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专业避坑核心提示 |
|---|
| 别光看学校名气,专业实用性才是毕业后恰饭的根本。 |
| 听起来高大上的“国际”“文化”专业,就业时可能被HR无情PASS。 |
| 文科专业不是不能选,但你必须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规划职业,多实习、多考证! |
| 对日本人来说都难就业的专业,对留学生来说难度只会是地狱模式。 |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一个在日本留学圈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小编。
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选专业。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它真的可能决定你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路好不好走。
我想先给你讲个我身边朋友小A的故事。小A是个特文艺的姑娘,从小看着夏目漱石的书、追着新海诚的动漫长大,对日本文化爱得深沉。所以当年考大学院,她毫不犹豫地选了早稻田大学的日本文学专业。名校+热爱,这组合听起来简直完美,对吧?
读硕士那两年,她确实过得很开心,每天和各种文学巨匠“神交”,论文写得也很有深度。可幻梦结束于毕业前一年的“就活”(求职季)。当身边的理工科同学手握好几个大厂offer时,小A却处处碰壁。她投了无数出版社、文化机构,要么石沉大海,要么第一轮就被刷掉。面试官最常问的问题是:“你的专业很棒,但你能为我们公司创造什么实际价值呢?”
这个问题,把小A问懵了。她引以为傲的文学素养,在讲求效率和利润的日本职场,突然变得一文不值。最后,为了留下来,她只能去了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做行政,干着和专业毫无关系的琐碎工作,月薪到手刚过20万日元,交完房租水电,日子过得紧巴巴。她偶尔会开玩笑说:“我花了上百万留学,最后的工作,好像随便一个专门学校毕业的日本人都能干。”
玩笑归玩笑,但那种失落和不甘,咱们都能体会到。小A的故事不是个例,每年都有大批留学生,因为选错了专业,把留学路走成了“冤枉路”。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大道理,我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帮你扒一扒日本留学里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天坑专业。咱们从就业、薪资和对留学生的友好度这几个最现实的角度出发,让你提前避雷,别让一腔热血错付了!
第一类天坑:纯文学、历史、哲学——情怀很丰满,饭碗很骨感
这类专业,我称之为“情怀驱动型”专业。很多同学选它们,都是源于热爱。但问题是,在日本这个极度务实的社会,情怀真的很难当饭吃。
重灾区专业:日本语/日本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
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呢?
首先,岗位严重供大于求。你想想,每年光是日本本国,就有多少大学的文学部、人文学部在培养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你一个外国人,要去和母语者竞争为数不多的编辑、教师、研究员岗位,你的优势在哪?语言?文化理解?别开玩笑了,人家日本人从小就泡在这个环境里。
我们来看一组残酷的数据。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学校基本调查”,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等)毕业生的就业率,常年低于平均水平。比如在2023年的调查中,虽然整体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但人文科学领域的“暂时性工作者”或“未就业且未升学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工学和理学。说白了,就是找到稳定好工作的比例更低。
再看看薪资。根据日本招聘网站doda发布的《平均年收排行榜》,行业大类里,“教育”和“公共服务”这类纯文科毕业生扎堆的领域,平均年薪基本处于垫底位置。一个刚毕业的文学硕士,如果去当个合同制的日语老师,时薪可能也就2000日元左右,收入非常不稳定。
我认识一个学姐,京都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研究的是日本战国史,超级厉害。但毕业后根本找不到大学的教职,因为坑位实在太少了,几十个博士抢一个。最后她进了一家博物馆做研究员,还是非正式编制的,工资低得可怜,她说感觉自己的学问都“错付”了。
对于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致命伤:签证。日本的“技术·人文知识·国际业务”工作签证,要求你的工作内容必须和你的专业相关。一个学哲学的,如果跑去做销售,入管局官员很可能会质疑你这份工作的“专业匹配度”,从而拒签。而能完美匹配这些纯文科专业的工作,实在太少,而且大多不对外国人开放(比如公务员)。
所以,如果你不是家里有矿,不愁生计,或者没有坚定到要做一辈子学术研究的决心,这类纯文科专业,真的要三思!
第二类天坑:部分艺术与设计专业——才华很重要,人脉和运气更重要
艺术类专业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充满了创造力和个性。但在日本,想靠艺术养活自己,尤其是对一个外国人来说,难度堪比闯关地狱模式。
重灾区专业:纯艺术(油画、雕塑等)、服装设计、舞台美术
这坑有多深?
先说纯艺术。日本的艺术市场非常小众且排外。你画得再好,没人脉、没资源,你的作品就只能堆在出租屋里。想当职业艺术家?你需要有画廊签约,有策展人帮你推广。但这些资源,早就被日本本土的艺术圈子瓜分干净了,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凭什么能挤进去?
根据日本文化厅的调查,日本艺术家的平均年收入非常低,很多人甚至低于国民平均收入水平。大部分艺术家都需要靠打好几份零工来维持生计和创作。你读个修士出来,可能要去便利店或者居酒屋打工,这现实你受得了吗?而且,自由职业的艺术家身份,在申请永住或者贷款买房时,都会被视为“不安定职业”,受到很多限制。
再说说服装设计。东京是时尚之都,没错。但这也意味着这里的竞争是世界级的。每年从文化服装学院、Mode学园这些顶级名校毕业的学生成千上万,但真正能进入山本耀司、川久保玲这种大师工作室的,凤毛麟角。
更多的毕业生,是去了优衣库、MUJI这样的快时尚品牌做打版师、或者去服装公司做企划助理。听起来还不错?但现实是,这些工作强度极大,加班是家常便饭,而且薪资水平在整个制造业里都算偏低的。根据求职网站OpenWork的数据,服装行业年轻员工的平均年薪常常在300万日元以下,这在东京生活压力山大。
我有个朋友,国内学服装设计的,来日本读了两年专门学校,毕业后进了一家本土女装品牌。每天的工作就是画图、找面料、跟工厂,忙得脚不沾地,工资却少得可怜。她说:“时尚行业只有光鲜的外表,里面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特别是作为外国人,沟通成本更高,有时候设计师一个模糊的感觉,日本同事能心领神会,我就得猜半天。”
想在日本时尚圈混出头,除了顶尖的才华,你还需要近乎母语的日语沟通能力、对日本社会“读空气”般的理解,以及强大的资源和人脉。这几样,对咱们留学生来说,都太难了。
第三类天坑:国际关系与社会学——看似“万金油”,实则“样样稀松”
这类社会科学专业,听名字就很大气,“国际关系”“社会学”“传媒学”,感觉毕业了就能去联合国、去大媒体,指点江山。但现实是,它们往往是就业时的“万金油”,哪里都能抹一点,但哪里都比不过更专业的。
重灾区专业:国际关系学、社会学、传媒学(非技术向)
为什么说它们是“伪万金油”?
拿国际关系学来说。这个专业学的东西很宏大,政治、经济、历史、法律都沾点边。但问题是,你学的每一样都只是皮毛。去企业应聘,跟学经济的比不了数据分析,跟学法律的比不了专业知识。HR会觉得你“知识面广,但没有一技之长”。
真正对口的岗位,比如外务省、国际协力机构(JICA)、联合国等,要么是公务员岗位,基本不招外国人;要么要求极高,不仅要英日双语流利如母语,还得有相关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一个刚毕业的留学生,几乎不可能够到门槛。
社会学也是如此。它教你如何分析社会现象,很有趣,但很难直接转化为企业需要的技能。比如你研究“日本少子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得再透彻,面试时,企业HR可能更关心你会不会用Python做数据分析,会不会用SQL提数据,或者有没有实际的市场营销经验。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賃金構造基本統計調査”,社会科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虽然比纯人文科学好一些,但和理工科、医学、法经商等传统强项专业相比,依然有明显差距。尤其是在职业生涯的头五年,这个差距会非常明显。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认识一个庆应大学毕业的社会学硕士,他当时的研究课题是日本的青年文化。毕业找工作时,他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全用不上。想去咨询公司,竞争不过商科的;想去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竞争不过学计算机和设计的。最后,他靠着大学名气和还不错的英语,进了一家大型制造业公司做海外营业,工作内容和他学的社会学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常常自嘲:“我这两年硕士,感觉就当是花钱体验了一下日本校园生活。”
这类专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不可替代性”。你学的东西,一个学商科的、学经济的,花点时间也能了解个大概。但在日本这个讲究“专门性”的社会里,没有一门硬核技能,就很容易在求职大军中被淹没。
那我到底该怎么办?难道热爱就注定要被现实打败吗?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让你彻底放弃自己的兴趣。而是希望你在做决定前,能更清醒、更理性地看清现实。选专业,就像是为自己的未来打地基,地基歪了,上面的房子盖得再漂亮也危险。
所以,如果你真的对上面这些专业爱得深沉,非读不可,也别怕,我给你几条“曲线救国”的实在建议:
1. 打造你的“专业组合拳”:主专业+辅修/第二专业。
比如你超爱日本文学,那你可以主修文学,同时辅修一个商科、经济学或者信息科学的学位。这样一来,你既满足了兴趣,又get了实用的技能。面试的时候,你可以说:“我既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懂得如何用文字打动人心,又有数据分析能力,可以精准定位用户。”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哪个公司不爱?很多日本大学现在都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一定要利用好这个资源。
2. 把“就活”的战线,拉长到整个留学期间。
别等到毕业前一年才开始着急。从你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有职业规划意识。多参加企业的说明会、实习项目(インターンシップ)。日本的长期实习含金量很高,很多大公司都会通过实习来提前锁定优秀学生。你哪怕在实习里只是打杂,也能让你提前了解日本职场文化,积攒人脉,最重要的是,让你的简历不再是一张白纸。
3. 疯狂考证,武装自己!
专业知识软,就用硬核证书来凑。文科生可以考的实用证书有很多:想进金融业?去考个“簿记2级”;想做市场营销?学学Google Analytics和广告投放;想进IT行业?考个“ITパスポート”或者“基本情報技術者”。这些证书不仅能证明你的学习能力,更能直接向HR展示你的技能点,弥补你专业背景的不足。
4. 语言!语言!语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的日语水平,直接决定了你就业选择的广度。不要满足于N1,你的目标应该是能和日本人无障碍地进行商务沟通、写体面的商务邮件、甚至开开玩笑“读读空气”。同时,英语也不能丢。在很多日企,“日语流利+英语优秀”的外国人,是比只会日语的日本人更抢手的香饽饽,尤其是在那些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公司里。
说到底,留学从来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而是一场需要精心规划的投资。选择专业,就是你这场投资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决策点。
别被那些听起来浪漫的专业名字迷惑,也别因为单纯的“喜欢”就一头扎进去。多问问自己:三年或五年后,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过上怎样的生活?我选择的这个专业,能帮我实现这个目标吗?
希望今天这篇有点“扎心”的大白话,能让你在十字路口前,看得更清楚一些。未来的路还很长,愿你走的每一步,都踏实、坚定,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