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坎大:一半是学习,一半是风景

puppy

嘿,正考虑来坎特伯雷大学的你,是不是也和我当初一样,对留学生活充满了想象?我本以为这里的生活就是图书馆、赶due、小组作业连轴转。没错,坎大的学术干货和挑战确实会让你大呼过瘾,收获满满。但更酷的是,推开门,这里的另一半是触手可及的风景!下课后抬头就能望见南阿尔卑斯山的雪顶,周末约上朋友就能去蒂卡普湖看漫天星空。这不只是一段求学经历,更是一种深度体验新西兰南岛的生活方式。想知道如何在学霸和旅行家模式间无缝切换,活出最精彩的留学人生吗?快来我的故事里找答案吧!

写在前面:给未来坎大人的真心话
这篇文章不是一份官方的留学指南,更像是一封来自学长的“密信”。我会告诉你坎大的课有多硬核,也会告诉你南岛的风有多自由。这里没有复杂的申请攻略,只有最真实的学习体验和最地道的旅行心得。希望我的故事,能帮你拼凑出那个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坎大留学生活。别忘了,留学不只是为了一个学位,更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留学坎大:一半是学习,一半是风景

嘿,我是 Leo,在 lxs.net 潜水很久,今天终于忍不住想冒个泡,聊聊我在坎特伯雷大学(UC)的这两年。

还记得我刚拿到 offer 那会儿,激动得一晚上没睡。我妈比我还激动,拉着我畅想未来:毕业后进大厂、拿高薪、走上人生巅峰……我呢?脑子里想的却是,基督城这个地方,听说出门就能看到雪山,是不是真的?听说那里的湖水蓝得像假的一样,到底有多蓝?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我读的是土木工程,坎大的王牌专业之一。第一节课,教授就甩给我们一个数据:坎特伯雷大学的土木与结构工程专业,在最新的 2024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前 100。他笑着说:“Welcome to the big league, guys. Fun starts now.” 他的“Fun”,指的是每周读不完的文献、从零开始的建模任务,还有随时可能把你问到哑口无言的小组讨论。我当时就懵了,说好的雪山和湖水呢?我的生活里只剩下了图书馆的灯光、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和枕头边那本翻烂了的《结构力学》。

那段时间,我真的以为我的留学生活就要这样“学到昏厥”了。直到一次小组作业的间隙,凌晨两点,我和组里一个本地小哥 Matt 一起走出图书馆。他伸了个懒腰,指着东南方的天空说:“Leo, look.”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在城市灯光的边缘,竟然能看到一条淡淡的、朦胧的银河。Matt 告诉我,他这周末要去 Arthur's Pass 徒步,问我有没有兴趣。我犹豫了,说作业还没做完。他拍拍我的肩膀:“Dude, the assignments are endless, but the weekend is not.”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醒了我。我突然意识到,我选择来新西兰,不就是为了这份学习之外的“风景”吗?我不能把它弄丢了。

于是,我开始学着把生活掰成两半。一半,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死磕;另一半,是在南阿尔卑斯山脉的风中撒野。这篇长文,就是想跟你分享,如何在坎大这个神奇的地方,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

一半是学习:坎大的硬核,是最好的成长礼

先别急着规划你的旅行路线,我们先来聊聊“正事”——学习。毕竟,我们是来留学的,不是来度假的(虽然有时候感觉像)。

坎大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务实”和“硬核”。它不像一些学校那样空有排名,这里的学术氛围是肉眼可见的浓厚。就拿我们工程学院来说,校园里有个标志性的建筑叫“核心筒”(Struc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是专门用来做地震工程研究的。当年基督城经历了大地震,坎大的工程师们就在灾后重建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里上课,你学的不仅仅是理论,更是如何用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上“流体力学”,教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讲课特别有激情。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直接把我们拉到实验室,指着一个巨大的水槽模型说:“理论都在书上,但工程师的战场在这里。今天你们的任务,就是设计一个方案,减少这个水坝模型的湍流。”那一整天,我们小组都在跟水流、压力和各种传感器打交道,浑身湿透,但没人抱怨。最后看到我们的方案真的起作用时,那种成就感,比考试拿A+还要强烈。

这里的学习压力确实不小。一个学期通常是四门课,每门课都包含 lectures(大课)、tutorials(辅导课)和 labs(实验课)。基本上每周都会有小测验或者作业(assignment),期中和期末还有大考。一个典型的 due week,我的日程表是这样的:周一交报告,周三小组展示,周五还有一个在线测试。毫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我每天的咖啡因摄入量,可能比我喝的水还多。

但这种压力是推着你前进的动力。你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为了搞懂一个模型,你可以连续泡在图书馆 12 个小时;为了一个小组项目,你能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激烈争论,最后又握手言和,共同完成一个出色的 presentation。坎大现有大约 20,000 名学生,其中国际生比例不低,来自超过 100 个国家。这意味着你的同学背景非常多元化,每次小组合作都是一次跨文化交流的头脑风暴。

学校的资源也绝对给力。坎大有三个图书馆,其中最核心的 Puaka-James Hight Library 一共有十层楼高,藏书超过 200 万册。考试周期间,部分楼层会 24 小时开放。我最喜欢待在它的高层,靠窗的位置能直接看到远处的南阿尔卑斯山。赶 due 赶到头昏脑胀的时候,抬头看看雪山,感觉瞬间就被治愈了。

而且,教授们都非常 approachable。他们的办公室门口通常会贴着“Office Hour”,你可以在那个时间随时去找他提问。我刚来的时候,很多专业术语听不懂,就硬着头皮去找教授。他不但没有不耐烦,还专门放慢语速,用更简单的词汇给我解释了一遍,最后还推荐了几本入门级的参考书。他说:“Don't be shy. Asking questions is the first step to becoming a good engineer.”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轻松“水”过的留学生活,坎大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实打实地学到东西,那这里的学术氛围绝对会让你大呼过瘾。这“一半”的学习生活,虽然辛苦,但它塑造了你的专业能力、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份收获,是任何风景都无法替代的。

一半是风景:推开门,就是星辰大海

好了,现在让我们聊聊让人心动的那另一半。当你在图书馆合上书本,关掉电脑,真正的坎大生活才刚刚拉开序幕。

基督城,这座被誉为“花园城市”的地方,是新西兰南岛最大的城市,也是探索整个南岛的完美大本营。它的地理位置简直是得天独厚。往东是太平洋,往西是南阿尔卑斯山,往南是广袤的坎特伯雷平原。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周末,可以有无数种打开方式。

身边的诗与远方: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刚来的第一个学期,我和几个朋友还没买车,主要靠参加学校社团的活动。坎大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社团叫 UCTC (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Tramping Club),是新西兰最大、最活跃的徒步俱乐部之一。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组织去周边徒步、露营、登山的活动。费用非常便宜,几十纽币就能跟着一大帮本地和国际学生去探索那些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秘境。

我第一次参加 UCTC 的活动,是去附近的 Castle Hill。那里是电影《纳尼亚传奇》的取景地,巨大的石灰岩巨石散落在山坡上,像是被巨人随意丢下的棋子。我们花了一天时间在巨石阵中攀爬穿梭,领队是个经验丰富的本地 Kiwi,他一边带路,一边给我们讲毛利传说。站在一块巨石顶上,环顾四周,远处的雪山连绵不绝,那一刻,我感觉课本里的所有公式和理论都变得渺小了。

熟悉了环境,我们凑钱买了辆二手车,行动半径瞬间扩大。我们的周末“冒险地图”也越来越丰富:

  • 向东,去法式风情小镇阿卡罗阿 (Akaroa):车程大约 1.5 小时(约 85 公里)。这里是法国移民最早定居的地方,小镇的街道名称、建筑风格都保留着浓浓的法式风情。我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那里的海边咖啡馆买一个 Pain au Chocolat (巧克力可颂),然后去码头看世界上最稀有的赫氏海豚在船边跳跃。

  • 向西,穿越亚瑟通道国家公园 (Arthur's Pass):车程约 2 小时(约 150 公里)。这是贯穿南阿尔卑斯山脉的一条壮丽公路。沿途的风景从平原变为高山峡谷,你会遇到胆大包天的 Kea(新西兰啄羊鹦鹉),它们会毫不客气地跳上你的车顶。公园里有无数条徒步道,从半小时的轻松漫步到需要专业装备的多日徒步,丰俭由人。

  • 向北,去凯库拉 (Kaikōura) 观鲸:车程约 2.5 小时(约 180 公里)。凯库拉是世界闻名的观鲸圣地,因为特殊的海底峡谷地形,抹香鲸几乎全年都在这里出没。坐船出海,看着巨大的鲸鱼尾巴在你面前缓缓沉入海底,那种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一次观鲸船票大概在 165 纽币左右,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体验。

学期假期:来一场深度的南岛探索

每年的 6-7 月和 9-10 月,学校会有两周左右的期中假期。这是我们进行长途旅行的绝佳时机。我们的目标,通常是那些更远、更负盛名的世界级景点。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三个朋友的“中线大穿越”。我们从基督城出发,第一站就是大名鼎鼎的蒂卡普湖 (Lake Tekapo)。从基督城开过去大约需要 3 小时(约 230 公里)。当你第一次看到那片牛奶蓝色的湖水时,真的会怀疑自己的眼睛。湖边的“好牧羊人教堂”是明信片上的常客,但比教堂更震撼的,是蒂卡普的星空。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暗夜保护区之一,光污染极低。晚上,我们参加了一个约翰山天文台的观星团(费用大约 190 纽币)。当导览员用激光笔指向夜空,为我们讲解南十字星和大小麦哲伦星云时,我感觉自己像是漂浮在宇宙里。肉眼可见的银河横跨整个天际,流星不时划过,我当时许下的愿望是:希望这学期的考试都能过!

离开蒂卡普,我们继续向南,开往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 (Aoraki/Mount Cook)。库克山国家公园里有多条经典的徒步路线,其中 Hooker Valley Track 是最受欢迎的一条。全程往返大约 3 小时,路面平坦,难度很低,但风景却是世界顶级的。你要走过三座摇摇晃晃的吊桥,跨过冰川融水形成的河流,最终抵达一个冰川湖。湖面上漂浮着巨大的浮冰,背后就是巍峨的库克雪山主峰。我们在湖边坐了很久,吃着背包里的三明治,感觉就像坐在了《国家地理》的封面上。

这一半的风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它教会我如何规划行程、如何团队协作、如何在野外照顾好自己。它让我的留学生活变得立体而丰满。当我把在冰川湖边的照片发给国内的父母时,我妈第一次没有问我“作业写完了吗”,而是回复说:“儿子,注意安全,真为你感到骄傲。”

无缝切换:如何在学霸和旅行家模式间反复横跳?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Leo,你是不是不用学习的?哪来这么多时间到处玩?

问得好。这其实是每个坎大留学生都要面对的终极问题:如何平衡好“学习”和“风景”?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但经过两年的摸索,我总结出了一些亲测有效的方法。

时间管理是核心,把玩乐也列入计划

我的秘诀是,像规划学习一样去规划旅行。开学第一周,我就会把整个学期的教学大纲(Syllabus)打印出来,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出所有作业的截止日期、考试时间和项目展示的日期。这样一来,整个学期的“雷区”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会把周末和假期也规划进去。比如,我知道第 6 周有一个期中考试,那么第 5 周的周末就一定是“图书馆闭关周”,绝对不安排任何出游计划。而考试结束后的那个周末,我就会提前约好朋友,来一次“报复性”的短途旅行,好好放松一下。把“玩”也当作一个任务来规划,你会发现时间总能挤出来。

善用碎片化时间,基督城本身就是风景

不是每一次放飞自我都需要开车三小时。基督城本身就是一个宝藏。坎大校园旁边就是巨大的海格利公园(Hagley Park),占地 165 公顷,比纽约的中央公园还要大。课间休息或者下午没课的时候,我喜欢去公园里散步或者跑步。雅芳河(Avon River)静静地穿过公园,河边有成群的野鸭,春天的时候樱花盛开,秋天的时候落叶金黄。这种触手可及的自然,是最好的精神按摩。

市中心的 Riverside Market 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那里有各种新鲜的本地食材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周五下午没课,约上三五好友去那里吃一顿,聊聊天,一周的疲惫就都烟消云散了。这种“微旅行”,成本低,耗时少,却能有效地给你的精神充电。

学会“抱团”,跟着组织走

对于刚来的同学,或者像我一样不擅长做攻略的“懒人”,加入社团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除了前面提到的徒步俱乐部 UCTC,坎大还有滑雪俱乐部、皮划艇俱乐部、摄影俱乐部等等。跟着这些社团活动,你不仅省去了自己租车、规划路线的麻烦,还能认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本地学生从小就在南岛的山野里长大,跟着他们,你能去到一些游客永远找不到的“秘密基地”。

心态要放平,接受不完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有“偶像包袱”。你不可能既是门门 A+ 的超级学霸,又是走遍南岛的顶级旅行家。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为了赶一个重要的项目,你不得不放弃一个计划已久的旅行。也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因为出去玩得太 high,回来要熬夜补作业。

这很正常。留学生活本就是一场不断取舍和平衡的过程。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节奏,比什么都重要。别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否定自己,也别因为错过了一个景点就感到遗憾。因为在坎大的每一天,无论是在图书馆里啃书,还是在雪山下徒步,你都在成长,都在体验。


所以,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来坎大,还在担心自己能否适应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我想告诉你:别怕。

来吧,来这里感受凌晨两点图书馆的安静,也去感受午夜十二点蒂卡普湖的星光。

来吧,来这里和世界顶尖的教授探讨学术难题,也去和胆大包天的啄羊鹦鹉斗智斗勇。

留学坎大,你得到的绝不止是一纸文凭。你得到的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在压力下不断学习、也能在闲暇时尽情享受生活的能力。你会发现,学习和风景,从来都不是选择题。它们共同组成了这段独一無二的,闪闪发光的青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