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生春节生存小贴士 |
|---|
心态篇:别硬扛,想家是正常的!允许自己emo五分钟,然后拉上小伙伴出门high。孤独是留学的必修课,但抱团取暖是我们的选修高分技能。 |
美食篇:中华物产店是你永远的家。速冻饺子、火锅底料、甚至连王致和臭豆腐都可能找到。提前囤货,春节期间大概率会被抢购一空。 |
社交篇:别一个人闷着。主动组织或参加“饺子局”、“火锅局”。你会发现,身边多的是和你一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小伙伴。 |
仪式感篇:哪怕只贴一个“福”字,换上一件红色新衣服,都能瞬间提升过年氛围。仪式感是自己给自己的,跟在哪儿没关系。 |
差点以为在日本过了一个假春节
“叮咚——”
大年三十那天早上,叫醒我的不是老妈扯着嗓门的“赶紧起床吃早饭”,也不是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而是手机里那封来自教授的邮件提醒:下周的ゼミ(研讨会)发表,请大家提前准备。
我揉了揉眼睛,抓起手机,朋友圈已经被国内亲友们的年夜饭照片、红彤彤的灯笼和全家福刷屏了。再看看窗外,东京的天空一如既往的干净,楼下的行人行色匆匆,电车准时地呼啸而过,一切都安静得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周二。那一刻,我真的恍惚了,心里冒出一个巨大的问号:今天,真的是除夕吗?我不会是在日本过了一个“假春节”吧?
这种感觉,我猜每一个在日留学的你都懂。那种强烈的时空割裂感,一边是手机里热火朝天的赛博新年,另一边是现实中波澜不惊的平淡日常。想家的情绪,就像东京冬天的冷风,毫无防备地就钻进了骨头缝里。但别急着emo!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我们这群“天涯沦落人”,是怎么在这种平淡里,硬核地、笨拙地、又充满创造力地,给自己打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日式春节”的。
当“春节”撞上“平日”:一场大型文化错位
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扎心的事实:在日本,农历新年并不是法定假日。他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全面“脱亚入欧”,把新年庆典改在了公历的1月1日,也就是我们说的元旦。所以,当我们的春节到来时,日本社会早已恢复了正常的运转模式。
这就意味着,你的日本同学、导师、打工店的同事,他们并不会因为这是你的“大年三十”而对你有什么特殊表示。课照上,班照加,论文的deadline一分钟都不会为你延迟。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在2023年发布的调查数据,在日留学生中,中国大陆的学生数量超过了10万人,是最大的留学生群体。想象一下,这十万颗漂泊在异乡的心,在同一天,体验着同样的文化错位。
我朋友小A就跟我吐槽过他的经历。除夕那天,他有一门重要的期末考试。考完试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只有6叠大的公寓,看着空荡荡的房间,瞬间破防。他说:“在国内,这时候我应该正翘着二郎腿,一边嗑瓜子一边等我妈把最后一道硬菜端上桌。可在这里,我只能去便利店买个便当,然后假装今天和昨天没什么不一样。”
这种“全世界都在正常运转,只有我在过年”的孤独感,是第一波冲击。超市里没有循环播放的《恭喜发财》,街道上没有张灯结彩,电视里更没有春节联欢晚会的预告。那份从小到大刻在DNA里的“年味儿”,在这里,稀薄得几乎感觉不到。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的硬核春节仪式感
但是,我们留学生是什么人?是那种能在论文和打工的夹缝中求生存,能把一碗泡面吃出豪华大餐感觉的“特种兵”。既然环境给不了我们年味儿,那我们就自己创造!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春节自救运动”就在各个留学生公寓里展开了。
第一站,必须是“饺子局”。
没有什么比一顿亲手包的饺子更能抚慰中国胃了。除夕那天下午,我和几个小伙伴约好在我家办“饺子趴”。我们冲进附近的業務用超市,买来最大袋的面粉和最新鲜的猪肉、白菜。小小的厨房瞬间被我们挤得水泄不通,场面一度非常混乱。
一个来自东北的哥们儿,自告奋勇当“总指挥”,指导我们和面、调馅。结果,一个南方的妹子弱弱地问:“我们家过年吃汤圆,饺子……要放糖吗?”瞬间引爆全场关于“南北甜咸之争”的激烈讨论。我们一边包一边吵,有人包的饺子像个精致的元宝,有人包的则像个被随意捏扁的“面疙瘩”。厨房里,面粉飞扬,笑声不断,那一刻,狭小的出租屋里充满了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珍贵的烟火气。
当第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时,大家围坐在一起,蘸着从中华物产店高价买来的陈醋和辣油,一口咬下去,汁水在嘴里迸发。那一瞬间,所有的乡愁仿佛都得到了治愈。我们吃的不是饺子,是家的味道,是那份久违的团圆和热闹。
第二站,吐槽大会版“云春晚”。
吃完年夜饭,下一个保留项目自然是看春晚。没有电视没关系,我们有笔记本电脑;信号不好没关系,我们轮流刷新。几个人挤在一个小小的屏幕前,把B站的直播间打开,满屏的弹幕成了我们最好的“精神家园”。
“这个小品好尬啊哈哈哈!”“这首歌我爸肯定喜欢!”“求求了,让沈腾马丽上吧!”……我们跟着弹幕一起吐槽,一起欢笑,仿佛隔着屏幕,就和全国人民一起坐在了自家的客厅里。当听到《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时,虽然我们嘴上说着“怎么又是这首”,但心里却涌上一股莫名的感动和不舍。这台被我们吐槽了无数遍的晚会,在异国他乡的夜晚,却成了连接我们与故乡最具体、最温暖的纽带。
第三站,微信群里的“赛博红包”。
零点的钟声敲响,手机开始疯狂震动。国内的亲友群、同学群里下起了红包雨。虽然身在有时差的日本,我们依旧乐此不疲地参与这场指尖上的狂欢。抢到一个“0.01元”的手气最佳,也能开心半天,然后发个表情包在群里炫耀。这抢的不是钱,而是一份参与感和新年的好彩头。家族群里,长辈们发来一个又一个大额红包,附带着“好好学习,注意身体”的叮嘱,屏幕这头的我们,眼眶也忍不住有点湿润。
寻味之旅:中华街里的“小中国”
如果说自己动手创造年味儿是“内循环”,那么去中华街寻找慰藉就是我们的“外循环”。日本有三大中华街:横滨中华街、神户南京町和长崎新地中华街。每逢春节,这里就成了全日本“年味儿”最浓的地方。
以规模最大的横滨中华街为例,春节期间这里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根据横滨中华街发展会协同组合的官方信息,每年的春节活动(春節イベント)通常会持续半个月左右。重头戏包括“采青(ツァイチン)”——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舞狮表演。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和鞭炮声(虽然为了安全,很多时候是录音),金红色的狮子在各个店铺门口翻腾跳跃,热闹非凡。晚上还有“祝舞游行(祝舞遊行)”和元宵节的“灯笼节(元宵節燈籠祭)”,成千上万的灯笼被点亮,将整个中华街映照得如同白昼。
我和朋友们就曾在大年初一专程跑去横滨。一出车站,那熟悉的红色和金色就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糖炒栗子、烤包子和各种香料混合的奇妙气味。街道上人山人海,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我们排着长队买了一串冰糖葫芦,又挤进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热乎乎的兰州拉面。虽然价格比平时贵了不少,味道也未必有国内地道,但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能听到周围此起彼伏的普通话,看到满眼的汉字招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慰藉。那一刻,我们仿佛真的“回国”了几个小时。
不期而遇的温暖:那些异国他乡的小确幸
除了这些我们主动寻找的年味儿,在日本过春节,有时也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温暖。
我的导师,一位严谨的日本老教授,在得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后,在除夕那天特意给我发了一封邮件。邮件里,他用谷歌翻译打出了一句蹩脚的中文拼音:“Wang-san, chun jie kuai le!” 尽管语法和发音都不标准,但那份心意却让我感动了很久。这句简单的祝福,让我感觉自己在这里的努力和文化背景被看见、被尊重了。
还有一次,在打工的便利店,一位经常光顾的日本老奶奶,看到我闷闷不乐,就问我怎么了。我告诉她,今天是中国的新年,我很想家。过了一会儿,她颤巍巍地递给我一个热乎乎的红豆包,笑着说:“这个是红色的,喜庆。新年快乐。”那个红豆包的味道我早已忘记,但掌心里的那份温暖,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
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收到从家里寄来的“春节包裹”。我妈提前半个月就给我寄了一大箱,里面塞满了她亲手做的腊肠、酱鸭,还有我最爱吃的各种零食。开箱的那一刻,家的味道扑面而来。虽然这些东西在日本的中华物产店也能买到,但家人亲手准备的分量,是任何商品都无法替代的。这沉甸甸的包裹,跨越了上千公里的距离,承载的是家人最深沉的爱和牵挂。
这不“正宗”的春节,或许才是留学的意义
是的,在日本过春节,没有全家团圆的年夜饭,没有走亲访友的热闹,甚至连一天假期都没有。它不“传统”,也不“正宗”。但正是这样一个“假春节”,却让我们一夜之间成长。
我们学会了第一次独立操办一桌年夜饭,哪怕只是几道简单的家常菜;我们学会了在孤独中寻找慰藉,把朋友变成了临时的家人;我们学会了在文化差异中,更加珍惜和理解自己的传统;我们也学会了,将对家的思念,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这个由我们自己定义的春节,充满了留学生独有的故事和情感。它或许平淡,但足够真诚;或许简陋,但足够温暖。很多年后,当我们回想起这段留学岁月,也许会忘记某篇论文的题目,忘记某个考试的成绩,但我们一定会记得,在那个冬日的东京,和一群朋友挤在小小的房间里,一边笨拙地包着饺子,一边看着春晚哈哈大笑的场景。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假春节”,别难过,更别怀疑。
想家了,就打个视频电话回家,告诉他们你一切都好,只是有点馋妈妈做的红烧肉。
觉得孤单了,就约上三五好友,去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让沸腾的汤底驱散所有的寒冷和委屈。
觉得没有年味儿了,就去买个小小的福字贴在门上,告诉自己,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是年。
这个独特的“日式春节”,终将成为你留学记忆里,最闪亮、最滚烫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