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我的课堂认知被颠覆了

puppy

你是不是也以为,留学上课只要像在国内一样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万事大吉了?那我刚到英国的第一堂课,真的给了我当头一棒。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课堂讨论激烈到能和教授“吵起来”,不发言甚至会被认为没预习... 海量的reading list更是让我一度在小组讨论里瑟瑟发抖。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我是如何从一个不敢开口的“小透明”,慢慢适应并真正享受这种挑战思维的课堂模式的。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共鸣。

初到英国课堂,这些“潜规则”你一定要知道
- 课堂发言不是选修,是必修:沉默会被视为没准备或没想法,参与度可能直接影响分数。
- 没有“标准答案”:教授更想听到你的批判性观点(critical thinking),而不是复述书本内容。
- Reading List是“弹药库”:不是让你逐字背诵,而是为你提供讨论的论点和论据。
- “挑战”教授是被鼓励的:有理有据地提出不同看法,是学术思辨的体现,教授会很欣赏。

英国留学,我的课堂认知被颠覆了

你是不是也以为,留学上课只要像在国内一样,找个前排座位,认真听讲,把PPT和教授的每句话都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了?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那我必须把我刚到英国的第一堂课“献给你”,那真是一次结结实实的“当头一棒”。

那是我市场营销硕士的第一节Seminar(研讨课)。小小的教室里,十几个人围着一张大方桌坐着。我提前一周就把Reading List上的三篇论文打印下来,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划得满满当当,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我甚至把可能考到的概念都做了中英文对照,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教授是个和蔼的白人老头,叫John。他没有打开PPT,而是笑着抛出一个问题:“So, based on this week's readings, do you think positioning theory is still relevant in the digital age?” (那么,根据这周的阅读,你们认为定位理论在数字时代还适用吗?)

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声,这…这没有标准答案啊!我准备的那些理论、定义、模型,一个也用不上。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旁边的英国小哥,德国姐姐,印度同学已经开始滔滔不绝。他们引用的不只是这周的阅读,还有上周的、甚至其他课程的理论,甚至还有人直接说:“I disagree with the author on page 20, because his argument ignores the rise of niche communities on TikTok...” (我不同意作者在第20页的观点,因为他的论证忽略了TikTok上小众社群的崛起…)

整个场面激烈得像辩论会,他们甚至会为了一个观点和教授“吵起来”。而我,抱着我那本画满重点的笔记,像个局外人,一句话也插不上。John教授中途看了我两次,眼神里充满了鼓励和期待,但我只是紧张地低下头,感觉自己像个没预习功课的“差生”。那一刻,我真的在小组讨论里瑟瑟发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这学我可能上不明白了。

颠覆一:课堂不是“灌输”,而是“碰撞”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是一个知识单向传递的渠道。但在英国,尤其是研究生阶段,课堂,特别是Seminar,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角斗场”。

教授的角色不是“圣贤”,而是“主持人”或“引导者”。他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的任务是激发你的思考,引导讨论走向深入。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深受“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的影响,核心就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和辩论,来揭示知识的本质和逻辑的漏洞。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英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他们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理论都有其时代局限性和适用边界。一个优秀的学生,不应该只是知识的接收器,更应该是知识的检验者和创造者。

这种理念直接反映在考核标准上。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的框架,硕士级别的学生需要能够“批判性地评估当前的研究和学术成果”,以及“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表现出独创性”。这意味着,你的论文如果只是复述理论而没有自己的观点,分数绝对不会高。而课堂讨论,就是你日常训练这种思维的最好机会。

事实上,很多英国大学的人文社科专业,课堂参与度(Class Participation)会直接计入总成绩,通常占到10%到20%。这20%不是“签到分”,而是根据你发言的质量和频率来评判的。不说话,真的会扣分。

颠覆二:Reading List不是“圣经”,是“弹药”

刚开始,我像对待教科书一样对待Reading List。每周动辄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阅读量,压得我喘不过气。一篇20多页的学术论文,生词多,长句多,逻辑绕,我经常花五六个小时才能勉强啃完一篇,看完后面忘了前面。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实在读不完,硬着头皮去请教我的Personal Tutor(个人导师)。他听完我的苦恼后,笑着对我说:“You don't need to 'read' it, you need to 'use' it.” (你不需要‘读’它,你需要‘用’它。)

一句话点醒了我。Reading List的目的,不是让你把所有内容都背下来,而是为你参加课堂讨论提供“弹药”。你需要从中找到作者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他用了什么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漏洞?你能否用其他理论或现实案例来支持或反驳他?

从那以后,我改变了我的阅读策略。我不再逐字逐句地精读,而是学会了“学术性阅读”:

1. 先看摘要、引言和结论:花10分钟快速了解文章的核心论点和框架。
2. 带着问题去读:在阅读前,先想想这周的课堂主题是什么。带着“这篇文章如何回应这个主题”的问题去寻找答案。
3. 重点关注论证过程:跳过那些过于细节的描述,重点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他的论证的,关键的转折点在哪里。
4. 做批判性笔记:不再是划线和摘抄,而是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比如“这个数据来源可靠吗?”“这个逻辑跳跃太大了吧?”“这个观点可以用在XX案例上”。

英国大学协会(Universities UK)的一份报告指出,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基石。海量的阅读清单正是这种培养方式的体现。一份典型的社会科学硕士课程的阅读清单,每周可能会要求学生阅读3-5篇核心学术文章或书籍章节,总页数轻松过百。这逼着你必须学会快速筛选、评估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未来做研究或进入职场都极其宝贵的技能。

颠覆三:从“小透明”到“参与者”的破冰之旅

道理都懂了,但从“不敢开口”到“侃侃而谈”,中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害怕说错的恐惧,都是实实在在的坎。

我的转变,也是从一次次笨拙的尝试开始的。

第一步:准备“发言稿”,哪怕只有一句话。
我强迫自己在每次上课前,不只是带着问题去听,而是必须准备至少一个“可发言”的观点。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I agree with Sarah's point, and I'd like to add tha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this theory works particularly well because...” (我同意Sarah的观点,我想补充一点,在中国的情境下,这个理论特别适用,因为……) 把自己的文化背景当成独特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这招特别好用,因为本地学生对来自中国的真实案例非常感兴趣。

第二步:从提问开始,而不是直接输出观点。
如果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那就从提问开始。提问不代表你笨,反而代表你在思考。你可以问同学:“Could you please elaborate on that point? I'm not sure I fully understand.” (你能详细说明一下那个观点吗?我不太确定我完全理解了。) 你也可以问教授:“Professor, how would this concept apply to a service-based industry, as the reading mainly focuses on products?” (教授,这个概念如何应用于服务业呢?因为阅读材料主要关注的是产品。) 提问是一个安全、有效,又能展示你参与度的好方法。

第三步:利用好Office Hour,和教授“开小灶”。
我发现,英国大学的教授都非常平易近人。他们的Office Hour(办公时间)就是专门留给学生答疑的。我曾经因为一个理论百思不得其解,就预约了教授的时间。在15分钟的一对一交流里,我不仅搞懂了理论,教授还对我提出的疑问大加赞赏,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这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根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的调查,超过70%的留学生认为,与导师和教职员工的互动是提升他们学术体验的关键因素。所以,千万别把教授当成遥不可及的权威,他们是你最好的学术资源。

第四步:找到你的“战友”,组建学习小组。
一个人孤军奋战真的很难。我和几个同样感觉吃力的中国同学,以及一个很友善的本地同学组成了学习小组。我们会在Seminar前一天碰个头,一起梳理Reading List的重点,模拟可能会讨论的问题。在小组这种轻松的环境下,我敢于说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大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像是正式辩论前的“热身赛”,到了真正的课堂上,再说出这些观点时,就从容多了。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从那个只会点头和微笑的“小透明”,变成了会皱着眉头思考,会为了一个观点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敢在全班面前说“I respectfully disagree with the professor on this point”(恕我直言,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教授的看法)的参与者。当我说完那句话,教授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Excellent! Tell us why.” (太棒了!告诉我们为什么。) 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留学的意义。

它不只是教会你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彻底重塑了你的思维方式——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从寻求标准答案到享受思维碰撞的过程。

如果你现在也正坐在英国的教室里,因为不敢开口而焦虑,因为海量的阅读而头疼,请一定不要怀疑自己。

这感觉太正常了,我们几乎都经历过。这不代表你不够优秀,只是说明你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学术环境。

别怕说错,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角度的观点。你的“傻问题”很可能正是别人想问却不敢问的。把你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当成你最宝贵的财富,它们能为课堂带来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价值。

大胆一点,从下一堂课开始,就试着举起你的手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