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金融中心读经济,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还在纠结去哪儿读经济?想没想过把课堂直接搬进亚洲的金融中心?这可不只是埋头啃书本,更像是一场大型沉浸式实践。你的教授可能就是刚从顶级投行回来的大佬,课堂案例都是新鲜出炉的;下楼喝杯咖啡,邻座聊的可能就是下一个风口。实习机会多到让你挑花眼,各种行业峰会就在校门口办。在这里,经济学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你能亲手触摸到的脉搏和机遇。想知道这种知识和人脉双丰收的神仙体验到底有多酷吗?快来文章里找答案吧!

在亚洲金融中心读经济,你将收获什么?
顶级人脉圈:你的教授可能是前投行VP,你的同学可能是未来的创业新星。
硬核实践场:课堂案例是昨天刚发生的并购案,实习机会就在步行距离内的中环或莱佛士坊。
全球视野:站在东西方交汇点,亲身感受国际资本流动和政策博弈的第一现场。
高薪入场券:毕业报告上的数字不是梦,这里的起薪和职业天花板都高得惊人。

嘿,朋友!还记得上周咱们在群里聊的吗?你说你拿到了几个经济学专业的offer,一个是美国中西部的传统大U,一个是香港的大学,还有一个在新加坡。你纠结得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选。

我当时就想跟你分享一个我朋友Leo的故事。去年夏天,Leo在香港实习,我们约在中环的一家咖啡馆碰面。那家咖啡馆小得可怜,桌子挨着桌子。我们正聊着实习的苦与乐,旁边桌两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们没在聊八卦,也没在谈天气,嘴里蹦出的全是“SPAC”、“A轮融资”、“EBITDA”这些词。Leo悄悄对我说:“他们聊的那个Fintech公司,我们教授上周刚在课上当作反面案例分析过,说它的商业模式有漏洞。”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选择在一个地方读书,尤其像经济学这种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你选的远不止一所学校,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你的课堂、你的社交圈、你的生活环境,所有的一切都在为你上课。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特别想写这篇文章,跟你好好聊聊,在亚洲的金融中心——比如香港和新加坡——读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

你的教授,可能比教科书作者更懂实战

我们对大学教授的刻板印象是什么?满头银发,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辈子都在象牙塔里做研究?在亚洲的金融中心,这个画像可能要被彻底颠覆了。

这里的商学院和经济系,最喜欢聘请那种“两栖教授”(Professor of Practice)。他们的一只脚在学术界,另一只脚还深深地踩在业界。他们可能刚从摩根士丹利的亚洲区董事总经理(Managing Director)位置上退下来,或者曾经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的核心成员,又或者曾是某家对冲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

这种配置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你的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当你在课本上读到“蒙特卡洛模拟”时,你的教授可能会告诉你,他当年在雷曼兄弟就是用这个模型来为衍生品定价的,并且会跟你分享这个模型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致命缺陷。他讲的不是历史,而是他的亲身经历。

举个真实的例子,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金融学系,你去翻翻他们的教员名单,会发现好几位教授的履历闪闪发光。比如陈家乐教授(KC Chan),他不仅是学术大牛,还曾担任过长达十年的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你想想,听他讲宏观经济政策,那是什么感觉?他能告诉你,当年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会议室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考量和博弈是什么。这可比读十篇论文来得更深刻。

再看看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他们的商学院也以拥有大量业界背景的教授而闻名。根据NUS商学院2023年的年度报告,学院与超过1000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研究项目和资金,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座讲师和实践教授。课堂上,你可能上一秒还在学习公司估值模型,下一秒就有一位淡马锡的投资总监走进来,分享他们是如何评估一家东南亚的初创公司的。这些内容,新鲜、热辣,充满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QS 2024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专业都稳居世界前30。这不仅仅是学术论文数量的体现,更是这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胜利。在这里,经济学不是一门需要背诵的学科,而是一门需要你在真实世界中去观察、分析和决策的“手艺”。

你的朋友圈,可能就是未来的亚洲商业版图

“人脉”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功利,但在金融和商科领域,它就是你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在一个国际化的金融中心读书,你获得的人脉网络是全球性的、高质量的,而且是“开机即用”的。

首先,你的同学就不简单。能申请到这些顶尖项目的学生,本身就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多元。你的邻座可能来自印尼的某个家族企业,你们小组的组员可能手握好几个编程专利,宿舍的室友可能已经在运营一个小的跨境电商品牌。你们在图书馆里为了一个项目熬夜,在案例分析比赛中并肩作战,这种“战友情”会成为你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几年后,当你需要了解印度市场的消费习惯时,你可能会直接给当年的同学打个电话。当你想为你的项目寻找天使投资时,你可能会发现,那个当年和你一起在食堂吃饭的哥们,已经成了一名风险投资人。这张无形的网络,在你毕业的那一刻,就开始为你创造价值。

除了同学,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城市为你搭建的平台。香港和新加坡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亚洲顶级的行业峰会。比如,香港金融科技周(Hong Kong FinTech Week)和新加坡金融科技节(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是全球金融科技领域从业者必须朝圣的活动。作为本地学生,你获得门票的机会、成为志愿者的机会,甚至只是在会场外“偶遇”行业大佬的机会,都比别人多得多。

根据香港金融科技周2023年的官方数据,活动吸引了来自超过90个经济体的3.5万名参会者和超过500万的在线观看量。而新加坡金融科技节2023年的数据也显示,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超过6.2万名参与者。想象一下,你作为一名学生志愿者,在会场引导嘉宾,可能一转身就和某家支付巨头的CEO聊上了几句。这种经历,不仅能写进你的简历,更能极大地开阔你的眼界。

学校本身也会不遗余力地为你创造机会。香港中文大学(CUHK)的商学院会定期举办“行政人员讲座系列”,邀请的对象都是C-suite级别的高管。就在去年,他们邀请了汇丰银行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来分享他对亚洲银行业未来的看法。这些讲座通常都设有Q&A环节,只要你敢举手,你就有机会和这些平日里只能在《华尔街日报》上看到的人物直接对话。

在这样的环境里,社交不再是刻意的“拉关系”,而是融入你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下课后去参加一个由校友会组织的品酒会,周末报名一个由专业机构举办的数据分析工作坊,甚至在学校附近的酒吧里,你都可能听到邻桌在讨论最新的市场动态。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对行业的敏感度大大提升,思维方式也越来越接近一个真正的从业者。

你的实习,起点就是别人的天花板

对于学经济和金融的同学来说,实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份高质量的实习,是你通往全职工作的敲门砖。而在亚洲金融中心,你得到的实习机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顶级。

打开招聘网站,搜索香港中环(Central)或者新加坡莱佛士坊(Raffles Place)的金融实习岗位,你会看到一长串熟悉的名字:高盛、摩根大通、瑞银、花旗、德意志银行……这些全球顶尖的投资银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lge Bracket”)都在这里设有亚太区总部或重要的分支机构。除了投行,还有贝莱德(BlackRock)、富达(Fidelity)这样的资产管理巨头,麦肯锡、BCG这样的顶级咨询公司,以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根据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22年毕业生就业报告,其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超过了3万港币,超过60%的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手握至少一个全职offer。就业去向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和咨询。而新加坡国立大学2022年毕业生就业调查也显示,商学院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超过5000新币,就业率高达95%以上。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这些城市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

在这里实习,你做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复印文件和端茶倒水。因为业务繁忙、节奏极快,很多部门都愿意把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有能力的实习生。你可能会被要求用Python抓取和分析市场数据,为交易员的决策提供支持;你可能会参与到一个IPO项目的尽职调查中,负责整理某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报告;你也可能会被拉去旁听和客户的电话会议,亲耳聆听资深银行家是如何进行沟通和谈判的。

我有一个在新加坡读金融的朋友,他大三暑假在一家美资投行的股票研究部(Equity Research)实习。他的导师直接给了他一个任务:覆盖一支东南亚的科技股。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从零开始,研究这家公司的财报,和公司的管理层进行访谈,搭建估值模型,最后独立撰写了一份几十页的“买入”评级报告。实习结束时,他的导师对他说:“你这份报告的水平,已经可以发给我们的客户了。”这份实习经历,让他毫无悬念地拿到了毕业后的全职return offer。

除了这些传统的大公司,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创新中心,也涌现了大量的金融科技(Fintech)、风险投资(VC)和初创公司。如果你对一成不变的“螺丝钉”工作不感兴趣,完全可以去这些更灵活、更有活力的公司实习。在这里,你可能需要一人分饰多角,但你也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公司的运作,甚至有机会和创始人一起工作,学习他们的创业思维。

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你的学校可能距离这些顶级写字楼只有几站地铁的距离。这意味着你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面试,甚至可以在学期中进行兼职实习(Part-time Intern),积累更多的经验。当你的同龄人还在为找一份本地的实习而发愁时,你已经在全球金融的核心地带,为自己的简历镀上了一层最亮的光环。

你的生活,就是一部行走的经济学教科书

学习经济学最怕的是什么?是理论脱离实际。你背熟了所有的IS-LM曲线,却不理解为什么美联储一加息,全球股市就会抖三抖。你在亚洲金融中心生活,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你每天都“生活”在案例里。

走在香港街头,你会看到满街的货币兑换店(找换店),它们的汇率会实时变动。你会切身感受到“联系汇率制度”是如何运作的,港币是如何紧盯美元的。每天早上,新闻里播报的恒生指数的涨跌,会直接影响到这座城市的情绪。你会看到天价的房价如何影响着年轻人的生活选择,理解什么是“资产泡沫”和“财富效应”。香港作为连接中国内地和世界的“超级联系人”,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让你能近距离观察到全球资本是如何进出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

而在新加坡,你会惊叹于政府高效的规划和治理能力。从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机场,到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再到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力,新加坡本身就是一个“国家公司主义”的完美范本。你会看到金融管理局(MAS)是如何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来管理新加坡元的汇率,以及它在推动数字银行和绿色金融方面的魄力。生活在这里,你能直观地理解,一个开放、稳定、法治健全的商业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是多么重要。

这些都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你每天都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现实。当你和本地同学聊天,他们可能会跟你抱怨新加坡的拥车证(COE)价格又创了新高,你马上就能联想到经济学里的“配额制度”和“需求管理”。当你路过乌节路,看到新开的奢侈品店门庭若市,你会思考这背后的财富管理行业和旅游业的复苏。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会让你对经济学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你会逐渐养成一种“经济学直觉”,看到一个社会现象,会下意识地从供需、激励、成本效益等角度去分析。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比你多考几个A更有价值,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选择去哪里读经济?

如果你只是想安安静静地读几年书,拿一个文凭,那么很多学校都能满足你。但如果你想要的更多——你渴望将知识立刻变现为能力,你希望在最真实的商业战场上磨炼自己,你想要构建一个能让你在未来十年、二十年都受益匪 फ्रेंड्स圈——那么,把你的课堂搬进亚洲的金融中心,绝对是一个不会让你后悔的选择。

别再只盯着学校的综合排名了。去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去研究一下那里的产业环境,去领英上搜搜你想去的公司的办公室是不是就在学校旁边。别怕走一条不那么“传统”的路,因为最精彩的风景,往往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

这不仅仅是一次留学,这是一场投资。你投资的不仅是你的学识,更是你的视野、你的人脉和你的未来。而一张通往亚洲金融心脏地带的机票,或许就是你能为自己争取到的,回报率最高的一笔投资。

去吧,朋友。你的神仙体验,正等着你开启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05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