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
|---|
| 选课不只是选知识,更是选教授、选时间、选GPA!用好韩国学生都在用的工具,你就能从“选课小白”变身“情报大神”,轻松规划出学分高、压力小、还能快乐摸鱼的神仙课表。 |
保姆级选课攻略,在韩留学GPA飙升
还记得大一那年第一次选课的那个清晨吗?我,一个刚到韩国的留学生,揣着一颗对大学生活无比憧憬的心,提前半小时就守在了电脑前。桌上摆着课表,旁边的小本本上密密麻麻写着Plan A, Plan B, 甚至Plan C。
当时学校的选课系统还没那么智能,我天真地以为,只要网速快、手速快,一切尽在掌握。九点整,我深吸一口气,刷新页面,对着我的第一志愿——传说中给分巨好的“电影艺术的理解”课猛戳鼠标。结果,屏幕上弹出的不是“申请成功”,而是一行冰冷的红色小字:“该课程人数已满”。
我懵了。前后不过0.8秒,发生了什么?再试Plan B,满员。Plan C,也满了。最后,在手忙脚乱中,我胡乱选了几门看起来名字还不错的课,结果,喜提一位传说中的“F杀手”教授,那个学期,我的GPA直接从想象中的4.0+跳水到了3.0边缘,每天都在图书馆和无尽的小组作业(조별과제)中渡劫。那段经历,简直是留学生活里的一道疤。
相信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每年选课季,留学生群里都哀鸿遍野。但从那以后,我发誓要搞懂韩国大学选课的底层逻辑。今天,我就把这几年摸爬滚打总结出的所有血泪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这篇攻略,就是为了让你彻底告别选课焦虑,成为朋友圈里那个手握完美课表的“选课大神”!
你的秘密武器:韩国大学生人手一个的Everytime
想在韩国大学里混得好,你必须知道一个叫“Everytime”(에브리타임,简称에타)的神器。这绝不是什么小众APP,根据韩国大学明日新闻(대학내일)2022年的调查,超过95%的韩国在校大学生都在使用它。它对你来说,就像是哈利·波特的活点地图,能帮你清晰地看到选课战场上的每一个角落。
你得先用你的学校邮箱认证,才能进入属于你学校的专属社区。别小看这一步,这保证了里面的信息都是来自你的学长学姐,真实度极高。进入后,你会发现几个核心功能对选课至关重要:
1. 讲义评价(강의평가)
这是Everytime的灵魂功能。每一门课,每一个教授,都有往届学生留下的匿名评价。评价通常包含几个维度的星级打分:学分满足度(학점 만족도)、作业量(과제)、有无小组作业(조별)、评分标准(성적 반영 방식)等等。千万别只看总分!一定要点开看详细的文字评价。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门“经营学原理”,A教授和B教授的总分都是4.0星。但点开看,A教授的评价是:“教授人很好,但每周都有阅读报告,期末考试范围是整本书,背到头秃,不过只要努力,给分还算公平。” 而B教授的评价是:“没有小组作业!没有点名!只有一次期中一次期末,考试前划重点,重点里的内容基本都考。上课有点催眠,但为了GPA,我愿意!”
看到没?这就是信息的价值。A教授适合学霸,B教授则是我等“GPA优先党”的天堂。通过这些真实的评价,你能清晰地勾勒出教授的风格、课程的难度和得分的容易程度。
2. 考试情报(시험정보/족보)
这个功能区有点像个“情报交易所”。学长学姐会在这里分享课程的“족보”(Jokbo,可以理解为历年真题或者考试题库)。虽然不是每门课都有,但一些历史悠久、万年不变的基础课,往往能找到宝贵的资料。比如,我曾经就在这里找到过一门“社会学概论”的期中考试重点整理,那份文档的价值,简直比一顿烤肉还香!当然,学校和教授也在与时俱进,족보只能作为参考,帮你了解出题风格,千万不能完全依赖它。
3. 时间表制作(시간표 마법사)
这绝对是规划阶段最好用的工具。你可以把所有感兴趣的课程都加进来,像玩乐高一样自由组合,生成无数个版本的时间表。它会自动检测时间冲突,还能计算总学分。最棒的是,你可以把朋友加进来,共享你们的时间表,看看有没有能一起上的课,或者方便约饭的空档。在选课前,我通常会在这里做好Plan A、B、C三个方案,每个方案都截图保存,以防万一。
解码“꿀과목”:如何找到传说中的“甜课”?
在韩国大学生的词典里,“꿀과목”(Ggul-gwamok)是个高频词。꿀是蜂蜜的意思,所以这指的就是那些给分好、作业少、不点名、考试简单的“甜甜的课”。相对应的,教授就被称为“꿀교수”。找到这些课,你的留学生活质量将实现质的飞跃。
那么,怎么精准地找到它们呢?
特征一:看课程名字。
通常,一些带有“理解”、“入门”、“XX和现代社会”、“XX文化之旅”等字眼的教养课(교양과목),成为“꿀과목”的概率更高。比如“电影的理解”、“红酒文化入门”、“大众传媒和现代生活”等。这些课程通常不要求专业背景,内容有趣,评分也相对宽松。
我一个在成均馆大学的朋友,就选过一门叫“生活中的韩方”的课。据说老师上课会教一些简单的养生知识,期末考试就是写一篇关于自己养生计划的小论文,最后全班大部分同学都拿了A+。这种课,简直是GPA的“充电宝”。
特征二:利用Everytime的筛选功能。
在讲义评价区,你可以用标签进行筛选。直接勾选“学分给得好”(학점 잘 줌)、“作业少”(과제 없음)、“不点名”(출결 반영 안 함)等标签,系统会自动为你过滤出符合条件的课程。这是最高效的办法。
特征三:关注P/F(Pass/Fail)课程。
很多学校会开设一些P/F制的课程,成绩单上只显示“通过”或“不通过”,不计入GPA的具体分数计算。这意味着你只需要达到及格线,就可以拿到学分,而完全不用担心它会拉低你的平均绩点。这对于那些需要凑满学分,又不想增加GPA压力的学期来说,是绝佳的选择。通常,一些体育类(如瑜伽、普拉提)、艺术体验类或社会服务类课程会采用P/F制。
一个忠告:信息是有时效性的。“꿀교수”可能会退休或者换授课方式,“꿀과목”也可能因为太受欢迎而提高难度。所以,一定要看最近一两个学期的评价,别被三五年前的“远古攻略”给骗了。
排兵布阵的艺术:专业课与教养课的黄金配比
大学四年,你需要修满的学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专业必修(전공필수)、专业选修(전공선택)和教养课(교양)。如何搭配它们,直接决定了你每个学期的“肝”度。
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大一大二先把简单的教养课修完,大三大四全力冲刺专业课。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可能会让你在高年级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些难度高、阅读量大、实验报告写到手软的核心专业课,如果一个学期塞上四五门,后果不堪设想。
更科学的策略是“软硬兼施”。
比如,一个标准的学期修18个学分。你可以这样安排:
2门硬核专业课(6学分):比如“中级宏观经济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这类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课程。
1门普通专业课(3学分):难度适中,可能是你比较感兴趣的方向。
2门“꿀”教养课(6学分):用来调节节奏,放松大脑,顺便美化你的GPA。
1门P/F课或1学分的兴趣课(1-3学分):比如学学网球,或者参加一个社会实践项目。
这样一来,你的学习压力被有效分散。当你在为专业课的期中报告焦头烂额时,一节“古典音乐鉴赏”课或许能成为你的精神绿洲。我认识一位在延世大学读计算机的学长,他每学期雷打不动地选一门人文或艺术类的教养课,他说这不仅是为了GPA,更是为了在代码的世界之外,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感受力。这才是留学生活的意义,不是吗?
决战之日:抢课,一场信息、技术与心态的较量
做好了所有准备,最后一步就是抢课当天的实战了。韩国大学的抢课(수강신청)激烈程度,堪比双十一零点秒杀。一门热门的“꿀과목”,几十上百个名额在0.5秒内被抢光是家常便饭。
战前准备:
去PC방(网吧):别笑,这是韩国大学生的标准操作。家里的网速再快,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PC방的网速和电脑性能是专业级的,能最大限度减少硬件带来的遗憾。2023年韩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40%的大学生会在抢课日去PC방。
准备好课程代码(학수번호):每个课程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代码。提前把你的Plan A、B、C里所有课程的代码复制到一个记事本里,抢课时直接复制粘贴,比一个一个搜索要快得多。
利用“购物车”(장바구니):绝大多数学校(如高丽大学、汉阳大学等)在正式抢课前一周左右,会开放“预选”或“购物车”功能。你一定要把心仪的课程提前放进去!这样在抢课当天,你只需要点击“一键申请”之类的按钮,而不用再一个个去找课。
校准服务器时间:用네이비즘(Navyism)这类网站校准你学校的服务器时间,精确到毫秒。你的电脑时间可能有一两秒的误差,但在抢课战场,这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战斗开始:
定好闹钟,提前10分钟进入选课系统。深呼吸,打开你的课程代码记事本和服务器时间网站。在服务器时间跳转到00秒的瞬间,果断按下申请键!
如果第一志愿失败了,别犹豫,别悲伤,立刻执行Plan B!速度就是一切。
战后补救:
就算全盘皆输,也别放弃。开学后通常有一周的课程调整期(정정기간)。这段时间,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退课。你需要做的,就是像个猎人一样,时时刻刻刷新选课系统,等待空位的出现。Everytime的“空位提醒”(빈자리 알림)功能也能帮上大忙,一旦有人退课,它会给你发通知。很多人都是靠着“捡漏”补上了心仪的课程。
好了,关于选课的那些事儿,能说的干货都在这里了。
选课这件事,其实就是一次信息搜集、策略规划和果断执行的综合演练。它可能看起来很繁琐,甚至有点折磨人,但当你花时间研究,并最终为自己量身打造出一份完美的课程表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都无法替代的。
它决定了你未来一个学期的生活,是每天被due追着跑,还是能有闲暇去探索首尔的咖啡馆,去釜山看海。别再把它当成一次“渡劫”了,把它看成一个主动规划自己留学生活的机会吧。祝你的下个学期,时间表里全是心头好,成绩单漂亮到可以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