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第一课:没人告诉你的那些事

puppy

就要来日本啦,是不是正憧憬着日剧动漫里的美好生活?不过,有些事儿课本上可没教,中介也不会说哦。比如,让人头秃的垃圾分类到底怎么搞?为什么银行开户、办手机卡处处是“坑”?还有,找兼职和融入日本人圈子,其实藏着不少“潜规则”。别担心,这篇文章就像一位超靠谱的学长学姐,提前把这些没人告诉你的“秘密”都整理好了,帮你避开那些留学生必踩的坑。想让你的留学生活开局更顺利,少走点弯路吗?快来看看吧!

日本留学新生避坑指南
生活方面 垃圾分类极其复杂,各区规定不同,扔错可能被警告。
手续方面 银行开户对刚入境学生有诸多限制,办手机卡易遇“合约陷阱”。
打工方面 时薪和工作种类有地域差异,更要注意日本职场的“潜规则”。
社交方面 日本人礼貌但有距离感,不主动出击很难真正融入本地圈子。

日本留学第一课:没人告诉你的那些事

还记得我的朋友小A吗?她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第一次踏上东京成田机场的土地时,眼睛里闪烁着动漫《你的名字》里那种梦幻的光。她想象着在樱花树下漫步,在 уютной (cozy) 的居酒屋里和朋友谈笑风生,一切都像日剧里演的那样美好。

结果,现实第一周就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第一天,她把外卖的塑料餐盒和剩饭一股脑丢进同一个垃圾袋,第二天门口就被贴了张措辞严厉的日文警告信。第三天,她兴冲冲地跑去银行开户,却因为刚来日本不满六个月被工作人员微笑着拒绝。第五天,想办个手机卡,结果被复杂的套餐和长达两年的合约搞得头晕脑胀。那一周,她给我打电话时,声音里全是委屈:“为什么这些事,从来没人告诉过我?”

是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琐碎又至关重要的“小事”,中介懒得说,学校默认你“应该知道”。但恰恰是这些事,构成了你留学生活的底色。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这些没人告诉你的“秘密”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帮你把新手村的坑都填平。

生活第一关:让人头秃的垃圾分类

在日本,你感受到的第一个文化冲击,很可能不是电车里极致的安静,而是站在垃圾桶前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日本的垃圾分类,简直就是一门玄学。

你以为垃圾就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太天真了。以东京的某些区为例,垃圾通常被分为四大类:可燃垃圾(燃えるゴミ)、不可燃垃圾(燃えないゴミ)、资源垃圾(資源ゴミ)、以及粗大垃圾(粗大ゴミ)。

听起来好像还行?别急,这只是个开始。资源垃圾里又细分出塑料瓶、玻璃瓶、易拉罐、报纸、纸箱等等。就拿一个最简单的塑料瓶(ペットボトル)来说,正确的丢弃方式是:

1. 喝光里面的液体。
2. 拧下瓶盖,瓶盖属于“塑料容器包装”类。
3. 撕掉瓶身的包装纸,这个包装纸也属于“塑料容器包装”。
4. 清洗瓶身内部。
5. 踩扁瓶身,节省空间。
6. 最后,在指定的“资源回收日”,把光秃秃的瓶身扔进专门的回收网兜里。

是不是已经开始头大了?更崩溃的是,每个市、甚至每个区的规定都不完全一样。比如,横滨市的垃圾分类手册详细到把垃圾分成了10大类518项,堪称一部小型百科全书。你住的公寓楼下,会贴着一张时间表,清清楚楚地写着:周一、周四收可燃垃圾,周三收资源垃圾……如果你错过了时间,对不起,这些垃圾就得在你的小屋里再待上一个星期。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学弟,刚来时图省事,把所有垃圾混在一起扔。结果被邻居的日本老奶奶“逮个正着”。老奶奶没有骂他,而是戴上手套,当着他的面,把他那袋垃圾一点点重新分类,一边分一边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给他讲解。那个场面,据他说“尴尬到想当场消失”,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乱扔垃圾了。

学长TIPS:别慌!每个区役所(区政府)都会提供免费的、配有图画的垃圾分类指南(通常有中文或英文版)。搬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拿一份。现在更方便的是,可以下载一个叫“さんあ〜る”之类的垃圾分类APP,输入你住的地区,它就会告诉你今天该扔什么垃圾,甚至还能设置提醒。记住,认真做好垃圾分类,是你融入日本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对邻居最基本的尊重。

手续第二坑:银行开户和手机签约的“暗战”

解决了“生存”问题,接下来就是“生活”问题。你需要一个银行账户来接收奖学金、父母的汇款和打工的工资,还需要一个日本手机号来联系朋友、注册各种APP。然而,这两件事对新手来说,堪称两大“天坑”。

先说银行开户。你可能会想,我带着护照和在留卡,去银行不就能办了吗?错。日本大部分主流银行,比如三菱UFJ、三井住友(SMBC)等,对于刚入境、在日居住未满6个月的外国人开户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他们会担心账户被用于非法活动。所以,你很可能会被工作人员用最礼貌的日语微笑着拒绝:“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非常抱歉…)。

就算你找到了愿意给你开户的银行,通常也需要你提供一个日本的手机号码。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办手机号需要银行账户来支付月租,办银行账户又需要手机号。是不是很崩溃?

学长TIPS:刚到日本的同学,首选去“ゆうちょ銀行”(邮储银行)开户。它是日本邮政旗下的银行,网点遍布全国,对留学生开户相对友好,通常不强制要求居住满6个月。虽然它的功能可能没有其他大银行那么全面,但作为过渡时期的第一个账户,绝对够用了。另外,去之前准备好在留卡、护照、学生证,以及一个可以证明你住址的信件(比如水电煤账单),还有你自己的印章(ハンコ),虽然现在很多地方接受签字,但有个印章会方便很多。

再来说说办手机。走在日本街头,你会看到三大运营商Docomo, au, Softbank的巨幅广告,各种优惠套餐看得人眼花缭乱。但这里面水很深。很多看似便宜的套餐都绑定了为期两年的合约(俗称“2年縛り”)。如果你在合约期内想解约,可能需要支付高达一万日元甚至更多的违约金。虽然2019年法律修改后,违约金上限降至1000日元左右,但运营商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终端设备费用分期等,让你依然“难以脱身”。

真实案例:一个朋友在不完全理解合约内容的情况下,签了Softbank的一个合约机套餐。后来发现每个月话费高达8000多日元,远远超出他的预算。想换成便宜的套餐,却发现手机是被锁定的,而且提前解约的费用非常高,只能硬着头皮用到合约结束,多花了很多冤枉钱。

学长TIPS:不要被大运营商的“0元购机”迷惑。对于留学生来说,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是“格安SIM”(廉价SIM卡),比如Rakuten Mobile, UQ mobile, Y!mobile, IIJmio等。这些公司租用三大运营商的网络,但资费要便宜得多,一个月20GB流量的套餐可能只需要2000-3000日元,而且很多都没有长期合约的限制,更加灵活。办理前,一定找个日语好的朋友陪你一起去,把合约的每一条都看清楚,特别是关于解约、费用和网络覆盖范围的部分。

赚钱第三课:打工里的“潜规则”

留学生活费不菲,很多同学都会选择打工(アルバイト)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同时也能锻炼日语、接触社会。但日本的职场,哪怕只是个兼职,也有很多不成文的“潜规则”。

首先,法律规定必须遵守。作为留学生,你必须先去入国管理局申请“资格外活动许可”,并且每周打工时间不能超过28小时(寒暑假等长假期间可放宽至40小时)。超时打工是违法的,一旦被发现,轻则影响签证续签,重则可能被遣返。

然后就是那些没人会写在招聘启事上的“规矩”了。比如“守时”。在日本,所谓的“准时”是指提前5-10分钟到达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如果你踩着点到,就已经算是“迟到”了。再比如“打招呼”,上班时要精神饱满地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下班时不能直接走人,要对还在工作的同事说一句“お先に失礼します”(我先告辞了),同事们则会回一句“お疲れ様です”(辛苦了)。这句“お疲れ様です”是万能神句,同事见面、完成一项任务时都可以说,是职场润滑剂。

真实案例:一位同学在一家居酒屋打工,因为习惯了国内比较随意的氛围,有时会迟到几分钟,和同事说话也比较直接。他自己觉得没什么,但渐渐地,店长给他排的班越来越少。他去问原因,店长才委婉地告诉他,他的工作态度让其他同事觉得“不太舒服”。他这才意识到,在日本职场,即使是兼职,专业和严谨的态度也是被高度要求的。

关于时薪,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23年的数据,全国平均最低时薪首次超过1000日元,达到了1004日元。但地区差异很大,东京的最低时薪是1113日元,而一些偏远县份可能还在900日元以下。便利店、快餐店、居酒屋服务员是留学生最常见的岗位,时薪通常在1100-1300日元左右(东京地区)。如果你的日语能力好(N2以上),可以尝试做一些时薪更高的工作,比如辅导班老师、翻译、或者办公室文员。

学长TIPS:面试时,穿着得体(不一定要西装,但至少要干净整洁),表达出强烈的学习意愿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比你强调自己有多聪明能干更重要。工作中,多观察、多学习,不懂就问(问之前最好自己先思考一下),保持谦虚和礼貌。日本职场重视团队合作,即使是刷盘子,也要表现出“我们是一个团队”的意识。

交友第四道坎:如何跳出“留学生舒适圈”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社交。很多留学生来到日本后,会发现一个现象:自己身边最好的朋友,甚至唯一的朋友,依然是中国人。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逛街,说着熟悉的中文,这当然很舒服,但同时也给自己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墙外是真实的日本社会。

为什么和日本人交朋友这么难?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障碍。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社交模式也比较“内敛”。他们通常很有礼貌,但这种礼貌有时会变成一种距离感。他们很少会主动邀请一个不太熟的人参加私人聚会,这源于他们不愿意“给人添麻烦”(迷惑をかけない)的文化心理。这种表面上的客气(建前 tatemae)和内心的真实想法(本音 honne)之间的区别,常常让外国人感到困惑。

真实案例:我刚来日本时,和一个日本同学在课堂上聊得很开心。下课后我随口说:“下次一起吃饭啊!”他满口答应:“好啊好啊,ぜひ!”(一定一定!)。我以为这事就成了,等了很久也没下文。后来我才明白,在日本文化里,这种场面上的“ぜひ”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礼貌的回应,并不代表一个确切的约定。如果你真的想约他,你需要主动提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僵局,真正交到日本朋友呢?

学长TIPS:最佳途径是参加学校的社团(サークル)。这是日本大学生社交的核心。无论是体育类的(篮球、剑道),还是文化类的(茶道、摄影、乐队),总有一个适合你。在社团里,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有大量的共同话题和活动,可以非常自然地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的调查,超过60%的留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是他们结交日本朋友最有效的方式。

不要害怕自己的日语不够好,拿出你的勇气,主动一点。看到同学在讨论你感兴趣的话题,就微笑着凑过去问一句。想约别人,就直接说:“这个周五晚上有空吗?要不要一起去吃个拉面?”被拒绝一两次很正常,但只要你释放出友好的信号,总会有人回应你的。与其等待被邀请,不如成为那个主动发起邀请的人。

留学生活,一半是新奇的探索,一半是琐碎的修行。那些让你头疼的垃圾分类,让你跑断腿的银行手续,让你在打工时小心翼翼说的每一句敬语,还有你为了融入新环境而付出的每一次努力,它们可能不会出现在你光鲜亮丽的朋友圈里,但却真实地构成了你成长的轨迹。

别怕,这些坑,每个留学生都踩过。真正的留学,就是从你搞懂第一张垃圾分类表,听懂第一句打工敬语,鼓起勇气约第一个日本朋友开始的。加油吧,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又或许还有点迷茫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3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