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高考去留学,我到底错过了什么?

puppy

嘿,留学的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刷朋友圈,看到国内同学的毕业照或宿舍合影时,心里会咯噔一下?我们绕开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一头扎进了更广阔的世界,却也好像错过了一代人共享的青春记忆。那些埋在书本里的日夜、考完试全班的狂欢、熄灯后的卧谈会……这些我们只是听说过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滋味?这篇文章不为探讨得失,只想带你一起回望那条我们没走的路。也许你会发现,我们错过的和我们得到的,共同拼凑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可能会戳中你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让你想起一些人和一些事。没关系,这趟回忆之旅不分对错,只是想陪你聊聊天。我们都有过在深夜里问自己“如果当初……”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坦然地面对这个话题吧。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那可能是纽约凌晨三点,你刚啃完一篇几十页的 reading,习惯性地打开朋友圈。一条九宫格照片赫然出现在屏幕中央:背景是熟悉的中国大学校门,一群穿着学士服的年轻人把帽子抛向空中,笑得灿烂又肆意。配文是:“毕业快乐,青春不散场!”

你点开大图,在几十张笑脸里找到了那个你最熟悉的身影——你的发小,你的高中同桌。照片里的他们,好像共享着一个你从未踏足过的世界。就在那一瞬间,心里某个地方,好像被轻轻地“咯噔”了一下。

我们这群选择留学的人,像是绕开了一条拥挤的独木桥,直接跳进了一片更广阔但也更陌生的海洋。我们为自己的勇敢和独立而骄傲,但偶尔,当我们回头望向那座桥时,会不会也有一丝好奇和怅然?那些我们只是听说过的故事——高考前全班喊楼的激动,熄灯后宿舍里的卧谈会,军训时唱过的跑调军歌,到底是什么滋味?

这篇文章,不想功利地去计算放弃高考是“值”还是“不值”。只想带你一起,回望那条我们没走的路。也许你会发现,我们错过的和我们得到的,共同拼凑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现在的自己。

那场我们缺席的全民“战役”:高考

你还记得高中教室墙上那条血红色的横幅吗?“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对于我们来说,高中最后的记忆可能是雅思口语考官的一句“Tell me about your hometown”,或者是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里改了又改的那个结尾。我们的战场,是安静的机房和空旷的考场,对手是自己。

而我们国内的同龄人,他们经历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集体“战役”。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6月,有1342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比很多欧洲国家(比如瑞士、奥地利)的总人口还要多。想象一下,一千多万人,在同一个时间,为了同一个目标,奋笔疾书。这种感觉,光是想象就足够震撼。

我的朋友阿哲,就是一个标准的“高考幸存者”。他跟我描述那段日子,就像一场高烧不退的梦。每天早上六点被魔性的起床铃声唤醒,刷牙洗脸冲进教室晨读。课桌上堆着的复习资料比人还高,他开玩笑说,那叫“书山”。写完的笔芯能装满一个大可乐瓶。晚自习下课后,走廊里都是边走路边背单词的学生。他说,那时候根本没空去想未来,脑子里只有函数、公式和古诗文。

最让他难忘的,不是辛苦,而是那种“战友情”。考前一天,全校高三学生在教学楼里互相喊楼加油,声音响彻云霄。食堂的叔叔阿姨会特意准备“状元餐”,寓意“金榜题名”。考场外,家长们穿着旗袍(寓意“旗开得胜”)焦急地等待。整个社会,似乎都为这场考试按下了暂停键。

我们呢?我们的备考之路,更像一场孤独的修行。在无数个夜晚,我们独自练习听力,对着电脑屏幕一遍遍地修改文书,研究不同大学的官网,试图在字里行间找到招生官的偏好。我们没有并肩作战的“战友”,只有远方留学中介老师偶尔的问候。我们的焦虑,父母看在眼里却常常不知如何帮忙。那种感觉,像是独自在一条没有路标的路上摸索。

高考,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代人烙在骨子里的集体记忆。它是一种仪式,标志着少年时代的终结和成人世界的开启。我们缺席的,或许就是这场盛大而残酷的成人礼。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我们错过的大学四年

如果说高考是一场短暂的狂热,那接下来的四年大学生活,则是一段漫长而细腻的集体生活交响曲。这可能是我们与国内同龄人生活轨迹差异最大的部分。

第一乐章:宿舍,我们的第一个“家”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

这首老歌唱出了一代代中国大学生的心声。中国的大学宿舍,通常是4人间或6人间,空间不大,却装满了青春最琐碎也最温暖的记忆。这是我们这群留学生最难想象的场景。

我闺蜜在上海读大学,她的朋友圈简直就是一部《宿舍女子图鉴》。今天是谁的生日,四个人凑钱买一个蛋糕,在宿舍里关上灯唱生日歌;明天是谁失恋了,三个人陪着她聊到深夜,递上纸巾和零食;期末考试前,学霸室友会自发组织“宿舍小课堂”,帮大家划重点。她们会一起点外卖、一起追剧、一起吐槽某个奇葩的老师,也会因为谁没倒垃圾这种小事拌嘴,但第二天又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这种高密度的集体生活,形成了一种近乎家人的情感联结。他们口中的“室友”,和我们口中的“roommate”,承载的意义或许完全不同。

而我们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住在学校提供的单人公寓,或者自己在校外租房。我们早早地学会了如何跟房东签合同,如何自己报修坏掉的下水道,如何在超市对着一排牛奶研究半天配料表。我们拥有了绝对的自由和隐私,但也常常在深夜面对一室清冷。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提前进入成人世界的孤勇者。我们学会了独立,却也错过了那种可以肆无忌惮依赖身边人的青春。

第二乐章:军训、早自习和“马哲毛概”

中国的大学校园,有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必修课”。

首先就是军训。每年九月,大一新生们穿上迷彩服,在烈日下站军姿、踢正步、唱军歌。听起来很苦,但几乎所有经历过的人,回忆起来都带着笑。他们会吐槽严厉的教官,会模仿汇演时其他学院的搞笑顺拐,会在拉歌环节喊到嗓子沙哑。军训,是他们大学生活的第一个烙印,也是快速建立革命友谊的催化剂。

我们的大一开学季,通常是 Orientation Week。我们参加各种讲座,了解如何使用图书馆,如何选课,以及参加各种社团举办的派对。我们学到的是如何快速融入一个陌生的学术环境和文化,而他们学到的是纪律和集体荣誉感。

还有那些独特的课程。比如很多学校要求的“早自习”或“晚自习”,学生需要固定时间在教室里学习。再比如“马哲毛概”(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这类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的内容我们暂且不论,但它们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氛围。根据麦可思研究院(MyCOS)2021年的一份报告,中国本科生平均每周课堂学习时间为15.8小时,课后学习时间为9.7小时。这种结构化的学习安排,与我们自由选课、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下午才开始一天的课程,也可以把所有课都安排在两天里。但他们拥有的,是一种被安排好的集体节奏感。在这种节奏里,大家步调一致,少了很多选择的烦恼,也多了几分同行的热闹。

第三乐章:“班集体”与“百团大战”

在国外大学,你问一个学生:“你是什么专业的?”他会告诉你专业名称。但在中国大学,他可能会先告诉你:“我是xx学院xx系21级1班的。”

“班级”这个概念,是中国大学社交结构的核心。同一个班的学生,会一起上大部分的必修课,会有一个固定的班长、团支书,还有一个像大家长一样的“辅导员”老师。班级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春游、班级聚餐(班聚)、元旦晚会。这种设置,让大家在四年的时间里,建立起非常深厚的联系。

而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像一个“项目制”的社交场。这门课的同学,下个学期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我们通过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社团活动、实习来构建我们的人脉网络。我们的社交圈更广泛,更多元,但也可能更松散。我们习惯了友好地打招呼,然后优雅地告别。

当然,国内大学也有丰富的社团文化,开学季的“百团大战”(社团招新活动)热闹非凡。从轮滑社、汉服社到模拟联合国,应有尽有。但“班集体”的存在,始终是他们社交圈的“基本盘”。而我们,从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在学习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自己的每一个社交圈。

我们走的路,也风景正好

聊了这么多“错过”,是不是让你心里有点酸酸的?

别急。让我们把镜头拉回来,看看我们自己走过的这条路。

是的,我们或许错过了和一群人一起成长的热闹,但我们得到了独自面对整个世界的勇气。你第一次用蹩脚的英语打电话给银行客服,解决信用卡被盗刷的问题时;你第一次对着宜家的图纸,一个人吭哧吭哧组装好一个书柜时;你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发高烧,自己叫车去医院,磕磕巴巴地跟医生描述病情时……这些瞬间,是不是也让你觉得自己一夜长大?

根据国际教育协会(IIE)的长期观察和多项研究,留学经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这不只是报告上的冰冷数据,而是刻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成长痕迹。

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在小组讨论里,我们可能遇到过严谨的德国同学、热情的巴西同学和永远“politically correct”的美国同学。我们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游刃有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门无法在书本上学到的宝贵课程。

我们的课堂更像一个思想碰撞的广场。我们可以随时打断教授提出质疑,可以和同学为了一个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们读的文献,写的论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多元、更复杂的世界。我们不再轻易接受唯一的答案,而是学会了批判性地思考。

我的一个学弟,在准备毕业论文时,为了一个数据,给一位业内鼎鼎有名的教授发了邮件。没想到,教授不仅回复了,还邀请他到自己的实验室参观。他说,那一刻他才真正理解,所谓的“学术资源”并不仅仅是图书馆里的藏书,更是一种开放、平等、鼓励探索的学术精神。

我们或许没有“睡在上铺的兄弟”,但我们有了一群可以聊到深夜的国际朋友。我们的“卧谈会”,可能是在某个国家的青年旅社里,伴着不同口音的英语进行的。我们的“班级聚餐”,可能是由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同学共同完成的一场“国际美食Potluck”。

我们收获的,是一种“世界公民”的视角和一种无所畏惧的闯荡精神。

所以,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份“错过”?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得出一个“谁更好”的结论。人生的路,从来不是Excel表格,可以清晰地计算得失。

那份“错过”的感觉,其实很珍贵。它提醒我们,我们的人生有不同的可能性。它让我们对国内朋友的生活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懂外面的世界”。

下一次,当你再刷到那样的毕业照时,别只是默默点个赞就划走。不如大大方方地留下一句评论,甚至直接打个视频电话过去。问问他:“欸,快给我讲讲你们宿舍最搞笑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们军训的时候是不是真的要叠豆腐块被子?”

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就像看一部你没演成的青春电影。你会发现,他们的快乐和烦恼,和你的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这种连接,会冲淡你心中的那份怅然。

同时,也别忘了珍视你自己的“仪式感”。你和朋友们一起庆祝的第一个感恩节,你为了省钱在家复刻的家乡菜,你第一次独自旅行时在火车上看到的日出……这些,都是专属于你的独家记忆。它们同样闪闪发光。

其实,我们和国内的朋友就像一棵树上的两个分叉,根茎紧紧相连,都汲取着同样的文化土壤,只是伸向了不同的天空,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那条没走的路上的风景,就让它成为我们故事里一个温柔的注脚吧。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正通向一个更开阔的未来,和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23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