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这篇文章不是劝你躺平,也不是说日本的月亮就更圆。它是想告诉你,当一条路挤得水泄不通时,旁边可能有一条风景更好、更适合你的高速公路。这篇超长干货,就是你的导航。 |
嘿,朋友,让我猜猜你现在的状态。
是不是正窝在画室一角,空气里弥漫着松节油和铅笔屑混合的“梦想味道”,对着一个削了千百遍的苹果或者一个石膏头像,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快被榨干了?旁边墙上贴着“天道酬勤”,老师嘴里念叨着“形不准一切都完蛋”,你看着自己手上磨出的茧,心里却在犯嘀咕:这就是我想要的艺术吗?
我认识一个叫小琳的学妹,去年这个时候,她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她是个特有灵气的姑娘,脑子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想法,喜欢用拼贴和影像讲故事。但在画室的评价体系里,她的素描关系“有点飘”,色彩“不够稳”。每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磨掉的不仅是她的笔尖,更是她眼里那点儿光。
有天深夜,她给我发了条微信,就一句话:“学姐,我感觉自己像个画画的机器。”
这句话,可能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我们这代美术生,好像生来就被扔进了一个巨大的“卷”筒里。但今天,我想拉着你的手,指指旁边,说:“嘿,看看日本,那可能是咱们的‘版本答案’。”
国内的“卷”,是一场技术精确到毫米的“饥饿游戏”
我们先来直面一下现实,国内的美术高考到底有多“卷”?
这不是贩卖焦虑,而是摆事实。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艺术类考生人数超过130万。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欧洲国家的人口,全都挤在这条独木桥上。而顶尖的“八大美院”呢?拿中央美术学院来说,某些热门专业的报录比甚至能达到惊人的200:1。也就是说,200个和你一样熬夜画画、梦想闪闪发光的人里,只有一个能拿到入场券。
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一种更让人窒息的评价体系。为了在海量考生中快速筛选,联考和校考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场标准化的技术竞赛。你的素描,要遵循“三大面五大调”的铁律;你的色彩,要画出老师最喜欢的那种“高级灰”;你的速写,动态、比例、线条,都得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样。
我有个朋友,在国内一所顶尖美院当过几年助教。他跟我吐槽,每年阅卷,成千上万张画铺在体育馆地上,老师们像“扫雷”一样快速走过。一张画在他们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超过3秒。在这3秒里,能抓住眼球的,只有那些技巧最扎实、最符合“标准答案”的画。至于你画里的情绪、你的奇思妙想、你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对不起,老师没时间看,也可能看不到。
在这种环境下,画室成了流水线工厂,我们成了产品。我们学会了如何用2个小时画出一个完美的罐子,却忘了自己最初拿起画笔时,是想画下心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不叫艺术创作,这叫“应试生产”。
日本留学:从技术赛道切换到创意赛道
好了,压抑的话说完了,我们聊聊怎么“破局”。去日本留学,就是一次彻底的“换赛道”。它不是让你逃避竞争,而是让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竞争,实现真正的“降维打击”。
怎么个降维打击法?核心就一点:评价标准变了。
在日本考艺术院校,尤其是顶尖的私立大学如武藏野美术大学、多摩美术大学,他们最看重的东西,不是你画的石膏像有多逼真,而是一个叫做“作品集(Portfolio)”的东西。
作品集是什么?是你个人想法的展览,是你创意思维的证明,是你艺术世界的入口。它可以是绘画、装置、影像、摄影、设计稿,甚至是你写的一段故事、做的一个网站。在这里,技术是为想法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最终目的。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男生,国内联考成绩平平,因为他不喜欢画那些规规矩矩的静物。他的作品集里,有一个项目是把城市里各种各样的井盖拍下来,然后根据井盖的图案和所在地的环境,设计了一套字体。还有一个项目,是他用废弃的快递盒做了一系列的小怪兽模型。从国内应试的角度看,这简直是“不务正业”。
你猜结果怎么着?他被多摩美术大学信息设计专业的教授一眼相中。面试的时候,教授花了半个小时饶有兴致地问他,为什么会对井盖感兴趣?快递盒小怪兽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教授看到的,不是一个技术员,而是一个对生活有好奇心、有观察力、有独特表达欲的“创作者”。
这就是赛道的不同。国内考学,像是参加一场规定动作的体操比赛,谁的动作标准谁分高。而日本考学,更像是一场自由搏击,你的招数可以不“正宗”,但必须有效,必须是你自己的东西。
日本的艺术院校,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他们不缺画得好的“画匠”,他们想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1. 他们看重你的“思考过程”远超“最终结果”
在日本,尤其是考大学院(研究生),除了作品集,你还需要提交一份“研究计划书”。这玩意儿在国内几乎闻所未闻。你要清清楚楚地写下来:你想研究什么?为什么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和形式去研究和创作?
这逼着你从一开始就得像个学者一样去思考。你的创作不能是“我觉得好看”,而必须有逻辑、有根基、有你想探讨的问题。比如,你想做一个关于“孤独”的系列作品。你不能只画几张表情悲伤的脸。教授会想知道,你所理解的“孤独”是什么?是社交媒体时代的虚拟孤独,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物理隔离?你参考了哪些艺术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的观点?
我有个学姐,考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的最高艺术学府,相当于国内的央美+清美)的先端艺术表现科。她的研究计划书是探讨“现代人的记忆与数字遗忘”。作品集里不仅有绘画,还有她写的一个小程序,可以把你的社交媒体照片随机打碎重组。面试时,教授们和她聊了一个多小时,从福柯的权力理论聊到黑镜的剧情。你看,这已经完全超越了“画画”的范畴,进入了思想的领域。
2. 他们鼓励你“跨界”和“不务正业”
日本的艺术教育非常强调学科交叉。多摩美术大学的“統合设计(Integrated Design)”学科,就是个典型。这个专业的学生,既要学平面设计,也要学产品设计,还要懂空间和影像。他们认为,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是能够打通所有媒介的“通才”。
武藏野美术大学的“基础设计学科”也很有名,它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原研哉(MUJI艺术总监)。这个学科教的不是具体的软件或技能,而是“设计的方法论”——如何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毕业生去向五花八门,有去做UI/UX的,有去做广告策划的,有去做品牌战略的,甚至有去做社会创新项目的。
在这里,“不务正业”是被鼓励的。你是个学油画的,但你对编程感兴趣?没问题,学校有资源让你去学。你是个学设计的,但你对日本传统手工艺着迷?太棒了,教授会鼓励你把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结合起来。这种自由度,让你有机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而不是被专业的名字框死。
不止是“画画”,艺术在日本有N种可能性
聊到专业,就不得不说日本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多么“神仙”。他们把艺术和设计的领域划分得极其细致,而且紧跟时代潮流。你总能找到一个安放你奇怪想法的角落。
除了我们熟知的油画、雕塑、平面设计、工业设计这些传统专业,你还能看到:
媒体艺术(Media Arts):这是日本的王牌领域。从动画、漫画、游戏,到互动装置、信息艺术、声音艺术,应有尽有。想做下一个新海诚或者宫本茂吗?京都精华大学的漫画学部是全日本第一个,也是最强的。东京工艺大学的动画和游戏专业,毕业生遍布任天堂、史克威尔艾尼克斯等大厂。
情报设计/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这不是简单的平面设计,而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传递信息。UI/UX设计、数据可视化、编辑设计都属于这个范畴。在数字时代,这是个超级热门且高薪的方向。
工艺工业设计(Crafts & Industrial Design):武藏野的这个专业是镇校之宝。学生们不只是画图,而是真的要下工厂、进作坊,亲手跟木头、金属、陶瓷、玻璃、纺织品这些材料死磕。这种对“手作”和“材料”的尊重,是日本设计精神的核心。
空间演出设计(Space Design):涵盖了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到舞台美术、商业空间陈列等一切与“空间”相关的设计。就业面非常广,可以去建筑事务所,也可以去品牌做展陈设计,甚至可以去做戏剧的舞美。
这种细致的划分,好处在于你能从本科阶段就接触到非常专业和前沿的知识,而不是等到研究生才开始分方向。它让你在职业规划上,能有更清晰的目标。
现实问题:贵吗?难吗?毕业后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好话,咱们也得聊点实际的。毕竟留学是人生大事,不是头脑一热就能决定的。
1. 关于费用
一提到留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烧钱”。但跟英美动辄一年三四十万人民币的学费相比,日本简直是“性价比之王”。
日本的私立美术大学,比如武藏野、多摩,一年的学费大概在170-19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8-10万。国公立大学就更便宜了,比如东京艺术大学、金泽美术工艺大学,一年学费只要50-60万日元,人民币3万左右。这个费用,在国内读个好点的中外合作项目都不止。
而且,针对留学生的奖学金和学费减免政策非常多。只要你成绩不错,态度认真,申请到30%-50%的学费减免是很常见的。再加上日本允许留学生每周合法打工28小时,很多勤奋的同学完全可以靠自己覆盖掉生活费。
2. 关于语言和申请
日语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大部分学校要求有N2水平,顶尖的学校和专业可能要求N1。这确实需要你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去准备。但这不该成为你退缩的理由。学习一门语言,本身就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过程。当你能无障碍地看懂日本的美术馆介绍,能和你的日本同学讨论作品,能听懂教授讲的设计哲学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申请流程确实比国内复杂,需要准备作品集、研究计划书,还要参加学校的校内考(可能包括小论文、面试、实技考试等)。但反过来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逼迫你深度思考和整理自己的机会。当你把这些材料准备完,你对自己的认识,对你想做的艺术,都会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理解。
3. 关于毕业出路
日本的整体就业环境虽然有“就活”(求职活动)的压力,但对于有才华的艺术设计类学生来说,机会非常多。日本的设计产业极其发达,从索尼、松下这样的制造业巨头,到电通、博报堂这样的广告航母,再到任天堂、优衣库这样的消费品牌,都需要大量优秀的设计人才。
根据武藏野美术大学公布的2022年毕业生就业报告,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4.3%。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拿到了大公司的内定。而且,日本社会对于“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尊重程度很高,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也更高。
就算你选择回国,拥有日本顶尖艺术院校的留学背景,以及一个充满个人思考的作品集,也会是你简历上最闪亮的加分项。尤其是在设计、动漫、游戏这些领域,日本的教育背景含金量极高。
现在,你可以做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心动,又有点迷茫。别急,我们不喊口号,只给实在的建议。
如果你还在画室里,请不要放弃基础训练,它依然重要。但从今天起,分出一点点时间,哪怕每天半小时,去做你自己的“小项目”。
别再只盯着眼前的石膏像了。走出门去,把你家楼下那棵奇怪的树画下来。用手机拍一段1分钟的短片,记录光影的变化。把你做过的奇怪的梦,用拼贴的方式做出来。把你对某个社会新闻的看法,设计成一张海报。
开始建立一个文件夹,就叫“我的作品集”,把你所有这些“不务正业”的、充满你个人印记的东西都放进去。这才是你未来真正的弹药库。
去日本各大美院的官网看看(别担心看不懂,用浏览器翻译就行),看看那些获奖学生的作品,看看他们的专业介绍。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远比画室广阔得多的世界。
去日本留学,不是一条轻松的捷径。你需要学一门新语言,适应一个新环境,还要从零开始构建一套全新的创作思维。但这条路,能把你从一台“应试机器”,重新变回一个有血有肉、有独立思想的“创作者”。
这不叫逃离内卷,这叫主动选择一个更适合你发光的战场。在这里,你的奇思妙想不是“毛病”,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才是美术生最爽的“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