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报港大CS!我把坑都帮你踩了

puppy

嘿,正在纠结要不要冲港大CS的你,先别急着上头!作为你的“踩坑”学长,我必须得把大实话告诉你。当初我也是被名校光环吸引,怀着对AI和神级项目的憧憬来的,结果发现课程比想象中更偏理论,想找个好实习要挤破头,跟宣传册里说的可不太一样。这篇文章不为劝退,只想把我熬夜总结出来的选课技巧、本地求职的真实情况、还有那些没人会告诉你的“隐藏关卡”都分享给你。花几分钟看看我的血泪史,保证你做的决定更踏实,不后悔!

过来人的真心话
港大CS光环很亮,但背后的“肝”和“卷”你得知道。
课程偏理论,想做酷炫项目?多半得靠自学和社团。
香港求职,身份、语言、人脉是三座大山,光技术好还不够。
这不是劝退文,是帮你校准期望、规划路线的“避坑指南”。

凌晨三点,宿舍楼下7-11的灯还亮着,我也亮着。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C++代码,一个关于操作系统内存管理的assignment,我已经debug了六个小时,感觉自己的脑子也需要一次内存回收了。

我揉了揉眼睛,想起一年前收到港大CS offer时的兴奋劲儿。那时候,我满脑子都是QS排名、AI前沿、金融科技(FinTech)的光明未来。宣传册上那些在Google、高盛实习的学长学姐,笑得跟华尔街之狼似的。我以为,一只脚踏进港大,另一只脚就已经迈进了世界顶级科技公司的大门。

结果呢?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左勾拳。嘿,别误会,我不是来这儿抱怨的。我是来给你递创可贴、送攻略的。作为已经在坑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学长,我想把那些没人会告诉你的大实话都掏出来。这篇文章,就是我用无数个熬夜的夜晚和被拒的实习申请换来的血泪史。如果你正在考虑要不要冲港大CS,先别急着上头,花几分钟听我聊聊,保证你做的决定更踏实,不后悔。

课程:说好的AI大模型,怎么天天在搞数学证明?

先聊聊大家最关心的课程设置。申请的时候,我们看的都是那些高大上的方向:人工智能、金融计算、数据科学……听着就感觉未来可期,年薪百万不是梦。港大CS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里常年稳居前50,2023年更是排到了全球第26位,这学术声誉绝对是金字招牌。

但你得知道,这块金字招牌是用什么铸成的——是扎实到有点“复古”的理论基础。开学后的第一年,你接触最多的可能不是Python的机器学习库,而是《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里的逻辑推理和图论证明,是《数据结构与算法》(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s)里让你手写红黑树,是《计算机组成原理》(Computer Organization)里研究CPU是怎么从一堆0和1里算出结果的。

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大二有一门核心课叫《算法设计与分析》(Design and Analysis of Algorithms),我们的期中考试,一半的分数都是证明题。比如,证明某个贪心算法在特定情况下为什么能得到最优解。我当时人都傻了,我以为CS是教我怎么“做”东西,结果它一直在教我怎么“证”东西。我身边一个哥们,编程能力超强,高中就自己做过App,结果这门课差点挂掉,因为他实在搞不定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反倒是一些数学系转过来的同学,如鱼得水。

这不是说理论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硬核的理论知识是决定你职业生涯天花板的关键。它让你不只是一个“调包侠”,而是真正理解底层原理的工程师。这对于想读博深造、进入顶尖研究机构的同学来说,是无价之宝。港大CS培养出的学生,在学术界的声誉非常好。

但问题在于,如果你是奔着快速上手、做项目、找工作来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格可能会让你非常痛苦。很多业界流行的技术栈,比如前端的React/Vue框架、后端的微服务架构、DevOps的Docker和Kubernetes,课程里基本不会系统地教。想学?全靠自学。你得自己去刷LeetCode,自己上Coursera、Udemy找网课,自己去GitHub上找项目模仿。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港大CS的学霸们,白天在图书馆推导公式,晚上回宿舍看B站的编程视频。大家的时间被理论课的作业和考试占得满满当当,想做个能写在简历上的个人项目,都得从牙缝里挤时间。这就导致很多人到了大三找实习的时候,简历上除了学校课程项目,一片空白,这在求职市场上是非常吃亏的。

实习与求职:香港很大,但留给你的机会没那么多

接下来,聊聊最现实的问题:找工作。很多人来香港读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这里国际化的平台和丰富的就业机会。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机会确实多,尤其是金融科技(FinTech)领域。摩根大通、高盛、大摩这些顶级投行每年都会在香港招大量的技术管培生(Tech Analyst),起薪非常诱人,据说2023年顶级投行的应届生技术岗总包能达到80万到100万港币。

听着很美,对吧?但现实是,这块蛋糕,想吃的人太多了。你的竞争对手,不仅有港大、科大、中大的同学,还有从牛津、剑桥、常春藤回来的香港本地人,更有无数想要借香港做跳板的内地顶尖高校毕业生。每年秋招,中环那些写字楼下面,穿着西装的应届生比游客还多。

除了人多,你还得面对几座“大山”:

第一座山:语言

虽然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英文,顶级投行和跨国公司的工作语言也都是英语。但只要你走出中环,走进一家本地科技公司或者需要和本地客户打交道的岗位,你会发现,粤语才是真正的“通行证”。我有一个朋友,技术面表现完美,算法题秒杀,但最后在和部门小老板聊天时,因为对方习惯性地切换到粤语而他完全听不懂,场面一度非常尴尬,最后offer也没了。他们给的理由很委婉,说是“团队文化契合度”问题。很多公司的日常交流、午饭闲聊、团建活动,都是以粤语为主。你不会粤语,可能很难真正融入团队。

第二座山:身份(Visa)

作为非本地生,毕业后我们可以申请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可以无条件在香港逗留24个月找工作。这政策听起来很友好,但很多中小企业HR一看到你的简历上写着需要visa sponsorship,可能就直接把你筛掉了。他们会觉得麻烦,或者担心你不稳定。尽管IANG申请流程对公司来说很简单,但这种“偏见”是真实存在的。你需要比本地生更优秀,才能让公司愿意为你多走一步流程。

第三座山:人脉(Networking)

在香港求职,Networking的重要性超乎你的想象。这里的求职文化非常看重“内推”(Referral)。你认识一个在目标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他帮你递一下简历,效果比你海投一百封都强。但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本地成长背景的留学生来说,人脉圈几乎是从零开始。你需要非常主动地去参加学校的Career Fair,去领英(LinkedIn)上联系校友,去参加各种行业Meetup。这个过程非常耗费精力,而且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来说,简直是公开处刑。

根据香港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22届数据),CS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HKD $30,000左右,这个数字看起来不错。但你别忘了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在港岛租一个10平米不到的单间,月租金轻松过万。扣掉租金、交通、吃饭,一个月下来可能也存不了多少钱。所以,别被高薪的数字迷惑,要算算实际的可支配收入。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隐藏关卡”

除了课程和求职,港大的生活还有一些独特的“隐藏关卡”,宣传册上可不会写。

关卡一:逼疯人的“Hall文化”

港大的住宿书院(Residential Hall)文化非常浓厚,甚至有点“极端”。每个Hall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活动,比如“仙制”(高桌晚宴)、各种体育比赛、社会服务活动等。这本来是好事,能帮你快速交到朋友,体验本地文化。但问题是,很多活动是半强制性的,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我住的那个Hall,每周都有固定的楼层会议,时不时还有各种庆祝活动,期末考试周也不例外。如果你想“上庄”(成为学生组织的干事),那基本就告别睡眠了。对于想专心搞学习、刷项目的CS学生来说,这种“重社交”的环境可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关卡二:GPA大跳水

港大的学术要求非常严格,给分普遍不高,也就是传说中的“Grade Inflation”的反面——“Grade Deflation”。教授们会严格控制获得A range成绩的学生比例。在这里,能拿到3.0以上的GPA(满分4.3)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很多在内地高中或本科是学霸的同学,来了之后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只能拿个B,心理落差会非常大。这对于想继续申请海外顶尖研究生院的同学来说,不是个好消息,因为你的低GPA在申请时需要费很多口舌去解释。

关卡三:信息差和孤独感

作为一个“港漂”,你会天然地和本地生的圈子有一层隔阂。他们聊的话题、用的梗,你可能听不懂。求职时,他们有父母和亲戚提供的信息和人脉,而你只能靠自己。这种信息差和孤独感,是每个留学生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你需要主动去打破壁垒,加入一些兴趣社团,比如远足会、电影社等,而不是只待在内地生的“舒适圈”里。

不想掉坑?这份生存指南请收好

说了这么多,我真的不是想劝退你。港大CS绝对是一个顶级的平台,它能给你带来光环、视野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但你必须调整好心态,做好万全的准备。下面是我用血泪换来的一些实用建议:

关于学习:

1. 主动出击,自我驱动。 把大学课程当成一个“自助餐”,而不是“套餐”。学校给你的理论是主食,但业界需要的各种“硬菜”(新技术、框架)得你自己去加。从大一开始,就要规划好自己的技术栈,每周固定花时间看网课、做项目。GitHub是你第二张成绩单,请认真对待。

2. 选课如选股,请做足调研。 选课前,一定要去各种学生论坛(比如港大的Secrets主页、内地生的微信群)打听授课教授的风格。有的教授是理论大神,讲课催眠;有的教授是业界大牛,会分享很多实际案例。选一个好的教授,比课程本身更重要。

3. 组队,组队,再组队! CS有大量的group project。找几个靠谱的、志同道合的队友,能让你的大学生活轻松一半。别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找,主动和本地同学、国际生合作,这是锻炼沟通能力和跨文化协作能力的最好机会。

关于求职:

1. 实习,越早越好。 别等到大三才开始找实习,那时候已经晚了。大一暑假就可以开始尝试,哪怕是去一个小小的初创公司打杂,也能让你的简历不那么苍白。香港科技园(Science Park)和数码港(Cyberport)有很多初创公司,他们对实习生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是很好的起点。

2. 语言,下功夫学。 如果你打算留港发展,请务必学一些基础的粤语。不需要你说得多流利,但至少要能听懂日常对话,能用简单的粤语做自我介绍。这会让你在面试中加分很多,也更容易融入本地环境。

3. 打造你的“人脉资产”。 多参加学校就业中心(CEDARS)举办的活动,那里有很多与企业HR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用好LinkedIn,把你感兴趣的公司、岗位的校友都“骚扰”一遍,礼貌地请教问题,大部分人都愿意分享经验。记住,你今天认识的一个人,可能就是你明天工作的推荐人。

所以,到底要不要来港大读CS?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不适合那些想轻松毕业、追求纯粹实践技能、希望学校把饭喂到嘴边的同学。但如果你不畏惧挑战,愿意忍受理论学习的枯燥,有强大的自学能力和一颗主动“折腾”的心,那么港大CS会给你一个无比坚实的平台和一张通往世界舞台的入场券。

这里不是一个安逸的温室,更像一个压力巨大的“反应炉”。它会把你身上的杂质都挤出去,把你锤炼得更强。来之前,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做好吃苦的准备。这样,当你真的站在这里,面对凌晨三点的代码时,你心里会多一份坦然,少一份迷茫。

毕竟,留学嘛,不就是来升级打怪的吗?别怕,坑我都帮你探过了,剩下的路,就看你自己怎么走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36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