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入读麦马,选对专业等于成功一半

puppy

恭喜你一只脚迈进了“加拿大MIT”的大门,但别急,真正的挑战——选专业,才刚刚开始!这事儿真能决定你未来四年的学习体验甚至职业道路。商科那么卷,工程那么难,生命科学听着高大上,到底哪个才是你的“梦中情科”?别自己一个人瞎琢磨啦!这篇文章就是你的“专业选择避坑指南”,学长学姐带你深入扒一扒麦马各大王牌专业的真实情况和就业前景,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不走弯路!

麦马选专业避坑指南针
心态放平,大一都是“预科生”:麦马绝大多数专业都是大一通识(Gateway Program),你的战场在第一年。GPA才是王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也要看“钱景”:别只听爸妈的,也别光凭感觉。把你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看,做个成熟的决定。
多问多聊,别当“闷葫芦”:去找课程顾问(Academic Advisor),去骚扰学长学姐,去参加社团活动。信息差是你最大的敌人。
别死磕一个专业不放:别为了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字,把自己逼进死胡同。条条大路通罗马,Plan B永远要有。
别以为进了大学就解放了:特别是在麦马,第一年的成绩直接决定你未来三年的专业方向。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千万别掉以轻心。

高考后入读麦马,选对专业等于成功一半

嘿,准麦马人!恭喜你,手握着“加拿大MIT”的录取通知书,是不是感觉自己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巅峰?我懂,我太懂了。我还记得几年前,我收到麦马offer的那天,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把录取信翻来覆去看了几十遍,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为穿着白大褂、拯救世界的科学家,或者西装革履、纵横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了。

然而,这份兴奋感在我抵达汉密尔顿,走进那个巨大的新生Orientation会场时,瞬间被一种巨大的迷茫冲淡了。身边坐着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霸,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光,聊着我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一个来自上海的哥们儿,目标明确,非Software Engineering不进,已经开始自学Python了。旁边一个温哥华的女孩,张口闭口都是MCAT和Med School,人生规划已经做到了三十岁。

而我呢?我被录进了Life Science I,一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但实际上啥都学、啥都不精的“专业预科班”。我只知道我不想当医生,但我到底想干嘛?生物技术?药物研发?还是转去学个别的?我看着课程选择列表上密密麻麻的课号,什么BIOLOGY 1A03, CHEM 1A03, PHYSICS 1A03... 感觉自己像个无头苍蝇,一头扎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拿到offer,不过是拿到了这场游戏的入场券。真正的挑战——选专业,才刚刚拉开序幕。

相信我,你绝对不是一个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像我们这样的留学生,怀揣着梦想和家人的期望来到麦马,然后在大一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上,因为选错专业而痛苦挣扎。有人因为跟风选了商科,结果发现自己根本受不了那种“人均社交牛逼症”的氛围和无处不在的竞争;有人硬着头皮进了工程,每天被物理和微积分虐得死去活来,最后GPA惨不忍睹,连自己想去的细分专业都进不了;还有更多的人,在生命科学的“预备医生”大军里,逐渐迷失了方向。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你急需的“专业选择避坑指南”。不讲官话,不说套话,学长我结合这几年的亲身经历和身边朋友们的血泪史,带你深入扒一扒麦马几个王牌学院的真实面貌,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不走弯路,少掉点头发!

商学院(DeGroote School of Business):精英的摇篮,还是“卷王”的战场?

一提到商科,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是《华尔街之狼》里小李子的纸醉金迷,还是CBD写字楼里穿着精致套装、喝着咖啡谈着几百万项目的精英?DeGroote商学院,作为加拿大顶尖的商学院之一,确实为很多学生铺就了这样一条金光闪闪的道路。

但光鲜的背后,是两个字——“内卷”。

我的朋友Leo,当年就是怀揣着金融梦进的DeGroote。他以为大学商科就是学学理论,做做Case Study。结果第一学期就被教做人了。这里的课程不仅难度不低,而且非常强调团队合作和公开演讲(Presentation)。对于很多习惯了埋头刷题的中国留学生来说,这简直是降维打击。你不仅要跟native speaker一组做项目,还得在全班面前侃侃而谈,表达自己的观点。Leo说,他大一上学期最痛苦的,不是啃那些厚厚的经济学教材,而是每次小组讨论时,插不进话的尴尬和无力感。

更“恐怖”的是,DeGroote有着传说中的“DeGroote Curve”,也就是强制性的分数正态分布。简单来说,无论这门课大家考得多好,都只有固定比例的学生能拿A,也必须有相应比例的学生拿C甚至更低。这意味着你不是在跟知识本身较量,而是在跟你身边所有同学“厮杀”。你的优秀,必须建立在“比别人更优秀”的基础上。这种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当然,如果你天生就是那种享受挑战、善于交际、抗压能力极强的人,那DeGroote绝对是你的天堂。这里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是王牌中的王牌。根据DeGroote商学院发布的2022-2023年就业报告,商科Co-op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6%,平均时薪超过22加元。毕业生们的第一份工作,很多都流向了加拿大的五大行(RBC, TD, BMO, Scotiabank, CIBC),四大会计师事务所(PwC, Deloitte, EY, KPMG),以及像宝洁、百事这样的大型快消公司。想象一下,当别的专业的同学还在为暑假找份兼职发愁时,你已经拿着不错的薪水,在市中心的办公室里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了。

适合人群:性格外向,热爱社交,表达能力强,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且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人。

避坑指南:如果你只是觉得“学商科好找工作”或者“听起来很酷”,但本身性格内向,不喜欢跟人打交道,那么请三思。DeGroote的成功,一半靠学术,一半靠社交网络(Networking)。你需要在无数的社交活动、招聘会中推销自己,才能抓住那些宝贵的机会。

工程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天才的游乐场,还是“肝帝”的修炼营?

如果说DeGroote是“卷”,那麦马工程院就是一个字——“肝”。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聚集地,也是全校公认“最难熬”的学院之一。能进来的,都是在国内理科基础非常扎实的狠角色。

麦马工程的特色在于它的“通识第一年”,也就是Engineering I。所有新生在第一年学的都是完全一样的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物理、化学、编程等等。这一年的经历,我一个学工程的朋友形容为“梦回高三,但难度x10”。每周都有做不完的Lab Report,写不完的Assignment,还有接踵而至的Midterm(期中考)和Final(期末考)。在图书馆熬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咖啡和红牛是续命的必需品。

你以为熬过第一年就解放了?天真了!第一年的GPA,将直接决定你第二年能进入哪个细分专业(Stream)。像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机电一体化(Mechatronics Engineering)这些年薪高、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每年的竞争都异常激烈。你的GPA必须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才有资格被选中。这就像一场持续一整年的“饥饿游戏”,稍有不慎,就可能与你的梦中情“科”失之交臂,被调剂到相对冷门的方向。

一位从软件工程毕业,现在在多伦多一家AI初创公司工作的学长告诉我,他在Eng I那年,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社交和娱乐活动。每天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教室、图书馆、宿舍。他甚至为了一个编程项目,连续48小时没怎么合眼。“很苦,但非常值得,”他说,“麦马工程的训练是地狱级的,但也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你毕业后能立刻适应科技公司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麦马工程的招牌同样是它历史悠久且极其强大的Co-op项目。长达12-16个月的实习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根据最新的数据,麦马工程Co-op学生的平均时薪在24加元左右,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手握好几个工作Offer了。特别是软件工程的毕业生,在如今这个AI时代,更是各大科技公司争抢的香饽饽,起薪达到六位数加币并非难事。

适合人群:对数理化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能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并且有成为“肝帝”的觉悟。

避坑指南:千万不要因为听说“工程师赚钱多”就盲目选择。如果你对物理和数学感到头疼,或者你更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不是与代码和机器为伍,那么工程学院可能会让你度过极其痛苦的四年。这里的学习强度,真的会劝退很多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

理学院(Faculty of Science):通往医学殿堂的阶梯,还是“劝退”重灾区?

理学院,尤其是其中的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是麦马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也是中国留学生最扎堆的地方之一。为什么这么多人选?答案很简单:医生梦。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里,Life Science ≈ Pre-Med(医学预科)。学好了,就能考MCAT,进医学院,从此走上救死扶伤、社会地位高、收入稳定的康庄大道。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但绝对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现实是残酷的。在加拿大考医学院,难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根据加拿大医学院协会(AFMC)的数据,每年有超过1.5万名最顶尖的本科生申请医学院,而最终录取的名额只有不到3000个。更关键的是,医学院对于国际生的名额限制极其严格,很多省份的医学院甚至不招收没有加拿大永久居民或公民身份的学生。这意味着,作为留学生,你不仅要和本地学霸竞争,还要面对身份这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门槛。

因此,麦马的Life Science也被戏称为“医学院梦破碎之地”(Pre-med Graveyard)。每年都有大批怀揣医生梦的学生进来,第一年就被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的课程难度和激烈的GPA竞争劝退。我的室友Sarah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当年就是为了当医生来的,每天泡在图书馆,GPA也维持得不错。但大三时,她去医院做志愿者,亲眼看到了医生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也被申请医学院的重重困难打击,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幸运的是,Sarah及时调整了方向。她发现自己对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更感兴趣,于是开始积极联系教授,进入实验室做研究。本科毕业后,她顺利申请到了多伦多大学的分子遗传学硕士,现在正在一个顶尖的生物科技实验室工作,研究方向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我现在觉得,不能成为医生也许是件好事,”她告诉我,“科研的世界同样广阔,而且更能让我专注在我真正热爱的事情上。”

Sarah的故事告诉我们,Life Science绝不只有学医一条路。麦克马斯特大学本身就是一所世界级的科研强校,拥有顶尖的医学院和研究中心。如果你对科研有热情,这里有海量的机会等着你。你可以进入生物技术公司,从事新药研发;可以去政府的公共卫生部门,做流行病学研究;也可以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大学教授或科学家。这些道路的“钱景”或许不如医生,但同样能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适合人群:对生物、化学等基础科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做事严谨、有耐心,不把当医生作为唯一出路,并对科研、医疗健康等相关领域抱有开放心态的学生。

避坑指南:如果你来Life Science的唯一目的就是当医生,请务必准备好Plan B, Plan C... 甚至Plan D。同时,要从大一开始就积极寻找机会,无论是做志愿者、进实验室,还是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都要主动拓宽自己的道路,千万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别让专业定义你,但请为你的选择负责

除了这三大王牌学院,麦马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专业。比如,录取分数线高到令人发指、以独特的探究式学习闻名、医学院录取率极高的健康科学(Health Sciences);比如,培养了无数律师、政策分析师和作家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这些专业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适合你。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想告诉你,选专业是你留学路上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决策。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四年的学习体验,甚至会影响你最初的职业轨迹。

所以,别再只听中介天花乱坠的宣传,也别完全照搬父母为你设计的蓝图。坐下来,安安静静地问问自己:

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是喜欢跟数字打交道,还是跟代码打交道,还是跟人打交道?

我擅长什么?是逻辑推理,还是动手实践,还是沟通表达?

我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是每天泡图书馆刷GPA,还是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是找机会实习积累经验?

没人能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大学最宝贵的地方,就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让你去探索。你可以去旁听一节你感兴趣的课,可以加入一个你从未接触过的社团,可以跟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聊聊天,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记住,麦马的第一年,是给你试错和探索的机会。好好利用这一年,拼尽全力去争取一个好看的GPA,因为它会给你选择的权利。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去发现你真正热爱的东西。

未来的路很长,专业并不能完全定义你的人生。但一个让你充满激情、愿意为之奋斗的专业,会让你的大学四年,甚至更长远的未来,变得闪闪发光。

欢迎来到麦克马斯特,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3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