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城大读创创硕士,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对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硕士(创创)超好奇?这可不是那种天天埋头读paper的专业哦。想象一下,在一座像未来飞船一样的教学楼里,每天都在跟艺术、科技和各种酷炫装置打交道,把脑洞变成现实是什么感觉?这里不仅有理论大神,更有带你动手实践的导师,氛围自由又好玩。这篇文章会跟你聊聊我们真实的就读感受:从选课攻略、宝藏教授推荐,到我们亲手做的那些有趣项目,还有在香港的各种生活体验。如果你也想知道在这里把创意玩出花是种什么感觉,那这篇“学长学姐”的真心分享你可千万别错过啦!

来创创前,请先思考这三件事
1. 你真的喜欢动手吗?
这里不是纯理论的天堂。从写代码、焊电路板到拍片子、做装置,很多课都需要你亲手把想法实现出来。如果你只想安安静静读文献,那可能会有点“水土不服”哦。
2. 你能接受“没有标准答案”吗?
创意媒体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教授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问你“你想做什么”。这里鼓励天马行空的探索,但也需要你有强大的自驱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然很容易迷失方向。
3. 你的目标是什么?
想成为艺术家、策展人、交互设计师,还是进入互联网大厂做创意技术?创创的课程非常多元,提前想好方向,选课时才能更有针对性,而不是看到什么酷炫就选什么,最后发现学得杂而不精。

嘿,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聊一个特别酷的地方——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意媒体学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我们都亲切地叫它SCM),尤其是它的硕士项目——创意媒体文学硕士(MA in Creative Media),也就是传说中的“创创”。

我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我们教学楼——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Run Run Shaw Creative Media Centre,简称CMC)的那个下午。那天香港的太阳特别毒,把柏油路晒得快要融化。但当我从又一城商场穿过那条长长的天桥,看到眼前这栋不规则、像水晶簇一样、满身都是倾斜玻璃和金属线条的建筑时,瞬间感觉自己穿越到了某个科幻电影的片场。它完全不像一栋教学楼,更像一艘准备启航的星际飞船。我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天啊,在这里上学,得有多酷?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感觉几乎是每个SCM新生的“标准开场”。这栋楼,这个专业,以及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这种“非标准”的惊喜和挑战。如果你以为读硕士就是每天泡图书馆、赶due写paper,那创创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想象。这里是一个把脑洞变成现实的巨大实验室,一个艺术与科技激烈碰撞的游乐场。所以,这篇“学长经验帖”不想跟你讲那些官话,只想跟你聊聊,在这艘“未来飞船”里读创创硕士,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艘“未来飞船”,到底长啥样?

我们先从这栋楼说起,因为CMC本身就是SCM精神的最好体现。它是由设计了柏林犹太博物馆的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操刀的。整栋楼里几乎找不到一条笔直的走廊,到处都是意想不到的转角和开放空间。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进来,光影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特别适合拍照,也特别容易迷路(笑)。

但它绝对不只是个花架子。这艘“飞船”的内部,装满了我们实现创意的“武器库”。我给你数数我们都有啥:

黑盒子剧场(Black Box Theatre):这里是搞行为艺术、沉浸式表演和交互影像装置的绝佳场地。我们曾经有个小组项目,就是在这里用投影和感应器,做了一个观众走进去,脚下的地面就会“裂开”的互动装置,效果超级震撼。

全景声实验室(360-degree Immersive Audio Lab):想象一下,一个房间里布满了音响,可以让你制作出声音从四面八方甚至头顶传来的效果。做声音艺术或者电影音效设计的同学,简直把这里当成了家。我有个同学的毕业作品就是一个声音装置,模拟在香港深水埗街头行走的声音景观,闭上眼就感觉身临其境。

各种工作室和实验室:从剪辑室、调色室,到有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的“创客空间”(Fabrication Lab),再到可以玩动作捕捉的实验室……基本上,只要你能想到的媒体形式,这里都有对应的专业设备支持你。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学时,老师会带着我们把所有实验室都逛一遍,那种感觉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觉得新奇,恨不得每个都玩一遍。

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和“可能性”。空间本身就在鼓励你打破常规。你常常会看到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某个不规则的楼梯上讨论方案,或者在某个开放区域测试自己做的奇奇怪怪的装置。空气里永远飘着一种“好像什么都能做出来”的兴奋感。

选课如探险,我的私藏“藏宝图”

好了,逛完了教学楼,我们来聊点实际的——课程。创创的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基本上是几门必修课加上一大堆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打基础,比如SM5301《新媒体艺术理论》和SM5302《新媒体艺术入门》,让你对整个领域有个宏观的认识。真正的宝藏,全在那些五花八门的选修课里。

这里的选课,真的跟寻宝一样,你的选择决定了你这一年会成为什么样的“创意人”。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同学的反馈,大致把它们分成了几个方向,你可以参考一下:

如果你是技术控,想当个“代码诗人”:

强烈推荐关注Daniel Howe教授的课,比如SM6322《软件艺术》(Software Art)。这门课会带你用代码进行艺术创作,不是教你做App或者网页,而是真正把代码作为一种表达媒介。你会学到用Processing或者p5.js这些工具,创作生成艺术、交互影像。期末作业可能就是写一段能自己“画画”的程序。这门课非常烧脑,但当你看到自己的代码在屏幕上变幻出美丽的图形时,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如果你是装置迷,想做“现实造梦师”:

那一定要留意跟Physical Computing(物理计算)相关的课程。这些课会教你使用Arduino、树莓派这些开源硬件,结合各种传感器,让你做的东西能够跟现实世界互动。比如,你可以做一个能根据室内光线强度自动开合的机械花,或者一个能感应观众触摸并发出不同声音的雕塑。这是把虚拟想法变成实体艺术的关键一步。

如果你是电影人,想拍点不一样的影像:

除了传统的电影制作课程,SCM更鼓励实验性的影像创作。比如SM5314《实验性录像艺术》(Experimental Video Art),这门课会带你颠覆对“拍电影”的认知,探索非叙事、抽象的影像表达。我有个朋友在这门课上,用微距镜头拍了一部关于水滴和墨水交融的短片,没有一句对白,但画面美得像一首诗。

如果你关注社会,想当个“思考者”:

也有很多偏理论和策展方向的课程。比如SM5319《媒体艺术与公共领域》(Media Art and the Public Sphere),它会探讨艺术如何介入社会、改变空间。这门课可能会要求你策划一个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小型艺术项目,或者为某个虚拟的媒体艺术展写一份完整的策展方案。它锻炼的更多是你的批判性思维和项目组织能力。

选课的建议是:第一学期可以杂一点,多尝试不同方向,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第二学期开始,就要有针对性地深入一两个方向,为你的毕业设计(我们叫Capstone Project)做准备。千万别怕跟教授发邮件沟通,他们都非常乐意在选课前跟你聊聊,帮你判断这门课是否适合你。

神仙导师团,不只是教书的教授

SCM最宝贵的财富,绝对是这里的教授们。他们本身就是各自领域里非常活跃的艺术家、科学家或者设计师。他们不是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而是能带着你一起玩的“大队友”。

比如我前面提到的Daniel Howe教授,他不仅是代码艺术的大神,还是著名开源软件RiTa的作者,他的课堂充满思辨,会引导你去思考技术背后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还有来自德国的Tobias Gremmler教授,他的数字艺术作品简直是视觉盛宴,经常跟国际大牌合作。他的课上,你能学到最前沿的三维动画和动态图形技术。我记得他给学生看他为英国乐队Underworld做的MV,分析每一个视觉效果背后的构思和技术实现,那种感觉就像是导演在亲自给你拉片,干货满满。

还有教交互设计的Alvaro Cassinelli教授,他脑子里总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他的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有趣的装置原型。上他的课,他会鼓励你动手做一些“没什么用但很有趣”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你的创造力。他常常说:“Don't be afraid to make 'stupid' things. The most brilliant ideas often start from a stupid one.”(别害怕做“傻事”,最 brilliant 的想法往往源于一个傻念头。)

跟这些教授交流,你会发现他们看重的是你的想法和潜力,而不是你现在的技术有多牛。在项目指导会上(我们叫Critique Session),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你这里做得不对”,而是会问你“你为什么想这么做?”“你有没有试过另一种可能性?”。这种启发式的教学,对培养独立创作能力真的非常重要。很多时候,你带着一个模糊的想法去找他们,聊一个小时后,整个思路都会清晰很多。

从脑洞到落地,我们到底在“玩”什么?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是好奇,我们一年的学习,最后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创创的顶点,就是最后的毕业设计(Capstone Project)。这通常是一个持续一整个学期的深度项目,也是你所有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

毕业展上的项目五花八门,完全体现了SCM的多元化。我随便给你举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一个关于“城市记忆”的AR应用:有个同学收集了很多香港老照片,开发了一个AR手机应用。当用户走到某个特定地点,比如中环的石板街,用手机摄像头对准街道,屏幕上就会叠加出几十年前这里的黑白影像,仿佛穿越了时空。这个项目结合了技术、历史研究和用户体验设计,非常有温度。

一个能“听懂”情绪的灯光装置:另一个小组做了一个交互装置。它由很多个发光单元组成,旁边有一个麦克风。当观众对着麦克风说话时,装置会通过算法分析你声音里的情绪(比如开心、悲伤、愤怒),然后变幻出不同颜色和动态的灯光。比如,开心的声音可能会让灯光变得明亮、跳跃;而悲伤的声音则会让灯光变得缓慢、柔和。这个项目在毕业展上吸引了超多人排队去玩。

一部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生成影像作品:还有一位技术流的同学,他用GAN(生成对抗网络)训练了一个AI模型,让AI学习了上千幅中国水墨画。然后,他让这个AI根据实时输入的天气数据(比如风速、湿度)来“创作”独一无二的动态水墨画。最终作品在一个巨大的屏幕上展出,画面里云雾的流动、山峦的形态,每一秒都在变化,充满了禅意和科技感。

做这些项目的过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你会经历无数次头脑风暴、技术瓶颈、代码bug和模型失败。我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有整整两个星期,每天都泡在实验室焊电路板、改代码,熬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但当最后作品成功运行,观众在你的作品前驻足、互动、发出惊叹时,你会觉得之前的一切辛苦都值了。这个过程,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心智的磨练。

不只在校园,香港也是个巨型游乐场

在城大读创创,你的学习绝对不只局限在CMC那栋楼里。整个香港,都是你的灵感来源和实践场地。

城大的地理位置堪称完美。它坐落在九龙塘,港铁东铁线和观塘线交汇处,去哪都方便。学校直接连着又一城(Festival Walk)这个大商场,吃饭、看电影、购物一条龙解决,生活极其便利。

但作为一个学创意的人,你肯定不能只待在商场里。从学校出发,坐几站地铁,你就可以去到完全不同的世界:

想找电子零件、体验赛博朋克?去深水埗的鸭寮街,那里是创客的天堂,各种传感器、LED灯带、电子模块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很多同学的项目材料都是在那里淘来的。

想看最前沿的艺术展?去西九龙的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那里的展览质量非常高,能给你带来很多启发。还有中环的大馆(Tai Kwun),也经常有很棒的当代艺术展和表演。

想感受地道的市井气息?去学校旁边的石硖尾南山邨。南山邨那个著名的方形天井游乐场,是绝佳的摄影取景地。那里的社区充满了生活感,街边的大排档、老旧的理发店,都是创作的绝佳素材。

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活力的作品。摩天大楼与老旧唐楼并存,高效的商业节奏与悠闲的离岛生活共处。在这里生活一年,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对你的创作绝对大有裨益。

好了,聊了这么多,可能有点啰嗦了。

总的来说,在城大读创创,是一段强度很高,但回报也极大的旅程。它不会手把手教你成为一个特定岗位的“螺丝钉”,而是给你一个工具箱,一张地图,和一个巨大的实验场,然后鼓励你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去定义你是谁。

如果你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把想法变成现实,并且不害怕面对未知和失败的人,那这里可能会是你的天堂。你会被一群同样有趣、有才华的同学和老师包围,共同度过一段疯狂又难忘的时光。

所以,别再问“读这个专业以后能干嘛”了。先问问你自己,你想创造点什么?如果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那就来吧,这艘“飞船”,正等着你登船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