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活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以为,出国就是为了埋头苦读、换张漂亮的文凭?我以前也这么想。但来了英国才猛然发现,生活原来还有另一种打开方式!这里没人天天跟你比绩点、比实习,那种紧绷的弦一下子就松了。你可以花整个下午泡在公园里晒太阳,可以周末跳上火车去一个陌生的小镇闲逛,也可以坦然接受自己“暂时没想好未来要干嘛”。留学教会我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如何与自己和解,在一个更宽容的环境里,慢下来,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和属于自己的节奏。如果你也对“内卷”感到疲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不一样的启发。

留学英国“松弛感”自查清单
你是否花过一个完整的下午,什么也不干,就在公园草坪上晒太阳发呆?
你是否试过在周末心血来潮,跳上火车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小镇,只为喝杯咖啡?
你是否敢于承认“我还没想好未来要做什么”,并且不因此感到焦虑?
你是否加入过一个与专业、求职毫无关系,纯粹因为“好玩”的社团?
你是否发现,生活除了奔跑,还可以随时停下来,理直气壮地“浪费”一下午?

留学英国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活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在英国呆了快三年的“老油条”。

还记得我刚到伦敦的第二周,跟国内的爸妈视频。他们照例三连问:“课跟得上吗?绩点怎么样?有没有开始看实习机会了?” 我当时正坐在海德公园的长椅上,阳光暖洋洋的,身边一个老爷爷在给鸽子喂食,几个本地学生躺在草地上看书,甚至还有人直接睡着了。我看着手机屏幕里爸妈殷切又焦虑的脸,再看看周围这种“不求上进”的懒散氛围,突然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我好像一脚踏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不用时刻紧绷,不用拿自己跟别人比,可以大方承认“我今天就是想发呆”的世界。这趟留学之旅,教给我的远不止一张文凭,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原来,人真的可以这样活。

绩点,没那么神圣

在国内上大学,绩点就是天。3.8 和 3.9 之间,仿佛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为了零点几分的差距,我们熬夜刷题,把PPT做得尽善尽美,生怕在任何一个环节被别人比下去。这种“绩点崇拜”的惯性,也被我带到了英国。

第一学期的论文,我引经据典,通宵好几晚,最后拿到了82分,换算过来是 Distinction(卓越)。我兴奋地跟同组的英国小哥炫耀,他看了看分数,笑着说:“Wow, that's brilliant! Mine's 71, fancy a pint to celebrate?”(哇,太牛了!我71,要不要去喝一杯庆祝下?)

我当时就愣住了。71分,也是 Distinction,在他看来,这和我拼死拼活搞出来的82分,在申请工作或者博士时,几乎没有本质区别。他完全没有因为分数不如我高而感到丝毫沮丧,反而觉得我们都达到了目标,应该立刻去庆祝。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英国的教育体系更看重的是一个“阈值”。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数据,大约有32%的本科毕业生拿到了一等荣誉学位(First Class, 通常是70分以上),51%的学生拿到了二等一(2:1, Upper Second Class, 通常是60-69分)。对于大多数公司的招聘门槛来说,一个2:1的学位就足够了。他们更关心你在面试中展现的思辨能力、沟通技巧和项目经验,而不是你比别人高出的那几分。

这里的教授也总在强调:“I don't want you to just repeat what's in the book. I want your own voice.”(我不想你重复书本内容,我想听到你自己的声音。)他们鼓励你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哪怕是幼稚的问题;他们欣赏论文里闪现的独特观点,哪怕论证还不够完美。在这里,学习不再是为了一个漂亮的分数去迎合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转变,让我第一次从分数的枷锁里解脱出来,开始真正享受“学”这件事本身。

理直气壮地“浪费”时间

在国内,我们似乎总有一种“时间空隙恐惧症”。等地铁的5分钟要背几个单词,午休的半小时要刷刷行业资讯,周末必须安排满自习、实习或者社交。一旦闲下来,巨大的罪恶感就会袭来。仿佛每一秒的“不努力”,都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来英国后,我最大的震撼之一,就是发现这里的人太会“浪费”时间了。

周二下午三点,阳光正好,摄政公园的草坪上会长满“人”。有看书的,有野餐的,有遛狗的,还有更多是什么都不干,就躺着晒太阳的。他们看起来那么心安理得,仿佛“享受当下”是人生最重要的正经事。英国人对公园和绿地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英国的城市绿地覆盖率相当高,比如伦敦,就有超过3000个公园,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7%。这些免费开放的空间,成了都市人最好的精神疗养院。

还有无处不在的 Pub Culture。下午五点一过,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就会涌进街角的酒馆,点上一杯啤酒,和同事朋友聊天。他们不聊工作,只聊足球、天气和最近看的剧。这种清晰的界限感,把工作和生活切割得明明白白。根据2023年的一项调查,英国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长约为36.5小时,远低于国内很多行业的“996”模式。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这个简单的道理在这里被贯彻得淋漓尽致。

我曾经的室友,一个在巴斯大学读心理学的女孩,她每周三下午是“雷打不动”的烘焙时间。那一下午她会关掉手机,专心致志地和面粉、黄油打交道。我问她,不觉得这样一下午什么都没干很“亏”吗?她笑着反问我:“What do you mean by ‘doing nothing’? I made a lovely cake and my mind is peaceful. It's the most productive thing I've done today.”(你说的‘什么都没干’是什么意思?我做了个可爱的蛋糕,内心很平静。这是我今天做的最高效的事情了。)

那一刻我懂了。我们以前所谓的“高效”,是把时间切成碎片,塞满各种任务。而在这里,他们理解的“高效”,是把整块的时间留给自己,进行精神上的充电和修复。这种“浪费”,才是最高级的投资。

“不确定性”是一种自由,不是诅咒

“你以后想做什么?” 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似乎从选专业的那一刻起,人生的轨道就应该被设定好,然后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任何偏离轨道的想法,都会被视为“不成熟”和“风险”。

在英国,我发现“不确定性”被普遍接受,甚至被鼓励。

大学的职业发展中心(Careers Service)是我见过最神奇的地方之一。它不仅仅是帮你改简历、模拟面试的地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工作人员没有问我想找什么工作,而是给了我一份性格测试问卷,然后跟我聊了一个小时,探讨我的兴趣、我的价值观,以及我希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他们的理念是:先帮你认识自己,再帮你探索世界。

英国非常流行“间隔年”(Gap Year)。根据UCAS(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的数据,每年都有数万名学生选择延迟一年入学,用这段时间去旅行、做志愿者、实习或者只是单纯地探索自我。社会对此的容忍度极高,没人会觉得你是在“耽误”时间。相反,很多雇主认为,有过间隔年经历的学生通常更成熟、更有趣、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一个同学,读的是法律硕士,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顶级律所。毕业前,他却告诉我们,他申请了苏格兰一个农场的志愿者工作,要去那里待半年,学习有机种植。“我可能最终还是会当律师,”他说,“但我想先确定,那是不是我唯一想走的路。万一我更喜欢种土豆呢?” 他的语气里没有迷茫,只有对未知的好奇和坦然。

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不再因为“三十岁之前要做到什么职位”而焦虑,也不再因为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五年规划而恐慌。我开始允许自己去尝试,去犯错。我去学了冲浪,虽然摔得很惨;我去参加了即兴戏剧工作坊,虽然紧张到说不出话。我不知道这些经历对我的简历有什么“用”,但我知道,它们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开阔,更有趣。接受“不确定性”,让我从一条预设的窄路上,走上了一片充满可能性的旷野。

“成功”的模板不止一个

在国内的评价体系里,“成功”往往和一些特定的标签挂钩:大厂、高薪、管理岗、一线城市有房。我们努力奋斗,就是为了集齐这些标签,仿佛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英国生活久了,你会发现“成功”的定义可以非常多元。

我住的街区,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独立书店。店主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认识每一个常来的顾客,能准确地推荐你可能喜欢的书。书店的利润微薄,但他每天都乐在其中。周末的市集上,有辞掉金融工作的年轻人,专心做着自己的手工艺品,一个手工皮具体的价格不菲,但你能从作品中看到他的专注与热爱。还有社区里运营慈善商店的志愿者,他们可能是退休的教授,也可能是家庭主妇,用自己的时间为社区服务,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根据英国政府2023年的数据,英国有550万家中小企业,占所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种庞大的基数意味着,社会经济的活力并不仅仅依赖于少数几个巨头公司,而是由无数个追求个性化和创造力的小单元构成。在这里,开一家小小的咖啡馆、当一个自由插画师、或者成为一个社区组织者,都是备受尊重的职业选择。

没有人会问那个书店老板:“你一年挣多少钱?为什么不把它做成连锁?” 因为大家都默认,他选择了一种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这就是一种成功。这种对“小而美”的尊重,以及对个人选择的包容,极大地稀释了单一的成功标准带来的压迫感。

它让你明白,你的人生价值,不需要通过外界的统一标准来衡量。你可以不成为参天大树,做一棵自由生长的小草,只要能享受阳光雨露,也同样值得骄傲。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别怕。

留学英国,这片看起来“慢悠悠”的土地,或许能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校准人生的时钟。

试着在没课的下午,关掉手机,去最近的公园躺一个小时。你什么都不用做,就看着云飘过,听着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试着去报名一个你一直好奇但觉得“无用”的兴趣班,不管是陶艺、攀岩还是莎士比亚戏剧。不为加分,不为社交,只为那份纯粹的“喜欢”。

试着跟一个在咖啡店遇到的陌生人聊聊天,问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你会发现,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闪闪发光的故事。

别急着规划未来,先认真感受现在。这趟旅程最重要的收获,可能不是那张学位证书,而是一个更松弛、更自洽、更懂得如何与生活和解的自己。这,才是谁也偷不走的财富。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