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港理大,赢在求职起跑线

puppy

是不是你也一样,留学不只为了看世界,更怕毕业就失业?别担心,在香港理大读书,求职这件事儿,学校早就替你想在前面了。这里不光教你硬核的专业知识,更强调学以致用,它的“校企协作教育”(WIE)项目几乎是把世界500强的实习机会直接送到你手上,让你提前积累宝贵经验。再加上背靠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和超给力的校友网络,还没毕业,你的简历就已经闪闪发光,赢在起跑线上。想知道具体的求职“神助攻”有哪些吗?这篇文章给你扒得明明白白!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干货超多,全是帮你把留学投资“变现”的实在料。建议先收藏,再慢慢看,别让你的Dream Offer溜走啦!

嘿,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

还记得我去年认识的一个学妹小A吗?她当时手握好几个Offer,纠结得不行。其中一个是英国G5名校的纯理论专业,另一个就是香港理大(PolyU)的应用型硕士。她爸妈一个劲儿地劝她选G5,“说出去多有面子啊!”

小A当时也动心了。可就在那时,她跟一个理大毕业、在腾讯做产品的学长聊了一次。学长没说太多大道理,就给她看了看自己刚毕业时的简历。上面不仅有专业课成绩,还有一个长达半年的项目实习经历,是在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完成的。学长说:“我毕业面试时,面试官一半时间都在问我这个实习项目。说实话,这比我简历上任何一个A+都管用。”

小A听完,茅塞顿开。她问自己:留学是为了什么?镀一层金,还是为了未来能有更多选择,能从容地走进职场?她想明白了,最后来了理大。现在,她还没毕业,手里已经有一个香港本地金融科技公司的实习Offer了。

你看,留学不只是为了看世界,更怕毕业就失业。选学校,就像选未来的职业起点。今天,我就带你深扒一下,为什么我说在理大读书,求职这件事儿,你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你的必修课,竟然是去世界500强“上班”?

很多学校都有实习项目,但理大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它有一个王牌项目,叫“校企协作教育”(Work-Integrated Education),简称WIE。

别小看它,这可不是让你自己海投简历、听天由命的实习,而是硬性规定的、算学分的“必修课”。没错,在理大,不完成规定时长的实习,你是毕不了业的!

这听起来有点“狠”,但效果是惊人的。学校强制性地把你从象牙塔里“推”出去,让你提前进入真实职场,搞明白课本上的知识到底怎么用。这就意味着,当你毕业时,你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

学校的WIE资源有多强大?理大在全球建立了超过3000个WIE合作伙伴网络。这是什么概念?从香港的汇丰银行、国泰航空,到内地的腾讯、阿里巴巴,再到海外的迪士尼、微软……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可能成为你“上班”的地方。

举个真实的例子。理大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SHTM)的学生,实习地点可能就是香港半岛酒店、文华东方这种世界顶级的酒店。我认识一个读这个专业的学姐,她的WIE就是在迪拜的帆船酒店完成的。她说,那段经历让她学到的东西,比任何一门课都多。她不仅熟悉了顶级酒店的运营流程,还学会了如何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打交道。毕业后,她轻松拿到了好几家五星级酒店管理培训生的Offer。

根据理大官方数据,每年有超过10,000名学生通过WIE项目获得本地及海外的实习经验。这些实习不只是让你去端茶倒水、复印文件,而是真正参与到核心项目中。一个工程系的学生,可能在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参与智能电网的研发;一个设计学院的学生,可能在著名时装品牌Vivienne Tam(创始人就是理大校友)的工作室里参与新一季的设计。

当你的同龄人还在为简历上“实习经历”一栏该写什么而发愁时,你已经可以自信地写下:“曾于XX公司(世界500强)参与XX项目,负责XX工作,并取得了XX成果。”你说,面试官会选谁?

学校就是你的“首席求职顾问”,服务一条龙

光有实习机会还不够,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中间还有很多门道。理大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它的学生事务处下属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处”(CAPS),简直就是个保姆级的“求职服务中心”。

你是不是也担心自己的简历写得不够好,面试时紧张得说不出话?

别怕,CAPS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你可以预约专业的职业顾问,他们会帮你逐字逐句地修改简历和求职信(Cover Letter),直到它看起来专业又亮眼。他们还会组织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让你提前感受真实面试的压力和流程,帮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每年,理大还会举办超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就拿2024年的“理大职业博览”来说,有超过530家企业参加,提供了超过5000个全职和实习岗位。这些企业覆盖了金融、科技、工程、零售、医疗等各个行业。你不用跑遍全香港去参加招聘会,在自己学校的体育馆里,就能和心仪公司的HR面对面交流,直接递交简历。

我有个朋友,读会计专业的,就是在学校的招聘会上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PwC)的HR聊得很投机,现场就拿到了面试的“绿通卡”,后来也顺利通过了所有流程,毕业就入职了。

除了这些常规操作,CAPS还有很多特色项目。比如“校企精英荟萃计划”(Inside Programme),会定期邀请企业高管来学校开讲座、办工作坊,让你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招聘需求。还有“师友启航计划”(Mentorship Programme),会为你匹配一位已经有一定成就的校友作为你的导师,为你指点迷津,分享职场经验。这种来自前辈的宝贵建议,有时候比你看十本求职宝典都管用。

可以说,从你踏进理大校门的那一刻起,CAPS就已经为你规划好了一条清晰的求职路径。你需要做的,就是积极参与进去,利用好这些唾手可得的资源。

背靠大湾区,你的舞台不止香港

选择来香港读书,一个巨大的隐形福利就是它的地理位置——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意味着无限的机会和可能性。

大湾区,这个拥有超过8600万人口、GDP总量超过1.9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里有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有深圳的“中国硅谷”之称,还有广州的千年商都底蕴。产业的互补和人才的流动,在这里创造了巨大的化学反应。

理大非常清楚自己的区位优势,并且在积极地拥抱大湾区。学校不仅在深圳和佛山设立了研究院和校区,还推出了很多专门面向大湾区的项目。

比如,理大推出了“GBA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有志于在大湾区创业的学生和校友。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商业点子,学校不仅可能给你提供启动资金,还会提供场地、导师和资源对接。之前就有一个理大的博士生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通过学校的创业计划,成功在深圳注册公司并获得了天使投资。

对于想要求职的同学来说,大湾区意味着你的选择范围被极大地拓宽了。你可以在香港的投行实习,感受国际金融的脉搏;也可以去深圳的腾讯、华为,体验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还可以去广州的宝洁、玛氏,学习快消巨头的市场策略。这种“跨城工作圈”的体验,是其他地方的留学生很难拥有的。

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数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而理大的毕业生因为其强大的应用科学背景和务实精神,尤其受到内地科技和创新型企业的青睐。

当你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一座城市,而是放眼于整个大湾区时,你会发现,机会真的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遍布全球的“理大人”,是你最硬的后台

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不是宏伟的教学楼,而是它的校友。

理大拥有超过40万的全球校友网络,他们遍布各行各业,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行业领袖和中坚力量。这个庞大而又紧密的网络,是你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你可能不知道,时装设计师谭燕玉(Vivienne Tam)、“动画麦兜之父”麦家碧、前香港天文台台长林超英、蒙牛乳业的创始人牛根生(曾就读于理大合作办学项目)……这些闪亮的名字,都和理大紧密相连。

这不仅仅是“名人效应”。更重要的是,当你走出校园,你会发现,在你的公司里、你的行业里,总能碰到“自己人”。一句“原来你也是PolyU毕业的”,瞬间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校友网络的力量,体现在很多实际的地方。可能是你在求职时,某个师兄师姐帮你内推了一把;可能是你刚入职场遇到困难时,校友导师给你提供了中肯的建议;也可能是你未来想要创业时,校友会成为了你第一个投资者。

理大的校友事务处(AAO)和各个学院的校友会,会定期举办各种联谊活动、行业分享会和返校日活动,让你能持续地和这个网络保持连接。这种连接不是功利的,而是一种基于共同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和互助精神。

所以,别再觉得留学是一场孤独的奋斗了。在理大,你从入学那天起,就加入了一个强大的“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可能在你未来的道路上,为你点亮一盏灯。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留学是一笔昂贵的投资,我们都希望能有好的回报。选择一所像理大这样,从课程设置到就业支持,都把“学以致用”刻在骨子里的学校,无疑会大大增加你这笔投资的成功率。

所以啊,如果你也在这里,或者即将来到这里,千万别只埋头在图书馆里刷GPA。多抬头看看,学校发的邮件里可能就藏着一个宝藏讲座;多走动走动,去参加一场招聘会,跟企业的HR聊几句;多勇敢一点,去敲开WIE办公室老师的门,问问有没有适合你的实习机会。

你的未来,就藏在这些你为之付出的每一次尝试里。你的下一份Dream Offer,可能真的就在转角处等着你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03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