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劝退榜,曼大爱丁堡竟榜上有名?

puppy

看到曼大、爱丁堡竟然也上了“劝退榜”,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别急,这可不是劝你放弃梦校哦!咱们都知道这些学校很棒,但光环背后,也确实藏着不少过来人才能体会的“坑”。比如,曼城下不完的雨真的会让人emo吗?爱丁堡的房租是不是“刺客”级别?传说中某些专业超高的挂科率和“中国班”现象,到底是不是真的?这篇文章就像你的贴心学长学姐,不吹不黑,只想跟你聊聊那些滤镜之外的真实体验,帮你提前排排雷,让你对未来的留学生活有个更清醒的认识。

留学前必读“劝退”指南
别光看排名,多听听学长学姐的“吐槽”,这才是真实滤镜。
“劝退”不是放弃,是让你做好心理准备,聪明地避坑。
提前了解天气、房租、学习压力,你的留学体验感能提升80%!

哈喽,各位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小L。

上周我收到一封私信,来自一个叫艾米莉的学妹。她刚拿到曼彻斯特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offer,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手机壁纸换成了曼大的校徽,购物车里加满了球队的周边,连朋友圈文案都想好了——“曼市的风,终于要吹到我身上了”。

可就在她兴冲冲地加入新生群,准备和未来的小伙伴们 high 聊时,一个学长的发言让她心里咯噔一下:“欢迎来到曼城,未来一年,请签收300天的雨和一份可能挂科的毕业论文,祝你好运。”

艾米莉瞬间懵了。她跑来问我:“小编,曼城真的天天下雨吗?会得抑郁症吗?听说爱丁堡也差不多,房子又贵又难租?这些学校在QS排名上那么高,怎么听起来‘坑’这么多?我还要不要去啊?”

看到她的焦虑,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拖着两个大箱子,对未来既憧憬又迷茫的自己。所以,今天这篇超长文,不给大家画饼,也不灌鸡汤。咱们就来一波“反向安利”,聊聊那些在留学圈里被反复提及的“劝退”点,尤其是针对曼大、爱丁堡这种人人都爱的梦校。这绝对不是让你放弃,而是想让你在按下“接受offer”按钮之前,真正看清滤镜背后的真实留学生活,做一个清醒又勇敢的“闯关者”。

曼彻斯特的雨,真的能下到人emo吗?

第一个必须面对的灵魂拷问,就是曼城的天气。

“北方摇滚之都”、“工业革命的心脏”……曼城有太多酷炫的标签,但最出圈的,可能还是那个亲切又无奈的昵称——“雨城”(Rainy City)。

刚拿到offer的你,可能觉得下雨嘛,多大点事,撑把伞不就完了?太天真了!曼城的雨,下的不是雨,是氛围,是情绪,是一种能渗透到你骨子里的“湿冷魔法攻击”。

我们先上数据。根据英国气象局(Met Office)的统计,大曼彻斯特地区年平均降雨天数在150天左右。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你一年里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和雨水打交道。相比之下,伦敦大约是110天,而我们熟悉的北京,一年下雨的日子也就60来天。更要命的是,曼城的雨不是那种来去匆匆的暴雨,而是缠缠绵绵、没完没了的毛毛雨(drizzle),风一吹,打伞约等于没打。

我的朋友Leo,一个来自阳光灿烂的广东男孩,就结结实实地被曼城的雨上了一课。他刚到的第一个秋天,几乎没见过完整的晴天。每天拉开窗帘,外面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空像是被兑了水的灰色颜料。他说,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不是伤心,也不是难过,就是一种莫名的、挥之不去的低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mo”。尤其到了冬天,下午三点天就黑了,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个人待在宿舍里,很容易就开始怀疑人生。

这种现象并非矫情,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长时间缺乏日照,确实会影响人的血清素水平,导致情绪低落。对于第一次离开家、独自面对学业压力的留学生来说,这种影响可能会被放大。

那是不是说,因为天气,曼大就不能去了?当然不是!

这恰恰是曼城独特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室外天气不给力,曼城才发展出了全英国最牛的室内文化。这里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多到你逛不过来,而且大部分都免费!从国家足球博物馆到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从曼彻ster Art Gallery到Whitworth Art Gallery,足够你逛上好几个周末。

下雨天不想出门?那就去泡咖啡馆。曼城的独立咖啡馆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Northern Quarter(北区)随便走进一家,都能给你一份顶级的Flat White和一块能治愈一切的布朗尼。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去酒吧看一场球赛,感受整座城市为足球疯狂的脉搏。曼城的音乐场景更是传奇,几乎每晚都有live show,在潮湿的空气中,听着摇滚乐,你会觉得这雨下得真够朋克。

所以,关于曼城的雨,我的建议是: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来之前,请务必准备一件质量好的冲锋衣(比雨伞实用一万倍)、一双防水的马丁靴。心理上,要学会和灰色和解,主动去寻找城市的闪光点。当你习惯了在小雨中穿梭,习惯了找个温暖的室内空间自得其乐时,你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坚韧和活力,恰恰是在这连绵的雨水中滋养出来的。

爱丁堡的房租,是“苏格兰刺客”还是“钱包终结者”?

如果说曼城的劝退点是天气,那爱丁堡的“王牌劝退项目”,绝对是它的房租。

爱丁堡,一座美到让你失语的城市。走在皇家一英里的大街上,看着远处山顶的城堡,你真的会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然而,当你开始找房子时,童话滤镜会瞬间破碎,让你直面现实的骨感。

爱丁堡的房租,一个字:贵。两个字:离谱。

根据最新的学生住宿调查报告(如Save the Student发布的National Student Accommodation Survey 2024),爱丁堡是全英国学生租房最贵的城市之一,仅次于伦敦。一个在普通地段(非市中心)合租公寓里的小单间,月租金普遍在750英镑到950英镑之间,换算成人民币就是6800到8600元。如果你想住得离学校近一点,条件好一点,一个月一万块打底。

我们来做个对比。在苏格兰另一座大城市格拉斯哥,类似的房间可能只需要550-700英镑。在英格兰北部的利兹或谢菲尔德,价格可能更低。爱丁堡的房租,妥妥地站在了苏格兰乃至全英国的“鄙视链”顶端,是名副其实的“钱包终结者”。

我的学妹Chloe去年去爱大读教育学硕士,就经历了一场“抢房大战”。她自认为动手算早的,7月份就开始在网上看房。结果发现,稍微好点的房源,放出来不到半小时就被预订了。很多中介要求本人看房,对于人还在国内的她来说根本不可能。她参加了好几次线上看房,都因为犹豫了一下,房子就没了。最后没办法,开学前两周,她花高价租下了一个离主校区坐公交要40分钟、房间还有点潮湿的公寓。她说:“那段时间真的太焦虑了,感觉不是我挑房子,是房子在挑我。”

为什么爱丁堡的房子这么难租?原因很复杂。首先,需求太大。爱丁堡大学、赫瑞瓦特大学等好几所高校都在这里,学生人口庞大。其次,爱丁堡是世界级的旅游城市,大量的房源被房东拿去做Airbnb,尤其是在每年8月举办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全城的住宿价格都会飙升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这也间接推高了长期租赁市场的价格。最后,作为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爱丁堡的老建筑多,新楼盘开发受限,供给跟不上需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面对这位“苏格兰房租刺客”,我们该怎么办?

第一,早!早!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决定要去爱丁堡,拿到offer后就可以开始关注房源了,最晚不要晚于6月。学校宿舍是首选,虽然也贵,但省心安全,尤其是对第一年来读本科的同学。对于研究生,宿舍位置有限,需要抽签,所以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此。

第二,放宽区域。别只盯着学校周围的黄金地段(如Marchmont、Newington),可以看看公交线路发达的周边区域,比如Leith,那里社区成熟,生活便利,房租相对友好一些。

第三,警惕骗局。不要在没看到正规合同、没确认房东身份的情况下,给任何人转大额押金。最好通过学校官方推荐的平台或者信誉良好的中介寻找房源。

在爱丁堡,找房子的过程就像一场修行,虽然辛苦,但当你最终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小窝,在窗边看着这座古老的城市时,一切的付出都会是值得的。

商学院的“中国班”,是抱团取暖还是内卷升级?

这个问题,可能是在座各位商科同学最关心的。你辛辛苦苦刷绩点、考雅思、搞实习,砸下几十万的学费,远渡重洋,结果一进教室,发现前后左右全是说着普通话的同胞。小组讨论,大家习惯性地就切换成了中文。这种“中国班”现象,到底是好是坏?

曼彻斯特大学的商学院(AMBS)和爱丁堡大学的商学院,作为世界顶级的商学院,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国申请者。因此,在某些热门的授课型硕士专业,比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中国学生的比例确实非常高。

具体数据官方一般不会公布,但根据一些教育机构的估算和历届学生的反馈,在上述某些专业中,中国学生的比例达到70%-80%甚至更高,并不罕见。这意味着,你的大部分同学、课程队友,都将是中国人。

我的一个朋友Frank,在曼大读管理学硕士。他是个很外向的人,出国前满心期待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进行头脑风暴,体验多元文化的碰撞。然而现实是,他所在的专业100多人,中国人占了90多个。第一个学期的所有Group Project,他的组员清一色都是中国人。他说:“那种感觉很微妙。一方面,沟通效率极高,大家背景相似,互相理解,deadline之前通宵肝报告,非常有革命友谊。但另一方面,我时常会恍惚,我这到底是在英国留学,还是在国内读了个中外合办项目?”

“中国班”的利弊非常鲜明。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抱团取暖”。初到异国,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巨大的学业压力,有同胞在身边,能迅速建立社交圈,共享信息和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孤独感和适应期的阵痛。学习上遇到问题,用中文讨论几句,思路一下子就清晰了。

但弊端也同样突出。首先是语言环境的缺失。当周围都是中国同学时,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待在中文的舒适区里,缺乏练习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机会。这对于想在留学期间真正提升语言能力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其次是文化体验的打折。留学的意义之一,就是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如果你的社交圈固化在华人圈里,那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最后,就是大家最担心的“内卷升级”。把国内教育里那种高度竞争的氛围带到国外,大家拼命刷绩点、抢实习,无形中增加了所有人的焦虑。

那么,如果你所在的专业就是“中国班”,该如何破局?

答案是:主动出击。你的课堂环境或许无法改变,但你的留学生活是由你自己定义的。你可以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社团(Society),无论是体育类的、兴趣类的还是学术类的,那里是结识不同国家朋友最好的平台。你可以尝试去做一份兼职或者志愿者工作,这能让你真正地接触英国社会。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或者分组时,勇敢地和那些国际学生坐在一起,主动和他们交流。

“中国班”是客观存在,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留学体验的天花板。你的世界,应该比那间教室大得多。

挂科率传说:是真学霸地狱还是危言耸听?

“爱丁堡的XX专业,挂科率50%!”
“曼大的金融数学,一半的人都毕不了业!”

关于名校“挂科率”的传说,总是在留学生圈子里流传,听得人心惊胆战。这些说法,到底是真的吗?

首先要明确一点,英国大学官方是不会公布具体课程的“挂科率”的,这些流传的数字大多是夸张的都市传说。但这些传说的背后,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在英国顶尖大学读书,学术压力真的非常大,想要顺利毕业,绝非易事。

英国硕士的学制只有一年,课程被高度压缩。你需要在短短几个月内,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完成大量的阅读、写出数篇高质量的论文,最后还要搞定一篇上万字的毕业论文。这里的“Pass”(通过),标准是50分,看起来好像比国内的60分还低,但拿到这50分,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要多得多。

我认识一个在爱丁堡大学读信息学的学霸Sarah,她本科是国内顶尖985的,绩点专业前三。但她说,来爱丁堡的第一个学期,是她读书二十多年来最痛苦的一段日子。这里的课程节奏快到飞起,一节课的内容可能覆盖国内半个学期的知识点。教授讲课默认你已经预习了几十页的文献,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和讨论。她交的第一篇课程论文,自认为写得还不错,结果只拿了55分,评语是“Descriptive, not critical enough”(描述性太强,缺乏批判性思维)。

Sarah的经历,揭示了中国留学生普遍面临的核心挑战——学术思维的转换。国内的教育更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英国的教育,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极其看重你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授期待的不是你复述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要你提出自己的观点,用证据去支撑它,并且能够有理有据地反驳其他观点。此外,对于引用的规范、查重的严格,都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判定为学术不端(Plagiarism),后果非常严重。

所以,所谓的“高挂科率”,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课程本身有多难,而是因为学生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方法,适应这里的学术规则。

想要避免成为“挂科传说”的主角,你必须学会求助。英国大学提供了非常完善的学术支持系统。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Academic Advisor(学术导师),你有任何学习上的困惑都可以找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和写作中心(Writing Centre)会定期举办各种免费的讲座,教你怎么做文献综述、如何进行批判性写作、如何管理时间。千万不要因为害羞或者觉得是小问题就不去问。你的学费里,已经包含了使用这些服务的费用,不用白不用!

记住,来到曼大、爱丁堡这样的学校,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很优秀。放下过去的学霸光环,把自己当作一个从零开始的海绵,去学习、去适应、去提问,这才是留学的第一课。

写了这么多,好像把大家的梦校吐槽了个遍。但我想说的,其实恰恰相反。

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不应该只存在于精美的宣传册和冰冷的排名里。它应该是一个真实、立体、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地方。曼城的雨,可能会让你感到一丝忧郁,但也会让你学会享受室内的温暖和热闹。爱丁堡的房租,可能会让你的钱包大出血,但也会逼着你提前学会规划和独立。满是同胞的课堂,可能会让你觉得不够“国际化”,但也给了你一个坚实的后盾,让你在异乡不那么孤单。

真正的留学,从来都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需要提前做好万全准备的闯关游戏。知道哪里有“怪”,哪里有“坑”,不是为了让你害怕退缩,而是为了让你带上更合适的“装备”,更从容地去应对。

所以,如果你收到了这些学校的offer,请不要因为这些“劝退”的理由而动摇。它们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能为你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依然是无与伦比的。

你只需要在出发前,对着这份“劝退榜”默默地告诉自己:
“嗯,下雨是吧?我的冲锋衣和维生素D片已经准备好了。”
“行,房租贵是吧?我这就开始刷租房网站,做个精打细算的‘小当家’。”
“好,学术压力大是吧?我一定泡在图书馆,把所有能用的资源都用上。”

当你做好了这一切准备,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焦虑的“劝退点”,最终都将变成你留学故事里,最闪闪发光的勋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1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