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留学,十个同学里有几个中国人?

puppy

跟你说个大实话,真的不少!尤其是在语言学校或者一些热门商科、IT专业,有时候环顾四周,真有种“在国内上外教课”的错觉。这当然不是坏事,大家一起奋斗不孤单,生活上也能互相照应。但咱们也得警惕,一不小心就可能天天泡在中文圈里,日语进步慢,感觉“白出了一趟国”。所以,怎么在这种环境里找到平衡,既能快速适应,又能真正地提升自己、融入当地呢?这篇文章就跟你好好聊聊这件事,分享一些实用的建议。

核心矛盾:是抱团取暖,还是勇敢破圈?
舒适区:和中国同学在一起,语言无障碍,生活有照应,信息秒获取。初期适应的“速效救心丸”,能快速解决租房、办卡、选课等难题。
警戒区:长期泡在中文环境里,日语口语“原地踏步”,对日本社会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容易产生“花了钱,好像只是换个地方上网课”的错觉,留学体验感大打折扣。
本文目的:不是劝你远离中国朋友,而是帮你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既享受同胞带来的便利与温暖,又能真正地融入日本,让留学生活不留遗憾。

日本留学,十个同学里有几个中国人?

还记得我刚到东京,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站在新宿车站汹涌的人潮里,感觉自己像个格格不入的像素点。就在我对着复杂的线路图发懵时,身后传来一句标准的普通话:“同学,你是不是要去高田马场?我带你吧。”

那一瞬间的温暖,我到现在都记得。带我的是一位同语言学校的学长,我们加了微信,他把我拉进新生群,瞬间,几百个中国小伙伴的头像在屏幕上跳动。租房攻略、办手机卡避坑指南、哪家中华物产店的螺蛳粉最正宗……所有信息扑面而来。我心头一块大石落了地:太好了,在这里不孤单。

开学第一天,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准备用我蹩脚的日语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打招呼。结果环顾四周,十几张面孔里,七八个都是同胞,还有几个越南和韩国的同学。老师是日本人,但一下课,整个走廊都回荡着熟悉的乡音。那一刻,我脑子里冒出一个奇特的念头:我这……算是在国内上了个外教课?

这个场景,可能每一个来日本的留学生都似曾相识。这个问题也成了我们私下里最常讨论的话题:身边的中国人这么多,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花了父母大笔的积蓄,跨越山海来到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每天的生活圈子还是说中文,那留学的意义又在哪里?今天,咱们就掏心窝子地聊聊这件事。

先看数据:咱们的“队伍”到底有多庞大?

“感觉身边全是中国人”,这真的不是你的错觉。咱们用事实说话,看看官方数据就明白了。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截至2023年5月1日,在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总数为30万出头。你猜猜看,我们中国(含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学生有多少?答案是超过15万人。这意味着,你在日本校园里遇到的每两个留学生里,大概率就有一个是你的同胞。这个比例,可以说是相当震撼了。

这个数字还只是一个平均值,具体到不同阶段,感受会更强烈。

尤其是在语言学校,这个比例高得惊人。很多热门的语言学校,一个班里中国学生的比例达到70%-80%是家常便饭。为什么?因为语言学校是大多数同学来日本的第一站,是升学的重要跳板。而中国作为日本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基数庞大,自然就“扎堆”了。我有个朋友在池袋的一所语言学校,他们班15个人,14个都是中国人,唯一一个“老外”是个越南小哥,后来他的中文说得比日语还溜。

进入大学或大学院(研究生院)后,情况会稍微好一点,但专业选择上的“扎堆”现象依然存在。比如经济学、商学、经营学这类文科专业,以及最近大火的IT、情报学相关专业,依然是中国留学生聚集的“重灾区”。一方面,这些专业对日语的要求相对没那么苛刻,另一方面,未来的就业前景也比较广阔。你走进一间经营学的课堂,教授在上面讲着SWOT分析,下面一排排黑头发黄皮肤的面孔,是不是有种国内考研上公共课的既视感?

所以,别再怀疑自己的感觉了。现实就是,在日本留学,你几乎不可能脱离中文环境。这既是挑战,也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和利用这个环境。

“中文舒适圈”:温暖的港湾,还是温柔的陷阱?

刚来日本,能迅速找到组织,绝对是一件幸事。你想想,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你要一个人去区役所办在留卡,去银行开户头,去签约手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语言不通或不了解流程而踩坑。这时候,有个中国学长学姐指点一下,能帮你省去多少麻烦?

我的朋友小A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来日本前日语只有N3水平,口语更是磕磕巴巴。多亏了同租的中国室友,带他办好了所有手续,还教他怎么进行垃圾分类,怎么看超市的打折标签。他生病了,也是中国朋友带他去医院,帮他跟医生沟通。他说:“前半年,要是没有这帮哥们儿,我可能真的撑不下来。”

这就是“中文舒适圈”最积极的一面。它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一个软着陆的平台。在这里,你能找到情感上的慰藉,排解乡愁。想吃火锅了,群里一喊,马上就能凑一桌;过年过节,大家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家的感觉就回来了。在学业上,大家可以共享考学信息,交流“塾”(补习班)的情报,甚至一起刷过去问(历年真题),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温暖的港湾,待久了,就可能变成一个温柔的陷阱。

我认识另一个同学小B,他来日本两年了,日语能力却几乎没什么长进。他的生活轨迹是这样的:早上和中国室友一起去语言学校上课,班里大部分是中国人;下午去一家中华料理店的后厨打工,老板、同事全是中国人;晚上回家,跟室友用中文聊天,看中国的综艺节目,玩国内的手游。他所有的生活问题,都通过各种微信群和中文App解决。找房子用中文中介,点外卖用中文App,甚至看病都有专门的中文医疗翻译服务。

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吃饭,他想点一杯不加冰的水,对着服务员比划了半天,最后还是我帮他说的。我问他:“你来这么久,怎么日常对话还不行?”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嗨,平时用不上啊,反正周围都是中国人,没什么机会说。”

小B的故事不是个例。很多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这种“境内留学”的模式。物理上在日本,但生活方式、社交圈、信息获取渠道,都还是国内那一套。日语成了只在课堂上使用的“学科”,而不是融入当地生活的“工具”。久而久之,不仅语言能力停滞不前,对日本社会的理解也变得非常片面和标签化。留学的意义,似乎只剩下拿到那一张文凭。

如何破圈?不是让你“六亲不认”,而是要做个“双面胶”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矛盾。一方面,中国朋友很重要,是我们的依靠;另一方面,总待在一起又会阻碍我们成长。怎么办?难道为了练日语,就要跟中国朋友“割席断交”吗?

当然不是!这太极端了。真正的关键在于“平衡”和“拓展”,而不是“替代”。你要做的,不是从一个圈子跳到另一个圈子,而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连接不同圈子的“双面胶”。这里给你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第一招:优化你的“打工”环境

“Baito”(打工)是留学生涯中锻炼日语最有效的途径,没有之一。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效果天差地别。

如果你真的想提升口语,请尽量避开那些几乎不需要和日本人交流的岗位,比如中华料理店的后厨、工厂流水线、免税店专门接待中国游客的柜台。这些工作虽然轻松,但对你的语言能力几乎没有帮助。

最好的选择是那些必须让你开口说日语的环境。比如:

  • 便利店(コンビニ):堪称“日语口语速成班”。从“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欢迎光临)到复杂的公共事业费缴纳、快递收发,你会接触到最地道、最日常的日本服务用语。一开始可能会紧张,但只要坚持下来,你的听力和口语绝对会突飞猛进。

  • 连锁餐厅/咖啡店(飲食店):无论是做前台还是服务员,你都需要和客人、同事大量交流。点单、上菜、介绍菜单,这些都是实战演练。而且,很多店里都有日本同龄的大学生在打工,这是结交日本朋友的绝佳机会。

  • 优衣库/无印良品这类零售店:这类店铺对服务用语有严格的培训,能让你学到非常规范、礼貌的敬语。虽然辛苦,但对你未来在日本就职(找工作)大有裨益。

我的一个学姐,刚来日本时性格内向,口语很差。她硬着头皮去应聘了一家罗森便利店的夜班工作。头一个月,她每天上班前都把可能用到的话术在家里背几十遍。虽然过程很痛苦,但三个月后,她的口语变得非常流利,性格也开朗自信了很多。她说,便利店的打工经历,比上一年语言学校的课都有用。

第二招:加入一个“本地人”的兴趣圈

日本的社团文化(サークル)非常发达。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社区,都有五花八门的兴趣小组。这是打破“留学生”和“本地人”壁垒的最好方式。

不要因为害怕自己日语不好就不敢参加。大多数日本人对外国人都是非常友善和好奇的。你只需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喜欢运动?可以加入学校的羽毛球、篮球或者足球社团。喜欢安静?可以试试茶道、花道或者书道社团。喜欢音乐?各种轻音部、合唱团等着你。哪怕你只是喜欢玩游戏,也可以找到相关的桌游或者电竞社团。

在社团里,你不是以“留学生”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共同爱好者”的身份和大家交流。你们有共同的话题,交流起来会自然很多。你会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年轻人之间流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你能交到真正的日本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

除了学校社团,还可以关注你所居住地区的“区报”或者“市报”,上面经常会刊登各种市民活动的招募信息,比如徒步会、摄影小组、料理教室等等。这些活动费用通常很低,是接触日本当地人生活的好机会。

第三招:创造一个“沉浸式”的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环境是王道。除了在外面创造机会,你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里“人工”制造一个日语环境。

  • 把手机和电脑的系统语言改成日语。一开始会不习惯,但强制自己去看、去用,很快就能熟悉很多IT词汇。

  • 看日本的电视节目,而不是只看国内的综艺。哪怕开着日文字幕,也能让你熟悉日本人的语速和说话节奏。从简单的动画、综艺开始,慢慢过渡到新闻和电视剧。

  • 利用好“独处”的时间。一个人去逛超市、去图书馆、去咖啡店,试着听听周围日本人在聊什么。去餐厅吃饭,鼓起勇气跟店员多聊两句,问问他们推荐什么菜。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都是练习的黄金机会。

  • 找个语言交换的“相方”。很多大学的国际交流中心都有提供配对语言伙伴的服务。你教对方中文,对方教你日语。这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可以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第四招:保持开放和主动的心态

所有的方法,最终都取决于你的心态。如果你总是因为害怕说错、害怕被笑话而把自己包裹起来,那谁也帮不了你。

请记住,作为一个外国人,你的日语说得不完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日本人对此也完全理解。大胆地说,哪怕是单词加比划,只要能表达出意思,就是成功。每一次开口,都是一次进步。

在课堂上,多跟日本老师互动,下课后多问问题。小组讨论时,不要总是等着别人说完,试着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遇到友善的日本同学,可以主动约他们一起吃午饭,或者聊聊彼此的兴趣爱好。

别忘了,你当初选择漂洋过海,就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文化。这个世界,就在你鼓起勇气,用一句磕磕巴巴的“こんにちは”推开那扇门之后。你的中国朋友是你坚实的后盾,他们会在你疲惫时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而那些你即将认识的日本朋友,则会带你看到这片土地最真实、最有趣的一面。这两者,从来都不是单选题。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23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