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姐的避坑核心TIPS |
|---|
| 1. 选校:别只看综合排名!戏剧专业,圈子和教授比校名更重要。你的导师是谁,决定了你未来两年的资源和方向。 |
| 2. 语言:TOPIK4级只是门票,TOPIK6级也未必能在课堂上“横着走”。专业术语和快速讨论才是真正的挑战,语言准备永远不嫌多。 |
| 3. 文书:拒绝空喊“我爱韩剧/K-POP”。展示你对韩国戏剧的深度思考,具体到想研究哪个剧作家的哪部作品,或者哪种表演流派。 |
| 4. 毕业:毕业大戏和毕业论文,没有哪个是“轻松模式”。一个烧钱烧精力,一个烧脑烧头发。提前想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再做选择。 |
| 5. 心态:这里不是粉丝追星的梦工厂,是严肃的学术和创作殿堂。准备好被韩国同学的“卷”和教授的“狠”轮番捶打。 |
韩国戏剧硕士留学,学姐的真心话与避坑指南
嗨,各位有志于来韩国读戏剧硕士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好呀!我是你们未来可能在大学路(Daehangno)某个小剧场擦肩而过的学姐。
还记得我刚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会儿,激动得三天没睡着。脑子里全是《请回答1988》里的青春滤镜,想象着和韩国同学们在排练室挥洒汗水,在大学路看戏看到深夜,讨论着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美好。
结果呢?开学第一周,我就被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那是一节“韩国现代戏剧史”的研讨课,教授抛出一个关于1970年代民众戏剧(마당극)的问题,然后我眼睁睁看着身边的韩国同学,一个个引经据典,从社会背景聊到表现形式,再到对当代小剧场运动的影响。语速快得像开了1.5倍速,各种专业名词砸得我晕头转向。我抱着我的TOPIK5级证书,坐在那里像个局外人,手里捏着笔,半天在本上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那一刻我才明白,留学这条路,远比我想象的要硬核得多。
所以,今天学姐不跟你聊官方的客套话,就想掏心窝子地跟你讲讲,滤镜背后真实的韩国戏剧留学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让你在做决定前,对自己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个清醒的认知。
择校篇:排名、教授、地理位置,到底哪个才是王道?
大部分同学选校,第一反应就是去查QS世界大学排名。打住!对于戏剧这种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综合排名真的只能当个参考,甚至可以说参考价值不大。你得把眼光放得更“毒”一点。
韩国戏剧教育有几个公认的强校,比如“艺术生的殿堂”——韩国艺术综合学校(한예종,简称K-ARTS),校友遍布忠武路的中央大学(중앙대),戏剧传统深厚的东国大学(동국대),还有综合实力很强的汉阳大学(한양대)。
但学校名气大,不代表就一定适合你。每个学校的风格和侧重点都完全不同。K-ARTS是国立艺术大学,实践机会超多,风格前卫,培养了无数活跃在舞台和银幕上的导演、演员,学费也相对低廉(一学期大约300-400万韩元,约1.6-2.2万人民币)。中央大学和东国大学则是“明星的摇篮”,校友网络极其强大,在影视圈的人脉资源是顶级的。汉阳大学的戏剧电影系也很厉害,学术氛围和实践结合得不错。
那到底该怎么选?我的建议是:看教授!看教授!看教授!
研究生阶段,你基本上是跟着一个导师做研究或创作。这位教授的风格、研究方向、在圈内的资源,直接决定了你这两年的学习质量和未来的发展路径。我有个朋友,申上了一所排名很高的学校,但入学后才发现,她的导师是专门研究西方戏剧理论的,而她想做的是韩国传统曲艺的现代改编。结果就是,两年里她的选题总被教授挑战,过得非常痛苦。
怎么研究教授呢?很简单,去大学官网找到戏剧系的主页,把每个教授的简历(Profile)都扒出来仔仔细细地看。他们毕业于哪里?发表过哪些论文?导演过哪些戏?他们的作品是实验性的还是商业性的?你甚至可以去韩国的票务网站(比如Interpark)上搜搜他们的名字,看看他们最近有没有作品上演,自己买张票去看看。这比你看任何排名都有用。
还有一个隐形但至关重要的因素:地理位置。首尔的大学路(Daehangno)是韩国的戏剧心脏,这里聚集了超过150个小剧场。选择在首尔,意味着你出门就是最前沿的戏剧现场。你可以随时去看戏,参加各种工作坊,甚至在剧组找个兼职。这些一手经验和人脉,是在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
申请篇:文书和面试,如何一击即中?
搞定了学校和教授,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申请环节了。这里的重头戏是你的文书(自我介绍+学习计划)和面试。
先说文书。拜托,千万别再写“因为我喜欢孔刘,看了《釜山行》,所以想来韩国学表演”这种话了。教授们每天看几百份申请,这种“游客式”的热情他们早就免疫了。你的文书需要展示的是你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怎么做?具体!具体!再具体!
不要说“我对韩国戏剧很感兴趣”,要说“我对韩国导演李润泽(이윤택)的‘身体诗学’表演训练体系很感兴趣,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结合我在中国学习的戏曲身段训练,做一个比较研究。”
不要说“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要说“我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系统的学习,掌握写实主义表演的同时,探索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中的表演方法,并计划在毕业作品中呈现一个独角戏。”
看到区别了吗?前者是粉丝,后者是研究者/创作者。在学习计划里,把你未来两年的课程规划、研究方向、想跟哪位教授、毕业目标都写得清清楚楚。这表明你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接下来说面试。面试是决定你生死的最后一关,也是教授们亲眼看你“是骡子是马”的时刻。除了常规的自我介绍和提问,戏剧系的面试往往会有“加试”。
我当年面试表演专业,就被要求现场用身体表现“嫉妒”这个词。没有台词,没有对手,全靠你的肢体和想象力。导演系的同学可能被要求当场分析一个剧本片段,或者给你几个元素让你构思一个场景。理论研究方向的同学,被问到“你如何看待近五年韩国小剧场戏剧的生态变化?”也是家常便饭。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授想看的是你的思辨能力、艺术感受力和临场反应。所以,面试前,除了把你的文书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一定要做足功课。最近韩国有什么热门大戏?你申请的这位教授最近有什么新动向?多看、多想,形成自己的观点。哪怕你的韩语说得磕磕巴巴,但只要你的想法闪光,就足够打动教授了。
课堂生存篇:当TOPIK6级遇上“神仙打架”
恭喜你,过关斩将,终于走进了韩国大学的课堂。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首先是语言关。我必须残忍地告诉你,就算你考到了TOPIK6级,也只能保证你能听懂教授讲课内容的70%。剩下的30%,是夹杂在韩语里的各种德语、法语、英语的戏剧理论单词,以及韩国同学之间飞速进行的、充满俚语和缩略词的讨论。
我至今记得一节课,大家在讨论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韩国同学A说他的理念受到了阿尔托“残酷戏剧”的影响,同学B立刻反驳说,但更核心的是他对于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重塑。然后他们就开始围绕“参与性”和“仪式感”展开了长达半小时的辩论。我当时在旁边,脑子里只有“그로토프스키(格洛托夫斯KI)”、“아르토(阿尔托)”几个词在飘,感觉自己像个文盲。
怎么办?笨办法最有效。课前把阅读材料里不认识的单词全查出来,上课全程录音(一定要先征得教授同意),课后花双倍的时间听录音、整理笔记。脸皮要厚,不懂就问。下课后追着教授问,或者找个看起来面善的韩国同学请教。大部分韩国人还是很友善的,你主动求助,他们都愿意帮忙。
除了语言,你还要适应和一群“神仙”做同学。韩国的艺考竞争激烈程度堪比我们国家,能考上顶尖大学戏剧系研究生的,基本都是本科就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四年的佼佼者。他们不仅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也超强。
你还在啃理论书,他们可能已经在外面接商业演出了;你第一次写剧本分析报告,他们交上来的作业可能已经是一篇可以发表的论文了。这种压力是巨大的。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不要把自己当成竞争者,而是一个学习者。多观摩他们的排练,多看他们的作品,多听他们的发言,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会非常快。
毕业鬼门关:论文和大戏,哪条路都不好走
在韩国读戏剧硕士,毕业通常有两条路可选:写毕业论文(졸업논문)或者做毕业公演(졸업공연)。这两条路,没有一条是轻松的。
选择写论文,意味着你要像其他所有文科研究生一样,经历选题、开题、查资料、写作、修改、预审、终审这一系列扒皮抽筋的过程。戏剧论文的选题看似广泛,但要做出新意很难。我一个写论文的同学,光是论文题目就被导师推翻了七八次,从“韩国小剧场话剧中的女性主义表达”改到“奉俊昊电影的戏剧性研究”,最后定题在一个非常具体的小众剧作家身上。那半年,她几乎天天泡在国会图书馆,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据韩国教育部2022年的统计,人文社科类硕士的平均毕业年限是2.8年,多出来的那0.8年,很多都是耗在了论文上。
选择做毕业公演,听起来很酷,对不对?但它考验的是你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搞钱和搞人的能力。学校可能会提供一点点象征性的补助(比如50万韩元,约2700人民币),剩下的所有开销,从场租、舞美、服装、道具到宣传,都得你自己想办法。这意味着你要么自掏腰包,要么去拉赞助。
而且,你得组建一个团队。从导演、演员、舞台监督到灯光、音响设计,你都需要一个一个去“刷脸”邀请。排练过程中的各种沟通、协调、突发状况,足以让你心力交瘁。我做毕业大戏那会儿,连续两个月每天只睡4个小时,因为预算不够,我们的布景都是半夜去弘大捡别人丢的木板和废料自己做的。戏演完谢幕的那一刻,我在台上哭得稀里哗啦,一半是激动,一半是累的。
所以,选论文还是公演?想清楚你的职业规划。如果你想继续读博,走学术道路,那就老老实实写论文。如果你想进入行业,做导演、演员或制作人,那毕业公演就是你最好的简历和作品集。
课外修炼:人脉和机遇,都在剧场里
最后,学姐想说,读研的这两年,千万不要只埋头在学校里。韩国的戏剧圈子很小,人脉(인맥)非常重要。而积累人脉最好的方式,就是走进剧场。
多去大学路看戏,尤其是那些不知名的小剧团的作品,那里藏着未来的希望。看完了别急着走,很多演出结束后都有“与观众的对话”环节,大胆地举手提问,和主创聊一聊。去参加各种戏剧节,比如首尔表演艺术节(SPAF)、密阳夏季表演艺术节,那里是全国戏剧人聚集的地方。
主动去争取机会。看到学校剧团招募演员或工作人员,哪怕只是个搬道具的,也积极报名。这些经历不仅能让你学到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你认识这个圈子里的人。今天你帮学长做了场记,明天他有了新的项目,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还有,别总跟中国留学生扎堆。我知道在异国他乡,同胞会带来安全感。但你来韩国,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里的文化和行业。勇敢地和韩国同学交朋友,跟他们一起吃饭、喝酒、看戏、聊八卦。他们口中的行业信息,比你从任何书本上看到的都更鲜活、更真实。
来韩国读戏剧,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你会经历语言不通的窘迫,文化冲击的迷茫,还有被学业和创作逼到崩溃的深夜。你可能会无数次问自己,当初的选择到底对不对。
但你也会在看到一场好戏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在排练室里和伙伴们创造出动人瞬间时感到无比幸福,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条路,是用痛苦和快乐交织而成的。
它值不值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只有你亲自走一遭,才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回答。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