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学里的中国浓度有多高?

puppy

还在纠结来英国留学,怕不是进了“XX大学英国分校”?感觉身边全是同胞,这到底是一种安全感,还是一种“甜蜜的烦恼”?我们这就用热乎乎的官方数据,带你看看英国大学的“中国浓度”究竟有多高,哪些学校和专业简直是“老乡会”现场。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是能让你快速融入找到组织,还是会限制你体验地道的异国文化?别急着下结论!这篇文章不仅有数据,更想和你聊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留学节奏,把宝贵的留学体验值拉满!

小编划重点:这篇文章能帮你搞清楚……
数据党必看:英国大学的“中国浓度”到底有多高?哪些学校和专业是“老乡”重灾区?(有官方数据哦!)
纠结党必读:身边都是中国人,到底是安全感爆棚还是限制了我的留学体验?这笔账该怎么算?
行动派指南:如何在“中国圈”和“国际圈”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让你的留学生活不留遗憾?

英国大学里的中国浓度有多高?

还记得我刚到格拉斯哥大学读传媒硕士的第一天吗?那是一个典型的苏格兰九月,阴雨连绵。我揣着一丝紧张和十二分的好奇,走进了巨大的阶梯教室。放眼望去,乌压压一片黑头发黄皮肤,耳边飘来的不是想象中的苏格兰口音,而是此起彼伏的普通话,夹杂着几句东北腔和四川话——“哎你坐这儿呗”、“这个老师好像很严”、“咱等会儿下课去吃那家中超旁边的麻辣烫?”

那一瞬间,我恍惚了。我这是……飞了十几个小时,来了个“格拉斯哥大学顺义分校”?

这个场景,相信是无数来英国留学的同学都经历过的“开学震撼”。你满怀期待地准备一头扎进全英环境,结果发现自己被一个巨大的、温暖的、说中文的“泡泡”给包围了。这个泡泡,有人觉得是港湾,是安全感;也有人觉得是束缚,是“甜蜜的烦恼”。

那么,英国大学的“中国浓度”究竟有多高?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今天,咱们不谈虚的,直接上数据,再聊聊心里话,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留学节奏,把这一年(或几年)宝贵的经历,玩出最高性价比!

一、数据会说话:我们在英国到底有多少“老乡”?

口说无凭,数据为证。咱们先来看看官方的热乎数据,让你对“中国浓度”有个最直观的感受。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最新发布的数据,在2022/2023学年,英国大学里有超过15万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中国连续多年都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走在一些热门大学的校园里,你感觉“含中量”高,真不是错觉,而是铁打的事实。

当然,这个浓度不是均匀分布的。它像撒胡椒面,有的地方撒得多,有的地方撒得少。哪些地方是“重灾区”呢?

大学“老乡会”排行榜:

虽然学校官方很少会公布精确到国籍的学生比例,但根据HESA的数据和各大学的规模,我们可以大致圈定出几个“中国学生大户”。如果你在以下几所大学,那么恭喜你,找到组织so easy!

  • 伦敦大学学院(UCL):常年霸榜,说UCL的中国学生人数破万,一点也不夸张。尤其是在IOE教育学院、管理学院这些热门院系,一个大课上,一半以上是中国面孔是家常便饭。我有个在UCL读教育学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小组讨论,五个组员,四个来自中国不同省份,还有一个是ABC(美籍华人),最后为了效率,大家干脆用中文讨论,再把结果翻译成英文。
  •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曼大,亲切地被称为“曼城中华大学”。作为英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它的中国学生基数也极其庞大。商学院(AMBS)更是重中之重。走在曼大的校园主干道Oxford Road上,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国内的某个大学城。
  • 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没错,就是我的母校。亚当斯密商学院是“中国浓度”最高的学院之一。我当年读传媒,班里50个人,中国人占了30多个。做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根本不用愁找不到队友,发愁的是如何在清一色的中国同学里,体验到“国际合作”。
  • 其他热门选手:爱丁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利物浦大学、利兹大学、伯明翰大学、KCL等,也都是中国学生非常钟爱的选择,校园里的“中国浓度”同样不低。

专业“抱团”重灾区:

除了学校,专业的选择也极大地影响了你的“朋友圈构成”。有些专业,简直就是为中国留学生“量身定制”的老乡局。

  • 商科(Business & Management):这是当之无愧的Top 1。市场营销、金融、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这些专业里,中国学生的比例高到令人咋舌。一个市场营销硕士班,80%是中国人,真不是新闻。为什么?因为商科实用、好就业、排名高,完美契合了国内学生和家长的期待。
  • 传媒(Media & Communication):随着国内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传媒也成了大热门。尤其是那些偏理论、对语言要求没那么“变态”的专业方向,吸引了大量中国学生。
  • 教育学(Education):特别是TESOL(对外英语教学)专业,简直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指定深造项目”,班里放眼望去,几乎都是自己人。
  • 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CS & Data Science):作为当下的风口专业,这类工科专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虽然不像商科那么夸张,但中国“码农”预备役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所以你看,如果你选择的是UCL的管理学硕士,那基本上就是“王者局”,身边90%可能都是同胞。但如果你选择的是谢菲尔德大学的考古学或者爱丁堡大学的兽医学,那画风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二、“甜蜜的烦恼”:高浓度环境的利与弊

数据看完了,我们来聊点走心的。身边全是同胞,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这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怎么用。

A面:无与伦比的安全感和便利性(The Good Part)

说实话,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有“组织”的感觉,真的太重要了。

1. 快速适应,信息无忧。刚落地英国,从办银行卡、警察局注册,到哪里买菜便宜、哪个电话卡信号好,这些琐碎但要命的小事,有一个庞大的中文信息网和靠谱的学长学姐,能帮你省掉无数的坑。我刚到格拉的时候,就被一个素未谋面的学姐拉进了新生群,里面共享的“新生生存手册”PDF,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

2. 学习上的“神助攻”。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的“会学习”是刻在DNA里的。当面对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DDL(截止日期)时,一个靠谱的中国学习小组,效率奇高。大家可以用中文迅速理清思路,互相讲解难点,共享笔记,然后在final(期末)周一起泡图书馆,那种“战友情”是无可替代的。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和一个中国学霸小姐姐互相打气、交换文献才撑下来的。

3. 情感慰藉,治愈你的“中国胃”。留学生活,最大的敌人是孤独。当你被论文压得喘不过气,或者在异国他乡过节倍感思亲时,能约上三五好友,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用家乡话吐槽几句,那种治愈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你的“中国胃”和“中国心”,都需要同胞来拯救。

B面:难以挣脱的舒适圈和文化壁垒(The Bad Part)

然而,当这种便利和舒适过了头,就可能变成阻碍你成长的“烦恼”。

1. 英语成了“选修课”。这是最大的痛点。你花了几十万,漂洋过海来学英语,结果发现一天下来,除了上课那几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点外卖用中文App,和朋友聊天用微信,看剧还是国内的综艺。英语口语的进步,可能还不如在国内报个雅思班。我见过很多同学,在英国待了一年,英语还是磕磕巴巴,不敢和外国人主动交流,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 活在一个“文化孤岛”上。你人在英国,但你的生活方式、信息来源、社交圈子,可能都还是“中国式”的。你对当地的文化、社会、流行梗一无所知,也很少参加学校里除了CSSA(中国学联)之外的社团活动。你可能不知道英国人爱看的电视节目,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对“足球”和“天气”如此痴迷。这样一来,留学就变成了一次漫长的“旅行”,你只是一个过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融入者。

3. 错失了多元化思维的碰撞。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如果你的小组作业,队友永远是和你背景相似的中国人,你们的讨论可能很难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而和一个来自印度的同学、一个来自尼日利亚的同学、一个来自英国本地的同学合作,那种思维的碰撞和火花,才是真正能让你眼界大开的宝贵经历。

三、破局之路:如何在“中国圈”里游刃有余?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你刻意疏远中国朋友,把自己变成一个“精神英国人”。那既不现实,也没必要。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如何利用好“中国圈”的优势,同时主动地、有策略地打破舒适圈,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里给你几条掏心窝子的大白话建议:

1. 给自己设定一个“社交KPI”。

别笑,这很管用。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量化的小目标,比如:“我这学期,要和至少3个不同国家的同学成为朋友,能一起喝咖啡聊天的那种。” 或者 “我每周至少要参加一次非中国学生组织的活动。” 这个目标不需要多宏大,但它会像个小闹钟,时刻提醒你,该走出去了。

2. 成为一个“社团玩家”,而不是“社团观众”。

英国大学的社团(Society)文化极其丰富,从哈利波特爱好者社团到登山社,从辩论社到烘焙社,总有一款适合你。这是结交本地朋友和国际朋友的最佳途径!关键在于,不要只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幽灵成员”,要主动参与活动,和大家聊天。我有个朋友,就因为加入了学校的徒步社,不仅英语口语突飞猛进,还交到了一个英国女朋友,简直是人生赢家。

3. 善用你的“居住环境”。

申请宿舍的时候,如果有的选,可以尝试申请国际学生混合的公寓(Mixed-gender, mixed-nationality flat)。虽然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外国人住在一起,可能会有摩擦(比如厨房卫生问题),但这绝对是锻炼你英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绝佳机会。每天在厨房里尬聊几句天气,慢慢地就能聊到学习、生活和兴趣。这种日常的、生活化的交流,比课堂上正襟危坐的讨论要有效得多。

4. 找一份兼职,体验真实的英国社会。

如果你课业不那么紧张,强烈建议你去找一份兼职。哪怕是在学校咖啡馆里冲咖啡,或是在市中心商店里做导购。这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一个让你快速了解英国社会、被迫开口说英语的“沉浸式”课堂。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顾客,和形形色色的同事打交道,你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会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提升。

5. 重新定义你的“中国朋友圈”。

别把中国朋友当成你“逃避”的港湾,要把他们当成你“出征”的战友。你们可以一起去探索这个陌生的国家,而不是一起窝在公寓里打游戏。比如,你们可以组一个“英语角”,规定每周有几个小时只能说英语;你们可以一起去报名参加学校的志愿者活动;你们可以一起去探索英国的小众城镇,而不是只去那些网红打卡点。

说到底,英国大学的“中国浓度”高,它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客观存在。它就像你留学路上的一个“出厂设置”。

你不能改变这个设置,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怎么玩这场游戏。

你可以选择“简单模式”,全程待在中文环境的舒适圈里,安全、省心,但也可能错过沿途最美的风景。你也可以选择“挑战模式”,把中国圈作为你的大本营和补给站,然后勇敢地走出去,去探索、去碰撞、去交流,去犯错。

留学这一年,很短,也很贵。它真正的价值,不在于那张文凭,而在于你看过了多少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了多少不一样的人,最终,成为了一个多么不一样的自己。

所以,别再纠结身边有多少老乡了。抬起头,主动说一句“Hi, how are you doing?”,你的世界,或许就从这一刻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80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