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温馨提示:西餐点餐小窍门 |
|---|
| 看准关键词:菜单上看到 “Stew”(炖)、“Braise”(烩)、“Casserole”(砂锅)、“Soup”(汤)、“Risotto”(烩饭)这些词,闭眼点,大概率不会踩雷,都是热乎乎的硬菜。 |
| 别怕“定制”:牛排可以要求熟度(Well-done 全熟更符合国人口味),不想要冷沙拉作配菜可以问问能不能换成薯条(Fries)或者烤蔬菜(Roasted Vegetables)。大胆开口,你的胃会感谢你。 |
| 探索“小馆子”:连锁快餐很难找到灵魂。多用Google Maps或Yelp搜搜附近的家庭式小餐馆,特别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德国这些国家的餐厅,往往藏着惊喜。 |
| 善用酱汁:西餐的酱汁(Sauce/Gravy)就是灵魂。无论是配肉还是配面包、土豆泥,都超下饭。别客气,觉得不够就跟服务员说“Could I have some more gravy, please?”。 |
留学生的中国胃,就靠这些西餐拯救了
嘿,亲爱的 lxs.net 的朋友们,还记得你刚到国外的第一个月吗?
我先说我的。那年秋天我拖着两个大箱子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心里装着对新生活的所有想象。但很快,现实就给了我一记“美食重拳”。头一个星期,为了图方便,我几乎天天靠超市的Meal Deal过活——一个冷冰冰的三明治、一包薯片、一瓶饮料。刚开始还觉得新鲜,三天之后,我的胃就开始抗议了。我无比想念我妈做的番茄炒蛋,想念楼下那家热气腾腾的兰州拉面,想念和朋友们一起吃的咕嘟冒泡的火锅。有天晚上,我一边啃着硬邦邦的法棍,一边刷着朋友圈里国内朋友晒的宵夜烧烤,眼泪差点不争气地掉下来。那一刻我才明白,对留学生来说,“想家”这个词,很多时候就是“想念家乡的饭菜”。
这种感觉,相信你一定懂。我们的“中国胃”,习惯了热汤热饭、习惯了煎炒烹炸带来的锅气、习惯了米饭和丰富菜肴的绝妙搭配。面对西餐里大量的沙拉、冷盘和单调的三明治,真的很容易“水土不服”。根据一项针对海外华人的饮食习惯调查,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吃不惯当地食物”是他们在国外生活初期最大的挑战之一。这不仅仅是口味问题,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隔阂。
但是!谁说西餐就只有冷冰冰的沙拉和汉堡?经过我这几年的摸索,我发现西方美食世界里其实藏着超多宝藏,它们简直就是为慰藉我们中国胃而生的!今天,我就带你解锁一份“西餐中吃”的神仙菜单,让你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那份熟悉的、暖到心底的幸福感。
第一道慰藉:法式/意式炖菜 —— 西餐界的“红烧肉”和“乱炖”
有什么比一锅咕嘟咕嘟、香气四溢的炖肉更能抚慰人心的呢?在国内,我们有红烧肉、土豆炖牛腩、东北乱炖。而在欧洲,炖菜(Stew)同样是妈妈味道的代名词。
首推的就是法式红酒炖牛肉(Beef Bourguignon)。你闭上眼想象一下:大块的牛肉用红酒、高汤、洋葱、胡萝卜、蘑菇一起在铸铁锅里小火慢炖几个小时,直到牛肉变得酥烂入味,用叉子一碰就散开。那浓稠的酱汁,带着酒香和肉香,包裹着每一块食材。这画面,是不是跟我们的红烧牛腩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们用酱油,他们用红酒。用刚出炉的面包蘸着那浓郁的汤汁,每一口都是碳水和蛋白质带来的巨大满足感,瞬间治愈你被论文和due折磨的疲惫心灵。
真实案例就是我的同学Leo,一个无肉不欢的北方汉子,刚来英国时天天抱怨“吃不饱”。有一次我带他去了一家小小的法国家常菜馆,点了一份Beef Bourguignon。他吃第一口的时候眼睛都亮了,三下五除二把一大盘全干完,最后还用面包把盘子擦得干干净净。他说:“这不就是西餐版的土豆烧牛肉嘛!早知道有这个,我前两个月就不天天啃炸鸡了!”
除了法式炖牛肉,还有很多选择。比如匈牙利烩牛肉(Goulash),这道菜更像我们的番茄炖牛腩,里面加了大量的红甜椒粉(Paprika),汤汁是红色的,酸甜开胃,特别下饭(配米饭或者土豆泥都一绝)。还有爱尔兰炖羊肉(Irish Stew),用羊肉、土豆和胡萝卜炖煮,味道清甜,非常适合冬天吃,一碗下肚,从头暖到脚。
这些炖菜在欧洲的地位,就相当于我们的家常硬菜。根据美食网站 "TasteAtlas" 的数据,Beef Bourguignon在全球最受欢迎的炖菜中常年排名前五。在秋冬季节,欧洲各大餐厅的菜单上,炖菜绝对是点击率最高的菜品之一。下次去餐厅,看到菜单上有“Stew”这个词,别犹豫,点它!
第二道惊喜:意大利烩饭与西班牙海鲜饭 —— 这不就是“盖浇饭”和“焖饭”吗?
对于我们这些以米饭为主食的亚洲人来说,几天不吃米,总觉得饭没吃“落胃”。西餐里除了干巴巴的白米饭配菜,难道就没有更“有味道”的米饭选择了吗?当然有!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厨师们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首先是意大利烩饭(Risotto)。请暂时忘记那些又冷又硬的米饭沙拉,Risotto是完全不同的存在。它是用高汤将意大利特产的米(比如Arborio米)慢慢煨熟,在煮的过程中不断搅拌,让米粒中的淀粉释放出来,形成一种天然浓稠的奶油质感。最后再加入奶酪、黄油以及各种配料,比如蘑菇、海鲜、芦笋等等。
我最爱的是蘑菇烩饭(Mushroom Risotto)。那口感,绵密、香浓、顺滑,米饭吸饱了菌菇的鲜美和高汤的精华,每一勺都带着帕玛森芝士的咸香。这简直就是西餐版的“香菇肉燥盖浇饭”啊!而且它是热乎乎、软糯糯的,对我们的中国胃来说,亲和度高达100%。根据全球餐饮数据分析公司Technomic的报告,在过去的五年里,Risotto在美国和欧洲的休闲餐厅菜单上的出现率提高了近15%,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因为它既能当主食,又充满变化和创意。
然后是西班牙海鲜饭(Paella)。如果说Risotto是温柔的奶油小生,那Paella就是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女郎。在一个巨大的平底锅里,铺上金黄色的藏红花米饭,上面点缀着大虾、青口、蛤蜊、鱿鱼圈……色彩斑斓,香气扑鼻。米饭吸收了所有海鲜的汤汁,底部还会形成一层焦香的锅巴(Socarrat),这简直是整锅饭的灵魂!吃Paella的快乐,和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广式煲仔饭,用勺子去刮底下那层锅巴的快乐,是完全相通的!
我的朋友Serena在巴塞罗那交换时,Paella成了她的续命神菜。她说:“刚去的时候天天吃Tapas(一种西班牙小吃),感觉总也吃不饱。直到我发现了海鲜饭,天呐,有米饭有海鲜还有锅巴,这不就是我们福建人的海鲜焖饭吗?我能一个人干掉一大盘!”
所以,当你无比渴望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时,别再只盯着中餐馆的外卖App了,去附近的意大利或西班牙餐厅,点一份Risotto或Paella,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第三道治愈:海鲜浓汤与蔬菜汤 —— 暖心暖胃的西式“老火靓汤”
广东人说,“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一碗热汤对中国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一种滋养,一种家的温暖。
西餐里虽然没有我们那种需要文火慢炖数小时的老火靓汤,但他们同样有各种浓郁、有料、暖心暖胃的汤品(Soup)。它们通常不是饭前清淡的开胃汤,而是可以作为一道主菜的“硬核”汤。
强烈推荐法国南部的马赛鱼汤(Bouillabaisse)。这可不是普通的鱼汤。它需要用至少四种以上的新鲜海鱼和贝类,加上番茄、土豆、洋葱、大蒜以及普罗旺斯地区的香料(比如藏红花、茴香)一起熬煮。汤色是诱人的橙红色,味道极其鲜美,层次感非常丰富。喝的时候,通常会配上烤得香脆的法棍片和一种叫“Rouille”的蒜香蛋黄酱。一口浓汤,一口面包,鱼肉的鲜、蔬菜的甜、香料的芬芳在口中交织,幸福感爆棚。
一位在法国留学的朋友告诉我,每次他想家又不想自己做饭的时候,就会去餐馆点一碗马赛鱼汤。他说:“虽然味道和我们家乡的鱼头豆腐汤不一样,但那种喝完之后全身都暖洋洋的感觉是一样的。感觉所有的疲劳和孤独,都融化在这碗热汤里了。”
另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新英格兰蛤蜊浓汤(New England Clam Chowder)。这是一款美式经典浓汤,用蛤蜊、土豆、洋葱、奶油做成,口感是奶香浓郁的咸鲜口。它非常浓稠,里面满满都是料,很多地方还会用一个挖空的面包碗来装,喝完汤还能把“碗”也吃了。这对于习惯了喝粥和各种羹汤的我们来说,接受度极高。
根据美国餐饮协会的数据,Clam Chowder常年位列全美最受欢迎汤品的前三名,尤其是在东海岸地区。它就像我们的疙瘩汤或者玉米羹一样,是那种从小吃到大、充满了回忆和安慰的食物。
所以,别再以为西餐的汤只有罗宋汤了。下次看到菜单上有这些名字复杂但听起来就很有料的汤,不妨大胆尝试一下,它们会给你带来惊喜的。
第四道满足:烤猪肘与牛排 —— 谁能拒绝“外焦里嫩”的肉食盛宴
聊了这么多,怎么能少了肉食主义者的最爱呢?中国菜里有烤鸭、烤乳猪、羊肉串,那种油脂在高温下滋滋作响,散发出焦香的诱惑,是刻在DNA里的热爱。
在西餐里,同样有能让你大快朵颐的“硬核横菜”。比如德国烤猪肘(Schweinshaxe)。一个巨大的猪肘,经过腌制和长时间的烤制,外皮变得像薯片一样金黄酥脆,用刀切下去能听到“咔嚓”一声,而里面的肉却炖得软烂脱骨,鲜嫩多汁。通常会配上酸菜(Sauerkraut)和土豆泥来解腻。这感觉,像不像在吃plus版的广式烧肉和北方酱肘子的结合体?
我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德国餐厅聚餐,四个男生点了一整只烤猪肘。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肉食狂欢。大家撕着肉,喝着啤酒,高谈阔论,那种豪迈和满足感,和在国内撸串的感觉一模一样。据德国联邦农业和食品局(BLE)的统计,德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常年位居欧洲前列,猪肘和香肠一样,是他们国菜级别的存在。
当然,还有最经典的选择——牛排(Steak)。一块高品质的牛排,经过恰到好处的煎烤,表面形成一层焦香的美拉德反应层,内里却是粉嫩多汁。切下一小块,蘸上黑胡椒酱或者红酒汁,放入口中,肉香瞬间迸发。虽然吃法和我们的中式牛柳、铁板牛肉不一样,但对于优质肉类本味的追求是共通的。
很多同学刚开始可能不习惯带血丝的牛排,没关系,大胆地点“七分熟”(Medium Well)甚至“全熟”(Well-done)。好的餐厅即使做全熟,也能保持肉质的软嫩。根据全球数据公司Statista在2023年的调查,超过25%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最喜欢Medium Well的牛排,所以别觉得点全熟会“不地道”,自己的胃舒服最重要。
你看,西餐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它不只有冰冷的沙拉和乏味的面包,更有无数热气腾腾、浓郁醇厚、能与我们中国胃产生共鸣的美味。
下次当你又开始想家,想念那口熟悉的味道时,别只知道抱紧老干妈和泡面。试着走出公寓,去探索一下你所在城市的那些小餐馆。点一份法式炖牛肉,尝一尝西班牙海鲜饭,或者来一碗暖暖的蛤蜊浓汤。
这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积极融入和探索新生活的方式。你会发现,食物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那份对温暖和满足的渴望,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是一样的。说不定,就在某一道菜里,你会吃到“家”的味道呢。
好了,别再对着屏幕流口水啦,赶紧打开地图,看看附近有没有值得一试的餐厅吧!祝你今晚,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