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姐妹会生存实录:现实比电影抓马

puppy

你是不是也对美国电影里光鲜亮丽的姐妹会(Sorority)超好奇?幻想着交一群好姐妹,天天开party?先打住!现实里的姐妹会,那可比电影抓马多了。这里不只有温馨的sisterhood,更有躲不开的社交压力、小团体间的勾心斗角,甚至还有你想象不到的奇葩“潜规则”。从天价会费到各种严格的规矩,这篇学姐的亲身血泪史,带你深度开扒姐妹会的真实内幕。不管你是想入会还是纯粹吃瓜,都绝对值得一看!

入会前必读:姐妹会的残酷真相
天价账单: 每学期会费平均$600-$3000+,还不包括住宿、社交服装、强制捐款等隐藏费用。
时间黑洞: 每周至少10-20小时被强制性活动占据,从漫长的例会到慈善活动,再到社交派对。
社交压力: 严格的着装要求、社交媒体审查、以及必须和“指定兄弟会”联谊的潜规则。
等级森严: 新老成员之间存在明显壁垒,所谓的“新人教育”可能就是精神霸凌(Hazing)的温床。
虚假姐妹情: 表面和睦,背后是小团体、八卦和竞争。你的“好姐妹”可能转身就在背后议论你。

哈喽,姐妹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学姐Ashley。还记得刚来美国那会儿,我跟你们一样,对传说中的Sorority(姐妹会)充满了粉红色的幻想。电影《律政俏佳人》里,Elle Woods穿着一身粉,在姐妹们的簇拥下自信又闪亮;《邻居大战》里,Selena Gomez领导的姐妹会酷到没朋友。谁不想拥有一群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开派对的铁杆姐妹呢?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招新”(Rush)的情景。那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几百个女生挤在一个巨大的宴会厅里,空气中弥漫着香水和发胶的味道。每个姐妹会的成员都穿着统一的服装,脸上挂着标准得像空姐一样的微笑,热情地跟你握手,问你来自哪里,学的什么专业。那场面,简直比常春藤的面试还让人紧张。你感觉自己像个商品,在被无数双眼睛审视、估价。短短十分钟的对话,她们就要判断你是否“够格”成为她们的一员。当时我就在想,这真的能找到所谓的“真心姐妹”吗?

后来,我真的加入了其中一个姐妹会。接下来的两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抓马、最烧钱、也最五味杂陈的一段经历。今天,我就把这份“血泪史”掏出来,带大家深度开扒,美国姐妹会的真实内幕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实,远比电影精彩,也残酷得多。

第一课:光鲜亮丽的价码,你的钱包准备好了吗?

加入姐妹会,你首先要面对的,不是什么姐妹情深的考验,而是赤裸裸的金钱门槛。电影里从不提的,是维持这份“光鲜”需要多么昂贵的代价。

入会费和会费只是个开始。根据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和一些大学官网的数据,一个新成员第一学期的费用通常在1200到3000美元之间,甚至更高。之后每个学期的常规会费,也会在600到1500美元不等。这笔钱用来支付全国总会的管理费、社交活动费、以及一些日常开销。

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我给你算笔细账,看看钱都花哪儿去了:

1. 住宿和餐饮费: 如果你选择住在姐妹会的房子(Sorority House),那费用就更高了。在一些大型公立大学,比如阿拉巴马大学或者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一学期住在会里的费用(包括食宿)可能高达7000到10000美元。这通常比学校宿舍还要贵。虽然房子装修得很漂亮,但你可能要和两三个姐妹挤在一个小房间里。

2. 社交活动费(Social Dues): 姐妹会的灵魂是什么?Party!每周和兄弟会的联谊派对(Mixer)、主题派对(Date Party)、半正式舞会(Semi-Formal)和正式舞会(Formal),都需要钱。这笔钱通常包含在会费里,但治装费得自己出。我有个姐妹,为了一个“80年代复古”主题派对,花100多刀买了一身现在看来丑到爆的荧光色衣服,就穿了一次。每年的Formal舞会更是烧钱大头,礼服、高跟鞋、做头发、做指甲,一套下来没个三五百刀根本搞不定。

3. 强制性消费: 这才是最坑的。姐妹会会推出各种印着希腊字母的T恤、卫衣、水杯、钥匙扣……而且你还不得不买。比如,为了某个慈善长跑活动,会里要求所有人必须购买统一定制的T恤,30刀一件,不管你跑不跑。姐妹会过100周年纪念?好,再来一件纪念款卫衣,50刀。我粗略算过,一年下来光买这些“制服”,就花了我将近500美元。

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来自中产家庭的美国女孩,为了加入她梦想的“顶级”姐妹会,不得不一边上课一边打两份工。她常常在深夜的Chapter Meeting(周例会)上累到打瞌睡。她告诉我,她父母只愿意支付学费,她不想因为姐妹会的事再给家里增加负担。看着她疲惫的样子,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所谓的“sisterhood”,从一开始就用金钱划清了界限。

第二课:是“姐妹情深”还是“塑料情谊”?

交到一群好朋友,是所有人加入姐妹会的初衷。不可否认,你确实能在这里认识很多人,迅速扩大你的社交圈。但这种“速成”的友谊,质量到底如何呢?

姐妹会内部,其实是一个微缩版的等级社会,充满了小团体(Cliques)和无形的压力。

首先是“阶级”分化。在美国大学,姐妹会和兄弟会之间有不成文的“等级”(Tiers)。所谓的“Top Tier”(顶级)姐妹会,通常成员都是白人、富裕、外貌出众的女孩。她们只和“Top Tier”的兄弟会联谊,看的都是橄榄球队的明星球员。如果你不幸加入了一个“Mid Tier”或者“Bottom Tier”的姐妹会,那你可能整个大学生涯都很难接触到那些最热门的社交圈子。

这种等级观念会渗透到日常。我亲眼见过,我们姐妹会的一个女孩因为和一个“三流”兄弟会的男生约会,而被其他姐妹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她“拉低了我们的档次”。这种压力,让很多女孩的行为变得非常小心翼翼。

其次,是内部的小团体斗争。一个姐妹会有几十上百号人,不可能人人都亲如姐妹。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之间为了争夺会里的领导职位(比如主席、招新主席),或是为了引起某个热门兄弟会男生的注意,明争暗斗,堪比现实版《甄嬛传》。

今天A和B是最好的朋友,明天就可能因为一个男生而闹掰,然后各自拉拢人脉,在社交媒体上互相内涵。八卦和谣言是姐妹会房子里最不缺的东西。你今天跟谁说了句悄悄话,明天可能整个姐妹会都知道了添油加醋后的版本。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找到真正的、无条件支持你的朋友,需要极大的智慧和一点点运气。

更别提对个人形象的严格要求了。很多姐妹会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比如在社交媒体上不能发持有酒精饮料的照片(即使你已年满21岁),不能穿得太“暴露”,甚至对你的体重和外貌都有无形的期待。2016年,《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就曾报道过,一些南部的姐妹会甚至会在招新时,根据候选人的外貌和社交媒体照片给她们打分。这种物化女性的做法,与“赋能女性”的口号背道而驰。

第三课:那些不能说的“潜规则”和“新人教育”

说到姐妹会,就绕不开一个敏感词:Hazing(霸凌、虐待新人)。

现在,每个全国性的姐妹会组织都明文规定“零容忍”Hazing。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所谓的“新人教育”(New Member Education)或“传统”(Tradition),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甚至肉体上的折磨。其目的,就是通过让你服从和受苦,来换取你对组织的“忠诚”。

这些行为通常很隐蔽,外人很难知道。轻微的可能包括:

- 强制记忆: 让你在短时间内背下所有几十上百个正式成员的名字、家乡、专业、甚至男朋友的名字。半夜两三点会突然有老成员冲进你的房间抽查,背不出来就要受罚,比如做俯卧撑或者打扫整个房子的厕所。

- 时间剥夺: 新人期的你,几乎没有个人时间。除了上课,所有时间都要待在姐妹会的房子里,参加各种“建设团队”的活动。睡眠严重不足是常态。

- 形象侮辱: 让你穿着可笑的衣服在校园里游行,或者在兄弟会男生面前做一些尴尬的表演。我听说过一个姐妹会,要求所有新人在一周内只能化非常夸张的小丑妆去上课。

而严重的Hazing,则可能涉及人身危险。根据汉克·努维尔(Hank Nuwer)教授的美国反霸凌数据库统计,自2000年以来,美国大学校园内至少有50起因兄弟会或姐妹会霸凌导致的死亡事件。虽然致死案例多发生在兄弟会,但姐妹会中因霸凌导致的酒精中毒、精神创伤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比如,2017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个兄弟会的新人,在派对上被强迫喝下大量酒精后死亡,该事件震惊全美,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希腊社团的黑暗面。姐妹会虽然没那么极端,但强迫新人喝酒、在寒冷的天气里只穿单衣站在户外等行为,也时有发生。

这些所谓的“考验”,本质上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只有经历过这些,你才能在“入会仪式”(Initiation)后,真正被接纳为“姐妹”。很多人虽然心里反感,但因为已经付出了太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只能选择默默忍受。这种经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会成为一种扭曲的“荣耀”,但对更多人来说,是一段不愿提及的阴影。

第四课:抛开滤镜,姐妹会的好处真的存在吗?

说了这么多负面的,是不是姐妹会就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如果它真的那么糟糕,也不会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加入了。在那些抓马和狗血之外,它确实有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1. 强大的校友网络(Alumni Network): 这是姐妹会最有价值的资产,没有之一。毕业后,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几乎都能找到同会的校友。这个网络在求职时尤其有用。我认识的一个学姐,毕业后想去纽约一家顶尖的投行工作,她在LinkedIn上找到了一位同样是这个姐妹会毕业的、在该公司担任高管的校友。她发了一封邮件,提到了她们共同的姐妹会身份,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并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内推机会。这个优势,是普通学生很难企及的。

2. 学术支持(Academic Support): 别以为姐妹会就是天天开派对。大多数姐妹会都对成员的GPA有最低要求(通常是2.5或3.0以上),如果成绩不达标,你可能会被禁止参加社交活动,甚至被要求退会。会里有专门的学术主席(Academic Chair),负责监督大家的学习,并组织学习小组、提供往年的考试资料(俗称“题库”)。很多大学的官方报告也显示,希腊社团成员的平均GPA通常会高于或持平于全校学生的平均水平。

3. 领导力锻炼和慈善活动(Leadership & Philanthropy): 在一个上百人的组织里,你可以竞选各种职位,从管理财务到策划大型活动,这些都是锻炼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的绝佳机会,也是简历上漂亮的一笔。此外,每个姐妹会都有自己合作的全国性慈善机构,每年会举办大型的募捐活动。比如,Delta Gamma姐妹会的“Anchor Splash”游泳比赛,就是为“Service for Sight”视力障碍服务机构筹款。参与这些活动,确实能培养你的社会责任感。

写给我的留学生姐妹们:到底要不要冲?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核心的问题:作为一名留学生,我们到底适不适合加入姐妹会?

坦白说,这会是一条更难走的路。除了上面提到的所有挑战,我们还要面对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姐妹会是一个非常“美国中心”的文化产物,她们的笑话、俚语、对流行文化的讨论,我们可能很难融入。招新时,很多姐妹会成员也会下意识地偏爱那些和她们背景更相似的本土学生。

我见过有留学生姐妹成功融入的,她们性格外向、英语流利,并且真心热爱那种社交文化。但我也见过更多挣扎的例子。一个中国女孩告诉我,她在会里感觉自己像个“吉祥物”,大家对她友好,但那种友好带着一丝距离感。她努力模仿她们的穿着打扮和说话方式,却感觉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所以,在决定要不要Rush之前,请一定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钱包允许吗? 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仔细评估你是否能毫无压力地承担。

- 我的性格适合吗? 你是享受成为人群焦点,还是更喜欢三两好友的深度交流?你是否愿意把大量时间花在强制性的社交上?

- 我加入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只是想找个地方住,或者快速交朋友,那学校里还有很多其他选择:国际学生组织、专业社团、兴趣俱乐部……这些地方可能压力更小,也更能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千万不要因为看了几部电影,或者羡慕别人的Instagram照片,就头脑一热地冲进去。大学四年,是寻找自我的宝贵时光。姐妹会可以是一条路,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一条。

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来自于一件印着希腊字母的T恤,也不是来自于一场场喧闹的派对。它来自于那些愿意在你通宵赶论文时给你带一杯咖啡,在你失恋时默默递上纸巾,在你取得成就时真心为你鼓掌的人。

这样的“姐妹情”,在姐妹会里可能会有,但在宿舍楼道里、在图书馆的讨论组里、在周末一起徒步的山路上,同样可以找到。找到属于你的那个小团体,远比挤进一个不适合你的光鲜集体,要重要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68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