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姐划重点:读这篇文章前你需要知道的 |
|---|
|
1. 这不是官方宣传稿!全是我的个人体验和真实感受,可能会有点主观,但绝对真诚。 2. 文中提到的数据,比如升学率、学费等,都是我从学校官网或官方报告里扒来的最新信息(截止到2023-2024学年),但具体申请时还是要以官网为准哦。 3. UIC(北师港浸大)位于广东珠海,不是北京也不是香港,别搞错啦!这里气候宜人,离澳门超近,去香港也方便。 |
双校毕业证香不香?学姐带你逛北师港浸大
嗨,各位在屏幕前纠结未来的小学弟小学妹们,我是你们的学姐,一枚刚刚从北师港浸大(UIC)“历劫”成功,手握两本毕业证的“幸存者”。
还记得四年前,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踏进UIC校园时的情景。那时我妈送我到宿舍楼下,一边帮我擦汗一边用一种混合着骄傲和担忧的语气说:“这学校全英文上课,毕业还发两个证,听起来是挺厉害。可你一个人在这儿,万一跟不上怎么办?这学历在国外到底认不认啊?”
我当时拍着胸脯跟她说“放心啦”,其实心里也在打鼓。相信我,这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你们一定懂。来中国留学,我们最关心的无非就那几件事:教学质量够不够国际化?毕业证含金量高不高?能不能真正融入一个多元的环境?四年后,我能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就不跟大家念那些官方网站上复制粘贴的介绍了。咱们就开诚布公地聊一聊,作为一个国际学生,在UIC读书的真实体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张传说中的“双校毕业证”,到底香不香?跟我走,学姐带你云逛校园,给你揭秘一个最真实的UIC。
一进校门就是“国际频道”?全英文教学,是挑战更是机遇
来UIC之前,我以为“全英文教学”可能就是老师用英文念PPT。来了之后才发现,我真是太天真了。从第一节专业课开始,无论是教材、课件、作业,还是小组讨论、课堂演讲、期末考试,通通都是英文!就连跟学校行政部门发邮件沟通,也得用英文。
刚开始那几个月,简直是“人间炼狱”。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社会学导论”的课,教授是个语速飞快的美国老头,讲到兴奋时还喜欢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我坐在下面,手里攥着录音笔,眼睛死死盯着PPT,耳朵像雷达一样捕捉着每一个听得懂的单词,大脑飞速运转,勉强才能跟上他的节奏。下课后,我和几个同样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同学,第一件事就是冲到图书馆,借来教材,把今天没听懂的地方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来。那段时间,梦里说的都是英语。
但你猜怎么着?人的潜力就是这么被逼出来的。大概一个学期后,我惊奇地发现,我不仅能听懂教授的笑话了,还能在课堂上举手,用英文磕磕巴巴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到大二,我已经可以跟来自德国的同学流畅地辩论一个社会议题,还能在小组Presentation里侃侃而谈。这种语言能力的飞跃,带来的不仅是自信,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UIC的教师团队是它国际化的核心。学校官方数据显示,我们的老师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都是从世界名校博士毕业的。给你举个例子,教我市场营销的教授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把我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模拟真实的创业公司,让我们自己做市场调研、写商业计划书,最后还要像面对投资人一样做路演。这种实践性的教学,让我们学到的远不止书本上的理论。
毕业即获两本证书?这“双重认证”含金量究竟如何
好了,聊点最实际的,就是毕业时那两本沉甸甸的证书。一本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证书”,另一本是“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每次跟国内的朋友说起这个,他们都羡慕得不行。毕竟,北京师范大学可是中国顶尖的“985工程”高校,在国内的声誉和认可度是毋庸置疑的。根据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北师大稳居全球前300名左右,在国内师范类院校中更是执牛耳。
而另一本证书,来自香港浸会大学(HKBU),则为我们的学历加上了国际化的“金字招牌”。HKBU同样是世界知名学府,在2024年QS排名中也位列全球前300。它的学位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在英联邦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当你拿着这张学位证去申请海外的研究生,或者去外企求职时,对方的人力资源部门或招生官能立刻明白你的教育背景和学术水平,几乎不存在学历认证的障碍。
这“双保险”到底有多香?看看我们毕业生的去向就知道了。根据学校发布的《2023届毕业生升学就业报告》,超过83%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而在这些选择深造的同学里,有高达80.4%的人被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顶尖学府录取!我身边的好朋友,一个去了伦敦大学学院(UCL),一个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还有一个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就是对UIC四年教育质量最有力的证明。
我当时申请英国的研究生,面试官看到我的简历上有HKBU的学位,直接就跳过了关于学术能力的基础提问,开始和我深入探讨我的毕业论文。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张学位证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是一张国际通行的“学术信用卡”,为你省去了很多解释和证明的麻烦。
只有学习和论文?不,这里的“全人教育”让你玩出花样
如果你以为UIC的生活就是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学校最引以为傲的特色之一,就是“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WPE)。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不只关心你的成绩,更关心你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全人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但不算学分,更像一个大型的体验式“游乐场”。它分为体验拓展、艺术文化、体育运动、义工服务等好几个模块。你可以在射箭场上屏息凝神,感受一箭中的的快感;也可以在小剧场里排演一出话剧,体验不同的人生;还可以跟着学校的义工团队,去偏远的山区支教,给孩子们带去知识和欢乐。
我记得我选了一门叫“龙狮队”的体育课,跟着师傅学习舞狮。刚开始觉得好玩,后来才发现,舞狮头需要极大的臂力,舞狮尾需要和队友完美的默契。每次训练完都腰酸背痛,但当我们的小团队第一次成功地让狮子“站”起来,眨着眼睛活灵活现地向观众致意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一门专业课都给不了的。
这种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它教会我们团队合作,培养我们的艺术审美,也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社会责任。UIC的校园里有超过100个学生社团,从模拟联合国、辩论队这种学术范儿的,到街舞社、摄影协会这种文艺范儿的,总有一个能让你找到归属感。在这里,你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成为一个有趣、有担当的“全人”。
在“小联合国”里做小组作业,是种什么体验?
UIC的校园不大,但却像一个浓缩的“小联合国”。走在路上,你随时能听到英语、韩语、德语、西班牙语交织在一起。学校官网说,我们有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这对我来说,意味着我的舍友可能是个热情奔放的马来西亚女孩,我的小组作业队友可能是个严谨认真的德国小哥。
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每天都充满了新鲜感,当然,也少不了各种“文化冲击”。我至今还记得大三时做的一个跨文化传播的课程项目。我们小组五个人,分别来自中国、韩国、哈萨克斯坦、美国和尼日利亚。光是第一次开会,我们就因为对“守时”的不同理解差点“吵”起来。美国同学认为提前五分钟到是基本礼貌,而尼日利亚同学觉得只要在约定时间出现就行。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沟通和磨合,学习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习惯。
最后,我们把这些文化差异本身作为了研究课题,做出的报告和展示拿到了全班最高分。那个项目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国际化,不是会说几句流利的英语,而是拥有开放的心态和跨越文化障碍去沟通和协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任何书本里都学不到的,它是我在UIC四年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这里,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语言伙伴,练习口语;学校食堂里有清真窗口,尊重不同信仰;国际生办公室也会定期组织各种文化节活动,比如春节包饺子、中秋做月饼、万圣节派对,让每个远离家乡的学子都能感受到温暖。
最后,给正在犹豫的你一些“大白话”建议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是会问:“学姐,所以UIC到底适合我吗?”
我想说,如果你是那种渴望跳出舒适区,愿意接受挑战,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那UIC绝对是你的菜。在这里,你需要主动学习,积极表达,因为没人会追着你喂饭吃。这里的四年,会把你打磨成一个独立、自信、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那两本毕业证的“香”,更多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的无形资产。
但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轻松的大学生活,或者不太适应高强度的英文环境和频繁的小组合作,那你在做决定前可能需要三思。这里的学费也不便宜,2023-2024学年国际生的学费是每年十万人民币,你需要确保这笔投资对你来说是值得的。
对我而言,UIC给我的,远不止两本名校的毕业证书。它给了我一口流利的英语,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挚友,以及一颗敢于走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平常心。
所以,双校毕业证到底香不香?这个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像一道自助餐,食材都摆在那里,顶级又丰富,但最终你能品尝到多少滋味,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胃口和努力。
希望我的分享,能帮你离自己的答案更近一步。未来在你们自己手里,好好选择,别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