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娃去加拿大上小学,真实花费一篇算清

puppy

嗨,你是不是也正琢磨着带娃来加拿大读小学,但一想到钱的事儿就有点心里没底?网上说的那些数字看得眼花缭乱,感觉都不太靠谱。都说公立学校免费,但租房、吃饭、交通、给娃报兴趣班这些七七八八的开销,一年下来到底要花多少?别急,我当初也一样迷茫。这不,我特意把我陪娃在温哥华这一年多来的真实账本翻了个底朝天,从房租水电、一日三餐这些大头,到买文具、看牙医、周末出去玩的零碎花销,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算得明明白白。这篇文章没那么多虚的,全是实打实的数字和我的亲身经验,希望能帮你提前做好预算,踏踏实实地开启新生活!

核心提示:本文账本基于“一大一小”在温哥华地区生活的基本开销

这篇文章里所有的数字,都是基于我(一个大人)带一个小学生在温哥华地区生活的真实消费。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消费习惯也千差万别。比如你家是两个娃,或者你对居住品质要求特别高,那花费肯定更高。我这份账单更像是一个“中位数”参考,帮你建立一个基本概念。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加减法,估算出自家专属的预算哈!


送娃去加拿大上小学,真实花费一篇算清

嗨,我是 lxs.net 的小编 Sarah。还记得去年夏天,我坐在上海一家咖啡馆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的 Excel 表格发呆。表格里密密麻麻,全是各种关于“带娃去温哥华读书”的预算条目。网上查来的信息五花八门,有人说一年30万人民币就够了,有人又说没80万根本打不住。看着那些忽高忽低的数字,我这心里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七上八下。

都说加拿大公立教育免费,可这“免费”背后,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开销?租房要多少钱?水电网费贵不贵?孩子每天吃饭、坐车、上兴趣班,哪样不得花钱?那种感觉,就像是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打一场没有准备的仗,心里特别没底。

现在,我带着娃在温哥华已经生活了一年多。当初的那个 Excel 表格,已经被我每天的记账 App 里的真实数据给填满了。今天,我就把这个滚烫的、带着生活气息的账本翻给你看,从房租水电、一日三餐这些“大头”,到给娃买根铅笔、周末去公园买个冰淇淋的“小钱”,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算清楚。这篇不是冷冰冰的攻略,更像是一个已经“上岸”的朋友,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天,希望能帮你把心放回肚子里,踏踏实实地规划接下来的路。

第一座大山:住房,远不止是租金那么简单

聊花费,绕不开的绝对是房子。这玩意儿在温哥华,真的是开销的大头,能占到你总支出的一半甚至更多。别光盯着租金看,那些藏在后面的水电网暖、租客保险,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咱们先说租金。温哥华地区的房租,跟你住哪儿关系巨大。就像北京的学区房,好学区的房子自然贵。我身边陪读妈妈们的选择,基本集中在几个华人比较多、生活方便、学区也不错的地方:

  • 温西(Vancouver West)/西温(West Vancouver):顶级富人区,环境好得没话说,学校排名也顶尖。但价格嘛,一个正常点的两居室公寓,月租金轻松上到4500-6000加币。我有个朋友为了让孩子上UBC旁边的小学,硬是租了个老旧的两居室,每月租金5000加币,她说感觉每个月都在为情怀和排名买单。

  • 本拿比(Burnaby):这是很多陪读家庭的“黄金选择”,尤其是在Metrotown和Brentwood这两个核心区。交通方便,有天车,生活配套齐全,学校也都不错。目前一个比较新的两居室公寓,租金大概在3200-4000加币之间。我们家就住本拿比,租的一个十年新左右的两居室,每月3500加币,算是中等水平。

  • 列治文(Richmond):华人生活的“宇宙中心”,普通话畅通无阻,中餐馆遍地开花。如果你和孩子有个“中国胃”,这里绝对是天堂。房租比本拿比稍微便宜一点点,两居室公寓大概在3000-3800加币。不过有些人会觉得这里离温哥华市中心稍远,通勤时间长一些。

你看,光是租金,每个月至少要准备出3500加币(约1.8万人民币)的预算。这还没完呢!

租了房子,各种账单就跟着来了:

  • 电费(BC Hydro):温哥华电费是阶梯价,用得越多越贵。我们家一大一小,平时注意随手关灯,冬天暖气也不敢开太猛,两个月缴一次,平均下来一个月大概50-70加币。

  • 燃气费(FortisBC):主要用于热水和取暖(如果你家是燃气取暖的话)。冬天这笔费用会飙升,夏天就很少。平均下来,一个月大概40-60加币。

  • 网费:这边主要是Telus和Shaw两家。我们办的1G流量的家庭网络,每月差不多100加币。新用户经常有活动,可以薅羊毛,但一年后基本都会恢复原价。

  • 租客保险:这个是强制的,房东一定会要求你买。保的是你自己的财产和一些意外责任。不贵,但是必须有。我们买的一年300多加币,平均一个月30加币左右。

所以,把这些零零碎碎的加起来,住房这一项的每月硬性支出,我们就按一个中间值来算:3500(房租)+ 60(电)+ 50(气)+ 100(网)+ 30(保险)= 3740加币。一年下来,光是住,就得花掉超过4万5千加币,差不多24万人民币了。这还是比较节省的情况。

民以食为天:自己做饭香,但钱包也“伤”

解决了住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吃了。在加拿大,如果你天天下馆子,那花费绝对是个无底洞。随便一个日式拉面馆,一碗面加完税和小费就得25加币,一家三口去个普通中餐馆,没100加币下不来。所以,对于我们陪读家庭来说,自己做饭是常态,也是最能控制成本的方式。

我们家基本上一周去一次大采购。常去的超市有几家,各有分工:

  • 大统华(T&T):华人的最爱,各种调料、蔬菜、零食,跟国内超市没两样,就是价格乘以5。比如一小把韭菜可能要3加币。

  • Superstore/Save-On-Foods:本地人的大超市,肉蛋奶、水果蔬菜比较全,经常有打折。每周二我会专门去看他们这周的flyer(促销传单),按着打折商品来规划菜单。

  • Costco:仓储式超市,所有东西都是巨大包装,单价便宜。牛奶、鸡蛋、牛肉、面包、水果这些基本都在他家买。但每次去都跟“打劫”一样,推着巨大的购物车出来,结账一看,300多加币又没了。

我们家一大一小,三餐基本都在家解决,孩子中午带饭去学校。这样下来,每个月的买菜钱大概是多少呢?我翻了翻信用卡账单,平均每周在超市的花费大概在200-250加币之间。一个月算下来, groceries(食品杂货)的开销就是900-1000加币

这1000加币能吃到什么水平呢?就是有肉有蛋有奶,水果蔬菜自由,但不是天天吃龙虾鲍鱼那种哈。比如,Costco的一大盒鸡腿肉大概25加币,可以吃好几顿。AAA级的牛排,一盒四五片也要40多加币。有机牛奶4L装的差不多7加币。总的来说,食材品质很好,但确实不便宜。

当然,偶尔也得出去改善伙食,或者跟朋友聚个餐。我们家规定一周最多出去吃一次,或者点个外卖。每次花费大概在60-80加币。所以,餐饮这块,一个月预算要留出1200加币左右才比较稳妥。

出行成本:一张交通卡和一本“养车经”

温哥华的公共交通系统叫TransLink,覆盖很广,天车(Skytrain)、公交车、海上巴士(SeaBus)都通用一张叫Compass的卡。对于刚落地、还没买车的家庭,这是主要出行方式。

车票是按区(Zone)收费的。比如你从本拿比(Zone 2)到温哥华市中心(Zone 1),跨区了就贵一些。一个月的月票(Monthly Pass),一个区的费用是104.90加币,两个区是140.25加币。孩子5-12岁是免费的,这算是政府给家庭的一大福利。

所以,如果只有你一个人需要坐车通勤,每个月交通费大概100-140加币。但说实话,完全靠公共交通带娃,会有点辛苦。特别是去超市大采购,或者下雨天送孩子上兴趣班,没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

我身边大部分陪读妈妈,在落地半年到一年内都买了车。买车,又是一个新的“销金窟”。

  • 买车成本:二手车市场水很深。买个靠谱点的日系二手SUV,比如RAV4或者CR-V,车况好点的,基本也要准备20000-30000加币。

  • 保险(ICBC):这是所有BC省司机的痛。这里的汽车保险是省营的,价格奇高。特别是对于新移民,没有本地驾驶经验,第一年的保费会非常夸张。我第一年的全险,一个月就要近400加币!现在开了两年,记录良好,降到了250加币/月。

  • 油费:温哥华油价常年徘徊在2加币/升左右。我平时就是接送孩子、买买菜,一个月油费大概150-200加币。

  • 保养&维修:换一次机油大概100加币。冬天要换雪胎,一套下来连工时费也要1000多加币。

这么一算,养车的每月固定开销就是:250(保险)+ 180(油费)+ 50(保养摊销)= 480加币。这还不算你可能收到的停车罚单,或者偶尔的维修费用。

所以,在出行这件事上,你可以选择每月140加币的公共交通,也可以选择每月近500加币的“养车自由”。大部分家庭最后都走向了后者。

孩子的“无形”账单:免费教育下的“昂贵”成长

终于说到娃了。公立小学学费确实是免了,但养娃的钱,一分也没少花。这部分开销非常零散,但加起来足以让你咋舌。

首先是学校里的杂费。虽然不多,但总是时不时冒出来。比如开学的文具采购清单,满满一张A4纸,买齐了大概100加币。学校组织的Field Trip(实地考察),去个科技馆或者农场,每次交10-20加币。还有Pizza Day、Hot Lunch,以及各种名目的fundraising(筹款活动),虽然都是自愿,但看着班里孩子都参加,你也不好意思不掏钱。

真正的大头,是课外的兴趣班(After-school Activities)。这边的孩子,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大把的时间不能浪费。而且,想让孩子融入本地圈子,参加体育和艺术活动是最好的方式。

我给你列一下我家娃和我朋友家娃正在上的兴趣班价格,你感受一下:

  • 游泳:社区中心的游泳课,最便宜,一期(大概10节课)80-100加币。但名额非常难抢,堪比国内抢春运火车票。稍微好点的游泳俱乐部,一个月就要200-300加币。

  • 滑冰/冰球:加拿大的国粹。基础的滑冰课,一期(8-10节课)大概200加币。要是想打冰球,那就烧钱了。装备一套下来就得1000多加币,每年的注册费、训练费、比赛费用,轻松上万加币。

  • 足球/篮球:社区级别的俱乐部,一个赛季(大概3-4个月)的注册费是300-500加币。

  • 乐器(钢琴/小提琴):一对一的私教课,一小时的价格从50到100加币不等,取决于老师的资历。我们家娃学的钢琴,老师收费70加币/小时,一周一次,一个月就是280加币。

  • 画画/舞蹈:这类艺术课,一个半小时的集体课,一次大概30-40加币。一个月也要150加币左右。

我们家算是比较佛系的,就报了一个钢琴,一个游泳。一个月在兴趣班上的花费是 280 (钢琴) + 40 (游泳摊销) = 320加币。我身边有朋友给孩子报了冰球、数学、演讲三门课,一个月的开销直接冲破1000加币。

那些看不见的零碎开销,正在掏空你的钱包

除了上面这些大项,生活中还有无数“小刀子割肉”的地方。

  • 通讯费:我的手机套餐,一个月50加币,包含20G流量,够用了。

  • 医疗健康:BC省的医疗卡(MSP)现在是免费的,看家庭医生、去急诊都不要钱。但牙医和眼睛是不包的!给孩子看一次牙,检查加涂氟,没保险的话要200加币。配一副眼镜也要三四百。所以,买一份补充医疗保险非常重要,我们公司给配的,自己买的话,一家人一个月大概150-200加币。

  • 生活用品&衣物:洗发水、卫生纸、孩子的衣服鞋子。这边衣服不贵,尤其在打折季,但孩子长得快,总得买。这部分预算一个月留出200加币不为过。

  • 娱乐休闲:周末总得带娃出去放放风吧?去科技馆、水族馆,门票一家人就要近100加币。同学过生日,送个礼物20-30加币是标配。夏天去摘个蓝莓,冬天去滑个雪,都是额外的开销。这部分非常弹性,但一个月平均下来,200-300加币总是要的。

来,咱们拉个清单,算算总账

好了,现在我们把所有项目加起来,看看一个陪读妈妈带一个小学生,在温哥华比较“标配”的生活,一个月到底要花多少钱:

  • 住房(含水电网):3740加币

  • 餐饮:1200加币

  • 交通(养车):480加币

  • 孩子兴趣班:320加币 (佛系标准)

  • 通讯:50加币

  • 补充医疗保险:150加币 (强烈建议)

  • 生活杂物&衣物:200加币

  • 娱乐&社交:250加币

月度总计:3740 + 1200 + 480 + 320 + 50 + 150 + 200 + 250 = 6390加币

是的,你没看错,一个月的基础开销,轻轻松松就超过了6000加币。咱们再乘以当前的汇率(假设5.2),一个月就是3.3万人民币。一年下来,就是7.6万加币,约等于40万人民币。

这还是一个相对节省、没出什么意外(比如车坏了、人生病了)的预算。如果你想住得更好、孩子兴趣班报得更多、或者经常出去旅游,那这个数字还会往上涨。

看到这个数字,你是不是又开始焦虑了?别怕。当初我算出这个数的时候,也倒吸一口凉气。但我想告诉你的是,钱虽然重要,但它不是全部。你带孩子来到这里,收获的远不止是英文的提升,更是开阔的眼界、健康的成长环境和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你得学会看超市的打折flyer,知道周二的鸡翅最便宜;你得学会守在电脑前给孩子抢社区中心的游泳课,那手速不亚于双十一;你也会在图书馆里发现无数免费的儿童活动,在社区公园里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妈妈们。这些用钱买不来的经历,才是陪读生活里最宝贵的部分。

所以,准备好充足的预算,然后就放宽心来吧。日子总有办法过,钱也总有地方可以省。最重要的,是你和孩子一起探索新世界的这份勇气和决心。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40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