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课前必读TIPS |
|---|
| 别自己瞎琢磨:学校的Careers Advisor(职业规划导师)和Dean(年级主任)是宝藏!他们经验超丰富,预约个时间跟他们聊聊,你的所有疑惑都能找到答案。 |
| 大学官网是第一手资料:想读什么专业?直接去奥大、坎大、梅西的官网查!上面清清楚楚写着NCEA需要哪些先修课(prerequisites)和建议课程(recommended subjects)。 |
| 选课不是“一锤子买卖”:每年的选课都是一次重新校准的机会。11年级选错了?没关系,12年级还有机会调整。别一条路走到黑。 |
| 兴趣和能力是王道:别为了“看起来很厉害”或者“朋友都选了”就硬着头皮上。选你真正擅长并喜欢的,才更容易拿到高分,学起来也更开心! |
新西兰中小学选课,看这篇就够了
哈喽,各位lxs.net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注分享留學干货的小编。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个每年都让无数新生和家长头疼的话题——选课。
还记得我刚来新西兰读11年级时的学姐Sarah吗?她是个典型的文艺少女,画画超棒,文章写得也特有灵气。当时选课,她爸妈觉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硬是让她选了物理和化学。结果呢?Sarah每天对着一堆公式愁眉苦脸,成绩一直在Achieved边缘徘徊。更惨的是,到了12年级末,她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读的奥克兰大学建筑设计专业,对绘画作品集(Portfolio)和Design(设计)或Graphics(制图)这些课程有很高的要求,而她一门都没选!
后来的故事就是一场“紧急救援”。她不得不利用整个暑假,一边补习13年级的物理化学,一边找老师恶补绘画基础,准备作品集。那段时间,她忙得焦头烂额,压力大到爆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新西兰,选课真的不是小事。它不是简单的“文理分科”,而是直接关系到你未来大学专业甚至职业方向的“战略规划”。一步走错,可能就要花加倍的力气去弥补。
所以,为了不让大家重蹈覆辙,今天这篇超长待机、干货满满的攻略,就是来拯救你们的!我们会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NCEA、UE、学分这些“黑话”给你扒个底朝天,手把手带你从9年级开始,一步步规划出最适合你的黄金课程表!
第一关:搞懂游戏规则——NCEA到底是个啥?
来新西兰上中学,你绕不开一个词:NCEA。全称是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别被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吓到,把它想象成一个“打怪升级”的游戏系统,你就秒懂了。
这个游戏有三个主要关卡:
- Level 1 (简称L1):通常在11年级(Year 11)进行。
- Level 2 (简称L2):通常在12年级(Year 12)进行。
- Level 3 (简称L3):通常在13年级(Year 13)进行。
你的任务就是在每一关里,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赚取“积分”,也就是我们说的学分(Credits)。
怎么赚学分?
每门课都由很多个单元(Standards)组成,完成一个单元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这些任务分为两种:
1. 内部评估 (Internal Assessment): 贯穿整个学期,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写一篇报告、做一个演讲、完成一个实验、做一个项目等等。它占了很大比重,所以平时努力非常重要,不能指望期末抱佛脚。
2. 外部评估 (External Assessment):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期末大考”,通常在每年11月份举行,全国统一考试。
学分怎么算通关?
要想拿到每个级别的NCEA证书,你需要修满对应的学分。比如,要拿到NCEA Level 1证书,你需要在L1或更高级别拿到至少80个学分,并且其中必须包含10个Literacy(读写)学分和10个Numeracy(计算)学分。这些特殊学分通常在英语和数学课里就能轻松获得。
不只是“及格”,还要追求“优秀”
你的成绩单上,每个单元的分数不是具体数字,而是四个等级:
- Excellence (E): 优秀
- Merit (M): 良好
- Achieved (A): 通过
- Not Achieved (N): 未通过
千万别觉得只要拿到Achieved就万事大吉了!M和E的数量,直接决定了你的证书“含金量”。如果你在某个级别获得的学分中,有50个或以上是Merit或Excellence,你的NCEA证书上就会被“盖章认证”——Certificate Endorsed with Merit/Excellence。这在申请大学和奖学金时,是非常亮眼的加分项!根据NZQA(新西兰学历认证局)2022年的数据显示,大约有21%的学生获得了Excellence Endorsement,41%的学生获得了Merit Endorsement。想成为学霸,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
第二关:解锁终极目标——大学入学标准(UE)
NCEA玩得再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上大学。University Entrance(简称UE)就是新西兰大学的最低录取门槛,相当于我们的“高考分数线”。拿不到UE,基本上就和新西兰的八大公立大学无缘了。
想获得UE,你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个都不能少:
1. 拿到NCEA Level 3证书: 这是大前提,意味着你必须顺利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
2. “3门14学分”核心要求: 你必须在至少3门Level 3的“Approved Subjects”(大学认可科目)中,每门都拿到至少14个学分。这个“认可科目列表”非常重要,它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学术课程,比如微积分、统计、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经济、会计、英语等。但一些偏技能或应用的课程可能不被认可。选课前一定要上NZQA官网核对这个列表!
3. 读写与计算能力要求 (Literacy & Numeracy):
- Literacy (读写): 需要在Level 2或以上,从指定的英语相关标准中获得10个学分(5个阅读学分 + 5个写作学分)。这通常在12年级的英语课上完成。
- Numeracy (计算): 需要在Level 1或以上,从指定的数学相关标准中获得10个学分。这通常在11年级的数学课上就搞定了。
真实案例来了:
我们来看一个想申请奥克兰大学工程学(Bachelor of Engineering)的学霸小明同学。奥大的工程学院是出了名的难进,光达到UE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去官网查一下,它的入学要求里明确写着:
- 必修课:17个NCEA Level 3的Calculus (微积分) 学分,17个NCEA Level 3的Physics (物理) 学分。
- Rank Score要求:2024年的保证录取分数线是280分。
什么是Rank Score?这是大学为了筛选学生而设定的一个分数系统,只计算你Level 3成绩最好的80个学分(必须来自大学认可科目)。计分方式是:一个Excellence计4分,一个Merit计3分,一个Achieved计2分。
所以,小明同学的13年级课程表必须是这样的:Calculus(微积分)+ Physics(物理)+ Chemistry(化学)+ Statistics(统计)+ English(英语)。而且,他不仅要每门课都通过,还必须在这些课里拿到足够多的E和M,才能凑够280分的Rank Score。比如,他拿到了40个E学分 (40x4=160分) 和40个M学分 (40x3=120分),总分就是280分,稳稳地拿到了offer。
看明白了吗?UE只是入场券,而具体专业的先修课要求和Rank Score才是决定你能不能进入心仪专业的“关键牌”!
第三关:排兵布阵——我的选课时间线
了解了规则和目标,现在我们来制定作战计划。不同年级,选课的策略完全不同。
9年级 & 10年级:广泛撒网,发现兴趣
这是你的“蜜月期”和“探索期”。学校通常会设置一些必修课,比如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学、体育,剩下的时间,就是让你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选修课(Electives)。
这个阶段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可能多地尝试!
对编程好奇?去选Digital Technology。喜欢动手?去选Workshop Technology (木工/金工)。有艺术细胞?Visual Arts, Music, Drama都在向你招手。想学第二外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毛利语任你挑。
千万不要因为觉得“这门课以后没用”就放弃尝试。我认识一个学姐,就是在10年级选了Economics(经济学),结果发现自己对商业世界充满了好奇,从此立下了读商科的目标,一路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十足。你的兴趣,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尝试里。
11年级 (NCEA Level 1):打好地基,保留可能性
真正的战斗从这里开始。你通常需要选择6门课。大多数学校会强制要求学生选择英语和数学,有些还会要求必须选一门科学(Science)。
我的建议是:保持均衡,不要过早地给自己设限。
一个比较稳妥的组合是:
- 2门必修:English + Mathematics
- 1-2门科学:可以是综合科学(General Science),或者更具体的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即使你觉得自己是文科脑,也强烈建议至少选一门科学,因为很多大学专业,包括一些看起来和理科无关的,都可能对科学背景有要求。
- 1-2门人文社科:History, Geography, Economics, Business Studies... 这些课程能锻炼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对所有大学专业都有帮助。
- 1门兴趣课:把你最喜欢的艺术、科技或者体育类课程保留下来,让学习不那么枯燥。
这样搭配的好处是,无论你以后想往文、理、商、工哪个方向发展,都有路可走,不会在12年级时发现自己因为缺少某门基础课而无法选择心仪的科目。
12年级 (NCEA Level 2):明确方向,开始专攻
这是最关键的一年!你的选课需要和你心仪的大学专业直接挂钩了。
第一步:打开电脑,花一个下午的时间,认真研究你想申请的大学和专业。把它们的NCEA先修课要求(Prerequisites)和建议课程(Recommended subjects)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记在小本本上。
第二步: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你的5-6门课。
举几个例子:
- 目标:医学/健康科学 (Otago/Auckland University)。这是新西兰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你的12年级课程表里,Chemistry和Biology是雷打不动的必选项,Physics和Calculus/Statistics也强烈建议选上。英语也必须学好,因为面试和写作能力很重要。
- 目标:商科/会计 (Victoria/Canterbury University)。Accounting和Economics是核心课程,Statistics也几乎是必选,因为它在商业分析中应用极广。再搭配一门英语和一门你感兴趣的课程,比如Business Studies,就非常完美。
- 目标:计算机科学/IT (Waikato/AUT)。Digital Technology是首选,如果学校有专门的编程课就更好了。Calculus非常重要,因为编程的底层逻辑就是数学。Physics也能为你加分。
在这一年,你不仅要选对课,还要努力学习,因为UE要求的10个Literacy学分,主要就是靠12年级的英语课来拿的。
13年级 (NCEA Level 3):全力冲刺,精益求精
到了最后一年,你的课程表应该已经非常聚焦了,通常只选5门课。这5门课,就是你申请大学的“王牌”。
选课原则很简单:
1. 必须覆盖你目标专业的所有先修课。
2. 至少有3-4门是能帮你冲击高Rank Score的优势科目。
3. 确保这几门课都是“大学认可科目”(Approved Subjects)。
在这一年,你的目标不再是“通过”,而是要在你选的每一门课里,尽可能多地拿到Merit和Excellence。每一个E和M,都在为你进入梦想大学添砖加瓦。
第四关:大神支招——学长学姐的避坑指南
理论知识都掌握了,最后来点实战经验。这些都是学长学姐们用血泪换来的教训,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
坑一:跟着朋友选课。“我闺蜜选了日语,我也跟着选吧,这样还能一起上课。” 千万别!你的未来是你自己的,不是你朋友的。等到了大学,你们读的专业天差地别,你才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对自己更有用的课。
坑二:文理科思维定势。“我数学不好,肯定学不了理科。” “我文笔不行,历史地理肯定完蛋。” 别这么快否定自己。新西兰的课程设置很灵活,比如数学分为微积分(Calculus)和统计(Statistics),前者偏理论,后者偏应用,对计算能力要求没那么高,很多文科生都能学得很好,而且对商科、社科研究都超级有用。同样,理科生学一门历史,能极大地提升逻辑思辨和论文写作能力,对写实验报告都有帮助。
坑三:忽视英语(或学术英语EAP)。很多同学觉得,我只要满足了UE的Literacy要求就够了。大错特错!大学里,无论你学什么专业,阅读海量文献、写几千字的Essay是家常便饭。如果你的学术写作能力不过关,会非常非常痛苦。所以,高中阶段一定要把英语学扎实。如果学校有专门的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课程,强烈建议选择,它会提前教你大学论文的格式和技巧,简直是神仙课程。
坑四:想当然,不看课程细节。别只看课程名字就做决定。比如“Media Studies”(媒体研究),听起来好像是拍电影、做视频,很酷炫。但实际上,很多学校的这门课侧重于媒体理论、社会影响分析,需要写大量的分析性文章,对写作要求很高。选课前,一定要找学校的课程手册(Course Handbook),仔细阅读每门课的介绍、评估方式和学习内容,或者直接找教这门课的老师聊一聊。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把你从选课的迷茫中解救出来?
其实,选课的过程,就是一次认识自己、规划未来的旅程。它可能会让你纠结,让你困惑,但这都是正常的。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胆地去敲老师办公室的门,勇敢地和父母沟通你的想法,多和学长学姐交流经验。新西兰的教育体系,最棒的一点就是给了你足够多的选择和机会。
你的未来,就藏在你现在做的每一个选择里。从今天开始,拿起笔,打开电脑,为你自己,画一张清晰的升学蓝图吧。相信我,当你手握心仪大学的Offer时,你会感谢现在这个认真规划、努力奋斗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