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林斯顿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嘿,是不是也对普林斯顿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跟你说句大实话,这里的生活远不止那些美得像电影场景的哥特式建筑。在这里,你真的会为了一个问题和大神教授聊一下午,也会为了那篇传说中的毕业论文在图书馆扎根。社交生活也超有特色,独特的“吃饭俱乐部”(Eating Clubs)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身边全是些聪明得不行又超会玩的伙伴,大家在“普林斯顿泡泡”里互相支持也暗自较劲。所以,顶尖的学术资源和独特的社交圈子到底是什么感觉?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聊那些过来人最真实的体验和心里话。

来普林斯顿前,你最好先知道这几件事
学术压力是真的大。这里没人是混日子的,做好为一道题熬到凌晨三点的准备吧。
吃饭俱乐部 (Eating Club) 不是食堂。它决定了你后两年的社交圈,而且“顶流”的那几家不是你想进就能进。
这里是个“泡泡”。普林斯顿是个安静的小镇,生活便利但也单调,想念都市繁华?周末火车去纽约吧。
资源多到用不完,但得靠自己去抢。无论是项目资金还是实习机会,没人会喂到你嘴边。
你会遇到真正的天才。别焦虑,也别攀比,找到自己的节奏比什么都重要。

还记得收到那封橘黑色主题的录取邮件时,我正在宿舍里嗦着泡面。屏幕上“Congratulations!”那个词跳出来的时候,我手一抖,差点把碗扣在键盘上。那一刻,脑子里全是电影画面:爬满常春藤的哥特式城堡,穿着西装在草坪上辩论的精英,还有那座标志性的Blair Arch……普林斯顿,这三个字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梦。

可真当我拖着两个大箱子,第一次穿过FitzRandolph Gate校门时,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所以,在这里读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这个问题,远比官网上的宣传片和校友访谈要复杂得多。它关乎你每天睁开眼要面对的真实挑战,关乎你在这里遇到的人、走过的路,甚至是你深夜痛哭过的图书馆角落。今天,咱们不灌鸡汤,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普林斯顿最真实的样子。

学术:不是“学到头秃”,是“学到通透”

聊普林斯顿,学术绝对是绕不开的核心。但这里的“难”,和你想象中的题海战术完全是两码事。它是一种逼着你把知识嚼碎了、揉烂了,再重新组合成自己思想体系的强度。

最大的感受就是,教授离你真的太近了。普林斯顿的师生比常年维持在5:1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一个教授只带五个学生。这在动辄几百人的公立大学里是不可想象的。你上的很多课,尤其是高阶课程,可能就十来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跟教授面对面地“掰扯”。

我大三时上了一门经济史的研讨课,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ngus Deaton。第一次去他的Office Hour(教授答疑时间),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准备了一堆关于凯恩斯主义的问题。结果,我们从下午两点一直聊到快四点,话题从大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扯到了他对我毕业论文题目的建议,甚至还聊了他最近在看的科幻小说。他没有一点架子,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长辈,引导你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那一刻我才明白,普林斯顿给你的,远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与世界顶尖大脑平等对话的权利。

这种小班教学的精髓,体现在一个叫“Precept”(导修课)的制度里。比如你上一门100人的“宏观经济学导论”,除了每周两次教授的大课,还会有一次10人左右的Precept。带课的可能是教授本人,也可能是博士生助教。在这堂课上,没有PPT,没有照本宣科,唯一的任务就是讨论。大家会为一个经济模型的假设前提吵得面红耳赤,或者就一篇指定的学术论文轮流发表看法。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逼得你必须在课前把几十页的阅读材料啃得滚瓜烂熟,否则你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一开始真的很难适应,尤其是作为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但只要坚持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飞速提升。

当然,说到学术,就不能不提那座压在每个普林斯顿本科生身上的大山——Senior Thesis(毕业论文)。是的,在这里,几乎每个本科生都要花一整年的时间,完成一篇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学术论文。这可不是随便拼凑一下文献综述就能搞定的。你需要自己确定研究课题,找到一位指导教授,然后像个真正的学者一样,进行独立的、原创性的研究。

我身边有学历史的朋友,为了他的论文,学校资助他飞到英国国家档案馆,去翻阅几百年前的航海日志;有学计算机的同学,他的毕业“论文”其实是一个自己编写的AI算法,用来预测蛋白质结构。我的室友是研究东亚研究的,他的论文题目是分析当代中国网络小说的流行文化现象,为此他访谈了十几位网络作家。整个大四,你会看到Firestone图书馆里灯火通明,每个毕业生都“霸占”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隔间(Carrel),周围堆满了书和咖啡杯。这个过程极其痛苦,但也极其值得。当你把那本厚厚的、印着自己名字的论文交上去时,那种成就感,会让你觉得之前所有的挑灯夜读都值了。

社交:在“吃饭俱乐部”里看尽人生百态

如果说学术定义了普林斯顿的“里子”,那独特的“吃饭俱乐部”(Eating Clubs)文化,就构成了它社交生活的“面子”。这玩意儿非常独特,在其他藤校都很少见。

简单来说,这些俱乐部就是大三和大四学生主要的吃饭和社交场所。它们不是学校官方机构,而是由学生自己运营的独立组织,坐落在校园主干道Prospect Avenue上,一栋栋都是漂亮的小洋楼。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Bicker” clubs,需要经过一个类似兄弟会/姐妹会的筛选过程,俗称“掐尖儿”,只有被现有成员选中才能加入。另一类是“Sign-in” clubs,采取抽签或先到先得的方式,相对开放。

像Ivy Club、Cottage Club、Tiger Inn这些历史悠久的Bicker俱乐部,往往被贴上“精英”“神秘”的标签,成员非富即贵,或者是在体育、社团里极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Bicker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社交压力,每年二月,你会看到成群结队的二年级学生穿着正装,在寒风中穿梭于各个俱乐部之间,参加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和社交活动,希望能给老成员留下好印象。这个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大学四年里最焦虑的一周。被心仪的俱乐部拒绝(hosed)是常有的事,那种失落感足以让人怀疑人生。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学霸,一心想进某个以学术氛围著称的Bicker俱乐部。他精心准备了每一次面试,跟里面的成员也聊得很好。但最后放榜,他还是被拒了。那天晚上他跟我说:“我感觉自己过去两年的努力,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这种标签化和排外性,是吃饭俱乐部文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地方。

当然,也有很多人在俱乐部里找到了归属感。Sign-in俱乐部,比如Terrace Club或者Cloister Inn,氛围就轻松很多,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艺术)聚在一起,更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俱乐部不仅提供一日三餐,更是周末派对、正式晚宴、校友活动的举办地。你的社交圈子,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你的俱乐部成员构成的。在这些觥筹交错的场合,你确实能建立起非常紧密的人脉网络,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无疑是有帮助的。

那么,不加入俱乐部会怎么样?完全可以。你可以选择继续在住宿学院的食堂吃饭,或者加入一些学生组织的Co-op(合作社),大家轮流做饭。但你必须承认,在普林斯顿,俱乐部文化是社交的主流。如果你选择置身事外,可能需要更主动地去开拓自己的社交圈,比如通过社团、体育队或者学术小组。

这种独特的社交生态,也加剧了所谓的“普林斯顿泡泡”(Princeton Bubble)。校园坐落在一个宁静优美但略显单调的新泽西小镇,方圆几里内,除了学校就是富人区。大家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合,每天在同一个图书馆学习,在同一条街上吃饭社交,讨论的话题也离不开校园里的那些人和事。这会让你感到安全和专注,但有时也会觉得与真实世界脱节。在这里,大家都在扮演一种“毫不费力的优秀”(effortless perfection),每个人看起来都光鲜亮亮,能轻松搞定繁重的学业,同时还是N个社团的骨干、运动健将。但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每个人都在水面下拼命地划水,焦虑和压力是常态。

资源:“富可敌国”的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机会

普林斯顿最“壕”的地方,不是它漂亮的建筑,而是它那笔巨大的捐赠基金。截至2023年,这笔基金高达358亿美元,平摊到每个学生头上超过400万美元,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大学之一。这串数字对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海量的、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资源。

首先是慷慨的助学金。普林斯顿是全美第一所推行“No-loan”财政援助政策的大学,也就是说,只要你被录取,学校会保证满足你100%的经济需求,并且是以助学金(grant)的形式,你毕业后一分钱都不用还。这项政策对国际生同样适用。这让许多家庭条件普通但才华横溢的学生,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在这里学习。

其次是无处不在的项目资金支持。你想在暑假去一个非盈利组织做无薪实习?学校有专门的基金会为你提供生活费。你想做的毕业论文需要去非洲做田野调查?没问题,提交一份研究计划,学校会给你报销机票和住宿。我认识一个学艺术史的学姐,她为了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整个暑假都在意大利,费用大部分由学校的一个艺术研究项目承担。在这里,只要你的想法足够好,足够有价值,钱,永远不是问题。

这种资源优势也体现在职业发展上。普林斯顿的金字招牌,是进入某些行业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金融和咨询领域。每到秋季招聘季,高盛、摩根士丹利、麦肯锡、波士顿咨询这些顶尖公司的宣讲会几乎场场爆满。强大的校友网络更是无价之宝。你想去某个公司,很大概率能通过校友数据库找到在那工作的学长学姐。发一封邮件过去,大部分人都非常乐意给你做内推或者提供一些建议。这种“传承”的文化,是普林斯顿人际网络的核心。

但千万别以为进了普林斯顿就等于拿到了“铁饭碗”。这里的竞争同样激烈。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人中龙凤,GPA、实习经历、领导力,每一样都得拿得出手。学校提供的是平台和机会,但最终能走多远,还是得靠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争取。

所以,普林斯顿到底是什么体验?

它可能是在一个下雪的冬夜,为了一个物理模型和几个朋友在休息室争论到天亮;也可能是在Bicker失利后,独自一人走在Prospect Avenue上,看着俱乐部里传出的喧闹声,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它是在课堂上被教授一个问题问到哑口无言,然后花一整个星期去寻找答案的窘迫与兴奋;也是在毕业论文致谢里,写下导师和朋友名字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激。

这里不是天堂,它会用最严苛的标准挑战你的智力极限和心理承受能力。它也不是一个能让你一劳永逸的标签,未来的路依然要靠自己走。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藤校的光环,那在这里可能会过得很痛苦。但如果你是那种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为了一个纯粹的知识问题死磕到底,并且准备好迎接挑战、拥抱不确定性的人,那么,普林斯顿会为你打开一扇你从未想象过的大门。

它给你的,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套寻找答案的能力。这,可能才是它最珍贵的地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