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爱丁堡拍电影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
|---|
| 预算是个无底洞:学费只是开始,每个实践项目都是在“烧钱”。一部5分钟的学生短片,从演员的咖啡到场地的一张椅子,都可能要花钱。做好心理和财务准备,£2000可能只是个起步价。 |
| 天气是你的最大“反派”:爱丁堡的天气预报仅供参考。永远为你的户外拍摄准备Plan B、Plan C,甚至Plan D。防水设备、暖宝宝和一件好的冲锋衣,比顶级镜头更重要。 |
| 团队合作是门玄学:你的组员会来自世界各地,带着不同的口音、工作习惯和电影品味。学会沟通、妥协,甚至“吵架”,是比学习如何打光更重要的技能。 |
| 理论和实践的拉扯:别以为来了就是天天扛摄影机。大量的阅读、论文和电影分析会占据你一半以上的时间。你得学会一边写着关于戈达尔的论文,一边琢磨着自己的片子该怎么剪。 |
| 这座城市会给你一切:尽管有无数挑战,但爱丁堡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免费的、充满灵感的片场。每一个淋过雨的清晨和扛着设备走过的石板路,最终都会变成你镜头里独一无二的故事。 |
还记得我第一个学期的期末项目,拍一个五分钟的短片。剧本里,我设计了一个场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皇家一英里(Royal Mile)的石板路上,男主角孤独地走过。听起来很美,对吧?为了这“第一缕阳光”,我们团队四个人,凌晨四点半就从各自的公寓出发,扛着摄影机、三脚架、反光板,在十二月爱丁堡刺骨的寒风里集合。结果呢?我们等了三个小时,太阳压根就没出来,只等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最后,我们拍到的是男主角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被冻得瑟瑟发抖,孤独地走过湿漉漉的石板路。片子交上去,导师的评语是:“很有苏格兰现实主义风格,情绪抓得非常到位。”
我们哭笑不得。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在爱丁堡学拍电影,就是这么一回事。它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优雅地讨论艺术。它是在这座自带复古滤镜、一年有超过200天都在下雨的城市里,跟天气、预算和各种不确定性死磕的过程。它是拉着一群口音各异的同学,把脑子里疯狂的想法,用最有限的资源变成影像的“战斗”。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在这座“魔法之城”搞电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希望能给你一些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参考。
爱丁堡:一个不需要搭景的片场
为什么选爱丁堡?说实话,很多人一开始都是被这座城市的颜值“骗”来的。它确实太上镜了。随便一个角落,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蜿蜒的石板小巷,远方若隐-现的城堡……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片场。《哈利·波特》迷们为维多利亚街疯狂,《复仇者联盟3》的粉丝会在威瓦利火车站(Waverley Station)寻找绯红女巫和幻视的踪迹,而文艺青年们则会去打卡《一天》(One Day)里男女主角走过的亚瑟王座(Arthur's Seat)。
生活在这里,你会发现电影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液。每年八月,整个城市会因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和边缘艺术节(Fringe Festival)而沸腾。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表演者、电影人聚集于此,街头巷尾都是海报和演出。虽然爱丁堡国际电影节(EIFF)近年来遇到了一些运营上的困难,但在2024年夏天它依然以新的形式回归,这种根植于城市的电影文化氛围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作为电影学生,这意味着你有无数的机会去看展、看演出、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电影,甚至在街角的咖啡馆里,你旁边坐着的可能就是一位正在为自己作品寻找灵感的导演。
这种氛围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学习。老师会鼓励我们走出教室,去城市里寻找灵感。我们的一个作业就是“城市交响曲”(City Symphony),要求我们不使用任何对话和情节,只用影像和声音来捕捉爱丁G堡的节奏和情绪。我的同学里,有人拍了清晨的王子街花园,有人记录了周六下午酒吧里的众生相,而我,则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风笛声中为游客表演的街头艺人。那一刻,你才真正感觉到,你不是在“学习”电影,你就是在“生活”于电影之中。
课程体验:一半是论文,一半是“打仗”
聊聊最实际的课程吧。我是在爱丁堡大学的艺术学院(ECA)读电影相关的专业。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学电影就是天天拍片,其实完全不是。我们的课程基本是理论和实践五五开,甚至理论的比重会更大一些。
理论课一点不轻松。你需要阅读大量的电影理论、历史和评论文章。从德国表现主义到法国新浪潮,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到后殖民电影研究,每周的阅读量可能就超过200页。然后就是无休止的seminar(研讨会)和essay(论文)。你会和来自美国、印度、意大利、中国的同学一起,讨论一部黑白老电影的镜头语言,争论某个导演的作者身份。这很烧脑,但也非常有价值。它强迫你去系统地思考“电影是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会用摄影机”的层面。
而实践课,就截然不同了。那感觉就像从象牙塔直接跳进了“战场”。
一个典型的实践项目流程是这样的:
1. 组队与头脑风暴:通常是3-5人一组,自由组合。这是对社交能力的第一次考验。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想法但执行力差的“梦想家”,技术过硬但不善言辞的“技术宅”,还有什么都说好但什么都不做的“甩手掌柜”。找到合拍的队友,项目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当时就拉了一个小群,一个英国本地同学负责搞定场地和演员沟通,一个美国同学擅长写剧本,我负责摄影和设备,还有一个印度同学是剪辑和调色高手。多元化的背景让我们的创意碰撞出了很多火花。
2. 前期筹备(Pre-production):这是最繁琐也最关键的阶段。写剧本、画故事板、看景、找演员、列设备清单、做预算……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比如找演员,我们通常会在学校的戏剧社或者一些本地演员社区发布招募信息。大部分是互免合作(TFP, Time for Print),也就是我们提供最终影片给他们作为作品集,他们免费出演。但即便如此,你至少要负责人家来回的路费和一顿像样的午餐吧?这些都是成本。
3. 拍摄(Production):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那个故事。扛着设备在城市里穿梭是常态。学校提供的设备非常专业,比如我们能申请到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 6K这样的专业摄影机,还有各种灯光、收音设备。但这些东西加起来,一个箱子就重得像块石头。爱丁堡的老城区很多地方车辆无法进入,你只能靠人力搬运。上坡、下坡、走在颠簸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是对体力的考验。而天气,永远是你最大的敌人。我们学会了用App随时监控云图和降雨概率,甚至精确到分钟。即便如此,也常常被突如其来的妖风和阵雨打得措手不及。
4.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拍摄结束只是开始。接下来是漫长的剪辑、调音、调色、配乐。学校有专业的剪辑室和调色室,配备了iMac和DaVinci Resolve等软件。但机位是需要预约的,尤其是在期末季,机房比图书馆还难抢。很多个夜晚,我们都是靠着外卖披萨和咖啡,在小黑屋里度过的。当看到素材一点点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那种成就感又会让你觉得之前的一切辛苦都值了。
“烧钱”的现实与避坑指南
我们来聊点最现实的:钱。学电影,真的很“烧钱”。
首先是学费。以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ECA)的MFA电影导演专业为例,2024-2025学年对国际学生的学费高达£28,900。这笔钱,仅仅是让你获得了学习的资格。
然后是生活费。爱丁堡是英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据学校官方的估计,一个学生每月的开销大约在£1,200到£1,500之间,一年下来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最可怕的是项目预算这个“无底洞”。虽然学校会提供大部分设备,但总有一些东西需要你自己解决。我们曾经为了一个场景,需要一个复古的台灯作为道具,跑遍了二手市场才找到,花了£20。为了让演员看起来更符合角色,我们自己掏钱买了戏服,花了£50。拍摄期间,给全剧组(哪怕只有4个人)买咖啡和三明治,一天下来也要£30-£40。有时候为了一个特殊的场景,比如在一家咖啡馆拍摄,可能需要支付一定的场地费,或者承诺在店里消费到一定金额。零零总总加起来,一部5-7分钟的学生短片,自己额外投入£500到£1000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你想把片子投到电影节,还需要支付几十甚至上百英镑的报名费。
所以,给想来这里学电影的你几个实在的避坑指南:
- 关于预算:在项目开始前,一定要做一个详细的预算表,并且严格执行。每一笔开销都记下来。学会“花小钱办大事”,比如多利用免费的公共空间,多逛逛二手店(Charity Shop)找道具,演员的餐食可以自己做三明治带过去,而不是顿顿点外卖。
- 关于团队:在组队时,别只看对方的作品集。多聊聊,了解一下对方的工作习惯和责任心。开拍前,最好能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职责,甚至可以立一个简单的“君子协定”,避免事后扯皮。记住,一个好的团队氛围比一台好的摄影机更重要。
- 关于设备:学校的设备很专业,但也很复杂。借出设备前,一定要花时间在器材室(Gear Room)把每个按钮、每个功能都摸透。我见过有团队到了现场才发现不会调参数,或者少带了一根关键的连接线,白白浪费了所有人的时间和租来的场地。
- 关于心态:接受不完美。你的第一部、第二部甚至所有学生时期的作品,都可能充满各种各样的遗憾和技术瑕疵。这太正常了。重要的是过程,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认识了哪些人,以及,你是否还保有对电影的热情。
所以,这一切值得吗?
写了这么多困难和吐槽,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还要来呢?在爱丁堡学拍电影,到底值不值?
我的答案是:值得。
当你在学校的放映厅里,看到自己的名字和作品出现在大银幕上,听到观众的掌声时,那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当你和你的团队,在经历无数次争吵、妥协和互相打气后,一起举杯庆祝杀青时,那种“战友情”是你在任何课堂上都学不到的。当你拿着自己的学生作品,成功申请到电影节,或者获得下一个项目的机会时,你会发现,那些在雨里扛器材、在机房里熬的夜,都变成了你履历上最闪光的勋章。
在爱丁堡学电影,它教给你的远不止是技术。它教会你在有限的条件下发挥无限的创意,教会你在多元的文化中如何协作与沟通,更教会你在一次次的失败和妥协中,依然保持对影像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这里没有好莱坞的浮华,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捷径。它给你的,是一种粗粝、真实、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养分的成长环境。
如果你只是想安逸地拿一个文凭,那这里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真的热爱电影,愿意为了一个五分钟的镜头,在爱丁堡淋一场三个小时的雨,愿意把这座城市的风、雾、阳光和古老的石头都揉进你的故事里,那么,别犹豫,来吧。这里,就是你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