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真心话 |
|---|
| 别光顾着看邻居家的热闹,小心自家房子也开始漏雨。这波留学政策收紧的浪潮,可不会因为你是中国学生就绕道走。机会的窗口可能很小,而且带着风。 |
印度同学大撤退,中国留学生稳了?
“我去,这新闻真的假的?”
上周五晚上,我跟室友小马窝在沙发上刷手机,他突然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把手机怼到我面前。屏幕上是一个留学博主的视频,标题特扎眼——“史诗级暴跌86%!加拿大印度留学生一夜消失?”
视频里,博主用夸张的语气分析着加拿大、英国最近对印度学生的“不友好”政策,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一条高赞评论是这么写的:“太好了!卷王走了,我的offer和工作不是稳了?”
小马也一脸兴奋:“哥们,咱的机会来了啊!之前申个学校,一看专业里一半都是印度同学,压力山大。现在他们不来了,我们不是直接躺赢?”
看着他那差点就要开香槟庆祝的表情,我心里却咯噔一下。这事儿,真的有那么简单吗?隔壁的“卷王”邻居突然集体搬家,我们就能安心接收他们的“遗产”?我总觉得,这背后吹来的风,有点冷飕飕的,而且好像正朝着我们的方向刮过来。
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场看似利好我们的“印度同学大撤退”,对我们中国留学生来说,究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还是一个精心包装的陷阱。
第一幕:风暴来袭,三大“热门地”如何劝退印度学生?
咱们先来看看,这阵风暴到底有多猛烈。真不是夸张,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这三个留学大户,最近几个月几乎是约好了似的,对印度学生关上了半扇门。
先说加拿大。枫叶国本来是印度学生最爱的目的地之一,结果去年年底画风突变。还记得加拿大和印度的外交风波吗?这事儿直接点燃了导火索。根据加拿大移民局(IRCC)官方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发给印度学生的学习许可数量从上一季度的108,940份,断崖式下跌到只有14,910份,暴跌了整整86%!你没看错,就是那个让小马震惊的数字。
这还不算完。今年年初,加拿大直接扔出个“王炸”——宣布给国际学生数量设置上限,2024年要削减35%的新学签。虽然政策没点名,但所有人都知道,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印度学生群体。
再把视线转向英国。英国人做事就更“绅士”一点,不直接说“你别来”,而是釜底抽薪。从2024年1月开始,英国禁止了大部分授课型硕士研究生携带家属(配偶和子女)陪读。这招有多狠?很多印度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家庭、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拖家带口去留学是很常见的。政策一出,等于直接告诉他们:“要来可以,但你得一个人来。”
效果立竿见影。根据英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3月的一年里,印度学生的签证申请量下降了16%。很多英国大学已经开始哀嚎,说他们印度研究生的申请量“大幅减少”,有的学校甚至砍半。再加上英国政府还在天天嚷嚷着要审查甚至取消PSW毕业生工作签证,更是让无数人心头一紧。
最后是澳大利亚。澳洲的动作更“隐蔽”,但刀刀致命。他们没有出台全国性的禁令,而是悄悄收紧了签证审核。根据澳洲媒体的报道,今年年初,部分印度申请者的学生签证拒签率飙升至近40%的历史高位。移民官们拿着放大镜审查你的资金证明、你的学习意图,一个不小心,你就会被贴上“非真实学生”的标签,直接拒掉。
你看,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印度同学的留学路可以说是瞬间从康庄大道变成了蜀道难。难怪社交媒体上哀鸿遍野,很多人都说,属于印度留学生的“黄金时代”可能要结束了。
第二幕:邻居家的坑,会把我们一起埋了吗?
好了,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是觉得:“这不都是针对印度学生的吗?跟我们有啥关系?他们留下的名额,我们正好补上啊!”
朋友,这个想法太天真了。你得明白一个核心逻辑:海外大学,尤其是英澳加这些国家的公立大学,本质上是一门生意。而国际学生,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就是这门生意最大的“金主”。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餐厅,有两个VIP大客户,一个姓“中”,一个姓“印”。他们贡献了你餐厅一半的收入。现在,“印”客户因为各种原因不来了,你作为餐厅老板,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欢天喜地地给“中”客户打折,让他吃得更开心吗?
不,你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天,下个月的房租水电怎么办?我要怎么填上这个巨大的窟窿?
这就是现在很多海外大学正在面临的窘境。印度学生数量的锐减,对他们的财政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英国大学联合会(UUK)已经发出警告,说国际生数量的下降可能导致英国数十所大学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面临裁员和削减课程的风险。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已经宣布冻结招聘,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也在削减预算。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那么,大学会怎么填这个窟窿呢?无非就这几招:
第一招:涨价。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提高剩下客户的客单价。印度学生不来了,那中国学生和其他国际学生的学费,是不是就得“动一动”了?近年来学费年年涨,未来只会变本加厉。你的留学成本,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往上窜了一大截。
第二招:开源。既然高端客户少了,那就得找补。一些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学校,为了生存,可能会开始降低录取门槛,招收更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来“凑数”。这听起来好像让申请变容易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会影响你的课堂体验和学位含金量?你辛辛苦苦考出来的雅思7.5,结果发现同组的同学连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你是什么心情?
第三招,也是最危险的一招:转嫁压力和风险。大学和政府会开始用更审慎的眼光看待剩下的“大金主”——也就是我们中国学生。他们会想:印度学生因为政策变动说不来就不来了,中国学生会不会是下一个?我们的财政不能再承受一次这样的打击了。
于是,他们可能会在招生和签证环节对中国学生提出更苛刻的要求。比如,更严格地审查你的资金来源,确保你“付得起钱”;更深入地挖掘你的“移民倾向”,确保你“读完就走”。这种不信任感一旦蔓延,我们申请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就会大大增加。
第三幕:别搞错了,这阵风本来就是冲着所有人来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波政策收紧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西方国家讨厌印度人,而是因为他们国内的政治风向变了。
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住房紧张等问题,西方民众的排外情绪普遍高涨。“移民抢了我们的工作和资源”——这种论调在民间非常有市场。为了选票,政客们必须做出姿态,拿国际学生和移民开刀,就成了最简单、最有效的政治秀。
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削减净移民数量”。注意,这个口号是无差别的。今天他们可以拿印度学生开刀,因为印度学生基数最大,且“拖家带口”的现象比较突出,容易成为靶子。但当印度学生数量降下来后,你猜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没错,就是人数同样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加拿大的学生上限是针对所有国家的。英国审查PSW签证,影响的也是所有国际学生。澳大利亚的“真实学生测试”(Genuine Student test),考核的是每一个申请人。
政策的逻辑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停下。这就像一个收紧的渔网,一开始可能只是网住了一些特定的鱼,但随着渔网越收越紧,所有的鱼都跑不掉。所谓的“机会窗口”,可能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片刻的宁静。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就业。很多人觉得印度同学少了,找工作竞争就小了。但你反过来想,一个国家开始收紧学生签证,传递出的信号是什么?是“我们不欢迎外来者了”。这种整体性的排外氛围,会直接影响到雇主的招聘心态。
他们会变得更保守,更不愿意冒险去雇佣一个需要签证、未来不确定的外国人。就算你侥幸毕业留下,面对一个整体不欢迎移民的社会环境,你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真的会“稳”吗?当一个地方开始对外关门时,留在屋里的人,呼吸的空气也会变得稀薄。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聊了这么多,不是为了给大家泼冷水,制造焦虑。而是想提醒每一个正在留学或准备留学的小伙伴,世界在变,留学的逻辑也在变。那种觉得拿个offer就能轻松出国,毕业就能顺利留下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傻乎乎地看热闹,而是要拿出十二分的清醒和准备。
首先,把钱袋子看紧了。重新评估你的留学预算,把学费和生活费可能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别让“钱”成为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把你的申请材料打磨到无可挑剔。尤其是你的学习计划(SOP)和资金证明。别再用模板套话了,用心去写,清清楚楚地告诉签证官:我为什么选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我的钱从哪里来,我学成之后有什么清晰的归国计划。记住,现在“无移民倾向”是你需要极力证明的东西。
再来,选校的时候,别只盯着排名。去查查这个学校的财务状况。一个财政健康、不过分依赖国际学生学费的大学,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会更强,也更能保证教学质量。那种财务报表一片赤字,就等着国际生来救命的学校,你敢去吗?
最后,永远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你还在申请阶段,多申请几个国家,英国不行看欧洲,澳洲不行看亚洲。给自己留足后路。如果你已经身在海外,除了学习,也要多抬头看看周围环境的变化,提前规划好Plan B,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回国发展,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
说到底,印度同学的“撤退”不是我们的胜利,而是一个响亮的警钟。它告诉我们,国际教育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新洗牌。在这场牌局里,那个只顾着看别人出牌的人,往往是第一个出局的。
别再傻乐了,朋友。是时候收起香槟,拿出你的脑子和pla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