学长学姐是你最宝贵的资源:加入你们学校的中国学生会(CSSA)微信群,或者各种专业、老乡群。在选课季,群里总会有人讨论。大胆地问一句:“求推荐XXX专业的/ fulfill XX要求的简单elective!”你绝对会收到一堆热心回复。
海外版“知乎”——Reddit:每个加拿大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Reddit论坛(Subreddit),比如r/UBC, r/UofT, r/mcgill。这上面简直是宝藏!你只要搜索“bird course”, “easy elective” 或者 “easy breadth”,就能看到无数篇帖子,学长学姐们会把他们亲身验证过的“神课”代码、教授名字、甚至课程体验都分享出来。这些信息通常非常及时和真实。
根据我在各大论坛潜水多年的经验,给你们列举一些经常被提名的“GPA加油包”类型(具体课程代码请务必根据你所在学校的最新信息核实):
- 天文学入门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像UofT的AST101/201,UBC的ASTR 101。这类课程通常不需要太多物理背景,内容猎奇有趣(黑洞、星系),考试多为选择题,是公认的理科“水课”之王。
- 古典神话/文明 (Classical Mythology/Civilization):比如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CLST 105。讲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比看小说还有意思,考试内容也比较直接,非常适合文科和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同学。
- 灾难地理/地球科学 (Natural Disasters/Earth Science):UBC的EOSC 114 (The Catastrophic Earth)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学习地震、火山、海啸,内容非常直观,能满足你的好奇心,而且通常对理科背景要求不高。
- 社会学/心理学入门 (Introductory Sociology/Psychology):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这类课,比如麦吉尔大学(McGill)的PSYC 100。这些课程是大班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但深度浅,能让你了解一门新学科,考试形式也比较友好。
重要提示:选“水课”也要看个人兴趣和背景!一个让文科生觉得如鱼得水的“电影鉴赏”课,可能会让一个毫无艺术细胞的工科生觉得痛苦无比,因为他要写大量的影评。反之,一个“基础编程入门”对于CS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送分题,但对文科生可能就是天书。所以,所谓的“水”,是相对的。在别人推荐的基础上,一定去官网看看课程大纲(Syllabus),了解作业和考试形式,确保它真的适合你。
第三战:用好“排雷”神器 Rate My Professors,但别迷信
找到了心仪的课程,下一步就是考察授课的教授了。教授是决定你一门课体验好坏的灵魂人物。一个好的教授能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而一个“杀手”教授(Professor Killer)能让你每节课都如坐针毡。这时候,Rate My Professors (RMP) 这个网站就该登场了。
RMP是一个学生给教授打分的平台,非常有参考价值,但你需要学会如何正确解读它。
别只看总分(Overall Quality):一个4.5/5的教授当然很棒,但一个3.0/5的教授就一定差吗?不一定。你需要结合看另外一个重要指标:难度系数(Level of Difficulty)。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两个虚构的教授档案:
案例一:Dr. Alan Grant
- Overall Quality: 4.8/5
- Level of Difficulty: 4.5/5
- 学生评价关键词:“超级有激情”、“要求很高但公平”、“Office hour超有帮助”、“他会真正挑战你”、“如果你想混日子就别选他”。
案例二:Prof. Ian Malcolm
- Overall Quality: 2.1/5
- Level of Difficulty: 1.5/5
- 学生评价关键词:“照着PPT念”、“口音重听不懂”、“考试全是选择题,很简单”、“感觉他自己也不在乎”、“这门课很水,但你啥也学不到”。
除了分数,RMP上的标签(Tags)和学生评论(Reviews)是更有价值的信息。多花点时间看最近一两个学期的评论,寻找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比如“考试重不重(Test heavy)”、“给分好不好(Tough grader vs. Get ready to read)”、“口音(Strong accent)”、“作业多(Lots of homework)”等等。这些细节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教授真实的教学风格。
另外,很多大学内部也有自己的课程评估系统,通常在学生门户网站里可以查到。这些是官方数据,更加可信。结合RMP和官方评估,你的判断会准确得多。
第四战:排兵布阵!你的课表不是俄罗斯方块,别乱塞
选好了课程和教授,最后一步就是把它们合理地组合成一张完美的课表。这不仅仅是把几门课填进时间表里那么简单。
考虑上课时间:扪心自问,你是个早起的人吗?如果不是,那早上8点的课对你来说就是灾难。你很可能要么起不来,要么坐在教室里昏昏欲睡,学习效率极低。同样,如果你下午容易犯困,那就尽量避免把需要高度集中的课程安排在下午2-4点。把你的黄金学习时间留给最重要、最难的课程。
平衡工作负荷类型: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千万不要一学期同时选三门需要大量阅读和写论文的文科课,不然到了期中,三篇15页的论文due date挤在一起,能让你写到崩溃。也别一学期全选数学、物理、编程这种需要大量计算和逻辑推理的理科课,否则你的大脑会一直处于高度紧绷状态,很容易烧坏(burnout)。
一个健康的课表应该是“文理搭配,干活不累”。比如:
- 一个糟糕的理科生课表:微积分 + 线性代数 + 数据结构 + 电路基础 + 物理实验。全是硬核的计算和逻辑,每周都有写不完的problem sets和lab reports。
- 一个健康的理科生课表:微积分 + 数据结构 + 一门社会学入门(阅读和思考为主)+ 一门语言课(记忆和练习为主)+ 物理实验。这样,你大脑的不同区域可以轮流工作,学习体验会好很多。
别忘了通勤时间:如果你在一个像UBC或者UofT St. George那样巨大的校园里,这一点尤为重要。两节课之间只有10分钟的间隔,而教室一个在校园最南端,一个在最北端,那你这学期就准备天天上演“校园狂奔”吧。用谷歌地图提前规划一下,确保你有足够的时间从一个教室从容地走到另一个教室。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选课是你对自己未来四年轻松或痛苦程度的一次重要投票。它值得你花上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去认真研究和规划。
没人能第一次就把所有事情都搞定,你可能还是会选到一门让你头疼的课。别怕,开学头两周通常是Add/Drop period(课程增删期),给你留了反悔的机会。去试听一下,感觉不对劲,果断换掉!
大学四年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一次失误的选课不会毁了你,但从一开始就学会做出聪明的选择,会让你的奔跑姿势更优美,过程更享受。现在,打开你的Academic Calendar,你已经不是那个瑟瑟发抖的小白了,你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战略家。去吧,去打造那张属于你的、闪闪发光的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