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像留学:追剧天堂还是内卷地狱?

puppy

是不是看着韩剧、追着爱豆,就萌生了去韩国学影像的念头?感觉能亲身走进这个“追剧天堂”,简直太酷了!但先别急着打包行李,你有没有想过,梦想的另一面可能是在剪辑室熬大夜、跟韩国同学卷生卷死的“内卷地狱”?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点大实话:韩国的影像专业到底学些啥,教授是理论派还是实战派,实践机会多不多,毕业后作为外国人,我们真的能挤进那个圈子吗?这篇全是过来人的真心话,希望能帮你擦亮眼睛,想清楚这条光鲜又艰辛的路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开篇真心话
这篇文章不打算劝你来,也不打算劝你别来。我只是想把我在剪辑室熬过的夜、在片场被前辈骂哭的经历、跟韩国同学卷生卷死的辛酸,都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追梦的滤镜很美,但现实的灯光更亮,有时候甚至有点刺眼。希望你看完,能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愿意为此付出什么。

韩国影像留学:追剧天堂还是内卷地狱?

你还记得那个通宵刷完《寄生虫》,激动得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晚上吗?我记得。当时我满脑子都是一个念头:“太牛了!我也想拍出这样的电影!” 紧接着,这个念头就野蛮生长成了——“我要去韩国,去奉俊昊的国度学电影!”

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在无数个看韩剧、追K-POP MV的夜晚里被浇灌,迅速发芽。感觉只要踏上那片土地,就能离“忠武路”更近一步,说不定还能在学校里偶遇哪个明星学长。这听起来,简直就是粉丝的终极梦想,一个完美的“追剧天堂”。

但当我真的拖着两个大箱子,站在首尔的校园里时,才发现梦想的B面是什么。它不是浪漫的校园漫步,而是凌晨三点剪辑室里泡面的味道;不是跟爱豆的偶遇,而是跟小组作业里“永不睡觉”的韩国同学互相折磨;不是拿起摄像机挥斥方遒,而是扛着三脚架在寒风里等一个镜头,被前辈用听不太懂的敬语训到怀疑人生。

所以,这篇文章不想给你灌任何鸡汤。我只想作为一个已经“渡劫”过的学姐,跟你聊点大实话。韩国的影像留学,究竟是能让你圆梦的“天堂”,还是一个能把你卷到脱层皮的“地狱”?这条光鲜又艰辛的路,到底值不值得走?

韩国影像专业,到底在学些什么?

很多人以为,学影像就是天天扛着机器出去拍拍拍。来了之后你才发现,大一的你,可能连摄影机的开关在哪都不知道,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各种“论”和“史”死磕。

韩国的影像教育体系非常注重理论基础。像中央大学(중앙대학교)、韩国艺术综合大学(한국예술종합학교,简称韩艺综)、东国大学(동국대학교)这些名校,课程设置往往是“先理论,后实践”。第一年,你的课表上可能排满了《电影学概论》《世界电影史》《影像美学》《剧本写作基础》……你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看无数部经典电影,然后写一篇又一篇的分析报告。我有个在汉阳大学(한양대학교)的朋友,他开玩笑说,第一年读的哲学书比他四年本科加起来都多,感觉自己不是来学导演,是来修仙的。

这套路其实很清晰:学校希望你在拿起工具之前,先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体系和批判性思维。他们认为,技术可以学,但思想和眼界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所以,如果你是抱着“来了就能当导演”的心态,那前一两年的理论轰炸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枯燥和挫败。

当然,实践课也不会少。从大二开始,你会接触到《摄影技术》《灯光设计》《剪辑艺术》《声音设计》等技术课程。学校的设备通常都很专业,ARRI、RED这些业界顶级的摄影机你都有机会摸到。但机会是给所有人的,资源却是有限的。每次借器材,都像一场战争,手速慢一点,好设备就没了。而真正的实践巅峰,是各种各样的“制作实习”(제작실습)课,也就是拍片作业。

这些作业会贯穿你的整个大学生涯,从3分钟的无声短片,到15分钟的剧情片,再到毕业作品。每一次拍片,都是一次小型的“实战演习”,你需要自己写剧本、找演员、组建团队、拉赞助(虽然大部分是自掏腰包)、拍摄、后期……这个过程会把你扒掉一层皮,但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候。

教授是理论大神还是片场老炮儿?

在韩国学影像,你会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授。

第一种是“理论大神”。他们通常是名校博士,引经据典,能把一个电影镜头从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等各种角度分析得头头是道。上他们的课,你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信息量巨大。他们会逼着你去思考影像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是停留在“这个画面好美”的层面。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玄学”,但这种思维训练对日后的创作非常有帮助。它能让你的作品更有深度,而不是一个空有华丽外壳的MV。

第二种是“片场老炮儿”。这些教授本身就是活跃在业界的导演、摄影指导、制片人。他们可能不会跟你讲太多复杂的理论,但会带来最鲜活的业界资讯和实战经验。我的一位摄影教授,就是一位拍过好几部商业电影的摄影指导。他从不照本宣科,上课就是把我们的作业拿到大屏幕上,一帧一帧地“公开处刑”。“你这个光为什么这么打?太平了!”“你这个构图是什么意思?对人物情绪有帮助吗?”虽然每次都被怼得哑口无言,但我们确实学到了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用一块反光板和一盏灯就营造出高级的氛围感。

像奉俊昊、朴赞郁这些世界级的大导,虽然不一定长期任教,但他们都跟顶尖的影像院校(比如奉俊昊毕业的韩国电影学院KAFA)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常会以客座教授、特邀讲座的形式回到学校。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的数据,韩国电影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所以,在这里你总有机会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大佬,听他们分享创作心得,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

实践机会:是主角光环还是跑龙套的命?

说到实践,这可能是每个影像生最关心的话题了。在韩国,机会很多,但都不是白给的。

校内的拍片机会主要就是课程作业。别小看这些作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一个小型的电影节。从剧本阶段开始,就要经过教授的层层筛选。好的剧本能吸引到更强的团队、更好的演员(表演系的学生也需要拍作业,所以是双向选择),甚至能申请到学校更多的设备支持。我见过为了一个毕业作品,学生团队在众筹网站上筹集了超过1000万韩元(约合5万多人民币)的资金,这在韩国学生电影里已经算是不小的制作了。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外国留学生,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额外的挑战。首先是组队。韩国学生习惯了用KakaoTalk秒速拉群,一转眼,拍摄团队的核心位置——导演、摄影、制片——就被他们内部消化了。我们这些外国人,如果韩语不够流利,性格不够主动,很容易就剩下,最后只能被动地加入某个剧组,干一些“不那么核心”的活儿,比如场记、美术助理。这不是歧视,而是一种天然的“圈子”文化。想要当主角,你就得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和才华,用你的剧本、你的想法去说服他们。

其次是韩国独特的“上下级”文化和“军队”文化,在片场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辈(선배)对后辈(후배)有绝对的权威,工作流程要求极高的效率和执行力。我第一次跟片场,因为一个道具摆放慢了半分钟,就被摄影前辈用非常严厉的语气当众批评。当时觉得特别委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后来发现,这对他们来说是常态,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在真正的商业片场,一分钟的延误可能就意味着几十上百万韩元的损失。这种高压环境,虽然残酷,但确实能快速把一个学生“锤炼”成一个合格的产业螺丝钉。

“内卷地狱”是真的吗?跟韩国人当同学是什么体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在韩国当影像生的状态,那一定是“熬夜”。

“内卷”这个词,在韩国大学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根据OECD的数据,韩国是工作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这种“拼命”的文化基因也深深地刻在了大学生的DNA里。当你的韩国组员告诉你他去“稍微”修改一下PPT,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给你一个完全重做的、精美得像艺术品一样的版本时,你就知道什么叫压力了。2021年韩国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在考试和项目期间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是家常便饭。

在影像专业,这种内卷更是达到了顶峰。剪辑室通常是24小时开放的,凌晨四五点的剪辑室永远灯火通明,里面坐满了眼神空洞、靠着咖啡续命的学生。大家都在比谁的作品更精致,谁的特效更酷炫,谁的调色更高级。你本来觉得自己的片子剪得差不多了,出去接个水的功夫,看到隔壁同学的画面,瞬间焦虑感爆棚,默默坐回去,把片子推倒重来。

语言是另一大障碍。即便你的韩语考过了TOPIK 6级,但在分秒必争的片场,或者讨论剧本创意的会议上,你还是会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捉襟见肘。韩国人语速快,还夹杂着大量的俚语和专业术语,很多时候你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决策就已经做出了。这种无法完全融入核心讨论的无力感,是很多留学生都会经历的阶段。

当然,跟韩国同学合作也有很多优点。他们极强的责任心、惊人的执行力和对作品质量的偏执追求,会逼着你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我曾经和一个韩国同学一起做声音设计,为了一个3秒钟的环境音,他能拖着设备去野外录一整个下午,就为了找到最真实的风声。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

毕业后的出路:我们外国留学生能挤进忠武路吗?

好了,聊聊最现实的问题:毕业后,我们能干嘛?

先说个残酷的现实:作为一个外国人,想在毕业后立刻进入韩国主流的电影、电视剧制作公司,担任导演、编剧、摄影师这类核心创意岗位,非常非常困难。

原因有几个。首先是签证。公司需要为你申请E-7就业签证,并且要向政府证明,这个岗位为什么非你不可,而不是一个韩国人。对于创意岗位来说,这种证明的难度极高。其次,是人脉和文化壁垒。韩国的影视圈是一个非常讲究人脉和师承关系的圈子,很多机会都是通过内部推荐获得的。而作为外国人,我们很难进入这个核心圈层。更重要的是,影视内容是深度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尤其是编剧和导演,需要对韩国社会、历史、人心有极其深刻的洞察,这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根据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KOCCA)的数据,2022年韩国内容产业的出口额高达130多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确实创造了大量机会,但这些机会更多是为韩国本土人才准备的。

那我们留学生的路在哪里?

1. 成为连接的桥梁:利用我们的语言和跨文化背景优势,进入与海外市场相关的领域。比如,在韩国影视公司的海外事业部,负责内容的海外发行、营销和本土化。或者,进入像Netflix Korea、Disney+这样的国际流媒体平台,从事与内容采购、跨国合作相关的职位。

2. 国际联合制片:现在中韩、韩美之间的合拍项目越来越多。拥有韩国学习背景,既懂韩国的制作流程,又了解本国市场的你,会是这类项目非常需要的人才。

3. 回国发展,降维打击:将在韩国学到的先进制作理念、技术和工业化流程带回国。国内的影视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对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巨大。你在韩国熬过的夜、吃过的苦,都会成为你回国求职时简历上最亮的星。

4. 坚持独立创作:如果你一心想做导演,那就走独立电影的道路。利用在校期间的资源和人脉,拍摄自己的作品,参加世界各地的电影节。这条路最辛苦,也最需要才华和韧性,但也是最有可能实现个人创作理想的途径。

我认识的一个中国学姐,毕业后没能留在韩国的制作公司,最后进入了一家负责中韩版权交易的公司。她现在做得风生水起,成了连接两国影视市场的专家。这虽然不是她最初想拍电影的梦想,但她用另一种方式,留在了自己热爱的行业里。

那么,最后的最后,你还应该来吗?

这个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来之前,请务必问自己一个问题:你爱的,究竟是韩剧里光鲜亮丽的成品,还是愿意拥抱制作过程中那些混乱、疲惫甚至有点狼狈的全部?你是因为某个欧巴很帅才想来,还是真的对镜头语言、对叙事结构有着狂热的痴迷?

如果你想清楚了,答案是后者,那你来吧。韩国的影像教育,给不了你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但它会给你最严苛的训练,最扎实的基本功,以及一个与全世界最优秀的“卷王”们同台竞技的机会。它会把你打碎,再让你自己一片片拼起来,拼出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但如果你真的热爱,那所有的苦,最后可能都会变成最酷的勋章。

只是,出发前记得,行李箱里除了梦想,最好再多塞几箱泡面,带上你最强的肝。毕竟,到了这里,它们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05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