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地到香港上学,我的教育观被颠覆了

puppy

你是不是也曾以为,上学就是埋头刷题、背标准答案,拿到高分就是王道?我揣着这套“学霸”心得到香港读书,结果第一天就被“教做人”了。这里没人关心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点,小组讨论、上台pre、甚至大胆质疑教授的观点才是日常。从一个习惯了“等喂饭”的好学生,到一个必须主动思考、为自己观点辩护的学习者,这个过程简直是脱胎换骨。这篇文章分享的就是我这段“痛并快乐着”的心路历程,讲讲我是如何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慢慢学会享受这种挑战,希望能给同样迷茫或好奇的你一点启发。

内地 vs. 香港学习模式快速对比

内地模式: 老师是绝对权威,课堂是知识单向灌输的主要场所。高分依赖于对标准答案的精准记忆和复述。个人埋头苦读是常态,目标是成为那个最会“解题”的人。

香港模式: 老师是引导者,课堂是思想碰撞的火花场。高分取决于你独特的观点、严谨的论证和清晰的表达。团队合作无处不在,目标是成为那个最会“提问”和“解决问题”的人。

心态准备: 请做好准备,从一块被动吸水的“海绵”,切换成一盏主动探索的“探照灯”。


从内地到香港上学,我的教育观被颠覆了

Hi,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还记得我刚拿到香港大学offer时的心情吗?一半是飘在云端的兴奋,一半是对未来的憧憬。我,一个从小在内地教育体系里“杀”出来的典型好学生,手握一堆奖状,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公式定理和标准答案,自信满满地以为,换个地方上学,不过是把书本换成繁体字和英文版,继续当我的“卷王”罢了。

结果,开学第一周,现实就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是我第一节社会学的导修课(Tutorial)。在内地,这通常是助教带着大家划重点、讲习题的复习课。我特意预习了整整两章,把每个知识点都背得滚瓜烂熟,坐在第一排,准备好笔记本,等待着老师的“投喂”。

结果,那位顶着一头银发的英国教授走进来,笑眯眯地问:“关于上周讲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大家有什么想法?”

整个教室瞬间炸开了锅。一个本地同学立刻举手,质疑课本里某个案例的普适性;一个金发碧眼的交换生,开始滔滔不绝地讲她家乡的情况;还有几个同学,已经为某个理论的细节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当时就懵了,手里紧紧攥着笔,脑子里一片空白。想法?我的想法不就是书上写的那些吗?标准答案不都印在PPT上了吗?挑战课本?这……这难道不是“坏学生”才干的事?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派对的局外人,穿着整齐的校服,却发现周围的人都在跳着我完全看不懂的舞蹈。我意识到,我过去十几年建立起来的、引以为傲的学习体系,在这里可能根本行不通。这趟求学之旅,注定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重塑”。

当“标准答案”消失,我的大脑重启了

在内地的学习生涯里,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寻找“标准答案”。考试有标准答案,作业有标准答案,甚至连阅读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都有一个不容置疑的唯一解。我们就像训练有素的猎犬,任务就是在繁杂的信息中,精准地嗅出那个“得分点”。

来到香港,我第一次交的论文就栽了个大跟头。那是一篇关于全球化的课程论文,我花了两周时间,读了十几篇文献,把各位学术大牛的观点梳理得清清楚楚,从A观点到B观点再到C观点,总结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我心想,这总该是个高分吧?

结果发下来,分数平平。教授的评语让我印象深刻:“A very good summary of existing literature. But where is YOUR voice? What is YOUR argument?”(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很棒。但你的声音在哪里?你的论点是什么?)

我的声音?我的论点?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一个学生,哪有什么资格提自己的论点?我不是应该谦虚地学习和复述大师们的思想吗?

后来我才明白,香港的大学教育,从本质上就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思维的训练。老师给你文献,不是让你背下来,而是给你提供“弹药”,让你建立自己的“兵工厂”。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你如何完美地复述别人的观点,而是你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自己的、哪怕是幼稚的、不完美的思考。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在最新的《2022-2025年策略计划》中,明确将“提升学生的慎思明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作为核心目标之一。这不是一句空话,它渗透在每一次阅读、每一篇论文、每一次考试里。这里的考试,很少有那种考你“XX理论是哪年谁提出的”的记忆性题目,更多的是给你一个复杂的现实案例,让你运用课堂上学过的多种理论去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逻辑自洽、论据充分就是王道。

这个过程真的太痛苦了。我开始逼着自己,在读完每一篇文献后,都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如果我来写,我会从哪个不同的角度切入?我开始学着像个侦探一样去阅读,寻找作者逻辑上的漏洞;学着像个律师一样去写作,为自己的每一个观点寻找证据。我的大脑,就像一台用了很久的旧电脑,被强制格式化,然后安装了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虽然开机很慢,但运行起来,感觉整个世界都清晰了。

小组项目:从“人间蒸发”到“团队大脑”

如果说论文写作是对个人思维的颠覆,那无处不在的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就是对我的社交和协作模式的彻底改造。

在内地,小组作业有时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要么是学霸一人包揽全场,要么是任务分配后大家各自为战,最后简单拼凑,质量全靠运气。我还偷偷当过好几次“free-rider”(搭便车的人),觉得只要抱紧大腿就万事大吉。

在香港,这套完全行不通。小组项目的分数占比极高,很多课程甚至超过50%。更“要命”的是,很多项目都包含了“Peer Evaluation”(同伴互评)环节,你的组员会为你打分,这个分数直接影响你的个人成绩。这意味着,你想“躺平”?对不起,你的队友第一个不答应。

我的第一个小组项目,简直是一场灾难。组里有本地同学、印度同学和一位韩国交换生。第一次开会,大家全英文讨论,语速快得飞起,各种观点激烈碰撞。我坐在那里,紧张得手心冒汗,想插话又怕自己英语不好、想法太幼稚,结果全程几乎没说几句话。散会后,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我意识到,在这里,沉默不等于谦虚,而等于“零贡献”。我开始逼自己改变。开会前,我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要点,哪怕磕磕巴巴也要说出来。我发现,大家并不会嘲笑我的口音,反而会很认真地听我的观点。我还利用自己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强的优势,主动承担了资料搜集的任务,每次都能提供精准有用的文献,慢慢在小组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3未来就业报告》中,“协作与社会影响力”被列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核心技能之一。香港的教育体系,可以说是在用最“残酷”也最有效的方式,逼着我们提前适应未来职场的真实环境。你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学生,而是一个团队里不可或缺的齿轮。你必须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服别人,如何建设性地提出反对意见,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将一群背景不同、想法各异的人,凝聚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到了研二,我已经可以很自如地在一个小组里担任leader的角色,主持讨论、分配任务、整合最终成果。回想起来,那些熬夜讨论、激烈争辩甚至偶尔红脸的日子,才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

当“Pre”成为日常:从“公开处刑”到“个人秀场”

在香港读书,“Pre” (Presentation)多到什么程度?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一周要做三四个。对于我这种有“镜头恐惧症”和“公众演讲恐惧症”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每周都要经历一次“公开处刑”。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次Pre。那是一门市场营销课,我要对着全班近百人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尽管我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但一站上讲台,看到下面黑压压的人头,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我全程低着头,声音抖得像筛糠,眼睛死死盯着PPT,像个没有感情的念稿机器。15分钟的Pre,感觉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结束时,我甚至不敢看教授的眼睛。

但你没得选,因为这是必修课。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我开始看各种TED演讲,模仿那些演讲者的台风和语调。我会在宿舍里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录下来自己看,改进自己的手势和表情。我也观察那些优秀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他们不是在“念”PPT,而是在“讲”一个故事,用眼神和台下的观众交流,用提问来引导大家的思考。

根据美国国家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的年度调查,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常年位居“雇主最看重毕业生能力”榜单的榜首。香港的大学显然深谙此道,把每一次Pre都当成一次未来职场演说的实战演练。他们不仅看重你讲的内容,更看重你如何讲,你的逻辑是否清晰,你的视觉辅助(PPT)是否专业,你与观众的互动是否有效,以及你应对Q&A环节的思辨能力。

渐渐地,我不再把Pre看作是折磨。我开始享受那种把复杂的知识用自己的逻辑讲清楚的成就感,享受在Q&A环节和同学、教授进行思想碰撞的快感。我学会了用“storytelling”的方式开场,用数据图表来支撑我的观点,用一个有力的总结来结尾。当有一天,我能脱稿站在台上,自信地看着台下的每一个人,游刃有余地回答完所有问题,并赢得一阵真诚的掌声时,我知道,我又一次“升级”了。

别怕,大胆去“怼”教授吧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尊师重道”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们习惯于仰视老师,把他们的话当成金科玉律。所以,在课堂上公开质疑教授的观点,对我来说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

直到有一次,在一堂关于公共政策的课上,教授引用了一个几十年前的理论来分析当下的社会问题。我私下查了些资料,觉得这个理论可能已经不太适用。我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鼓起勇气,在课堂讨论环节,用非常委婉的语气提出了我的疑问:“Professor, 我注意到您用的这个理论,但考虑到现在社交媒体的普及,它在解释信息传播方面,会不会存在一些局限性?”

我当时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生怕教授觉得我是在冒犯他。没想到,他听完后,眼睛一亮,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兴奋地说:“Excellent point! That's exactly the kind of critical thinking I want to see! Let's talk about it.” (非常好的观点!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批判性思维!我们来深入聊聊。)

然后,他花了近十分钟的时间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这个“局限性”,并鼓励大家从更多元的角度去审视那些看似经典的理论。下课后,他还特意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我的问题很有价值。

那一刻,我彻底明白了。在香港的学术环境里,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学术共同体”。老师是经验更丰富的研究者,而学生则是带着新视角、新问题的探索者。挑战和质疑,不是不尊重,反而是最高级的尊重,因为它代表着你真正地投入进去,进行了独立的思考。

这种学术自由的氛围,其实是有制度保障的。香港的《基本法》明确规定了居民享有“学术研究的自由”。这种自上而下的保护,使得大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激发思想、鼓励创新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也来到了这里,千万别再抱着“老师永远是对的”心态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血泪交织”的转型故事,不是为了劝退你,恰恰相反,是想告诉你,这趟旅程有多么值得。

如果你正握着香港高校的offer,心里既兴奋又忐忑,害怕自己适应不了,这太正常了,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别怕在课堂上提“傻”问题,你问的可能正是别人想问又不敢问的。

把每一次小组讨论,都当作是未来你在谷歌、在腾讯开项目会的预演。把每一次Pre,都看成是你人生中的第一次产品发布会。把每一个需要你提出个人观点的论文,都视为你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一块砖。

我们从内地教育体系里带来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超强的抗压耐力,这是我们的巨大优势。而在这里,你需要学会的,是给这台性能强劲的“发动机”,装上一个叫做“批判性思维”的导航系统。当这两者结合,你将爆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

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让你一度怀疑人生。但请相信我,当你最终破茧成蝶,你会感谢当初那个勇敢地走出舒适区,选择被“颠覆”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1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