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学姐带你申创意传播,稳稳上岸

puppy

嗨,正在看港大创意传播项目的你,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小迷茫?别担心,这些坑我都帮你踩过啦!申请文书到底要怎么写才能戳中招生官的心?作品集里该放什么,又该怎么包装才能显得亮眼?还有最让人头秃的面试,到底会问些什么“奇葩”问题?这篇超全攻略里,作为你的直系学姐,我会手把手带你拆解申请的每一步,从文书的切入点、作品集的独家思路,到我亲身经历的面试真题和准备技巧,全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让你对申请更有底气,咱们港大见!

学姐的申请备忘录
心态第一:申请不是考试,是谈一场恋爱。你得展示真实的自己,也要让学校看到你们有多“配”。别伪装,真诚永远是必杀技。
拒绝模板:你的故事独一无二。扔掉网上那些千篇一律的文书模板,从一个让你心跳加速的小故事开始,那才是你自己的声音。
作品集 ≠ 技术展:招生官想看的不是你会多少软件,而是你的创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有瑕疵但充满思考过程的项目,远比一个技术完美却空洞的作品更有吸引力。
面试是聊天:别怕,面试官不是来拷问你的。他们只是想看看你是不是一个有趣、有想法、能和大家聊到一起的未来同学。放轻松,像和朋友分享你最爱的电影一样去聊。

港大学姐带你申创意传播,稳稳上岸

还记得收到港大MFA in Creative Communications(创意传播,后面我们简称MFA CC)offer的那天下午,我正窝在出租屋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第N次修改的文书发呆。窗外是北京冬日灰蒙蒙的天,我的心情也差不多。手机“叮”地一声,邮件标题是“Your Appli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我的心跳瞬间飙到了一百八,手抖着点开,看到“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那几个字时,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那一刻,过去几个月里所有的焦虑、自我怀疑和通宵的夜晚,都变成了巨大的喜悦。回想起来,申请季就像在一片没有航海图的海上开船,你不知道哪里有暗礁,不知道哪个方向才是对的。特别是MFA CC这个项目,新、酷、跨学科,但网上的经验分享少得可怜。文书怎么写才不落俗套?作品集到底要放什么才能展现“创意”?面试官会不会问一些我完全答不上的“死亡问题”?这些问题,我都结结实实地纠结过。

所以,今天我想做的,就是把我的那份“航海图”画出来给你。这不只是一篇攻略,更像是一个学姐在跟你喝下午茶,聊聊那些我踩过的坑,和我摸索出来的小窍门。希望能让你在申请的路上,少一点迷茫,多一点底气。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吧。

第一站:搞清楚,你为什么非“它”不可?

在动笔写任何东西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港大的MFA CC?如果你的答案只是“港大名气大”“香港离家近”,那可有点危险。招生官每年看几百份申请,一眼就能看穿你是不是真的对这个项目有热情。

MFA CC这个项目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跨界”属性。它不是纯粹的电影制作,也不是传统的广告营销,而是把叙事、科技和商业策略融合在一起。你想想,现在最火的是什么?是沉浸式戏剧、是互动式展览、是利用AR/VR讲故事的品牌体验。这些都是MFA CC想要培养你的能力。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2023年的报告,香港的创意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增长,政府近几年也大力扶持,比如“创意智优计划”就资助了超过800个项目。这意味着,你在这里学习,接触到的都是行业最前沿的动态和资源。

我当时申请的时候,就被课程设置深深吸引了。比如一门叫“Transmedia Storytelling”(跨媒体叙事)的课,教你怎么把一个IP在电影、游戏、漫画、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上联动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不就是漫威宇宙在做的事情吗?我当时就把这个点写进了我的文书里,我说我小时候如何沉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并思考如果用今天的技术,如何让“降龙十八掌”变成一个可以体感的VR游戏。这就比干巴巴地说“我对跨媒体叙事很感兴趣”要生动得多。

你也要去扒一扒项目的老师。我当时就去官网看了所有老师的背景,发现有一位教授之前在迪士尼做过高管,另一位是国际知名的独立电影导演。你可以想象一下,能和这样的大牛学习是多么棒的体验。在你的文书或者面试里,如果能提到你对某位老师的研究方向特别感兴趣,并希望能在他/她的指导下完成某个具体的项目构想,招生官会立刻觉得,你不是海投,你是真的做了功课,是“有备而来”的。

第二站:灵魂拷问,你的文书在讲故事吗?

好了,现在你已经明确了自己对MFA CC的热爱,下一步就是把它写进你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简称PS)里。PS是整个申请材料的灵魂,是唯一一个让招生官听到你“声音”的地方。很多人最大的误区,就是把PS写成了一份“简历扩写版”。

“我得了什么什么奖…”“我参与了什么什么项目…”“我的GPA有多高…” 打住!这些信息你的简历里都有,招生官不想再看一遍。他们想知道的是,这些经历背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为什么会做出这些选择?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我的建议是:用一个故事串起你的整篇PS。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的PS开头,没有写我本科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也没写我拍的片子拿过什么奖。我写的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大三那年,我带着团队去一个偏远的山村拍留守儿童的纪录片。我们雄心勃勃,觉得能拍出感动中国的作品。结果呢?片子剪出来后,平淡如水,在学校展映时观众寥寥无几。这次失败对我打击很大,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一个自认为充满情感的故事,却无法与观众产生连接?

我把这个反思作为切入点,引出了我对“叙事方式”的思考。我发现,传统纪录片的单向输出已经不够了,我需要学习如何运用新的媒介和技术,让观众“走进”故事,而不是“观看”故事。这恰好就和MFA CC项目的核心理念——“engaging audiences through innovative forms of communication”——完美契合。接着,我才开始写我为了探索这个问题,去学了编程,做了互动网页,尝试了VR短片等等。你看,这样一来,所有的经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服务于“解决一个我真正关心的问题”这个主线。这就让我的PS变得有血有肉,而且逻辑非常清晰。

再给你一个数据参考:港大官方并没有严格规定PS的字数,但根据往年成功申请的同学经验,800-1000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区间。太短说不清楚,太长又会让招生官失去耐心。记住,每一个字都要为你的核心故事服务。写完之后,大声读出来,看它听起来像不像你在跟朋友讲述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故事。如果听起来很生硬、很官方,那就删掉重来。

第三站:视觉冲击,你的作品集够“有料”吗?

如果说PS是你的声音,那作品集就是你的脸。对于MFA CC这种创意类项目,作品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创意”这个词很宽泛,到底该放什么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作品集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思维展示。

招生官并不期待你是一个样样精通的技术大神。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你的创意潜力、你的审美、你讲故事的能力以及你的思考过程。很多同学会纠结:“我只有一个短片,是不是太单薄了?”或者“我只会平面设计,能申请这个项目吗?” 完全没问题!MFA CC欢迎来自不同背景的申请者,关键在于你如何“包装”你的作品。

我的作品集里有三样东西:

1. 一个5分钟的实验短片:这个片子技术上很粗糙,是我用单反拍的,灯光也打得不好。但它的重点在于叙事结构。我用了非线性剪辑,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故事。在提交作品时,我附上了一页PDF,详细阐述了我的创作理念、分镜手稿和我想通过这种剪辑方式表达的情感。我把重点放在了“why”而不是“how”。

2. 一个校园音乐节的整合营销策划案:这个项目里,我没有展示华丽的设计稿,而是展示了整个思考过程。从前期的市场调研(我们发了200份问卷来了解学生喜好)、目标人群画像,到社交媒体的宣传策略(我们设计了一个#寻找校园锦鲤#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0万),再到活动结束后的数据复盘。这证明了我不仅有创意,还有逻辑思维和执行能力。这对于一个旨在连接创意与商业的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3. 一个三千字的短篇科幻小说:这可能看起来和“传播”有点远,但我想展示我的文字叙事能力和想象力。我在小说旁边也附了一段说明,写了我对未来人机关系的思考,并提出如果把它改编成一个互动游戏,可能会有哪些玩法。这就把一个纯文学作品和项目的跨媒体特性联系了起来。

看到了吗?每一个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你要为它们配上“说明书”,告诉招生官你的思考路径。这个“说明书”比作品本身更重要。建议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个人网站(用Wix或者Squarespace几小时就能搞定),把作品和说明文字清晰地呈现出来,比扔一堆文件链接要专业得多。

记住,3-5个你最满意、最能代表你思考深度的项目,远比10个平庸的项目要好。质量永远大于数量。

第四站:终极对决,面试时如何“聊”出彩?

收到面试通知,恭喜你,你已经一只脚踏进了港大的大门!面试通常是线上进行,由1-2位项目教授主持,时长在15-20分钟左右。气氛一般比较轻松,更像是一场聊天。但千万别掉以轻心,这20分钟决定了你的生死。

面试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是三个:你是谁?你为什么来?你能带来什么?

我把我当时被问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听到其他同学被问到的)分享给你,你可以提前准备一下:

常规问题(必考题):

  • Please briefly introduce yourself. (请简单自我介绍)

  •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our MFA in Creative Communications program? (为什么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

  • Tell us about a project in your portfolio that you are most proud of. (聊聊你作品集里最骄傲的项目)

  • What are your career goals after graduation? (毕业后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进阶问题(拉开差距):

  • What is a recent creative work (a film, an ad, a game, an exhibition) that impressed you, and why? (最近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创意作品?为什么?)

  • In your opinion, what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facing the creative industry today? (你认为当今创意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 How do you think emerging technologies like AI or Web3 will change storytelling? (你觉得AI或Web3这些新兴技术会如何改变讲故事的方式?)

  • If you were given a chance to create a project for the city of Hong Kong, what would it be?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为香港这座城市做一个创意项目,你会做什么?)

看到这些问题是不是有点头大?别慌。准备面试的关键不是去背答案,而是形成自己的“观点库”。

比如,对于“印象深刻的创意作品”,我当时聊的是Netflix的互动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我没有只说它“很酷”,而是分析了它在叙事上的突破、给观众带来的能动性,以及它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我还提到了它的局限性,比如制作成本高、故事分支有限等。这样回答,就显示出你不仅在看热闹,还在看门道。

对于“为香港做一个项目”,我当时结合了香港的“叮叮车”文化,提出了一个AR互动项目:乘客用手机扫描车窗外的特定街景,就能看到这段街区过去的历史影像和故事。这个点子既结合了科技,又有人文关怀,还体现了对香港本地文化的了解。

面试前,一定要把自己的PS和作品集再看N遍,确保每一个细节你都了如指掌。同时,准备1-2个你想问教授的问题,比如“项目的学生有机会和香港本地的创意机构(如MTR广告、西九文化区)合作吗?”这会让你看起来对项目充满了真诚的好奇。

最后,面试时请一定保持微笑和自信。网络可能会卡,英语可能会结巴,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让教授看到你的热情和思考。记住,他们是在找未来的合作伙伴和有趣的灵魂,而不是一个完美的考试机器。

申请的路确实很长,甚至有点孤独。你会无数次怀疑自己,会因为一个单词改上一下午。但请你相信,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它逼着你去回顾过去,去思考未来,去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别把招生官想象成高高在上的判官,他们其实更像是你的第一个读者,你的第一个观众。你只需要用最真诚的方式,把你脑子里那些闪闪发光的想法,把你心里那份滚烫的热爱,好好地讲给他们听。

就这样,一步一步,稳稳地走。期待在港大美丽的校园里,看到你的身影。

加油!咱们港大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0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