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人留英必备心态小贴士 |
|---|
| 这篇文章不是让你完全拒绝社交哦!而是告诉你,在英国,你有权利选择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和频率。不用为了合群而假装外向,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真正享受留学生活。记住,高质量的独处,胜过无数低质量的社交。 |
揭秘!英国才是i人的留学天堂
你还记得刚开学那会儿的迎新周(Freshers' Week)吗?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个场景。我被一个热情的同学拉进一个灯光昏暗、音乐震耳欲聋的party。每个人似乎都在大声笑着,跟身边刚认识不到五分钟的人碰杯,玩着我根本看不懂的游戏。我端着一杯果汁,尴尬地站在角落里,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在尖叫着“快逃!”。
当时我真的怀疑人生了:出国留学,难道就意味着每天都要这样强颜欢笑、硬着头皮去social吗?我一个只想安安静静读读书、周末自己逛逛博物馆的i人(内向者),是不是来错了地方?如果你有过哪怕一秒钟类似的想法,那么恭喜你,这篇文章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因为我要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别怕,咱们i人的快乐老家,其实在英国!
没人打扰的快乐:英国人自带的“边界感”有多香
来了英国之后,我最先感受到的、也是最让我松一口气的,就是这里人与人之间那种心照不宣的“边界感”。在国内,我们可能习惯了邻里之间的热情问候,或者在电梯里和陌生人聊上几句。但在英国,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坐地铁或者巴士,你会看到车厢里安静得像图书馆,几乎每个人都戴着耳机、看书或者盯着窗外发呆。没人会突然凑过来问你“去哪儿呀?”或者“你这衣服哪儿买的?”。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冷漠,但时间长了,你会爱上这种不被打扰的自由。这种“冷漠”其实是一种尊重,尊重你的个人空间和独处时间。
记得有一次我坐火车从伦敦去爱丁堡,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旅程,我对面的英国大叔除了上车时礼貌性地对我笑了一下,全程都在安静地看书。我们之间唯一的交流,就是他起身去洗手间时,轻声说了一句“Excuse me”。那一刻,我感觉舒服极了。不用费心找话题,不用担心尬聊,我可以安安心心地听音乐、看风景,或者闭目养神。这简直就是i人的理想模式!
这种社会文化不是空穴来风。社会研究机构YouGov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一半(55%)的英国人认为和陌生人开启一场闲聊(small talk)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当你觉得英国人“高冷”时,别多想,他们可能只是和你一样,也在享受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著名的“排队文化”也是这种边界感的体现——每个人都自觉地保持着一米左右的距离,安静地等待,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秩序感和对他人空间的尊重。
学术天堂:把能量花在真正热爱的事情上
除了生活上的舒适区,英国的学术氛围对i人来说也超级友好。这里的教育体系非常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
和国内或者北美一些大学动不动就来个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不同,英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偏向于个人。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写论文(Essay)、考试(Exam)或者个人项目(Individual Project)。这意味着,你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团队成员、开没完没了的会、或者担心遇到“猪队友”。你可以把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头扎进图书馆,查阅资料,构建自己的论点。
英国大学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讲座(Lecture)+研讨会(Seminar)”。Lecture是大班授课,教授会系统地讲解知识框架,你只需要安静地坐在下面听讲、记笔记。而Seminar是十几个人组成的小班讨论,这是你真正需要开口的地方。但别怕,这种讨论不是闲聊,而是基于你提前阅读过的文献和思考。老师会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你的观点不成熟,也会被尊重。这种高质量、有深度的交流,对i人来说,远比泛泛的社交来得更有价值。
我读硕士的时候,每周的“contact hours”(与老师面对面的时间)可能只有10-12个小时。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平均每周的教学时间通常不超过15小时。剩下的时间呢?全都是你的“independent study time”(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希望你利用这段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写作。你可以抱着电脑在图书馆泡一整天,也可以在宿舍里舒舒服服地看文献。这种模式给了i人极大的自由度和掌控感。
说到图书馆,英国大学的图书馆简直是i人的圣殿。比如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古老而庄严,走进去就仿佛穿越了时空;曼彻斯特大学的约翰·赖兰兹图书馆(John Rylands Library),哥特式建筑风格让你感觉像在霍格沃茨里学习。根据英国研究图书馆联盟(RLUK)的数据,其成员图书馆合计拥有超过1.5亿册的藏书。在这里,你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任何喧闹的派对都无法比拟的。
一个人的狂欢:享受高质量的独处时光
在英国留学,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你永远不用担心一个人会无聊。这里有太多适合独自探索的乐趣了。
如果你喜欢历史和艺术,那简直是掉进了米缸。英国拥有超过2500家博物馆和美术馆,而且很多世界顶级的国家级博物馆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比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你可以在里面逛上一整天,没有人会催你。你可以花一个小时静静地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或者在罗塞塔石碑前思考人类文明的进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一个人进行效果最佳。
如果你热爱自然,英国的公园文化会让你流连忘返。每个城市,无论大小,都有维护得极好的公园。伦敦的海德公园、摄政公园,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公园,都是周末放空的好去处。你可以带上一本书、一块野餐垫,在草坪上躺一下午,看看天上的云,听听鸟叫。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超过90%的英国家庭居住在距离公园10分钟步行路程内的地方。这些城市绿肺为你提供了一个随时可以“充电”的空间。
我最喜欢的一个周末模式就是:周六早上睡到自然醒,然后坐地铁去一个之前没去过的区域,找一家看起来不错的独立咖啡馆,喝杯Flat White,然后开始漫无目的地闲逛。看看路边的特色小店,逛逛周末的二手市集(Flea Market),或者干脆就沿着泰晤士河走走。这种不设目的地的探索,充满了惊喜,也让你能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
社交不等于狂欢:找到属于你的小圈子
说了这么多独处的好处,并不是说i人就完全不需要社交。我们只是更喜欢小规模、有深度、有共同话题的交流。在英国大学里,找到这样的小圈子其实非常容易。
每个大学都有上百个学生社团(Societies),从学术类的辩论社、模联社,到兴趣类的电影社、烘焙社、徒步社,再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比如约克大学的“马里奥赛车社”或者剑桥大学的“刺客信条社”。总有一个能戳中你的点。根据一项学生调查,超过75%的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筛选”机制,能帮你快速找到和你有共同语言的人。
加入社团的活动通常不会是那种大型的喧闹派对。比如,电影社的活动就是大家一起看一部经典电影,然后坐下来聊聊观后感;徒步社的活动就是周末组织大家去郊外的国家公园远足,欣赏风景。在这些活动中,你不需要刻意去“social”,交流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你会发现,原来和大家聊一聊共同热爱的导演,或者在爬山累了的时候互相递一瓶水,是这么轻松和愉快的事情。
除了社团,课程里的Seminar也是一个很好的交友平台。因为大家都在学习同一个专业,有共同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兴趣。在讨论中,你可能会发现某个同学的观点特别有意思,课后就可以约着一起去咖啡馆继续聊。这种基于智识吸引力的友谊,往往更加稳固和长久。
别被“酒吧文化”骗了,咖啡馆才是灵魂栖息地
很多人对英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酒吧文化(Pub Culture)”,觉得英国人下班下课后就直奔酒吧。这确实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舒适的咖啡馆文化(Café Culture)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英国的咖啡产业在过去十年里飞速发展。根据行业报告,英国的品牌咖啡店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5亿英镑。从连锁的Costa、Pret A Manger,到遍布街角的独立咖啡馆,你总能找到一个属于你的角落。这些咖啡馆通常都提供免费Wi-Fi和舒适的座位,是完美的学习和阅读场所。
很多i人留学生,包括我自己,都把咖啡馆当成了“第二个图书馆”或者“家以外的客厅”。你可以点一杯咖啡,在那里呆上一下午,写论文或者看书,没人会来打扰你。有时候,约上一两个聊得来的朋友,在咖啡馆里低声交谈,分享最近的生活和学习,也是一种非常惬意的社交方式。这种安静、温暖的氛围,远比嘈杂的酒吧更让我们感到放松。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喝酒,不喜欢吵闹,完全不用担心会融不进英国的社交生活。你可以大声说:“我不去pub,我们去喝杯咖啡吧!”相信我,你一定能找到你的“咖啡搭子”。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所有即将或者正在英国留学的i人小伙伴们:
别再为自己的内向而焦虑了。你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在英国,你的“i”属性不是弱点,反而是一种优势。它让你能更好地沉下心来学习,更深入地体验文化,更能享受高质量的独处时光。
下次再有人约你去一个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派对,试着勇敢地说“No, thanks”。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图书馆看你喜欢的书,去博物馆逛你想看的展,或者干脆就在宿舍里看一部电影。你的留学生活,应该由你自己来定义。找到那个让你最舒服的节奏,你会发现,英国这个地方,真的会成为你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