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不回国,在日华人到底图什么?

puppy

看着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和学长学姐选择留在日本,你可能也和我一样好奇:大家到底在图什么?其实答案没那么宏大,可能就是图一份没那么“卷”的工作,周末能真正放空自己;也可能只是喜欢这里干净的街道、便利的日常,和那份可以活成自己想要样子的自由感。当然,留下有留下的难,回国也有回国的好。这篇文章不给你标准答案,只想跟你聊聊那些已经做出选择的人,他们真实的生活、内心的取舍与收获。或许听完他们的故事,你心里的迷茫会少一些。

小编叨叨两句
这篇文章不劝你留下,也不劝你回国。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咱们就是坐下来聊聊天,听听别人的故事,看看能不能帮你自己理清头绪。生活是自己的,怎么过得舒坦,还得自己说了算。

上周六,参加了学长Aki的毕业趴。一群人挤在下北泽一家小小的居酒屋里,Highball的冰块撞着杯壁,发出清脆的响声。酒过三巡,话题自然而然地飘到了“以后怎么办”这个终极问题上。

“我,决定留下了。” Aki放下酒杯,语气平静但坚定。他拿到了涩谷一家IT公司的内定。

空气瞬间安静了几秒。我们这群还在为就职活动焦头烂额,或是已经买好回国机票的后辈,眼神复杂地看着他。羡慕,不解,祝福,可能还有一丝丝的迷茫。

Aki的决定,其实是近几年在日留学生圈子里的一个缩影。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度,希望在日本就职的外国留学生比例高达64.7%,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在这些希望就职的学生中,中国大陆的学生占了绝对大头。

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每一个选择留下的人,都有一个滚烫的理由。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熟悉的面孔选择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你可能也和我一样,在无数个深夜里问过自己:留下不回国,在日华人到底图什么?

图一份工作里的“人间烟火气”

聊起留下,第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工作。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留在日本工作,不就是图薪水高吗?其实,这还真不一定。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2023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初任工资约为每月23.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15万元)。这个数字,跟国内一线城市一些热门行业比起来,并没有绝对的优势。真正让很多人动心的,可能是一种工作与生活之间微妙的平衡感。

我的学姐莉莉,两年前从早稻田大学毕业,现在在丸之内一家中等规模的商社做人事。她给我描述过她典型的一天:早上九点半打卡,处理邮件和招聘事宜,中午和同事在公司楼下的食堂吃一份500日元的健康定食,晚上六点半准时下班。如果需要加班,每小时的加班费都会被系统精准地计算出来,一分不少地打到工资卡上。

“说实话,我不是那种事业心爆棚的人。”莉莉在微信上跟我说,“我不想为了工作牺牲掉所有个人时间。在这里,‘下班了’就意味着工作真的结束了。手机不会有连环call,周末老板也不会突然在群里@所有人讨论方案。”

她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学插花,报了一个周末的陶艺班,偶尔还去神保町的旧书店淘淘宝。她的朋友圈,一半是工作,一半是生活,泾渭分明,又相得益彰。

莉莉的状态,代表了很多“佛系”年轻人的想法。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在国内“996”“007”的语境下,对那种极致的“卷”感到一丝疲惫。日本的职场文化虽然有其刻板和论资排辈的一面,但它在程序上的正规化和对私人时间的尊重,恰好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

日本法律规定,员工每年享有10到20天的带薪年假(有给休暇)。根据最新的数据,2023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年假取得率首次超过了60%,达到了62.1%。虽然离100%还有距离,但“休假是员工的权利”这个观念,正在越来越深入人心。公司不但不敢阻拦,很多时候还会催着你休假,因为员工年假没休完,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管理上的瑕疵。

这种制度上的保障,让“work-life balance”不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日常。对于那些不追求成为人中龙凤,只希望拥有一份体面、稳定,能让自己“好好生活”的工作的人来说,日本或许提供了一个不那么坏的选择。

图一种“刚刚好”的距离感

除了工作,生活环境是另一个被频繁提及的理由。

这种感觉很微妙,它不是指风景有多美,而是指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在东京做设计师的小飞,对此深有体会。他是个典型的“社恐”,在国内时,最怕过年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围着问“一个月挣多少钱啊?”“怎么还不找对象啊?”“准备什么时候买房啊?”

“在日本,没人关心这些。”小飞说,“邻居见面会鞠躬问好,聊聊今天天气真不错,然后各自回家,关上门就是自己的世界。你可以一整天不跟人说话,去便利店买个饭团,店员都会对你笑脸相迎。这种感觉,自由。”

这种不被打扰的自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穿着洛丽塔裙子去逛街,也可以在头上染五颜六色的头发,路人最多看你一眼,不会有人对你指指点点。你可以周末泡在Live House里听地下乐队的演出,也可以在秋叶原通宵打游戏。只要你不给别人添麻烦,你想怎么“亚文化”,就怎么“亚文化”。

这份“自由”的背后,是日本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潜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迷惑をかけない)。这个规则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压抑和客套,但换个角度看,它也保护了每个人的个人空间。因为大家都在努力不打扰别人,所以你也很少会被别人打扰。

当然,还有那些老生常谈的优点:干净到一尘不染的街道,精准到分钟的电车系统,覆盖到每个角落的便利店,还有几乎涵盖所有医疗费70%的国民健康保险。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东京的垃圾回收利用率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街道的整洁度全球闻名。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一种高质量的、充满确定性的日常生活。

对很多留学生来说,他们图的,可能就是这份日常的安稳和不被打扰的清净。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反而可以卸下很多人情社会的包袱,活得更像自己一点。

留下,也意味着要面对另一面

当然,硬币总有两面。选择留下,绝不意味着从此就进入了天堂。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无形的“天花板”。

虽然日本社会一直在强调国际化,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在职场上想要晋升到真正的核心管理层,依然非常困难。很多传统的大企业,高层几乎清一色是日本人。你业务能力再强,日语说得再溜,也很难打破那层看不见的墙。帝国数据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日本企业中,担任管理职的外国人比例仅为2.1%。这个数字很直观地说明了问题。

这意味着,很多华人在这里的职业路径,可能就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做到资深,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但很难成为运筹帷幄的“将帅”。对于那些事业抱负远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压抑。

其次,是那份怎么也挥之不去的“外人感”。

即便你日语流利,熟悉日本的各种礼仪和潜规则,但在很多日本人眼中,你永远是个“外国人”。这种隔阂感,在日常交往中可能不明显,但在你需要真正融入一个圈子,或者遇到困难需要寻求深层帮助时,就会浮现出来。

我认识一个在日十年的前辈,他坦言,他在日本最好的朋友,依然是中国人。和日本同事可以一起喝酒聊天,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很难交心。夜深人静时,那种漂泊异乡的孤独感,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更现实的问题,是与国内家人的疏远。父母一天天老去,你却只能在视频电话里看着他们的白发越来越多。家里有什么急事,一张机票飞回去最快也要几个小时。这种无法在至亲身边尽孝的愧疚感,是每一个海外游子心中最沉重的石头。

生活成本也是一个绕不开的坎。东京的房租是出了名的高。根据日本房地产网站SUUMO的数据,东京23区内单身公寓的平均月租金在8万到10万日元之间(约4000-5000人民币),这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水电煤气、交通费、税金、国民年金……每一项都是实实在在的支出。

留下来的生活,远非朋友圈里晒出的樱花和美食那般诗意。它同样充满了琐碎的烦恼、现实的压力和内心的挣扎。

所以,聊了这么多,到底该怎么选?

其实,这个问题压根就没有标准答案。

回国,意味着回到熟悉的文化圈,有家人朋友的支持,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机遇,当然,也可能要面对更激烈的工作竞争和更复杂的人际关系。

留下,意味着可以享受一份相对安宁的生活,一个更纯粹的个人空间,但也必须接受那份挥之不去的孤独感和职业上的天花板。

这就像站在一个岔路口,两条路通往完全不同的风景,没有哪条路一定更好,只有哪条路上的风景,更贴近你心里的渴望。

如果你还在迷茫,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别急着在毕业那刻就给人生下定论。

你可以试试在日本先工作一两年,用“特定活动”签证找工作,或者干脆就拿着工作签证体验一下真实的日本职场。亲身感受一下,你到底喜不喜欢这里的工作节奏?你能不能忍受这里的孤独?

或者,你也可以先回国,去一线城市闯荡一番。看看国内的发展速度是不是你想要的?你是否能适应那种人情社会?

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问问自己,是过程更重要,还是结果更重要?是家人的陪伴更重要,还是个人的自由更重要?

这些问题的答案,比任何数据和别人的故事都更能指引你的方向。

Aki在居酒屋里说的那句话,我至今还记得。有人问他,万一以后后悔了怎么办?

他喝了一口酒,笑着说:“那就到时候再说呗。人生嘛,不就是不断选择,然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吗?至少现在,我觉得留下挺好。”

是啊,哪有那么多一步到位的完美选择呢。无论是走是留,最重要的,是过上一种对自己诚实的生活。你的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57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