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鄙视链,你在第几层?

puppy

聊到英国留学,咱们都绕不开那条心照不宣的“大学鄙视链”。官方排名是一回事,但G5到底神在哪?“王爱曼华”和“红砖大学”又分别是啥水平?更扎心的是,英国本地人和国内HR眼里的好学校,标准可能完全不一样!辛辛苦苦读完书,回国找工作时学历会不会被“卡”?这篇文章就来给你扒一扒这条不成文的鄙视链,帮你搞清楚从牛剑到普通高校的真实排位,看看你的梦校或母校,究竟在圈子里的第几层,也好为未来的求职之路提前做个准备。

小编悄悄话:关于“鄙视链”
这篇文章聊的“鄙视链”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想把水面下的潜规则摆到台面上。了解它,是为了更好地规划,而不是被它束缚。你的价值,永远由你自己定义,而不是一张文凭。咱们的目标是:看透规则,然后打破它!

去年秋招,我在上海一个金融场的招聘会“卧底”,旁边站着两个刚从英国回来的硕士,都想进那家头部券商。

A同学,伦敦政经(LSE)金融硕士,西装笔挺,简历上全是亮点。HR小姐姐看到“LSE”三个字母,眼睛都亮了,态度那叫一个热情,当场就加了微信,说“我们leader很想和你聊聊”。

B同学,来自一所QS排名70多的英国大学,也是金融专业,成绩很好,还有两段不错的实习。他礼貌地递上简历,HR接过去,目光扫过学校名字时,明显停顿了一下。然后,就是那句我们留学生最怕听到的话:“好的,简历我们收下了,回去等通知吧。”

没有然后了。

那一刻,空气里弥漫的尴尬,比黄梅天的湿气还重。那个场景太真实了,真实到扎心。那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英国大学鄙视链”,就在那一瞬间,具象化了。

你辛辛苦苦刷雅思、搞GPA、写PS,漂洋过海读了个研,回来发现,在某些HR眼里,你的母校可能还不如国内的985?这事儿,咱们必须得聊透了。

今天,我就带你一层一层地扒开这条鄙视链,看看你的学校到底在哪一层,以及更重要的——我们该怎么应对它。

第一层:神坛上的“牛剑”(Oxbridge)

聊英国大学,牛津和剑桥是绕不开的永恒话题。它们不属于鄙视链,因为它们就是鄙视链的制定者,是金字塔最顶端的那颗明珠,或者说,是大气层外的存在。

你问G5和牛剑差距有多大?大概就是“人间顶配”和“神仙下凡”的区别。

它们的“神”,不只在于学术。剑桥大学至今已经诞生了121位诺贝尔奖得主,牛津大学紧随其后,有73位。这是什么概念?我们清华北大加起来,目前官方认证的诺奖得主是1位。这个数据不是为了拉踩,而是让你直观感受一下那几百年学术积淀的恐怖分量。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圈子”。牛津的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被戏称为“英国首相生产线”。从卡梅伦到特拉斯,再到现任首相苏纳克,近几十年的英国政坛几乎被牛津毕业生承包了。这背后是人脉、是资源、是普通学校学生无法企及的平台。

真实案例:我的一个学长,本科国内Top2,去了剑桥读计算机。他说,在剑桥,你的导师可能是图灵奖得主,跟你一起在食堂吃饭的同学,家里可能是欧洲某个国家的贵族,来宿舍串门的博士后,可能就是下一个AI领域的创业新星。这种环境的浸染,是任何排名都无法量化的。

对于国内HR来说,简历上出现“University of Oxford”或“University of Cambridge”,基本等于免检产品。不管你学的啥专业,在他们眼里,你已经被打上了“智商顶级、学习能力极强”的标签。这是通往任何行业顶尖公司的万能钥匙。

所以,如果你是牛剑的,恭喜你,这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你当故事看就行了。你不在链中,你在云端。

第二层:G5里的“黄金三角”(LSE, IC, UCL)

如果说牛剑是神,那G5的其他三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帝国理工学院(IC)和伦敦大学学院(UCL)——就是“半神”,是凡人能触及的最高天花板。

它们和牛剑并称G5,是英国精英教育的代名词,也是国内HR眼里的“顶流”。这三所学校,各有各的脾气和王牌。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简单粗暴,就是“英国的MIT”。它只专注于理工、商科和医学,纯粹得可怕。如果你想在科技、工程领域深造,IC就是圣地。根据2023年的数据,IC在研究卓越框架(REF)中,其研究成果的“世界领先”和“国际优秀”比例高达96.9%,在英国首屈一指。对于想进互联网大厂、顶级咨询或投行技术岗的同学来说,IC的招牌就是最硬的通行证。一位在华为英国研究所工作的朋友说,他们每年校招,IC的毕业生几乎是闭着眼睛抢。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金融圈的“麦加”。LSE的校友录,就是一本行走的《世界金融史》。全球顶级的投行、基金、咨询公司,每年都会定点来LSE开宣讲会、抢人。有数据显示,LSE毕业生进入金融和专业服务领域的比例超过50%,起薪中位数常年位居全英榜首。2022年的一份报告指出,LSE毕业生毕业五年后的平均年薪超过了7万英镑。扎心不?你在别的学校可能还在愁第一份工作,LSE的已经开始算年终奖了。它的光环在国内更是被无限放大,对于想进“三中一华”(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华泰联合)的同学,LSE和牛剑几乎是唯二的“安全牌”。

伦敦大学学院(UCL):G5里的“巨无霸”和“全能王”。UCL的规模是G5里最大的,学科也最全。你几乎能在这里找到任何你想学的专业。它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和“均衡发展”。虽然不像IC和LSE那样有某个“封神”的领域,但它在教育学(IOE学院常年世界第一)、建筑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医学、法律等众多领域都稳居全球前列。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UCL位列全球第9。对于国内HR来说,UCL的名气响当当,综合实力强,校友网络庞大,绝对是第一梯队的选择。

这三所学校,就是鄙视链的第二层。能进入其中任何一所,你已经手握一张王牌,回国求职时,至少在简历关,你已经赢了95%的留学生。

第三层:“王爱曼华”与实力派精英

G5之下,谁是领头羊?答案在国内留学生圈子里几乎是公认的——“王爱曼华”。

这不是一个官方组合,而是大家叫出来的简称,分别指:

  • :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KCL)
  • :爱丁堡大学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 :曼彻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华威大学 (University of Warwick)

这四所学校,加上布里斯托大学、杜伦大学等,构成了鄙视链的第三层。它们是英国大学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内大厂HR target school list上的常客。

KCL爱丁堡,是“历史咖”。KCL作为伦敦大学的创始学院之一,和UCL相爱相杀百余年,在人文、法律、医学等领域底蕴深厚。爱丁堡大学则是苏格兰的荣光,建校400多年,诞生了达尔文、麦克斯韦等一众大神。这两所学校自带一种古典的贵族气质,在国内的认可度极高。

曼彻斯特大学,是“工业革命的长子”,英国第一所“红砖大学”。它的特点就是“大”和“全”。学生人数超过4万,是英国最大的单一校址大学。它的商学院(AMBS)是英国最早成立的两所商学院之一,理工科也非常强悍。曼大的校友资源在国内非常广,尤其是在实业界。2023年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显示,曼大是英国最受顶级雇主青睐的大学之一。

华威大学,是个“逆袭的后浪”。1965年才建校,非常年轻,但它凭借着和工商界的紧密联系,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它的华威商学院(WBS)是无数商科学生梦寐以求的地方,其实力足以和LSE、IC的商学院掰手腕。华威的数学、经济、统计等专业也都是全英顶尖。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就业导向”,学校的career service做得非常好,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都非常能打。

这一层的学校,是大多数优秀中国留学生的选择。它们在学术和声誉上都无可挑剔,回国找工作,进互联网大厂、快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基本畅通无阻。但如果想去最顶级的金融机构,可能会比G5的学生需要多费一些力气,比如需要更亮眼的实习经历或者更高的绩点来加持。

第四层:罗素集团的中流砥柱 (红砖大学们)

这一层,主要是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里的其他成员,比如我们常说的“红砖大学”——利兹、谢菲尔德、伯明翰、利物浦,以及像格拉斯哥、诺丁汉、南安普顿、杜伦、约克等一众名校。

“红砖大学”指的是19世纪成立于英格兰六个重要工业城市,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大学特许的大学。它们是英国大学的中产阶级,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各有各的看家本领。

  • 利兹大学的传媒学院是欧洲最好的之一。
  • 谢菲尔德大学的新闻系和工程系名声在外。
  • 伯明翰大学的商学院拥有“三皇冠认证”,是老牌强校。
  • 南安普顿大学的电子与计算机科学(ECS)学院是英国顶尖,甚至可以挑战G5。

在英国人眼里,这些学校都是非常受尊敬的好大学。一个在谢菲尔德大学拿到一等荣誉学位的机械工程毕业生,在本地找工作,绝对比一个在UCL拿到二等二学位的历史系学生要吃香得多。英国雇主更看重你的专业匹配度、学位等级(First Class, 2:1, 2:2)和实践能力。

但尴尬的地方来了,这也是国内外认知差异最大的一个层级。

在国内,除了少数几所(如杜伦)因为排名或特定优势而认知度较高外,这个层级的很多学校,对于不了解英国教育体系的HR来说,就有点“脸盲”了。他们可能只知道这是“罗素集团”的,还不错,但具体好在哪,就说不上了。

真实案例:我一个朋友从南安普顿大学王牌专业光电研究中心(ORC)毕业,回国面试一家通信公司。HR对他的学校一脸茫然,他花了十分钟解释自己的专业在业内是世界顶尖水平,那个HR才将信将疑地在简历上画了个圈。这就是现实。

所以,如果你在这一层的大学,回国求职时,不能只简单地报上校名。你需要学会“包装”和“解释”你的学历。比如,在简历上注明“罗素大学集团成员”,突出你所在专业的QS排名或者在英国的专业排名,强调你的毕业论文项目和业界大牛导师。要把你的优势,掰开揉碎了讲给HR听。

第五层及以下:专业>名气,生存法则要变

鄙视链往下,就是那些非罗素集团的大学,以及一些现代大学。比如莱斯特大学、萨塞克斯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再往下还有考文垂大学、伯恩茅斯大学等等。

是不是到了这一层,回国就没希望了?当然不是!

只是到了这里,游戏规则就彻底变了。学校的综合排名光环基本消失,你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这时候,选择一个强势专业,远比选一个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重要。举几个例子:

  • 拉夫堡大学 (Loughborough University):综合排名可能不算最顶尖,但它的体育管理和设计类专业,是世界级的。想进耐克、阿迪达斯,拉夫堡的文凭比很多G5的都好用。
  • 巴斯大学 (University of Bath):它的管理学院和建筑系在英国本地声誉极高,就业率常年排在全英前五。但在国内的知名度就没那么响亮。
  • 考文垂大学 (Coventry University):汽车工程和设计专业,背靠英国的汽车工业中心,实践机会多,毕业生深受捷豹路虎等车企的喜爱。
  • 伯恩茅斯大学 (Bournemouth University):它的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NCCA)是动画界的“黄埔军校”,参与制作了《阿凡达》、《星际穿越》等无数好莱坞大片。你的作品集,就是你最好的简历。

对于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放弃对学校名气的幻想,all in在你的专业能力上。

疯狂实习,不管有没有工资;积极参与项目,积累作品集;考取行业资格证书,比如金融的CFA、会计的ACCA;在GitHub上建立自己的代码库……你需要用实打实的“干货”来武装你的简历,让HR在忽略你的校名后,能被你的能力和经历所吸引。

你得明白,当学校不能成为你的“盾牌”时,你的专业能力就必须成为你的“利剑”。

写在最后:如何打破这条链?

说了这么多,似乎有点让人焦虑。但就像文章开头说的,了解规则,是为了打破它。

首先,在申请阶段,别只盯着QS排名。多看看专业排名,多了解一下英国本地的就业市场。选一个你真正热爱,并且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比削尖了脑袋去一个排名高但专业一般的学校要明智得多。

其次,在英国读书期间,千万别只当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英国大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求职讲座、校友网络、实习机会。走出去,多和本地学生、国际学生交流,去参加公司的Open Day,去投实习。你在英国积累的每一份经验,都是回国后让你与众不同的资本。

最后,回国求职时,要自信,更要懂得如何展示自己。你的学校可能在国内不那么出名,但你可以告诉面试官,它在你的专业领域有多牛;你的课程设置有多前沿;你跟着一位业界大牛做了多么酷的一个项目。

这条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国内求职市场。但它不是一堵无法逾越的墙,更像是一道需要你动脑筋绕过去的栅栏。G5的光环或许能让你在起点领先半步,但最终能跑多远,看的还是你自己的实力。

别让一条链子,定义了你的留学价值和未来人生。毕竟,你能从英国带回来的,最宝贵的,从来都不只是一张文凭。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3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