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我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觉得,自己总在一条被安排好的轨道上狂奔,一边“内卷”一边焦虑?来英国前,我也是这样。但在这里,我慢慢学会了跟自己和解。我发现,我可以素颜坦然地走进课堂,可以拒绝掉不想去的聚会,也可以在公园长椅上心安理得地发一下午呆。这篇文章没啥大道理,就是想跟你聊聊心里话:我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步步撕掉别人给的标签,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比较和焦虑,最终找到了那个不完美、但真实又可爱的自己。如果你也对未来感到迷茫,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勇气。

写给迷茫的你:一份英国留学“精神自救”小贴士
关于外貌:你不必每天都“全妆出战”。卫衣、素颜、运动鞋是这里的常态。没人会盯着你的黑眼圈或偶尔冒出的痘痘。欣赏自己的素颜,是和解的第一步。
关于社交:勇敢拒绝“无效社交”。比起在吵闹的派对上假笑,不如花时间和你真正喜欢的人待在一起,哪怕只是在宿舍煮一碗泡面。高质量的独处,胜过低质量的合群。
关于“躺平”:允许自己有“什么都不做”的权利。去公园的长椅上发呆,去免费的博物馆里闲逛。大脑需要放空,精神需要栖息。这不叫浪费时间,这叫精神充电。
关于求助:几乎每所英国大学都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Wellbeing/Counselling Service)。预约一次咨询,就像给心灵做一次体检,它不代表你“有病”,只代表你关心自己。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想跟你聊聊我的故事。

还记得我出国前参加的最后一场实习面试吗?那是在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里。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从“宝洁八大问”背到公司财报,把衣柜里最贵的那套西装熨得笔挺,化了一个自认为无懈可击的全妆。候场时,我身边坐满了和我一样“全副武装”的同龄人,每个人脸上都写着“我很优秀”和“我很焦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较量,比谁的学校排名高,比谁的实习经历光鲜,甚至比谁的口红色号更有气场。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被一根无形的鞭子抽打着,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

而现在,我正在写下这段文字。我穿着舒服的旧卫衣,素面朝天,头发随便扎了个丸子头。窗外是英国典型的阴天,楼下公园里有几只鸽子在悠闲地散步。我刚从学校的图书馆回来,路上顺便在草地上坐了半小时,什么也没干,就只是看着云飘过去。没有面试,没有比较,没有那种快要窒息的压迫感。内心平静得像一块被雨水洗过的石头。

从上海到伦敦,从一个“内卷”的漩涡到一片相对宁静的土地,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慢慢学会如何放过自己。这篇文章,不想跟你讲什么“留学改变人生”的大道理,只想和你分享一些心里话:我是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步步撕掉别人给的标签,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比较和焦虑,最终,活成了那个不完美、但自己真心喜欢的样子。

告别“容貌焦虑”,我敢素颜出门了

来英国之前,我是一个不化妆就不敢出门的人。我的化妆包像个军火库,从隔离、粉底、遮瑕到眼影、眼线、睫毛膏、口红,一步都不能少。我坚信,精致的妆容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都市丽人的标配。社交媒体上,“早C晚A”的护肤流程、“纯欲风”的妆容教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你必须时刻保持完美。

这种压力有多大?市场调研机构益普索(Ipsos)在2023年的一项全球调查中发现,在中国,高达56%的受访者表示因为自己的外貌而感到巨大的社会压力,这个比例远高于英国的30%。我们似乎从小就被置于一个巨大的比美舞台上,从成绩比到外貌,无一幸免。

带着这种惯性,我来到了英国。开学第一天,我依然早起一小时,化了个全妆,搭配好衣服,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然后,我就愣住了。教室里,大部分本地同学都穿得极其随意——宽松的卫衣、牛仔裤、运动鞋是标配,很多人都是素面朝天,脸上甚至还带着点没睡醒的惺忪。没有人在意你穿的是不是名牌,也没有人打量你的妆容是否精致。大家关注的,是你能不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我觉得自己精心打扮的样子,在他们中间显得有点“用力过猛”。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不被审视”的感觉,竟然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我开始尝试着不涂粉底出门,只画个眉毛和口红。再后来,我发现就算完全素颜,戴个框架眼镜去上课,也根本没人会多看我一眼。我的皮肤在休息,我的精神也在松绑。

有一次,我和一个来自曼彻斯特的同学聊天,她对我说:“Why would I spend an hour doing makeup just for a lecture? I'd rather sleep more.”(我为啥要花一小时化妆去上课?我宁愿多睡会儿。)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取悦一个想象中的“观众”,却忘了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吗?我真的开心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化妆不好,化妆是个人自由,它能带来自信和愉悦。关键在于,你是“不得不化”,还是“我今天想化”。当我意识到我可以自由选择时,化妆从一项沉重的任务,变成了一种偶尔为之的乐趣。我不再因为脸上的痘痘而焦虑,也不再因为黑眼圈而自卑。我接受了这个不完美的、但真实的自己。这种坦然,比任何遮瑕膏都更能给我力量。

拒绝“无效社交”,我拥有了大段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国内时,我的日程表总是被各种“局”填满。同学的生日派对、社团的聚餐、为了拓展人脉而参加的讲座……很多时候,我明明累得只想躺在床上,却还是会逼着自己去参加。因为我害怕错过什么,害怕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害怕在别人都在“拓展人脉”的时候,我掉队了。

这种“社交内卷”背后,是一种深深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根据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的研究,超过一半的年轻人都受到FOMO的困扰,社交媒体的普及更是加剧了这种焦虑。看着朋友圈里大家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总会忍不住怀疑: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我是不是不够受欢迎?

刚到英国时,我也试图复制这种社交模式。迎新周(Freshers' Week)期间,我拿了一大堆社团的传单,参加了无数场派对和活动。然而,在嘈杂的音乐和觥筹交错中,我感到的不是融入,而是更深的孤独。那些浮于表面的寒暄,那些为了社交而社交的努力,让我身心俱疲。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五的晚上。一个同学邀请我去参加一个house party,而我当天刚刚赶完一篇论文,只想好好休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可能会找个借口,然后怀着愧疚感答应。但那天,我鬼使神差地,第一次坦诚地说了“不”。我说:“谢谢你的邀请,但我今天太累了,想早点休息,祝你们玩得开心。”

发完消息后,我甚至有点紧张,担心对方会觉得我扫兴。但她很快回复:“No worries at all! Get some good rest!”(完全没关系!好好休息!)

那一刻,我如释重负。原来,拒绝别人,天不会塌下来。原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可以被理解和尊重的。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筛选我的社交。我退出了那些只是为了“看起来很厉害”的社团,只保留了自己真正热爱的电影社。我不再强迫自己去参加每一个聚会,而是把时间留给了三两好友,我们可以窝在宿舍里,一边吃着火锅,一边看一部老电影。或者,我干脆就一个人待着。

我发现,当我不再为“合群”而焦虑时,我反而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社交和更宝贵的独处时间。英国大学的社团文化也鼓励这一点。根据英国大学与学院联盟(UCU)的数据,英国大学有超过5000个学生社团,从常规的体育、学术类,到奇特的“哈利波特魁地奇社”、“巧克力品鉴社”,应有尽有。这里的逻辑不是“什么有用就参加什么”,而是“你喜欢什么就参加什么”。

拥有大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后,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我发现我喜欢在周末的早上,一个人去逛逛当地的农贸市场;我喜欢在没课的下午,不带目的地坐上双层巴士,看窗外的街景流淌。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却像涓涓细流,慢慢滋养着我日渐干涸的内心。

拥抱“无所事事”,我在公园长椅上治愈了自己

“你不能闲下来。” 这句话像一个紧箍咒,从小就套在我的头上。我们的文化推崇“天道酬勤”,鄙视“无所事事”。从睁眼到闭眼,我们总觉得应该在做点“有用的事”:背单词、刷网课、看行业报告……哪怕是休息,也得是“积极性休息”,比如去健身房或者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纪录片。纯粹的“发呆”,被视为一种可耻的浪费。

在英国,我上的第一堂“人生大课”,就是学会如何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

伦敦有一个别称,叫“公园之城”。根据伦敦市政府的数据,这座城市拥有超过3000个公园和绿地,绿化面积占比高达47%,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首个“国家公园城市”。在这里,公园不是一个需要特意买门票才能进入的景点,而是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我住的地方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公园,叫Regent's Park。有一次,我因为一篇论文毫无头绪,心情烦躁到了极点,就索性合上电脑,跑去了公园。我找了张长椅坐下,本打算理清一下思路,结果不知不觉,就只是看着眼前的一切: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老夫妻手牵手慢慢散步,几只天鹅在湖面上优雅地划水……

我就那样坐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什么都没想,什么都没做。没有了手机信息的轰炸,没有了DDL的催促,我的大脑仿佛被格式化了一样,那些焦虑和烦躁,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微风吹散了。当我重新回到书桌前时,思路竟然变得异常清晰。

从那以后,去公园“发呆”成了我的日常。我发现,这种“无所事事”并非浪费,而是一种高效的精神修复。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在自然环境中度过至少120分钟的人,其身心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人。这被称为“自然疗法”。

除了公园,英国还有大量免费的公共资源,仿佛在鼓励你“慢下来”。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这些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全都免费向公众开放。我常常在没课的时候,一个人跑去看展。我不做任何攻略,也不强求自己看懂每一幅画,就只是在里面随意地走,看到喜欢的作品就停下来多看一会儿。在那些跨越千年的艺术品面前,我个人的那点烦恼,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我渐渐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只在于创造了多少世俗的成就,也在于体验了多少纯粹的美好。那个在公园长椅上心安理得发呆的下午,那个在博物馆里与一幅画默默对视的瞬间,它们和写完一篇高分论文、拿到一个实习offer一样,都是我人生中闪闪发光的时刻。

重塑“成功定义”,我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我们这一代人,是被一套非常单一的成功模板塑造长大的: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最好是金融、互联网大厂),在大城市买房买车,组建家庭……我们就像参加一场盛大的锦标赛,每个人都在同一条跑道上奋力追赶,生怕落后一步。

英国的教育体系和职业环境,给了我一个重新审视“成功”的机会。

这里的大学教育,不那么强调标准答案。很多课程都没有教材,只有长长的阅读清单(reading list)。教授在课堂上更像是一个引导者,鼓励你提出质疑,进行批判性思考。一开始我很不习惯,总想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但老师会告诉你:“There is no single correct answer. What matters is how you argue for your point.”(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重要的是你如何论证你的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颠覆性的。我开始意识到,价值是多元的,道路也是多样的。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模板,而是有无数种可能性。

我身边同学的职业选择也印证了这一点。我有一个读金融的朋友,毕业后没有去投行,而是去了一家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薪水不高,但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在为这个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还有一个学姐,法律硕士毕业,却跑去开了一家小小的烘焙店,因为做蛋糕是她最大的热情所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为热爱而活”的勇气。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最新毕业生去向调查,虽然商业和金融领域依然是热门选择,但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流向了教育、健康、艺术、慈善等非传统意义上的“高薪”行业。社会对职业选择的包容度更高,大家更愿意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一窝蜂地涌向最赚钱的赛道。

我也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人生,是想活成别人眼中的“成功范本”,还是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探索,我去旁听了哲学系的课,参加了学校的戏剧工作坊,还利用假期去苏格兰高地做了一周的志愿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我不再拿自己的进度和别人比较,不再因为别人拿到了顶尖公司的实习而焦虑。我明白,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人春天开花,有的人要等到秋天。我需要做的,不是去追赶别人,而是专注地给自己浇水、施肥,然后静待花开。

留学英国,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一纸文凭,也不是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是我终于获得了定义自己人生的权利。我学会了欣赏不完美的自己,学会了勇敢地说“不”,学会了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光,也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如果你也曾感觉自己被困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喘不过气;如果你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别怕,这很正常。

试着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吧。下次觉得焦虑的时候,不用非得去刷一套题或者投一份简历。你可以试试,就只是下楼,去最近的草坪上躺一会儿,看看天。或者,找一家没去过的咖啡馆,点一杯喝的,什么也不干,就看着窗外的行人发发呆。再或者,打开你大学的网站,搜一下“Wellbeing Service”,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那里有专业的人,愿意听你倾诉所有烦恼。

记住,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你只需要,成为那个你自己真心喜欢的人。这趟留学的旅程,终点不是名校的光环或工作的offer,而是找到那个更自洽、更自由、更可爱的自己。祝你,也祝我,都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快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