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了,我在国外喘口气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每天一睁眼就是KPI和没完没了的比较,感觉再跑下去就要燃尽了。我就是那个“卷输了”然后跑来国外喘口气的人。原以为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挣扎,没想到却意外解锁了人生的B面。这里没有唯一的成功标准,我开始学着欣赏日落、享受一顿不赶时间的晚餐,也终于敢理直气壮地“躺平”一会儿,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如果你也对那条拥挤的赛道感到疲惫,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何治愈一个“卷不动”的灵魂,那这篇文章也许能给你一些共鸣和勇气。

这篇文章适合这样的你
- 感觉被“内卷”掏空,对未来感到迷茫。
- 正在考虑出国,但不确定除了学历还能收获什么。
- 已经在国外,但还没找到自己的节奏,依然焦虑。
- 只是单纯好奇,想看看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想先给你讲个故事。

去年夏天,我还在北京国贸的一栋写字楼里。凌晨一点,整层楼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泡面的混合味道。我的屏幕上还开着三个PPT,手机里是老板催促的微信,和十几个未读的群聊红点。

就在我盯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KPI数据,感觉自己快要变成其中一个冰冷数字的时候,手机“叮”地一声亮了。是我一个在澳洲留学的朋友,发来一张照片。

照片上没有高楼,没有PPT,只有一片被染成橘粉色的天空,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远处有几只海鸥。她配的文字是:“今天唯一的KPI,就是看一场完整的日落。”

那一瞬间,我盯着照片里的日落,又看看自己显示器上刺眼的反光,心里某个紧绷了很久的东西,好像“啪”地一声断掉了。我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每天像个陀螺一样不停旋转,不敢停、不能停,生怕一停下来就被甩出赛道。可这条赛道的终点,又是什么呢?

几个月后,我递了辞职信,申请了学校,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也踏上了“跑路”的旅程。我就是那个“卷不动了”,然后跑来国外喘口气的人。

如果你也对那条拥挤的赛道感到疲惫,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何治愈一个“卷不动”的灵魂,那这篇文章,我想写给你听。

“内卷”的尽头,是无声的精神内耗

我们这一代人,好像天生就活在一个巨大的加速器里。“内卷”(involution)这个词,从一个学术术语,变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它不只是“努力”,而是一种“不计成本、互相消耗”的竞争。

你考90分,就有人通宵刷题考95分。你“996”加班,就有人“007”住在公司。我们害怕落后,害怕被同龄人抛弃,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于是我们拼命往前跑,却渐渐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小林是我的大学同学,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进了人人都羡慕的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他朋友圈里晒的是加班到深夜的公司夜景,是凌晨四点还在和同事“头脑风暴”的截图,配文永远是“为梦想奋斗”。

可私下里,他告诉我,他已经连续失眠半年了。每天叫醒他的不是梦想,而是钉钉上跳动的需求文档。他最怕的不是工作难,而是无休止的内部竞争和述职报告。为了一个项目的主导权,几个小组可以把彼此的方案批得体无完肤。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和同事进行一场零和博弈。

他的故事不是个例。国内知名招聘平台“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中国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白领表示工作压力巨大,而“职业倦怠”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倦怠感,不仅仅是身体的疲劳,更是精神上的消耗。当你的所有努力都只是为了在存量市场里分得一小块蛋糕,而不是去创造新的增量时,工作的意义感就会被慢慢磨掉。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也提到,青年群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检出率相对较高。我们总被教育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当“苦”已经超出负荷,甚至开始侵蚀你的健康和快乐时,你可以选择喊停。

出国,对我来说,就是那个“喊停”的按钮。它不是逃避,而是换一个环境,给自己一个重新审视生活的机会。

出国,不只是为了那张“镀金”的文凭

很多人对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镀金”层面:拿一个海外文凭,回国找个好工作,有更高的起点。这个想法没错,但它只说对了一半。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学历通胀的时代,一张文凭能带来的优势正在被稀释。而出国真正能带给你的,是那些无法量化,却能让你受益终身的东西——比如,一种全新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

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冲击特别大。下午五点,我的教授准时合上电脑,笑着和我们说:“我要去接孩子了,明天见。” 街上的商店,很多在五六点就关门了,周末更是如此。在国内习惯了24小时外卖和随时待命的我,一开始非常不适应。

我问过我的本地同学,一个叫艾米丽的女孩:“你们这么早关门,不会影响生意吗?”

她一脸理所当然地回答:“为什么要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做生意呢?生活比工作重要呀。店主也需要时间陪家人、去度假、去晒太阳。”

“生活比工作重要。” 这句简单的话,在国内的语境下,听起来甚至有点“不求上进”。但在这里,它却是大多数人的共识。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丹麦、荷兰、挪威这些国家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上常年名列前茅。比如在丹麦,只有大约2%的员工会“工作很长时间”,这个数字在很多亚洲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文化差异,会像一滴墨水滴入清水,慢慢改变你的思维底色。你开始意识到,人生不是只有“升职加薪”这一条路可以走。一份薪水不错但需要你拿健康去换的工作,和一份薪水普通但能让你每天五点下班、有时间发展爱好的工作,哪一个更“成功”?

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

IDP教育集团的一项全球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对于Z世代的留学生来说,“体验一种新的文化”(79%)和“获得独立”(77%)是他们选择出国的最主要动机,其重要性已经和职业发展不相上下。我们出来,不仅仅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学“生活”。

学会“浪费”时间,是治愈内耗的第一步

在国内,我们的时间被切割得非常精细。通勤路上要听知识付费课程,午休半小时要刷行业资讯,周末要报班“自我提升”。我们害怕“浪费”任何一分钟,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竞争力。

到了国外,我做的第一件“离经叛道”的事,就是在一个周二的下午,关掉手机,揣着一本书,去学校旁边的公园躺了一下午。

那天阳光很好,草坪软软的。我旁边有蹒跚学步的小孩,有牵着手散步的老夫妇,还有像我一样躺着发呆的年轻人。没有人行色匆匆,没有人边走路边回工作微信。我翻了几页书,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云、听风、感受阳光晒在身上的温度。

那个下午,我什么“正事”都没干,却感觉自己被充满了电。那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是我在国内加班到深夜、靠一杯杯咖啡续命时从未体验过的。

我开始学着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却美好的事情上。

比如,花一个小时认真给自己做一顿饭,而不是点开外卖软件,在算法推荐的快餐里匆匆选择。我开始逛本地的菜市场,认识了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香料和蔬菜。当我笨拙地照着菜谱,做出一盘像模像样的意面时,那种满足感,比完成一个PPT项目要纯粹得多。

比如,加入学校的徒步社团。在国内,我所有的社交似乎都带着某种目的性:拓展人脉、资源置换。但在徒步社团,大家来自世界各地,有学哲学的博士,有学会计的本科生,还有一个是镇上修水管的大叔。我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喜欢走路。我们聊的不是行业风口和职业规划,而是哪座山的路最好走,哪里的风景最美。在山顶分享一块巧克力,那种人与人之间简单的连接,让人感到温暖和踏实。

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对“效率至上”价值观的一种反思。我们不是机器,不能永远高速运转。那些看似“浪费”的时间,其实是在给我们的精神世界补充养分,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感知力。日落、晚风、一顿美味的晚餐、一次无目的的散步……这些才是构成我们幸福感的底色。

“成功”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

“内卷”文化最大的问题,是它给我们预设了一个极其单一的成功标准:进大厂、当高管、年薪百万、在大城市买房。这条路很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焦虑地往前冲,因为跑道之外,似乎就是悬崖峭 જય。

而出国生活,最宝贵的一课,就是让你亲眼看到:跑道之外,是辽阔的旷野。成功的人生,有无数种写法。

我的房东,一个快60岁的英国老头,叫彼得。他年轻时是银行职员,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最大的爱好是做木工。40岁那年,他辞掉了银行的工作,租了个小作坊,成了一名木匠。他的孩子们都觉得他疯了。但他现在每天在自己的作坊里敲敲打打,做一些定制的家具,收入不高,但脸上的笑容是我从未在写字楼里见过的。

他说:“我可能不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但我是一个快乐的木匠。每天能和自己喜欢的木头打交道,对我来说,这就是成功。”

我的同学里,也有各种各样“不走寻常路”的人。有一个来自巴西的姐姐,35岁,之前是律师,因为觉得工作太枯燥,跑来英国读艺术史。她说她不确定未来要做什么,也许会去博物馆工作,也许会回巴西开一个自己的小画廊,但她很享受现在每天泡在图书馆和美术馆里的状态。

还有一个德国小哥,本科毕业后没有直接读研,而是用了一年时间去东南亚做志愿者,教当地小孩学英语。他说那段经历让他明白了,世界的广阔和人生的多样性,远比一份漂亮的简历重要。

这些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像一颗颗石子,不断投入我那潭被“标准答案”禁锢的死水里,激起阵阵涟漪。我开始明白,成功不是一个终点,一个需要用财富和地位来衡量的名词。它更像一个动词,是一种状态,是你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为之投入,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意义感的过程。

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出,70%的员工认为他们的使命感(sense of purpose)与工作紧密相连。当工作能带来使命感时,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会大大提升。无论是做一个快乐的木匠,还是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学生,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purpose”。

而这,或许是我们这代在“内卷”中迷失的年轻人,最需要找回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卷不动了,别害怕。

来国外“喘口气”,不是认输,而是给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去看看其他的风景,听听不同的故事,然后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最后,想给你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当是朋友间的闲聊吧:

试着放下手机,去你住处附近的公园或者河边坐一个小时,什么都别想,就发呆。看看云怎么飘,听听鸟怎么叫。

下次去超市,别急着买完就走。多逛逛,看看那些你从没见过的水果和蔬菜,猜猜它们是什么味道的。

主动约你的外国同学喝杯咖啡,聊聊他们周末都干什么,而不是只聊小组作业和考试。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给自己报一个“没用”的兴趣班,陶艺、攀岩、学一门乐器……纯粹为了好玩,不为了任何证书或加分项。

最重要的一点:请理直气壮地“躺平”一会儿。允许自己有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下午,允许自己偶尔的“不努力”。告诉自己,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记住,人生不是一场和所有人的百米赛跑,而是一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旷野旅行。愿你在这趟旅程中,找到那片能让你自由呼吸的天地。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3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