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中大速览 (CUHK at a Glance) | |
|---|---|
| QS 世界大学排名 2025 | 全球第 36 位 |
| 建校年份 | 1963 年 |
| 校园面积 | 137.3 公顷 (全港最大) |
| 独特制度 | 书院制 (Collegiate System),香港唯一 |
| 书院数量 | 9 所成员书院 |
| 学生总数 | 约 21,000 名本科生及研究生 |
哈喽,各位在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 Alex。
前几天,我收到一封私信。一个学弟很纠结,他手上有两个 offer,一个是排名非常靠前的 A 大学,另一个就是香港中文大学(CUHK)。他问我:“Alex,A 大学的排名比港中大高了十几位,我是不是应该无脑选 A?”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 Sarah。三年前,她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最后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排名“稍逊一筹”的港中大。当时我们都觉得她有点傻,放着金光闪闪的 top 校不去。可前阵子跟她视频,聊起大学生活,电话那头的她神采飞扬,跟我讲她在书院认识的挚友,讲她参加的社会服务项目,讲她在宿舍阳台看到的吐露港日出。她最后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排名只是学校的一个标签,但生活是自己的。在这里,我感觉自己被‘看见’了,我找到了一个家。”
“家”这个词,一下子击中了我。对于我们这些漂洋过海的留学生来说,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最渴望的不就是一种归属感吗?一个冷冰冰的排名数字,真的能给你这些吗?
所以今天,我想借着 Sarah 的故事,和大家好好聊聊港中大。咱们不谈那些虚的,就说说它那些无法被排名量化的“王牌”——那些真正能塑造你、温暖你、让你在四年后不仅收获一张文凭,更能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独特体验。
独一无二的书院制:大学里的“霍格沃茨”
如果说港中大有什么是别家大学绝对复制不来的,那一定是它的书院制(Collegiate System)。这是全香港唯一一所采用书院制的大学。你可能会问,书院不就是宿舍吗?Nonono,这可差太远了。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你属于港中大,但你也属于一个更小的集体——你的书院。就像哈利属于格兰芬多一样。港中大现在有九个书院:崇基、新亚、联合、逸夫,以及后来成立的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和和声。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院徽、院训、文化,甚至自己的食堂、健身房、奖学金和海外交换项目。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学里,你不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学号。你是一个有“家庭”的人。你的同学不仅来自你的专业,还来自你的书院。你们一起住在同一栋楼,一起在书院食堂吃饭吐槽,一起参加书院组织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穿上正装,像模像样地体验一把精英社交。
我认识一个在晨兴书院的朋友,跟我分享过一个细节。晨兴书院要求所有学生四年都住宿,而且院长、院监等老师也住在书院里。他们几乎每周都会和学生一起吃饭聊天,不是那种官方的师生会谈,就是像家人一样,问问你最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烦恼。他说有一次他期末压力大到爆,就在食堂跟院长随口抱怨了几句,结果第二天院长就让辅导员专门找他聊,还给他带了自己烤的饼干。他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种紧密的社群联系,对于留学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你不用担心自己融不进去,因为书院会主动为你创造无数个社交机会。比如,很多书院都有自己的“迎新营”(O-Camp),学长学姐会带着你玩上好几天,让你迅速熟悉环境,认识第一批朋友。崇基书院以其浓厚的艺术和音乐氛围闻名,每年都会在未圆湖畔举办音乐会;新亚书院由国学大师钱穆等人创办,人文气息特别重,他们的“新亚精神”——“求明德于天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数据显示,港中大超过一半的本科生可以体验四年书院住宿。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比如善衡书院的《大学讲堂》,会邀请社会各界的精英来分享人生经验。这些课程会计入学分,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让你有机会跳出自己的专业,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书院制,本质上是在一个现代化的研究型大学里,为你保留了一块充满人情味的、古典的伊甸园。它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壁垒,让你能和不同背景的人深入交流。在这里,你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辈子的朋友和一个温暖的集体记忆。这种归属感,是任何排名都给不了你的。
“山城”校园:每天都在风景里上学
聊完了“软件”,我们再来看看港中大的“硬件”——它那美到犯规的校园。
如果你第一次来港中大,绝对会被它的地理位置震撼到。它不像香港其他大学那样,被包裹在拥挤的城市中心。它独占了一整座山,坐山望海,俯瞰着美丽的吐露港。137.3公顷的面积,让它成为全香港最宽敞、绿化最好的大学校园,没有之一。
在这里上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你每天的日常,可能就是穿梭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间。上下课需要搭乘校巴,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窗外是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色。有人开玩笑说,在港中大读书,方向感不好的人会“迷失在山里”,而校巴司机个个都是“秋名山车神”。但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鸟语花香和清新的空气。学习累了,你不用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你可以去新亚书院的“天人合一”亭(官方名字是“合一亭”),那是全港闻名的打卡点。坐在那里,眼前是无垠的大海和远处的山峦,你会瞬间觉得,眼前的烦恼都渺小得不值一提。很多学生都喜欢在傍晚时分来这里,看夕阳把整个海面染成金色。
校园里处处是景。从被称为“百万大道”的林荫路,到崇基书院古雅的教堂和宁静的未圆湖,再到联合书院能看到深圳夜景的宿舍阳台。你总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发呆、看书、或者和朋友聊天。这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让你心境开阔,让你学会欣赏自然,也让你在紧张的学业之余,有了一个可以随时“逃离”和充电的空间。
一个在港中大读环境科学的学姐告诉我,她的教授常常把课堂搬到户外。他们会去校园里的小溪边采集水样,或者在山林里观察植物和昆虫。她说:“我们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活生生的实验室。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你能亲手触摸、亲眼看到的真实存在。”
更重要的是,这种相对独立的环境,也让大学生活变得更纯粹。因为下山进城需要一点时间成本,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都在校园里展开。大家会一起去爬山、去海边烧烤、去参加社团活动。这种紧密的校园生活,反而让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相比于那些“走读式”的城市大学,港中大更能给你一种完整的、沉浸式的大学体验。
所以,当你看到港中大的照片时,不要以为那是旅游景区的宣传照。不,那就是未来几年你每天生活的地方。在一个能让你身心愉悦的环境里学习,学习效率和幸福感都会大大提升。这份体验,同样无法用排名来衡量。
不只谈分数:一种更“完整”的教育
说到底,我们留学是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那么,港中大的教育理念,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只把你当成一个需要被灌输专业知识的“准从业者”,而是把你当成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来培养。
这一点,最直接地体现在它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上。在港中大,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读一系列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被精心设计为四个范畴:“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以及“自我与人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读金融的同学,可能会去上一门叫《昆曲之美》的课;一个学生物学的,可能会去深入研究《论语》;一个学计算机的,可能会去探讨现代社会的伦理困境。一开始,很多学生会觉得这是“不务正业”,但读下来才发现,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
我认识一个学工程的男生,他一直是个典型的理科直男,对文史哲毫无兴趣。但因为通识必修,他选了一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课。没想到,他被那些精巧的榫卯结构和背后的哲学思想深深吸引。他开始利用周末去参观香港的古迹,毕业旅行甚至专门跑去山西看古建筑。他跟我说:“这门课没有教我任何能用来找工作的技能,但它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去看世界,让我的人生变得更有趣、更丰富了。”
这就是港中大人文关怀的体现。它相信,一个优秀的人,不应该只是一个技术精湛的螺丝钉,更应该是一个拥有广博视野、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公民。
除了通识教育,港中大的“博群计划”(I·CARE Programme)也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这个计划的核心理念是“博思明志,群育新民”,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去关心社会,服务社群。计划下面有各种各样的项目,比如支持学生去非政府组织(NGO)实习,资助他们去贫困地区做调研和义工,举办各种社会议题的讲座和工作坊。
根据“博群计划”的年度报告,每年有超过 5000 名学生参与到各类社会服务和社区研究项目中。他们有的去香港的“笼屋”探访贫困家庭,有的去东南亚的乡村教当地孩子英文,有的则为本地的环保组织设计可持续发展方案。
这些经历,带给学生的成长是课堂无法给予的。它让你看到真实的世界,让你学会共情和理解,让你思考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比在简历上多写一行“优秀学生干部”要深刻得多。
在港中大,你会发现,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大家尊重的,不仅是那些 GPA 4.0 的学霸,也同样敬佩那些热心公益、投身艺术、或者勇敢创业的同学。这种氛围,会让你敢于去尝试,敢于去探索自己专业之外的可能性,最终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
这种对“全人教育”的坚持,是港中大最宝贵的财富。它可能不会立刻反映在你的成绩单上,但它会慢慢内化成你的价值观和格局,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聊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选择一所大学,就像选择一个未来几年的生活伴侣。你看重的,不应该只是对方的“身价”(排名),更应该是你们的“三观”是否契合,你是否喜欢和TA在一起时的自己。
所以,当你还在纠结于那些排名数字时,不妨问自己几个更实际的问题:
你希望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是繁华都市的中心,还是宁静开阔的校园?
你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社交体验?是松散自由的个人主义,还是紧密互助的社群生活?
你对大学的期待是什么?是拿到一张通往高薪工作的入场券,还是成为一个更广博、更有趣、更有温度的人?
如果你的答案更偏向后者,那么,港中大或许就是那个能给你惊喜的“宝藏学校”。毕竟,大学四年,青春无价,选择一个能让你快乐成长、找到归属感的地方,远比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来得重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