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留在新加坡?这些求职潜规则你得懂

puppy

毕业季来啦,是不是超级想留在“小坡”继续奋斗?但现实是海投简历石沉大海,面试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别灰心!这真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新加坡求职场上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你还没get到。比如,简历里到底要不要写明学生签身份?面试官问起未来规划,怎样回答才能展示稳定性和诚意?除了LinkedIn,还有哪些本地人才懂的networking神操作?这篇文章把这些接地气的求职干货都给你总结好了,帮你精准避坑,少走弯路,快来看看吧,祝你早日上岸!

新加坡求职避坑指南
简历策略:别在简历开头就大喊“我需要Sponsor!”。把签证问题留到沟通阶段,用实力先吸引住HR。
Networking心法:忘掉功利性的“拉关系”,把它当成真诚的“信息交换”。一杯咖啡的时间,可能比海投100份简历还有用。
面试技巧:当被问及“未来规划”,回答的重点是“稳定”和“忠诚”。让公司觉得,为你投资一张工签是值得的。
经验加分:“本地经验”不只是实习。积极参加社团、做志愿者、甚至打工,都是你融入本地文化的证明。

哈喽,LXS.NET的各位小伙伴们!毕业季的空气是不是又甜又苦?一边是终于要拿到毕业证的兴奋,另一边,是投出去的简历像漂流瓶一样,消失在茫茫人海里的焦虑。

我想给你讲个我身边真实的故事。我有个学弟,叫Leo,NUS计算机系的大神,GPA高到能当WiFi密码,代码写得比诗还优美。我们都觉得,他毕业后拿offer拿到手软,留坡工作是板上钉钉的事。可现实呢?毕业两个月了,他面试了好几家,从小公司到大厂,每次都走到了最后一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Leo快抑郁了,跑来问我:“姐,我是不是真的很差?为什么他们前面聊得那么好,最后都不要我?”

我看了他的简历和面试准备,发现了一个问题。Leo太“学生思维”了,他以为只要成绩好、技术硬,就天下无敌。但他完全没搞懂新加坡这个职场的游戏规则。比如,当HR问他“你对签证有什么预期”时,他老老实实地说“我需要公司帮我申请EP”,完全没想过这句话背后对中小企业意味着什么。再比如,面试官问他未来规划,他意气风发地说“我希望三年内能去美国总部发展”,当场就给自己的稳定性判了“死刑”。

所以你看,求职失败,真不一定是你不够优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输在了那些没人会写在招聘启事(Job Description)里,但又真实存在的“潜规则”上。今天,我就把这些年在小坡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干货,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希望能帮你扫清障碍,顺利上岸!

潜规则一:简历的“身份”玄学,说还是不说?

这绝对是所有留学生投简历时最纠结的问题:我到底要不要在简历里写明白,我目前是学生签证(Student's Pass),毕业后需要公司sponsor工签(EP/SP)?

写吧,怕简历刚过HR的AI筛选关,就因为“需要sponsor”这个标签被扔进回收站。毕竟很多中小企业(SMEs)要么没有足够的配额(Quota),要么不愿意承担申请工签的成本和不确定性。不说吧,又觉得像在“骗”面试,万一聊到最后才发现公司根本没法帮你办签证,那不是白白浪费双方的时间和感情嘛!

这里我的建议是:分情况讨论,但总原则是——不要在简历的显眼位置主动暴露你的“弱点”。

简历的目的是拿到面试,不是做身份背景的全面陈述。你可以在“个人信息”一栏写上你的新加坡手机号、本地住址和你的邮箱,这就足够了。HR看到这些信息,会默认你是在本地的候选人。千万不要在简历顶端加一行“Current Status: Student's Pass Holder, require Employment Pass sponsorship”。这简直是在对HR喊话:“快来筛掉我!”

那什么时候说是最合适的时机呢?通常是在HR的第一轮电话筛选(Phone Screening)时。当他们问你“你目前的工作状态/签证状态是怎样的?”或者“你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工作?”的时候,你就可以坦诚地说明了。

你可以这样回答:“我即将于X月从XX大学毕业,根据ICA的规定,我可以在毕业后合法留新寻找工作。如果贵公司决定录用我,我将需要申请相应的工签,比如EP或S Pass。我对申请流程有过了解,也愿意全力配合公司准备材料。”

这样的回答,既表明了你的情况,又展示了你积极、专业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时候你已经通过简历吸引了HR,他愿意花时间听你讲,而不是直接把你pass掉。

当然,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你必须搞清楚,就是新加坡的工签门槛。这直接决定了你和公司谈判的底气。根据新加坡人力部(MOM)的最新政策,工签的申请门槛一直在提高。

  • Employment Pass (EP):这是给专业人士、经理和高管的准证。2024年的申请门槛是月薪至少S$5,000(金融服务业是S$5,500),而且这个标准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从2025年1月起,新申请者的最低薪资门槛将提高到S$5,600(金融业则提高到S$6,200)。对于刚毕业的留学生来说,除非你是顶尖大学的顶尖专业,进入了薪资很高的行业(比如投行、顶尖科技公司),否则想一步到位拿到EP是很有难度的。

  • S Pass (SP):这是给中等技能水平的技术人员的准证。2024年的申请门槛是月薪至少S$3,150(金融服务业是S$3,650),这个门槛也计划在2025年9月再次提高到S$3,300。SP不仅有薪水要求,还受限于公司的外劳配额(Quota)和需要缴纳的人头税(Levy)。

看到这些数字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公司,尤其是本地SMEs,会对需要sponsor的外国人望而却步。一个SP的岗位,公司除了要付给你至少S$3,150的薪水,还得每月为政府缴纳几百新币的Levy。这对他们的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真实案例:我的朋友小C,去年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商学院,面试一家本地的营销机构。前面三轮面试和总监聊得非常好,总监非常欣赏她的创意。最后HR和她谈薪资,小C的期望薪资是S$3,500。HR面露难色,最后坦白说,他们公司的SP配额已经用完了,而EP的薪资标准又达不到,所以只能非常遗憾地放弃。这件事给小C的教训就是,在投递中小企业时,要对签证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甚至可以提前通过一些渠道了解一下公司的规模和性质,有个心理预期。

潜规则二:Networking不是“拉关系”,是“信息交换”

很多留学生,尤其是来自东亚文化圈的我们,对“Networking”这个词总有点怵。要么觉得太功利,像是在“拉关系、走后门”,不好意思开口;要么就是方法不对,一上来就问“你好,你们公司招人吗?可以帮我内推吗?”。这两种极端都不可取。

在新加坡,Networking的本质是一种专业环境下的“信息交换”。它不是让你去巴结谁,而是让你通过和行业内的人交流,去获取那些你在网上搜不到的一手信息。比如,这个行业最近的趋势是什么?这家公司内部的文化氛围怎么样?他们现在做的项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领英(LinkedIn)当然是我们的主战场,但不要只停留在加好友和点赞。真正有效的Networking是把线上关系转化成线下(或线上)的真实交流。

神操作一:Coffee Chat(咖啡聊天)

这是新加坡职场文化里非常流行的一种方式。你可以通过LinkedIn找到你心仪公司或行业的校友、学长学姐,或者任何你觉得背景很有趣的专业人士,然后给他们发一封简短而真诚的邀请信。

模板可以参考这个:“Hi [对方名字], 我是[你的名字],是[你的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专业是[你的专业]。我最近在关注[XX行业]的发展,看到您在[对方公司]担任[对方职位],对您在[某个具体项目或领域]的经历非常感兴趣。不知您近期是否方便,能有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个简短的线上或线下的Coffee Chat?我非常希望能听听您的经验和建议。非常感谢!”

记住几个要点:表达清楚你是谁、你为什么找他(表现出你做过功课)、尊重对方的时间(强调15-20分钟)、姿态是请教而不是索取。大多数在职场有一定经验的人,是很愿意花一小杯咖啡的时间,和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分享的。一场成功的Coffee Chat,你不仅能获得宝贵信息,还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当他们团队有空缺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神操作二:走出校园,参加行业活动

除了学校的招聘会,你更应该关注一些校外的行业活动。像Eventbrite、Meetup这样的网站上,常年有各种各样的免费或收费的行业分享会、技术交流会、产品发布会。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学设计的学妹,她想进UI/UX领域。当时她就经常去参加一些本地设计师的线下分享沙龙。有一次,她在一个活动上认识了Grab的一位资深设计师。活动结束后,她主动上前和那位设计师交流,聊了聊自己对Grab App某个用户体验的看法。那位设计师觉得她很有想法,就和她交换了联系方式。后来Grab的设计团队有一个初级岗位的空缺,那位设计师就鼓励她投递,并帮她做了内部推荐。最终,她顺利拿到了offer。

数据显示,超过70%的职位空缺并不会公开发布在招聘网站上,而是通过内部推荐或人际网络消化掉的。尤其是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关系紧密的“小红点”上,人脉的力量绝对不容小觑。

潜规则三:面试官问“未来规划”,不是真的关心你5年后在哪

“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in five years?”(你如何看待自己五年后的发展?)

这个问题,堪称面试“送命题”之首。很多同学会把它当成一个展示自己雄心壮志的机会,回答得天马行空。比如:“我希望五年后能成为一个部门经理”,“我计划积累几年经验后,自己创业”,“我可能会考虑回国发展,因为离家更近”。

这些答案,单看都没错,但在面试官耳朵里,翻译过来就是:“我不稳定”、“我只是把你这当跳板”、“我随时可能走人”。

你要明白,当面试官(尤其是未来的直属上司)问这个问题时,他根本不关心你五年后是不是真的当上了CEO。他真正在乎的是两件事:

  1. 你的职业目标和我们公司提供的成长路径是否匹配?

  2. 你有多大的可能性会长期留在这里?

对于公司来说,招聘一个外国人,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帮你办签证)和金钱成本(可能的人头税)。他们冒着这些风险,最怕的就是招来一个“不稳定因素”,干了一年半载就跑了,那前期的投入就全打水漂了。所以,你的回答必须围绕“稳定”、“忠诚”和“共同成长”这几个关键词来展开。

一个比较得体的回答框架是这样的:

第一步:立足当下,表达对当前职位的热情。“首先,我非常希望能获得这个职位,因为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在未来1-2年,我希望能够尽快熟悉团队的工作流程,掌握所有必备的技能,为团队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二步:结合公司发展,规划中期目标。“我了解到贵公司在[某个新业务或新技术]领域有长远的规划。在接下来的3-5年,我希望能够在打好基础之后,深入参与到这些项目中,和公司一起成长,并逐步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专家(a subject matter expert)。”

第三步:展现对新加坡的喜爱和留下的意愿(如果适用)。“我在新加坡学习和生活了几年,非常喜欢这里的多元文化和高效安全的环境。我希望能够在这里长期发展我的事业,把这里当作我的第二个家。”

这样的回答,既展示了你的规划性和上进心,又巧妙地把你的个人发展和公司的蓝图绑定在了一起,给面试官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会觉得,你是一个有想法、靠谱、并且愿意长期投入的候选人。

潜规则四:“本地经验”不只是实习,更是“文化融入”

很多招聘启事上都有一句“Local experience is preferred”(有本地经验者优先),这让很多留学生感到绝望。很多同学的实习经历都在国内,或者根本没有实习过,难道就没机会了吗?

其实,我们可能对“本地经验”的理解过于狭隘了。它固然包括在新加坡本地公司的实习或工作经历,但其更深层的含义是:你是否了解并能够适应新加坡本地的职场文化和社交环境?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移民社会,职场里充斥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个团队里,可能有说话夹杂着Singlish的本地华人同事,有来自马来西亚的同事,有印度裔的上司,还有欧美的客户。雇主想要的,是一个能够在这种复杂环境里顺畅沟通、高效协作的人。

所以,即使你没有本地实习经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证明你的“文化融入度”。

1.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CCA):如果你在大学里参加了学生会,或者在某个社团里担任过干部,组织过活动,这都是非常宝贵的经历。比如,你组织过一场文化交流活动,需要和不同国籍的同学协调合作,这就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最好证明。

2. 志愿者服务:参加一些本地的非营利组织(NGO)的志愿者活动,比如去社区中心教老人用智能手机,或者在国庆庆典(NDP)上做引导员。这不仅能让你接触到最真实的本地社会,还能在简历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向雇主展示你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新加坡的归属感。

3. 兼职或零工经验:千万别小看在星巴克调咖啡或者在优衣库叠衣服的经历。这些服务行业的兼职,能让你第一线地学习如何与本地人打交道,处理各种突发状况。面试时,你可以把这些经历包装成你的软实力,比如“通过在餐饮业的兼职,我大大提升了我的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学会了如何在快节奏的环境下保持微笑和耐心”。

真实案例:一个学社会学的学姐,专业比较冷门,找工作时一度很困难。但她大学期间一直在一个服务流浪动物的本地NGO做志愿者,负责社交媒体运营和线下领养活动的策划。在面试一家公关公司时,她就把这段经历作为核心卖点,详细讲述了她是如何为NGO策划了一场成功的线上宣传活动,吸引了多少本地媒体的关注,最终达成了多少领养率。面试官对她这段接地气的“项目经验”非常感兴趣,认为她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和本地市场的洞察力,最终给了她offer。

找工作这条路,从来都不好走,对我们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既要和本地毕业生竞争,又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较量,还要跨过签证这道高高的门槛。

但千万别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每一次“石沉大海”,每一次“面试挂掉”,都不是在告诉你“你不行”,而是在提醒你“这条路可能不通,换个姿势再试试”。把求职当成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每次拒绝都是在帮你积攒经验值,解锁新技能。小坡的路虽然曲折,但沿途的风景和最终的通关奖励,绝对值得你为之奋斗。

别一个人闷头瞎闯,多和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聊聊天,多走出去参加活动,你会发现,你的offer,其实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你。加油,LXS.NET的兄弟姐妹们!祝你早日上岸成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9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