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写给这样的你 |
|---|
|
毕业不想打工?这个专业专为老板而设
深夜两点,你刚刚提交完一份20页的报告,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但没有一盏为你而亮。你划开手机,LinkedIn上推送的都是些“Software Engineer at Google”、“Analyst at Goldman Sachs”的大神校友,再看看自己,简历空空,对未来一片迷茫。
“毕业后到底能干嘛?”这个问题,像个幽灵一样盘旋在每个留学生的脑海里。是挤破头去跟全球精英卷那几个有限的工作岗位,还是打包行李,把“海归”的标签带回家乡,面对另一场未知的内卷?
我认识一个叫Leo的学长,读的是金融工程,标准的“华尔街预备役”。大四那年,他跟我们一样,疯狂地投简历、跑招聘会、参加一轮又一轮的面试。结果呢?在一次高盛的终面中,面试官问他:“除了我们,你还面试了哪些公司?” Leo老老实实地报了一堆投行和咨询公司的名字。面试官笑了笑,说:“看来你只是想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真的想来高盛。”
那次失败对Leo打击很大。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想了两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他不是在追逐梦想,只是在追逐别人眼里的“成功模板”。他真正想做的,是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个念头一旦萌芽,就再也压不下去了。可问题是,创业这条路,听起来就九死一生。没资源、没人脉、没经验,一个留学生,拿什么去闯?就在这时,他偶然发现,原来大学里还藏着一个“秘密武器”——一个几乎是为“未来老板”量身打造的专业。
这个专业,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创业学(Entrepreneurship)。
不只是纸上谈兵,这是一个“大学里的创业孵化器”
一提到商科,你可能想到的是啃着厚厚的《宏观经济学》,或者对着复杂的Excel模型分析财报。但创业学专业,完全是另一个画风。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大公司里的优秀螺丝钉,而是手把手教你如何从0到1,创造一家属于你自己的公司。
把它想象成一个内置在大学里的“创业孵化器”或者“新手训练营”,可能更贴切。在这里,你的“作业”可能不是写论文,而是写一份能让投资人眼前一亮的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你的“期末考试”,可能是在一群真正的风险投资人(VC)面前做一次项目路演(Pitch)。
这个专业的核心,就两个字:实战。
说到这,就必须提一下全球创业学教育的“扛把子”——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这所学校在美国U.S. News的本科创业学专业排名上,已经连续20多年霸占第一的宝座,甩开第二名的MIT和斯坦福一大截。他们的“独门秘籍”是一门叫“管理与创业基础”(Foundations of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的必修课。
这门课要求所有大一新生,注意,是所有新生,组队成立一家真正的公司!学校会给每个团队一笔启动资金(大概3000美元),然后学生们就要在一年内,完成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到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公司盈利了,利润可以自己分掉一部分,另一部分捐给慈善机构;公司亏了,那也没关系,这次“失败”就是你学费里最值钱的一部分。
听起来是不是很酷?Airbnb的联合创始人Brian Chesky在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时候,就深受这种实践式学习的影响。他和同学搞各种小项目,比如设计一款特殊的坐垫,虽然没成功,但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动手解决。后来,当他没钱交房租时,才想出了把自家空置的房间租出去的idea,这才有了如今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Airbnb。
创业学教的,就是这种将想法付诸行动的思维和能力。
从一个Idea到一家公司,你到底能学到什么?
所以,这个“老板专业”具体都教些什么呢?它会带你走完创业的全流程,每一步都是真刀真枪的干货。
第一站:验证你的“金点子”是不是“馊主意”
很多人觉得创业最难的是没好点子。其实正好相反,最致命的是你抱着一个自以为绝妙、市场却根本不买账的“馊主意”不放。创业学的第一课,就是教你如何验证想法。你会学到“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的方法论,用最小的成本做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快速投向市场去测试用户的真实反应,然后根据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还记得风靡一时的文件同步软件Dropbox吗?它的创始人Drew Houston在创业初期,根本没写一行代码。他只是录制了一个3分钟的视频,演示了Dropbox将如何工作,然后把视频发到了一个技术论坛上。一夜之间,等待名单从5000人激增到75000人!这个简单的视频,就是他的MVP,成功验证了市场对这个产品的巨大需求。这种低成本验证的方法,就是创业学课堂上的核心知识点。
第二站:找到你的“神仙队友”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背后一定有一个互补的创始团队。一个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还懂管理?太难了。创业学专业最大的资源之一,就是它为你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招募合伙人”的平台。
学校会组织大量的跨学科活动、创业比赛和社团。你可以在这里认识工程学院的技术大牛,结交设计学院的UI/UX高手,或者说服法学院的同学帮你处理股权协议。这种环境是你在校外很难找到的。比如,外卖巨头DoorDash的四位创始人,就是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一门课程项目上认识的。他们最初的项目只是想为帕洛阿尔托市的一家小蛋糕店解决外送问题,没想到最终做成了一个估值数百亿美元的上市公司。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截至2023年,仅斯坦福大学的校友就创办了超过5000家公司,累计融资额高达数千亿美元,这其中“校友合伙人”的模式功不可没。
第三站:搞定第一笔钱
“我有个好项目,就差钱了”,这是很多创业者的口头禅。钱从哪里来?创业学专业会告诉你,融资不仅仅是写个PPT。课程会教你如何做财务预测,如何评估公司价值,如何撰写专业的融资文件,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向投资人讲好你的故事(Storytelling)。
更给力的是,顶尖大学本身就是顶级VC的“人才雷达”。学校会定期举办创业大赛(Pitch Competition),奖金丰厚不说,台下坐着的评委可能就是红杉资本、A16Z的合伙人。麻省理工学院(MIT)著名的“MIT $100K创业大赛”,自1989年创办以来,已经催生了超过160家公司,这些公司累计创造了超过1.6万个工作岗位,总市值超过150亿美元。从这个比赛走出来的公司,后续获得融资的概率也远高于普通创业项目。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隐形福利。在美国,留学生毕业后想创业,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身份问题。但很多大学设有专门的创业签证支持项目,或者可以利用OPT/STEM OPT的政策,在学校的孵化器里启动项目。比如,南加州大学(USC)的创业与创新中心(Greif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就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法律咨询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解决身份难题,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公司业务本身。
哪些学校是“老板”的摇篮?
想读这个专业,选对学校至关重要。因为它比任何专业都更依赖学校提供的生态系统——人脉、资源和氛围。
1. 巴布森学院 (Babson College) - 创业界的“西点军校”
前面已经提到了,这所学校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创业教育。它的校友网络里充满了创始人。比如,全球最大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The Home Depot)的联合创始人Arthur Blank就是巴布森的校友。在这里,创业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2.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 硅谷的心脏
地处硅谷,斯坦福的创业氛围是浸入骨子里的。无论是商学院、工程学院还是设计学院(d.school),都充满了创新的能量。从谷歌、雅虎、惠普到Instagram、Snapchat,斯坦福的“创业名人堂”星光熠熠。学校的StartX加速器,更是被福布斯评为顶级加速器之一,它不占创业公司股份,纯粹为校友和学生提供支持。数据显示,StartX旗下的公司存活率高达9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麻省理工学院 (MIT) - 硬核科技创业的大本营
如果你的创业方向是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类“硬科技”,那MIT绝对是你的首选。这里有强大的工程师文化和世界顶尖的实验室。前面提到的Dropbox,还有机器人公司iRobot(扫地机器人的鼻祖),都是MIT的产物。据统计,由MIT校友创办的活跃公司,每年产生的总收入约等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其实力可见一斑。
4.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沃顿商学院的创业新势力
大家对宾大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和管理。但其实,沃顿的创业学教育同样顶级。眼镜电商Warby Parker的四位创始人就是在沃顿相识的,他们的创业想法最初只是一个课堂项目。如今,Warby Parker已经成功上市,市值数十亿美元。沃顿的Venture Lab为学生提供了从种子轮到成长期全方位的支持。
当然,还有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等,也都有非常出色的创业项目和资源。选择哪个学校,取决于你的创业方向、个人兴趣以及学校提供的具体资源是否匹配。
最后,想跟你说几句实在话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热血沸腾,好像拿到这个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就等于拿到了成为下一个马斯克或乔布斯的入场券。
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个专业适合你吗?
它不保证成功。创业是一场高风险的旅行,90%以上的创业公司都会在头三年内倒闭。这个专业能做的,是给你一张更详细的地图,一辆性能更好的越野车,以及一些经验丰富的向导,但路,终究要你自己一步一步走。
它需要你有一种“折腾”不止的内在驱动力。你得是个问题发现者,看到生活中不方便、不完美的地方,总想着“我能不能做得更好?” 你得脸皮够厚,能笑着面对100次拒绝,还能在第101次敲开投资人的门。你得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今天还在研究代码,明天可能就要去搞定供应链。
如果你只是因为“不想打工”而选择创业,那很可能会失望。因为当老板,意味着你要为所有事情负责,你可能是公司里最辛苦、压力最大、最没安全感的那个人。
所以,在你决定申请这个专业之前,不如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能不能试着在校园里组织一个活动,看看自己有没有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能不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网上做个小小的付费咨询,看看自己的技能有没有市场价值?
能不能拉上几个朋友,参加一次48小时的“创业周末”(Startup Weekend),体验一下从0到1的完整过程?
这些小小的尝试,比任何性格测试都更能告诉你,你骨子里到底有没有那个“创业基因”。
留学这条路,本身就是一场最大的人生创业。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无论未来是选择加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还是亲手创造一家,希望你都能找到那条最让你心跳加速的路,然后,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