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留学:一半书卷气,一半科技感

puppy

在考虑来香港中文大学留学?你可能会好奇,在这座“山城大学”读书到底是什么体验。让我告诉你,这里超有意思,是一种奇妙的“混搭”感!前一秒,你还沉浸在满眼绿色的书院里,在“天人合一”亭看日落,感受着浓浓的人文书卷气;下一秒,你可能就扎进了灯火通明的实验室,跟顶尖教授一起搞科研,甚至周末就能坐车去深圳的科技公司实习。这种左手捧着诗书、右手敲着代码的日常,既有传统的沉静,又有前沿的脉动。想知道这种又文艺又硬核的留学生活有多酷吗?快来看看我们的亲身体验吧!

来港中大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1. 物理上的“山城”:校园真的建在山上,每天上学堪比爬山。校巴是你的续命神器,但也要做好随时暴走二十分钟的准备,所以一双舒服的运动鞋是必需品。

2. 精神上的“书院”:港中大是香港唯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你不仅属于一个专业,还属于一个书院。它更像一个社区、一个家,会极大影响你的社交圈和校园体验,选书院前一定要做好功课。

3. 地理上的“边城”:学校在新界,离传统的中环、尖沙咀有点远,但离深圳超近!坐地铁去福田口岸,不夸张地说,比去港岛还快。这个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独特的“大湾区属性”。

记得刚收到港中大 offer 的那个夏天,我兴奋地跟一位已经在读的学长聊天。他听完我的各种憧憬,笑着在电话那头说:“做好准备,在这里,你可能会精神分裂。”

我当时一头雾水,觉得他是在开玩笑。直到开学后的第一个月,我才真正明白他那句话的含义。

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刚从李兆基楼里出来,脑子里还回响着人工智能课上教授讲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各种代码和算法在眼前飞。我背着沉重的电脑包,坐上校巴,一路向山上开。当校巴穿过蜿蜒的山路,停在新亚书院的水塔旁时,我下了车。眼前是开阔的海景,远处是连绵的八仙岭,夕阳正缓缓落下,把整个吐露港染成了金色。我走到“天人合一亭”,那里已经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同学,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轻声聊天,还有的只是静静地看着远方。那一刻,下午课堂里的所有代码、公式、模型,瞬间被眼前这片宁静的景色冲刷得一干二净。我的左脑和右脑仿佛在进行一场拉锯战,一边是冷静的0和1,另一边是温柔的诗和远方。那一瞬间,我懂了学长说的“精神分裂”,那是一种奇妙的、独属于港中大的“混搭”体验。

如果你也在考虑来港中大,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你,这种“一半书卷气,一半科技感”的留学生活,到底有多上头。

书卷气:在山顶上,做一个现代“隐士”

聊港中大,绕不开的第一个词就是“山”。它有个昵称叫“山城大学”(The Hillside University),这个昵称真的不是白叫的。整个校园占地137.3公顷,是全香港面积最大的大学校园,几乎就是一座小山。在这里读书,你首先要习惯的就是和自然打交道。

独特的书院制,你的第二个“家”

港中大最迷人的地方,是它的书院制度(College System)。这在亚洲的大学里非常少见,更像是牛津、剑桥的模式。你被一个专业录取的同时,也会被一所书院录取。目前港中大有九大书院:崇基、新亚、联合、逸夫、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和声。每个书院都有自己的宿舍、食堂、通识课程,甚至自己的院庆和传统活动。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你在大学里,除了有“班级”这个概念,还有一个更紧密的“家庭”。你的室友、饭友、活动伙伴,很多都来自同一个书院。书院会组织各种活动,从高桌晚宴、海外交流到本地社区服务,应有尽有。比如,我所在的新亚书院,是由国学大师钱穆、唐君毅等人创办的,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文传统。每年开学,我们都要参加“诚明”讲座,听院长讲书院的历史和精神。走在书院里,看着钱穆先生亲笔题写的“诚明”二字,你会感觉自己和历史有了一种奇妙的连接。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它打破了专业的壁垒。我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在书院的通识课上认识了一群学艺术和哲学的同学,他们一起办读书会,讨论加缪和萨特。这种跨学科的碰撞,在别的大学里可能很难实现,但在港中大,却是日常。

一步一景,校园本身就是一首诗

除了书院,校园的环境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因为在山上,空气总是特别清新,放眼望去全是绿色。我最喜欢的一条路线,是从山脚的大学火车站,沿着“百万大道”一路往上走。百万大道是学校的中轴线,非常开阔,两旁是大学图书馆和行政楼。每年毕业典礼,所有毕业生都会在这里拍大合照,场面特别壮观。

继续往上,就到了各个书院的区域。新亚书院的“天人合一亭”是全校最出名的打卡点,它巧妙地利用视觉错位,让亭子的边缘和远方的水面连成一线,意境绝美。联合书院的汤宿外面有一片草坪,天气好的时候,很多人会带上野餐垫,在那里看书、晒太阳,一待就是一下午。

这种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心境。在香港这个节奏快得令人窒息的城市里,港中大就像一个“结界”,让你能慢下来,沉淀下来。当你在图书馆赶论文到深夜,走出门口,抬头看到满天星空和山下的点点灯火,那种感觉真的非常治愈。你会觉得,做学术研究这件事,本身也可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别忘了,港中大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大学图书馆系统馆藏超过270万册实体书,还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文物馆更是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中国古代文物,水平堪比一个小型博物馆。有一次,我去看了一个关于明代书画的特展,看着几百年前的真迹,感觉自己像是穿越了一样。这种浸润在历史和文化里的感觉,是港中大“书卷气”的最好体现。

科技感:站在未来,触摸世界的脉搏

如果说港中大的“书卷气”让你沉静,那它的“科技感”则会让你热血沸腾。别被它古典的外表骗了,这座山城大学的内核,其实非常硬核和前沿。

顶尖的科研实力,这里是大神聚集地

港中大的科研实力是世界级的。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里,它的很多专业都名列前茅。比如护理学全球第8,传媒学全球第20,医学全球第28,计算机科学更是排到了全球第34。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大神”教授和顶尖实验室。

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就是医学院的卢煜明(Dennis Lo)教授。他开创了“无创产前诊断技术”(NIPT),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胎儿DNA,就能筛查唐氏综合症等遗传病,这项技术现在已经惠及全球数千万家庭。我上过一节通识课,有幸听过卢教授的讲座,他把非常复杂的基因技术讲得通俗易懂,那种对科学的热情和改变世界的愿景,真的非常有感染力。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你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学校有很多科研项目对本科生开放,只要你够主动、成绩够好,完全可以申请进入教授的实验室,跟着博士生一起做实验、发论文。我的一个同学,大三就加入了工程学院一个研究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团队,毕业时已经有了一篇国际会议论文,这对她后来申请国外的博士项目帮助巨大。

近年来,香港政府大力推动创科发展,成立了多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港中大就参与了其中好几个平台,比如专注于医疗机器人的“Multi-Scale Medical Robotics Centre”(MRC),以及研究基因和生物技术的“Centre for Genomic Studies on Plant-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PSC)。这些平台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也为我们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背靠深圳,大湾区的独特地利

聊港中大的科技感,绝对不能不提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打开地图你会发现,港中大位于香港新界,离深圳只有一山之隔。从学校旁边的大学站坐港铁东铁线,最快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罗湖口岸或福田口岸,进入深圳。

这个地理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变得越来越重要。深圳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中心,那里有腾讯、华为、大疆这样顶级的科技公司,还有无数充满活力的创业公司。对于港中大的学生来说,深圳就像一个巨大的、触手可及的实践场。

周末去深圳实习,在这里不是什么新鲜事。我认识一个读金融科技的学姐,她每周五下午没课,就直接坐地铁去福田的一家金融公司实习,周日晚上再回来。她说,在香港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就能在深圳的业界得到验证,这种感觉特别爽。而且,香港和内地两种不同的工作文化,也让她成长得非常快。

学校也非常鼓励这种联动。港中大(深圳)校区和本部校区的交流非常频繁,很多课程和项目都是共通的。学校的创业中心(PI Centre)也经常组织学生去深圳的科技园参观,和那边的创业者交流。如果你有创业的想法,这里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比如从港中大走出来的AI巨头商汤科技(SenseTime),其创始人汤晓鸥教授就是港中大信息工程系的教授,他的多媒体实验室(MMLab)培养了大量AI人才。这个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激励着无数有技术梦想的港中大学子。

混搭日常:左手诗书,右手代码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两种气质是不是互相独立的?其实,在港中大,它们是完全融合在你每天的生活里的。

让我来给你描绘一个典型的港中大学子的一天吧。

早上,你可能是在蒙蒙细雨中醒来,推开宿舍的窗户,看到的是满眼的绿树和远处的山。你下楼去书院食堂吃个早餐,然后坐上校巴,去山下的康本国际学术园(YIA)上专业课。这节课可能是关于机器学习的,教授在台上激情澎湃地讲着最新的算法模型。

中午,你和同学在范克廉楼的学生餐厅吃午饭,顺便讨论下午小组作业的分工。下午,你没有专业课,而是选了一门书院的通识课,主题可能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鉴赏”。老师会带你们去校园里的崇基书院,实地讲解未圆湖畔的亭台楼阁设计,告诉你什么是“步移景异”。

傍晚,你回到宿舍,换上运动服,沿着山路夜跑。跑累了,就去“天人合一亭”吹吹海风,看看山下城市的万家灯火。晚饭后,你一头扎进图书馆或者24小时开放的学研汇(Learning Garden),开始为你的编程项目奋战。写代码写到深夜,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四周非常安静,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几声虫鸣。那一刻,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这就是港中大的日常,一种快与慢、新与旧、科技与人文的奇妙交织。你可以在最硬核的实验室里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可以在最雅致的书院里品味一杯清茶。这种体验,塑造了港中大学生一种独特的气质:既有理工科的严谨逻辑,又有人文社科的广阔视野和同理心。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港中大留学到底值不值,我的答案是,它给你的,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多。

它不会把你塑造成一个单一维度的“专才”,而是让你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环境里,自由地探索自己。你既可以成为一个懂点哲学的程序员,也可以成为一个会写代码的历史学家。这种多元和包容,才是大学教育最珍贵的地方。

所以,别再纠结了。如果你既迷恋传统文化的深沉,又向往科技前沿的脉动,那就来这座山城吧。记得带上一双好走的鞋,一颗开放的心,准备好迎接一场奇妙的“精神分裂”之旅。相信我,你会爱上这种感觉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03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