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大读AI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puppy

还在纠结要不要来港大读AI?学长学姐这就带你沉浸式体验一下,传说中的“神仙生活”到底什么样!能亲耳听到AI界大牛教授讲课,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课程设置到底有多硬核,每晚赶due是不是家常便饭?身边的同学又都是些什么样的“神仙队友”,大家是一起疯狂内卷,还是抱团学习?从课程项目到实习求职,再到毕业后的真实出路,这篇文章给你一份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就读指南,帮你拨开迷雾,看看在香港这个国际都市里追逐AI浪潮,到底值不值!

学长学姐温馨提示:阅读前必看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我们不谈虚的,只聊真实体验。从你最关心的教授、课程、同学,一路聊到实习、找工作和搞钱。建议先泡杯咖啡,找个舒服的姿势,咱们慢慢聊。这可能就是帮你下定决心,或者让你“拔草”的那篇文章。

在港大读AI是种什么神仙体验?

去年这个时候,我认识的一个学弟Leo,正陷在人生中最纠结的时刻。他的书桌上摊着三份Offer:一份来自美国常春藤的CS项目,一份来自英国G5的数据科学,还有一份,就是港大(HKU)的人工智能(AI)硕士。

他每天在留学生论坛里刷着帖子,微信里问遍了所有能联系上的学长学姐。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港大AI太卷了,做好天天图书馆通宵的准备!”“那边的教授都是真·大牛,能学到东西!”“香港机会多,实习好找,毕业直接进大厂!”……信息越多,他反而越迷茫。那感觉,就像站在一个三岔路口,每条路都通向一个闪闪发光但又充满未知的未来。

他最后给我发了条消息:“学姐,我不想只听别人说好或不好。我就想知道,在那边读书,最真实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的?是苦?是爽?还是又苦又爽?”

这个问题,我想,屏幕前的你可能也正在问自己。所以,这篇文章不打算给你画饼,也不想劝退你。我只想拉着你的手,一起“云入学”一次港大AI项目,沉浸式体验一下,传说中的“神仙生活”,究竟是什么味道。

当课本作者就站在你面前,是什么感觉?

先聊聊最吸引人的部分——教授。来港大之前,我们对“大牛教授”的想象,可能还停留在那些发表在顶级期刊(比如NeurIPS, CVPR, ICLR)上的论文作者名字。冷冰冰的,充满了距离感。

直到开学第一堂课,你才会发现,那个你曾经引用过他论文的大神,可能正穿着一件普通的T恤,站在讲台上,有点不好意思地调试着投影仪。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你一直在听周杰伦的歌,突然有一天,他本人就坐在你旁边,跟你聊起了《范特西》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我记得特别清楚,给我们上高级计算机视觉(Advanced Computer Vision)的教授,是这个领域里一位公认的专家。有一次课上,他讲到一个关于图像修复(Image Inpainting)的经典算法。讲着讲着,他突然停下来,笑着说:“这个算法当时我们团队做出来的时候,跟隔壁斯坦福的一个组撞思路了,我们还为了谁先发表这个问题,来回发了好几封邮件……”

那一刻,整个教室都安静了。我们听到的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点,而是学术前沿炮火纷飞的真实故事。AI的发展历史,第一次如此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教授们不会只是照本宣科,他们会把最新的研究进展,甚至是一些还没发表的、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想法,都融入到课堂里。你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个技术,上个月我们在xxx会议上刚看到一篇有意思的论文,它的思路是这样的……”

这种体验的价值,远不止于“听八卦”。它让你明白,你学的不是一门“死”的学问,而是一个正在飞速进化、充满无限可能的领域。你和这个领域的最前沿,只隔着一个讲台的距离。根据港大工程学院2023年的数据,学院内有超过50位IEEE院士(Fellows),这个比例在全球顶尖大学里都名列前茅。这些教授不仅是学术大咖,很多人还手握工业界的项目,或者自己就是初创公司的创始人。这意味着,他们教给你的,不仅有屠龙之术,还有真实的战场经验。

课程硬核到什么程度?“每晚赶due”是真的吗?

聊完了阳春白雪,我们得来点接地气的。港大AI的课程,到底有多硬核?“天天赶due”是不是夸张的说法?

我的回答是:不是夸张,是日常。

港大的MSc in AI项目课程设计非常紧凑,目标就是用一年时间,把你从一个对AI有兴趣的人,锻造成一个能上手干活的专业人士。课程主要分三大块:基础核心课、高级选修课和毕业项目(Capstone Project)。

基础核心课,比如《人工智能基础》(Foundations of AI)、《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会把你大学里可能没学扎实的数学知识(线性代数、概率论、微积分)重新拉出来“吊打”一遍。第一周你可能还在感叹香港的夜景真美,第二周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陷在各种数学公式和算法推导里无法自拔了。

我一个同学,本科是纯文科背景跨专业申请过来的,开学第一个月,他几乎每天都在图书馆待到闭馆。他开玩笑说:“我不是在推公式,就是在去推公式的路上。”但这哥们儿硬是扛下来了,期末的时候,他写的SVM(支持向量机)代码比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还简洁高效。

真正的挑战,来自那些高级选修课和接踵而至的Project。比如《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这门课,期末项目不是让你简单跑个现成的模型,而是要求你复现一篇顶会论文,甚至在其基础上做一些改进和创新。这意味着你要从头开始读懂那篇几十页的论文,理解复杂的模型结构,然后用PyTorch或TensorFlow一行一行地把代码敲出来,在服务器上租GPU跑上几天几夜,最后还得写一份堪比小论文的报告。

一个学期,你可能要同时应付3到4门这样的课程,每门课都有2-3个Project。你算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Google Calendar上,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各种ddl(deadline)。周三交NLP作业,周五要展示CV的demo,下周一还有一个大数据的中期报告。港大的“智华馆”(Chi Wah Learning Commons),24小时开放,凌晨三四点依旧灯火通明,里面坐着的,大多都是我们这种“赶due人”。

但这真的是纯粹的“受苦”吗?并不是。当你和小组成员一起,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终于把你训练的GAN(生成对抗网络)模型调通,生成了第一张清晰的人脸图片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你掌握的不仅仅是调参的技巧,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会逼着你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完整的AI知识体系和动手能力。毕业后你会发现,工作中遇到的大部分技术难题,在学校里,你都见过类似的“妖魔鬼怪”了。

身边的同学,是“卷王”还是“神仙队友”?

在港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你最宝贵的资源,除了教授,就是你身边的同学。来之前,很多人都担心这里的“内卷”文化。大家会不会为了一个高分,藏着掖着,甚至互相使绊子?

真实情况是,竞争确实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抱团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能进入这个项目的同学,背景都非常多元且优秀。我的同学里,有本科来自清北复交的学霸,有在美国顶尖大学交换过的交流生,也有已经在BAT(百度、阿里、腾讯)工作了好几年,回来充电的资深工程师。

和这些人做同学,压力肯定是有的。你总会发现,有人比你更懂数学,有人代码写得比你漂亮,有人PPT做得比你酷炫。但这恰恰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个深度学习大作业吗?我们小组四个人,背景各不相同。A同学是数学系的,负责搞定所有复杂的公式推导;B同学是“代码神童”,擅长优化算法和调试;C同学英语超棒,表达能力一流,负责最后的Presentation;而我,比较擅长文献阅读和报告写作。我们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每个人也都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了自己不擅长的技能。

我们没有内卷,因为作业的难度已经大到,单打独斗几乎不可能完成。大家唯一的念头就是齐心协力,在ddl之前把这个“大boss”给干掉。我们会在深夜的讨论室里,一边吃着外卖,一边激烈地争论一个模型参数的设置。也会在代码跑不通的时候,互相打气,分享自己找到的bug。这种“战友情”,是留学生活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根据往年的非官方统计,港大AI硕士项目的学生中,来自内地顶尖高校(985/211)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国际生也占到了20%-30%左右。这种多元化的构成,让思想的碰撞无处不在。你会和一个来自印度的同学讨论宝莱坞电影的推荐算法,也会和一个来自欧洲的同学探讨AI伦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你的视野,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拓宽了。

毕业后,我们都去了哪里?

熬过了一年的高强度学习,终于迎来了毕业季。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在港大读AI,出路到底怎么样?值不值回票价?

香港的地理位置,给了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是国际金融中心,又是连接内地的桥梁,背靠着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这意味着你的就业选择非常广。

主要有三大方向:

第一,留在香港。香港的金融业极其发达,大量的投行、券商、基金公司都在疯狂招募懂AI和数据的人才,去做量化交易(Quant)、风险控制和金融科技(Fintech)。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每年都会在港大开专门的招聘会。这类工作的薪资非常可观,应届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普遍能达到每月4万港币以上。此外,香港本地也有一些科技公司和大型企业的AI部门,比如物流领域的顺丰,保险行业的友邦等。

第二,北上深圳或内地其他城市。从香港坐高铁到深圳,只需要14分钟。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让“双城生活”成为可能。大量的同学毕业后选择加入深圳的科技巨头,比如腾讯、华为、大疆、字节跳动。这些公司给AI专业的应届生开出的“白菜价”offer,年薪普遍都在30万到50万人民币之间。港大的名气和扎实的训练,让我们在内地求职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

第三,走向世界。港大的学历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认可度。每年都有不少同学选择去新加坡、美国、欧洲等地工作或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CEDARS)会提供非常全面的支持,从修改简历到模拟面试,再到连接全球的校友网络,都能给你实实在在的帮助。

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是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它允许在香港毕业的非本地生,无条件留港两年找工作。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宝贵的缓冲期,可以从容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而不用担心签证问题。

所以,从投资回报率来看,港大AI项目绝对是物有所值的。你在这里付出的一年汗水,换来的是一个全球化的职业平台和无限的可能性。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在港大读AI,到底是不是“神仙体验”?

我想说,它不是那种躺在云端,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它更像是一场渡劫修仙。你会经历被due追着跑的焦虑,会体验代码debug到天亮的崩溃,也会面临来自“神仙队友”的智商碾压。

但同样,你也能亲耳听到世界级大师为你传道解惑,能和一群最聪明的人成为战友,能亲手把课本上的算法变成改变世界的产品。你会发现,那个曾经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脱胎换骨,拥有了面对任何挑战的底气和实力。

所以,别再纠结了。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轻松的硕士文凭,那这里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渴望挑战,渴望成长,渴望站在AI浪潮的最前沿,想看看自己的潜力究竟有多大……

那就来吧。带上你的勇气和好奇心,港大这片“修仙”圣地,在等着你来创造自己的传奇。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44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