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凭什么,一次拿下4枚墨大offer

puppy

还在为墨大offer挠头?来看看这对“神仙眷侣”的故事吧!他们可不是什么背景惊人的超级学霸,却在申请季双双出击,一口气拿下了4枚墨大商学院的硕士offer!从一开始的迷茫焦虑,到后来的精准定位、文书分工,再到互相打气,他们的每一步都踩得超准。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把“1+1>2”的团队优势发挥到极致,把申请之路走成蜜月旅行的吗?他们的“打包”申请秘笈,满满都是干货,绝对能给你亿点点启发!

“打包”申请墨大,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定位要精准:两个人一起申请,最忌讳的就是目标模糊。别光盯着排名,要深挖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看看到底哪个项目最适合你们俩各自的职业规划。
分工要明确:信息搜集、文书头脑风暴、网申系统测试……申请是个系统工程。把任务拆解,发挥各自长处,效率直接翻倍。推荐用共享文档(比如腾讯文档、飞书)来同步进度。
文书要独立又互补:千万别写成情侣版“双胞胎”文书!个人陈述(PS)必须是你自己的故事。但可以互相作为“第一读者”,帮忙检查逻辑、润色语言,从对方的角度发现自己的盲点。
心态要稳住:申请季是一场持久战,焦虑、自我怀疑是家常便饭。有人在身边加油打气,分享压力,比自己一个人硬扛要好太多。记住,你们是战友,不是对手。

深夜十二点,你是不是也曾这样:电脑屏幕上开着十几个网页,从墨尔本大学官网到各大留学论坛,鼠标滚轮都快搓秃噜皮了,但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旁边的泡面已经凉透,微信群里“叮”地一声,又一个同学晒出了牛剑的面试通知,你默默地把手机扣在桌上,叹了口气。

留学申请,真就像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孤独、迷茫,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自我怀疑,简直是标配套餐。

但今天,我想给你讲个不一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认识的一对情侣,Leo和Mia。他们不是什么手握顶级竞赛奖项、实习经历闪瞎眼的“大神”,就是我们身边那种普普通通、努力上进的普通留学生。可就在刚刚过去的申请季,他们俩联手出击,一口气斩获了4枚墨尔本大学商学院的硕士offer!其中包括了竞争超激烈的管理学硕士(Master of Management)和金融学硕士(Master of Finance)。

我第一次听他们分享的时候,眼睛都直了。这哪是申请,简直是蜜月旅行的预演啊!他们把一场本该压力爆表的战斗,打成了“1+1>2”的合作典范。他们的故事,也许能给你带来亿点点启发。

第一步:从“我们要去澳洲”到“我们就要墨大这四个项目”

很多同学在择校时,都犯一个毛病:广撒网。觉得多申请几个总能中一个,结果精力分散,每个学校的研究都只停留在表面。

Leo和Mia一开始也差点掉进这个坑。他们俩本科都是国内一所211大学的商科,均分在86左右,雅思7.0,还有一个四大审计的实习。这个背景,申请澳洲八大(Group of Eight)是有希望的,但绝对算不上稳操胜券。

“刚开始我俩也想,要不新南、悉尼、澳国立都申一遍?”Mia笑着说,“后来发现,根本忙不过来。每个学校的文书要求都不一样,这样搞下去,最后交上去的都是流水线作品。”

于是,他们坐下来开了个“战略会议”。他们的分工特别清晰:

Leo是个数据控,他负责“硬件”分析。他把QS世界大学排名翻了个底朝天,特别是商科相关的专业排名。根据最新的2024年QS排名,墨尔本大学位列全球第14,是当之无愧的澳洲第一。再看具体专业,它的管理学硕士排全球第27,金融硕士排全球第36,市场营销硕士更是高居全球第21。数据不会骗人,墨大的学术声誉和硬实力是顶尖的。

他还去扒了每个项目的课程设置(Course Structure),细致到每门课的介绍。比如,他发现墨大的Master of Management项目里有一门叫“Managing for Value Creation”的课,非常贴合他未来想做战略咨询的规划。而Mia对数字营销很感兴趣,她发现Master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项目里有专门的“Digital and Social Media Marketing”方向。

Mia则负责“软件”研究。她逛遍了各大留学论坛,潜伏在各种学长学姐群里,搜集了大量一手信息。她了解到,墨尔本作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的地方,学习和生活环境都超赞。更重要的是,墨大商学院的校友网络非常强大,尤其在亚太地区,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他们发现,虽然墨大商学院的申请门槛写的是WAM(加权平均分)65%以上,但对于国内211/985院校的学生来说,实际录取线往往要高得多,尤其热门专业,均分没到85基本就是陪跑。根据一些留学机构的数据,像金融、会计这类专业,录取学生的平均GMAT成绩都达到了680分以上。

经过两周的密集调研,他们的目标从一个模糊的“澳洲八大”,精准锁定到了墨尔本大学商学院的四个项目上:管理学、金融、国际商务和市场营销。目标一清晰,后面的所有努力都有了方向。

第二步:文书不是独白,是“圆桌讨论”

确定了目标,接下来就是最头疼的文书(Personal Statement)环节。这玩意儿,说是500字的小作文,但每个字都可能决定你的成败。

很多情侣一起申请,最怕的就是文书风格和内容过于相似,让招生官觉得是套模板。Leo和Mia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他们没有各写各的,而是把文书创作变成了一个“创意工坊”。

首先是头脑风暴。他们找了一个周末的下午,在咖啡馆里,面前摊开一张大白纸。Mia先说:“Leo,你觉得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Leo想了想,说:“可能是逻辑分析能力比较强吧,上次实习的时候,我用Python帮部门做了个数据分析模型,效率提高了不少。”

Mia马上记下来,然后追问:“这个模型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给公司带来了多大的价值?能用数字量化吗?”

就通过这种你问我答的方式,他们帮对方挖掘出了很多自己都忽略的闪光点。比如Mia一直觉得自己性格比较软,不适合商科。但Leo提醒她:“你忘了上次咱们做小组作业,那个最难搞的组员最后是怎么被你耐心说服的吗?你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才是最强的!”

就这样,Leo的PS重点突出了他如何运用数据分析能力解决商业问题的经历,完美契合了金融和管理项目对分析能力的要求。而Mia的PS则侧重于她如何通过共情和沟通来理解消费者心理,成功策划了一次线上营销活动,这正对了市场营销项目的胃口。

初稿写完后,他们交换审阅。Leo帮Mia检查文章的逻辑框架,确保每一段都紧扣主题,论证有力。Mia则帮Leo打磨语言,把那些生硬的技术术语,变得更生动、更有故事性。她建议Leo在开头加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而不是干巴巴地罗列自己的成绩。

“说实话,自己看自己的文书,很容易陷入思维定势。有另一个人,特别是很了解你的人,从外部视角给你提意见,真的能发现很多盲点。”Leo感慨道。

他们的文书,最终都做到了“量身定制”。每一份PS都清晰地回答了三个问题:我为什么选择墨大?我为什么适合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如何帮助我实现职业目标?没有一句废话,满满都是诚意。

第三步:备考是场枯燥的马拉松,但我们可以结伴跑

对于大部分申请商科的同学来说,雅思和GMAT/GRE这两座大山是绕不过去的。备考过程极其枯燥,单词书翻到想吐,逻辑题做到怀疑人生。

一个人备考,很容易半途而废。但两个人一起,就不一样了。

Leo和Mia把备考也变成了团队项目。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共享学习计划,用Excel表格记录每天要完成的任务,比如“背50个GMAT核心词汇”“做一套Verbal模拟题”“看一节数学精讲课”。

他们会互相监督打卡。早上Mia起不来,Leo会一个电话打过去当“人工闹钟”。晚上Leo刷题累了想打游戏,Mia会端着一杯咖啡过来,笑着说:“大神,再坚持半小时,这道逻辑题你给我讲讲?”

这种模式,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有趣的互动。他们甚至会搞一些小小的“竞赛”,比如比谁今天背单词的正确率更高,输的人请喝奶茶。这种良性竞争,让彼此都充满了动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互为“陪练”和“老师”。Leo的数学逻辑强,就负责给Mia讲解难题。Mia的语言感觉好,就帮Leo抠阅读理解和语法细节。备考的效率大大提高。

“最难熬的是平台期,”Mia回忆说,“有一次雅思模考,我的口语分数特别低,当时就崩溃了,觉得自己肯定没希望了。那天晚上Leo什么也没说,就拉着我出去散步,听我吐槽了整整一个小时。等我情绪好点了,他才慢慢帮我分析问题出在哪,陪我一句一句地练。”

申请季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而一个坚实的“情绪支持系统”比任何备考技巧都重要。有人能分享你的焦虑,庆祝你的每一个小进步,这种感觉,是独自奋战的人很难体会的。

秘诀之外的秘诀:我们是战友,也是彼此的“安全网”

提交完所有申请材料后,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期。这段时间,心态最容易崩。

Leo和Mia约定好,无论谁先收到消息,都要第一时间告诉对方,不管是好是坏。

二月中旬的一天,Leo先收到了墨大管理学硕士的offer。他当时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但第一反应是去看Mia的邮箱。Mia的邮箱里空空如也。

那一刻,喜悦中夹杂着一丝担忧。他没有立刻去庆祝,而是走到Mia身边,轻轻抱了抱她,说:“我的到了,你的肯定也快了,墨大的邮件系统有时候有延迟。”

接下来的一周,Leo每天都陪着Mia刷新邮箱,安慰她,鼓励她。他说:“我们是一个团队,offer是整个团队的胜利。你的offer,只是暂时‘迟到’了而已。”

一周后,Mia的邮箱里接连收到了市场营销和国际商务的offer。又过了几天,Leo的金融offer也到了。最终,他们手握4枚沉甸甸的墨大offer,实现了完美的“双杀”。

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留学申请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一定非得是充满焦虑和内卷的独木桥,也可以是一段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的旅程。

你可能要说,我没有一个可以一起申请的伴侣怎么办?

其实,Leo和Mia的成功,核心不在于他们的情侣关系,而在于他们建立了一个高效、互信的“申请合伙人”制度。你的“合伙人”,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一个志同道合的研友,甚至是一个在网上认识的、申请目标相似的陌生人。

关键是,找到那个能和你并肩作战的人。你们可以共享信息,避免重复劳动;可以互相审阅文书,打破思维局限;可以在对方动摇时,拉他一把;可以在彼此成功时,真心为对方喝彩。

别再一个人埋头苦干了。抬起头,看看身边,找到你的“神队友”,把申请之路,也走成一段难忘的青春记忆吧。相信我,那封你心心念念的offer,真的已经在路上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06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