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留学最大的收获,竟然不是学历

puppy

当初奔着“名校光环”来到香港,以为拼尽全力拿到那张毕业证就是终点。但真正经历过才发现,学历真的只是“附赠品”。真正刻进骨子里的,是在旺角拥挤的街头学会的从容,是在课堂上跟世界各地的伙伴激烈辩论后打开的全新视野,更是在这座快节奏、高压力的城市里,独自扛下所有事情后炼就的强大内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给你的不只是知识,更是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游刃有余的底气和格局。这趟旅程的宝藏,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给准备或正在香港留学的小伙伴提个醒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请一定看完。它不是教你怎么拿高分、写论文的“技术贴”,而是想跟你聊聊心里话。聊聊在香港这片“魔幻”的土地上,除了那张纸,我们到底还能带走什么,什么东西才是真正影响你一辈子的。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泽。

还记得我刚拿到港大 offer 的那个晚上吗?我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把录取通知书看了不下二十遍。脑子里全是未来的画面:在中环的摩天大楼里实习,在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下和朋友畅谈,最重要的是,拿到那张金光闪闪的毕业证,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当时的我,百分之百确定,学历就是我这趟旅程的终极目标。

直到两年后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那天我刚结束一个压力山大的 presentation,拖着疲惫的身体挤上回家的地铁。正是晚高峰,港岛线的车厢被塞得像个沙丁鱼罐头,连个转身的空间都没有。周围是各种语言的交谈声、耳机里传来的音乐声、地铁关门的提示音……搁在两年前,这种场面足以让我焦虑到爆炸。但那天,我只是默默地抓紧扶手,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灯火,脑子里居然在平静地复盘刚才 presentation 里的一个疏漏。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变了。那个曾经连在陌生城市问路都会脸红的男孩,不知不觉间,已经能在这种极致的拥挤和嘈杂中,找到内心的秩序和安宁。

那一瞬间我才恍然大悟,来香港留学,我以为自己是来“镀金”的,但其实,我是在被生活这把锤子,一锤一锤地“锻造”。而那张毕业证,真的只是这场大型“升级打怪”游戏通关后,系统自动发放的纪念品。

那份刻进骨子里的从容,是旺角的人潮“喂”出来的

咱们先聊聊香港的“压迫感”。这个词,每个来过的人都懂。

香港的快,是写在基因里的。人们走路带风,吃饭讲求效率,电梯的关门速度都比别处快半秒。根据瑞士宝盛银行发布的《2023年全球财富和高端生活报告》,香港再次成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租的房子可能小到让你怀疑人生。我刚来的时候,住在一个不到8平米的房间里,一张床一个桌子就占满了全部空间,想在地上摊开一个大行李箱都是奢望。数据显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中位数只有161平方英尺(约15平方米),劏房(subdivided flats)更是普遍现象。

我有个朋友,刚来港科大读书时,住在学校附近村屋,第一次经历“天鸽”台风,窗户被吹得哐哐响,屋里还断了网。一个女生,人生地不熟,吓得只能躲在被子里给家人打电话。但第二次、第三次台风来的时候呢?她已经能驾轻就熟地去超市囤好干粮和水,给窗户贴上米字胶带,然后淡定地打开电脑赶 due。她说:“有什么好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呗。”

你看,这就是香港教给你的第一课:适应力。它把你扔进一个高密度、快节奏、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逼着你把脆弱和矫情收起来。你开始学会在超市打折时囤货,开始习惯一个人拖着宜家的纸箱挤地铁,开始能面不改色地和只会讲粤语的房东连比带划地沟通修理水管的问题。

这种从容,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旺角的人潮里被推着走、在DDL(截止日期)的催促下通宵、在每月计算生活费的账单里磨练出来的。根据香港运输署的数据,港铁系统工作日的日均乘客量超过400万人次。每天在这样的人潮中穿梭,你慢慢就学会了如何在混乱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头脑。这种能力,比任何一门课的A+都宝贵。它让你在未来面对职场的压力、生活的琐碎时,心里有底,因为你经历过更“硬核”的模式。

你的世界观,早就被课堂上的“神仙打架”重塑了

如果说生活环境锻炼了我们的内心,那香港的课堂,就是重塑我们思维方式的熔炉。

当初我们选择香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国际化和顶尖的教育资源。QS 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全球前100。这不仅仅是排名好看,它意味着你身边坐着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大脑。

我至今记得一节关于市场营销的课。教授提出的案例是“如何在印度推广一款新的美妆产品”。我当时的思路还停留在国内的“小红书种草、直播带货”模式。结果,一个来自新德里的印度小哥站起来,滔滔不绝地分析了印度复杂的种姓制度、多语言环境、城乡消费习惯的巨大差异,甚至提到了宝莱坞文化对女性审美的影响。紧接着,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从产品成分的环保标准和可持续性角度提出了质疑。还有一个美国的同学,则从数据隐私和法规层面补充了看法。

那一节课,我的脑子嗡嗡作响。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同一个问题,可以有这么多我从未想过的维度。我引以为傲的“标准答案”,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下,显得那么单薄。

这就是香港留学赋予你的第二份厚礼:一个多元化的认知框架。香港的大学非常强调国际化,以香港大学为例,其国际学生比例超过40%,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不再是从书本上、新闻里去了解世界,而是通过与一个个鲜活的、不同肤色的个体交流、合作、甚至争论,去触摸这个世界的复杂与多元。

你和一个韩国同学做小组作业,会了解到他们近乎“残酷”的求职竞争;你和一位来自非洲的朋友聊天,会颠覆你对那片大陆的刻板印象;你甚至会在学校的食堂里,一边吃着叉烧饭,一边听着旁边一桌法国同学用法语激烈地讨论哲学。久而久之,你的思维方式会不自觉地打开。你看待问题不再非黑即白,而是习惯性地去思考:“在别的文化背景下,这件事会被如何解读?”

这种格局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它让你变得更包容,更能理解差异,也让你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当你的同龄人还在纠结于国内的“内卷”时,你可能已经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跨文化背景,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那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万事靠自己”逼出来的

聊完心态和视野,我们再来说点最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香港留学,你就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甚至是一个“孤胆英雄”。从办理学生签证、到银行开户、再到租房签约、申请水电煤网络,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力亲为。香港的行政流程高效但严谨,任何一个环节的材料出错,都可能让你来回跑好几趟。

我一个学妹,刚来香港时因为不熟悉流程,租房合同没仔细看,结果被中介坑了一笔。她没哭没闹,自己上网查相关法律条例,咨询学校的法律援助部门,硬是把多交的钱要了回来。事后她跟我说:“这事儿之后,我感觉自己天下无敌了。以后签任何合同,我都会把每个字都看清楚。”

这就是成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解决麻烦中累积起来的。你学会了如何高效地搜集信息,如何有条理地准备文件,如何在遇到困难时找到最合适的求助渠道。这些技能,学校的课堂可不会教你。

香港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也从另一个层面锻炼了我们的实战能力。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直名列前茅。在2022年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中,港大、港科大和中大都位居前列。这背后,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学校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职业发展讲座和校友网络,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为了争取一个在中环的实习机会,你可能需要修改几十遍简历,参加好几轮模拟面试,还要和来自全球名校的竞争者同台PK。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高强度的职业训练。你学会了如何清晰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如何进行有效的商业沟通,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专业的姿态。

等到你真正毕业,手握那张文凭时,你会发现,让你在求职中所向披靡的,并不仅仅是学校的名字。更是你在过去几年里,独自处理签证、租房、实习、学业等多重任务时,锻炼出的那种强大的执行力、抗压能力和多线程工作的能力。老板们看重的,也正是这种能“搞定事情”(get things done)的硬核素质。

所以,聊到这里,你还觉得那张毕业证是最大的收获吗?

它很重要,它是你所有努力的证明,是一块敲门砖。但它绝不是全部。

真正值回票价的,是你被这座城市改变的痕迹。是你即使身处人山人海,内心依然能保持平静的定力;是你看到任何与你不同的观点,第一反应不是反驳而是好奇的开阔;是你知道无论遇到什么麻烦,自己总有办法解决的底气。

这趟旅程,学历是你的“标配”,但那些刻进你性格里的坚韧、融入你血液里的视野和长在你能力里的解决之道,才是让你终身受益的“顶配”。

最后,给正在或即将来香港的小伙伴们几句大白话吧:

别天天只泡在图书馆和宿舍里。多去走走,去爬一次龙脊,去大澳看看渔村,去深水埗淘淘二手货。这座城市的魅力,远不止维港的夜景。

别害怕开口。课堂上大胆提问,跟不同国家的朋友聊天,学几句蹩脚的广东话去买菜。每一次交流,都是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别怕犯错和失败。租房被坑、小组作业遇到“猪队友”、实习申请被拒……这些都是升级打怪路上的小boss,打过了,你就升级了。

几年后,当你离开香港,回头看这段岁月,让你嘴角上扬的,可能不是你GPA上了3.5的那个学期,而是在某个台风过后的清晨,你看到街道恢复如初,车流不息,那一刻你心中涌起的、对这座城市复杂又深沉的爱。

祝好,在香港,找到那个更强大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92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