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前,请注意 |
|---|
| 这篇文章不是一份技术求职宝典,不会教你如何刷题、如何通过面试。 |
| 我想聊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在现实和热爱之间寻找平衡的可能性。 |
| 它无关乎你技术多牛,薪水多高,只关乎你是否也想活出不止一面的自己。 |
我在欧洲硅谷,敲代码也写诗
Hey,lxs.net的各位,好久不见。
还记得几年前,我跟你们一样,在图书馆里一边啃着“算法导论”,一边刷着留学论坛。有天深夜,宿舍楼都熄灯了,我还在为一段死活跑不通的Java代码头秃。屏幕幽蓝的光映在脸上,旁边是喝了一半、已经冷掉的咖啡。我当时看着窗外漆黑的夜,心里冒出一个念deterministic的想法:当程序员的生活,以后是不是就得这样了?无尽的bug,无尽的黑咖啡,还有永远不够睡的觉。
这个念头,像一根小刺,在我心里扎了好久。直到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降落在都柏林——这个被很多人称为“欧洲硅谷”的地方。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几年过去了,我在这里当程序员,到底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那根小刺,还在吗?
传说中的“欧洲硅谷”,遍地是机会还是内卷飞起?
很多人一提到“硅谷”,脑子里就是加州阳光,还有彻夜不眠的创业公司。都柏林不太一样,这里没有加州的阳光,但常年有温润的细雨和妖风。它更像一个气质内敛的学霸,表面看古老又文艺,骨子里却是个科技新贵。
为什么叫“欧洲硅谷”?数据不会骗人。全球排名前10的科技公司,有9家都把欧洲总部设在了这里。你走在都柏林大运河码头区(Grand Canal Dock),会看到Google、Meta、TikTok、LinkedIn的大楼门对门,像是在开科技界的“武林大会”。根据爱尔兰投资发展局(IDA Ireland)2023年的报告,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已经占到爱尔兰总出口额的很大一部分,整个生态系统雇佣了超过10万名高技能人才。
对我这样的留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机会。真的很多机会。我刚毕业那会儿,海投了几家公司,几乎都拿到了一轮或二轮面试。这里的面试体验也很有趣,除了技术问题,面试官会花很多时间跟你聊“你这个人”。他们会问:“你周末喜欢做什么?”“你最近在读什么书?”“你如何处理和同事的意见分歧?”
我记得在一次面试中,我紧张地提到自己业余喜欢写点东西,甚至参加过几次本地的诗歌分享会(Poetry Slam)。我以为这跟程序员的工作八竿子打不着,会显得很不“专业”。没想到那个面试官,一个看起来很严肃的工程总监,眼睛一亮,跟我聊起了他最喜欢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等着被评判的“代码工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跟另一个活生生的人交流。
当然,机会多不代表不竞争。这里的门槛不低,尤其对于核心开发岗位,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但它不只是那种单一维度的“刷题”内卷。它更看重你的综合能力:沟通、协作、解决未知问题的思路,以及你是不是一个有趣、能给团队带来新能量的人。他们似乎在寻找“同事”,而不是“工具人”。
Work-Life Balance,是真实福利还是老板画的大饼?
好了,说到最核心的问题了:传说中的work-life balance,在欧洲真的存在吗?
我的答案是:真的存在,而且是被制度和文化保护的。
先说制度。欧盟有一个《工作时间指令》(Working Time Directive),规定了员工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上限是48小时。在爱尔兰,标准的合同工时通常是每周37.5到40小时。这意味着什么?朝九晚五(或者9:30到5:30)是常态。到了下班时间,办公室的人会陆陆续续走光,电脑一关,谁也不会在工作群里@你。
我刚来的时候特别不习惯。有一次下午五点半,我还在吭哧吭哧地改一个bug,我的mentor,一个本地的爱尔兰大叔,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Leo,天还没塌下来,bug明天再改,回家享受你的生活吧。”我当时愣住了,感觉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话。后来我发现,这是这里所有人的共识: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再说假期。爱尔兰的法定带薪年假是20天。但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会提供更多,25天是起步价,有些公司还有额外的“健康日”、“生日假”等等。25天年假是什么概念?你可以凑出一个长假回国探亲,还能剩下足够的时间去欧洲其他国家玩个两三趟。去年,我用年假去了趟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在塞维利亚看弗拉明戈,在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发呆。旅行的时候,我可以做到完全不看工作邮件,因为我知道,我的同事会帮我cover好一切,公司的文化也鼓励你“fully disconnect”(完全断开连接)。
当然,这不代表工作就很轻松,完全没有压力。项目紧张的时候,也需要加班冲刺。但这种加班是偶发性的,有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日期,而且通常会有调休或者加班费作为补偿。它不会成为一种常态,更不会被美化成“奋斗文化”。在这里,一个人如果频繁加班,大家不会觉得他很努力,反而会担心是不是他的时间管理能力出了问题,或者他的上级分配的任务不合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视角。
当代码敲累了,就去城市的角落里寻找诗意
有了时间和精力,“生活”才真正开始。
对我来说,工作日的晚上和整个周末,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开始我还有点“报复性熬夜”的习惯,后来发现完全没必要,因为属于我的时间,每天都有。
都柏林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首诗。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学之城”,诞生了叶芝、王尔德、乔伊斯、贝克特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的基因,渗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我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旧书店,店主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店里堆满了书,连走路都要侧着身子。我经常在下班后去那里淘书,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
我还迷上了参加这里的Open Mic(开放麦)和Poetry Slam(诗歌比赛)。在都柏林,几乎每周都有好几场这样的活动,通常是在某个小酒馆(Pub)的二楼。任何人都可以上去分享自己的诗歌、故事或者音乐。我第一次鼓起勇气站上台,用蹩脚的英语读自己写的中文诗,再磕磕绊绊地解释给台下的听众。我以为会冷场,没想到大家听得特别认真,结束后还有人走过来跟我说:“虽然我听不懂中文,但我能感受到你诗里的情绪,非常美。”
那个瞬间,我找到了代码之外的另一种成就感。在代码的世界里,我追求的是逻辑的严谨和效率的极致;而在诗歌的世界里,我可以安放那些模糊的、细腻的、不那么“有用”的情感。这两个世界,看似遥远,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我。
敲代码,是我的职业,它给我带来了在异国他乡安身立命的底气。而写诗,是我的热爱,它让我的灵魂在紧张的逻辑运算之外,有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它们并不冲突。事实上,我发现,当我沉浸在文字的韵律和节奏里时,我的思维会变得更开阔,有时甚至会给我解决技术难题带来新的灵感。毕竟,无论是写一段优雅的代码,还是写一首动人的诗,我们都在追求某种意义上的“美”。
写在最后,给同样心怀远方的你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想画一张“国外月亮特别圆”的大饼。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挑战,比如这里的高物价、漫长的雨季,还有作为异乡人时常会感到的孤独。
我只是想通过我的故事告诉你,生活不止有一种模板。程序员的人生,也可以不只是显示器、键盘和无尽的需求文档。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心里藏着一个除了搞事业之外,还想画画、想玩音乐、想写故事、想满世界乱跑的自己,别轻易把它藏起来,更不要觉得它“不务正业”。
下次你写简历的时候,别害怕在“兴趣爱好”那一栏写下你真正热爱的东西。也许,下一个面试官就会因为你喜欢黑泽明的电影,而跟你多聊半个小时。
下次你面试的时候,除了问薪资和技术栈,也大胆地问问他们:“你们团队的人,下班后都做些什么?”一个团队的“生活气”,往往比财报上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最重要的是,别给自己设限。别觉得选了“敲代码”这条路,就得把“写诗”的梦想打包扔掉。也许,在某个不加班的周二晚上,你也能在异国他乡的某个小酒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那时的你,会感谢今天这个没有放弃任何一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