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留学饮食求生 · 速览备忘录 |
|---|
超市购物黄金法则: 1. 每周三是“上新日”:Coles和Woolies的每周折扣目录(Catalogue)都在周三更新,记得提前在App上看好这周什么半价再出门! 2. 盯紧黄昏时段:傍晚去超市,大概率能碰到贴着黄色“Reduced”标签的临期生鲜,肉类、面包、沙拉,半价拿下不是梦。 3. 自产品牌YYDS:超市自有品牌(Homebrand)的牛奶、面粉、意面、罐头等基础食材,品质不差,价格能便宜一半以上。 4. 亚超才是“中国胃”的家:调味品、特殊蔬菜、速冻水饺、火锅底料、各种面条……去亚超买,种类全,价格还公道。 |
省钱不“吃土”小贴士: 1. Kmart大法好:所有厨具、餐具,别犹豫,直奔Kmart、Target或Big W,15刀的电饭锅,5刀的平底锅,帮你省下一大笔启动资金。 2. 办张会员卡不吃亏:Coles的Flybuys和Woolies的Everyday Rewards,免费办,每次结账都刷一下,积分能换钱,App里还有专属折扣。 3. 学会看单价:澳洲超市的价签上都会标“Unit Price”(比如$xx per 100g),买大包装不一定划算,养成比较单价的习惯才是真·省钱高手。 |
澳洲留学饮食求生指南
还记得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一个星期吗?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住进空荡荡的学生公寓,倒完时差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雄心勃勃地去逛超市,准备填满我的冰箱。
我走进楼下的Woolworths,灯光明亮,货架琳琅,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直到我拿起一小捆在国内菜市场只卖两三块钱的葱,价签上赫然写着“$3.50”。我的心咯噔一下。再看看旁边的姜、蒜、辣椒,价格都让我这个习惯了国内物价的学生倒吸一口凉气。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不会要在这里天天啃面包吃沙拉吧?
结账时,购物车里没几样东西,收银机却“滴”地一声刷掉了我将近80澳币,换算成人民币快400块了。那一晚,我吃着寡淡的白水煮意面,无比想念我妈做的红烧肉和楼下小馆子的麻辣烫。那种“吃不饱、吃不好、还死贵”的绝望感,相信是每个留学生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现在也正对着超市账单发愁,每天都在为“今天吃什么”而秃头,那么恭喜你,这篇指南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别慌,学长这就带你走出饮食困境,用最地道的方式,在澳洲实现美食自由!
第一站:玩转澳洲两大超市巨头 Coles & Woolworths
在澳洲,你的生活基本离不开两大超市巨头:Coles和Woolworths(大家亲切地称之为“Woolies”)。它们就像我们国内的华润万家和永辉,遍布澳洲的每一个角落。初来乍到,这里就是你解决温饱问题的主战场。
秘籍一:死磕“半价”才是王道!
记住,在澳洲超市,正价买东西的是“冤大头”!Coles和Woolies每周三都会更新他们的折扣目录(Catalogue),无数商品会打上鲜艳的“Half Price”标签。这才是你囤货的最佳时机。
哪些东西值得等半价?
零食饮料:国民饼干Tim Tam,各种薯片(Smith's, Doritos),巧克力(Cadbury, Lindt),冰淇淋(Connoisseur, Ben & Jerry's),可乐汽水。这些东西半价是常态,比如一盒原价$4.5的Tim Tam,半价时只要$2.25,不囤几盒都对不起自己。
生活用品:洗衣液、柔顺剂(Omo, Cold Power)、洗发水、沐浴露(Pantene, Head & Shoulders)、卫生纸、牙膏……这些消耗品,半价时直接买最大包装的,够用小半年,能省下几十甚至上百刀。
冷冻食品和半成品:速冻披萨、鱼条、鸡块、派。虽然不是我们“中国胃”的主食,但偶尔作为应急食品非常方便。比如McCain的速冻披萨,半价时$4一个,比点外卖划算太多。
实战案例:我室友就是个“半价囤货狂魔”。他手机里有Coles和Woolies的App,每周二晚上雷打不动地浏览第二天的折扣。有一次,原价$22/kg的澳洲牛腩半价,他直接买了5公斤,回家分装冷冻,接下来一个月我们的餐桌上就没断过番茄炖牛腩和红烧牛肉面。这就是规划的力量!
秘籍二:超市自有品牌,你的“平价英雄”
别瞧不起超市的自有品牌(Homebrand/Private Label)。Coles的自有品牌叫“Coles”,包装很简单;Woolies的则有“Woolworths”和更便宜的“Essentials”系列。这些产品在质量上并不差,但价格却美丽得多。
哪些自有品牌产品是必买的?
牛奶:2升装的Coles或Woolies全脂/低脂牛奶,价格通常在$3.10左右,而一些品牌牛奶可能要$4-5。口感几乎没差别,每天喝咖啡、泡麦片,买它准没错。
面包:最基础的切片白面包(toast bread),自有品牌一大包只要$1.40,是做三明治和烤吐司最经济的选择。
意大利面和意面酱:500g的自有品牌意面,价格常年稳定在$1.50以下。搭配一罐$2左右的番茄意面酱,一顿饭的成本不到$2,比泡面还便宜健康。
冷冻蔬菜:一大包500g的冷冻玉米粒、青豆、胡萝卜混合蔬菜,大约$3-4。炒饭、配菜时随手抓一把,方便又营养。
面粉、糖、油等基础烘焙原料:价格比品牌货便宜30%-50%,自己包饺子、做面食,用它们完全没问题。
省钱数据:假设你每周买一瓶2L牛奶、一包意面、一罐意面酱。选择自有品牌,一周花费大约 $3.10 + $1.50 + $2 = $6.60。如果选择品牌产品,可能花费 $4.50 + $4 + $4 = $12.50。一周就能省下将近$6,一个月就是$24,够你和朋友出去吃一顿不错的Brunch了。
秘籍三:傍晚的“黄色标签寻宝游戏”
每天傍晚,超市员工会开始给当天或第二天即将过期的商品贴上黄色的“Reduced to Clear”或“Quick Sale”标签。这是淘到便宜好货的绝佳机会,尤其适合买肉类和烘焙产品。
我曾经在晚上8点多去Coles,碰到过原价$15一盒的牛排,黄标签价只要$5;一整只烤鸡,从$12降到$6。买回去当晚就吃掉,或者立刻分装冷冻,新鲜度和口感完全没问题。这需要一点运气和时机,但绝对值得你养成傍晚去超市溜达一圈的习惯。
第二站:拯救你的“中国胃”——宝藏亚洲超市
虽然Coles和Woolies能解决你的基本生存问题,但要真正满足你的“中国胃”,你必须去亚洲超市(简称“亚超”)。每个城市都有,比如悉尼的“通利”,墨尔本的“运时”,布里斯班的“袁氏行”,或者遍布各地的连锁品牌。在Google Map上搜索“Asian Grocery”,你就能找到离你最近的宝藏。
为什么一定要去亚超?
1. 调味品的天堂:
想象一下,你想做个麻婆豆腐,却发现Coles只有甜面酱没有豆瓣酱;你想做个红烧排骨,却找不到料酒和老抽。这就是亚超存在的意义。生抽、老抽、蚝油、料酒、镇江香醋、麻油、郫县豆瓣酱、火锅底料、老干妈……所有你在国内厨房里习以为常的瓶瓶罐罐,亚超应有尽有,而且价格公道。比如一瓶李锦记的生抽,在亚超可能卖$3,在Coles的“国际食品区”可能就要$5以上。
2. 蔬菜的“另一个世界”:
还记得那捆$3.5的葱吗?在亚超,同样大小的一捆可能只要$1.5。除了价格优势,这里还有你在西人超市绝对找不到的蔬菜:空心菜、韭菜、大白菜、莲藕、冬瓜、苦瓜、白萝卜……想包顿饺子,做个地三鲜,炒个蒜蓉空心菜,只有亚超能满足你。
3. 速冻食品的“快乐老家”:
想家的时候,最治愈的莫过于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亚超的冰柜里,有几十种不同品牌、不同馅料的速冻水饺、馄饨、汤圆、包子、馒头、手抓饼。比如湾仔码头、思念等国内知名品牌都能找到。一包50个的猪肉白菜水饺大约$12-15,可以吃好几顿,是期末周赶due时的最佳伴侣。
4. 无限回购的“神仙单品”:
各种面条:从辛拉面到出前一丁,从挂面到新鲜的切面、乌冬面,种类多到让你选择困难。
大米:千万别在Coles买米!去亚超扛一袋10kg或25kg的东北大米或泰国香米,算下单价,比西人超市的小包装米便宜太多了。
火锅食材:肥牛卷、羊肉卷、各种丸子、蟹柳、冻豆腐、响铃卷……喊上三五好友,在家吃一顿火锅,人均成本可能也就$15-20,比在外面吃动辄$50+的人均便宜太多了。
家乡的零食饮料:旺仔牛奶、康师傅冰红茶、卫龙辣条、洽洽瓜子……当你看到这些熟悉的包装时,幸福感会瞬间爆棚。
第三站:从零开始,武装你的厨房
有了食材,你还需要一套趁手的工具。对于留学生来说,性价比是第一位的。请忘记那些昂贵的德国品牌,你的战场是Kmart、Big W和Target。
【留学生厨房必备清单 (Kmart版)】
电饭锅 (Rice Cooker):必备中的必备!Kmart最基础款的电饭锅大约$15-20,不仅能煮饭,还能煮粥、煲汤、做懒人焖饭,是留学生厨房的“神器”。
炒锅 (Wok/Frypan):一个带涂层的不粘炒锅,大约$10-20。中式炒菜、煎蛋、煎牛排都靠它。
小奶锅 (Saucepan):$8左右。煮面、热牛奶、煮个酱汁,非常方便。
电热水壶 (Kettle):$7.5起。澳洲人不喝热水,但我们中国人不能没有!
砧板和刀具 (Cutting Board & Knife):一套砧板(生熟分开)加一把好用的中式菜刀或西式主厨刀,总花费不超过$30。
基础餐具和厨具:碗、盘子、杯子、筷子、勺子、叉子、锅铲、汤勺……Kmart都有几块钱一套的基础款,足够用了。
这一整套下来,总花费大概在$100以内,就能搭建一个功能齐全的小厨房,彻底告别外卖和泡面。
【万能调料架,闭眼入】
刚开始做饭,不需要买太多复杂的调料,备齐以下这些,你就能解锁80%的中西家常菜。
中餐灵魂组(亚超购买):生抽(提鲜)、老抽(上色)、蚝油(增鲜)、料酒(去腥)、香醋(陈醋/米醋)、麻油。
西餐基础组(超市购买):橄榄油(炒菜/凉拌)、盐、黑胡椒粉、糖。
厨房常备“三剑客”:葱、姜、蒜。这是中餐爆锅的灵魂。
进阶提味神器:老干妈、郫县豆瓣酱、五香粉、淀粉(勾芡用)。有了这几样,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就不在话下了。
第四站:不想做饭?像Local一样吃得地道又聪明
自己做饭虽然省钱,但留学生活也不能少了探索美食的乐趣。当你不想开火时,如何像个当地人一样吃得地道又不踩雷?
Brunch:澳洲人的周末仪式感
澳洲的Brunch文化深入骨髓。周末约上朋友,找一家有阳光的Cafe,点上一份精致的早午餐和一杯咖啡,是体验local生活的最佳方式。第一次去,可以从这几样经典菜式入手:
Avocado Smash/Toast:牛油果泥吐司。几乎是每家Cafe的标配,通常会配上菲达奶酪、小番茄和一两个水波蛋(Poached Egg)。
Eggs Benedict:班尼迪克蛋。英式马芬面包上,铺着火腿或培根,再盖上一个完美的水波蛋,最后淋上荷兰酱。口感丰富,幸福感爆棚。
Big Breakfast:顾名思义,就是“全家福”早餐。通常包括鸡蛋(可自选炒蛋、煎蛋或水波蛋)、培根、香肠、烤番茄、蘑菇、茄汁焗豆和吐司。食量大的人选这个准没错。
如何选择?直接在Google Maps上搜索“cafe near me”,选择评分在4.5以上、评论多的店,基本不会踩雷。一份Brunch的价格大约在$20-30澳币之间。
咖啡:澳洲人的“续命水”
在澳洲,咖啡是一种信仰。星巴克在这里并不盛行,遍地开花的独立咖啡馆才是王道。点单时,别再说“Americano”了,在这里,它叫“Long Black”。
给新手的点单指南:
Flat White (澳白):澳洲国粹!奶泡非常薄且细腻,咖啡和牛奶完美融合,口感丝滑。来澳洲必点。
Latte (拿铁):比Flat White奶泡厚一点,牛奶味更足。
Cappuccino (卡布奇诺):奶泡最厚,顶上会撒巧克力粉或肉桂粉。
Long Black (黑咖啡):浓缩咖啡加热水,比美式咖啡更浓郁。
一杯咖啡的价格通常在$4.5-5.5澳币。很多上班族和学生会选择自带杯子(KeepCup),还能便宜个50分钱,环保又省钱。
刚来澳洲,面对全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饮食上的不适应只是一个小小的挑战。它或许会让你手忙脚乱一阵子,但这也是你学习独立、学会照顾自己的开始。
当你第一次在Coles抢到半价的牛排,第一次在亚超找到心心念念的螺蛳粉,第一次笨拙地学着菜谱做出了一道像模像样的西红柿炒蛋,并拍照发给爸妈看时,那种成就感和温暖,是任何一家餐厅都给不了的。
所以,别再只靠泡面和三明治度日了。拿起这篇指南,大胆地走进超市和厨房吧。喂饱自己的胃,才有力气去学习、去探索、去拥抱这个国家的一切美好。记住,好好吃饭,就是留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