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不解决以下问题 |
|---|
|
留学澳洲,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嘿,朋友,你是不是也这样?
还在为绩点焦虑,为前途迷茫,忍不住和身边的人暗暗比较?
来澳洲前,我就是“内耗”大军里最标准的一员。记得出国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的电脑里有个Excel表,密密麻麻记录着我每门课的每一次小测、作业、期中、期末的成绩。旁边一列,是我偷偷打听来的“学神”同学的分数。我设了无数个公式,计算着要怎样才能把绩点拉高0.1,才能在简历上更好看一点。
有天凌晨三点,我对着屏幕上那个刺眼的“-0.05”,突然就崩溃了。我不知道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那种感觉,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无法停下,也不敢停下,身心俱疲。
但在这里,我发现,人生原来可以有另一套算法。
当“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
来到澳洲,上的第一节Tutorial(导修课),我就被“吓”到了。教授抛出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让大家分组讨论。我习惯性地想先听听别人怎么说,总结出一个“最安全”的观点。结果,一个本地小哥张口就说:“我觉得这个理论全是胡扯。”
我当时心头一紧,在国内,这可是要被老师“请”出去的节奏。但我们的Tutor(导师)不但没生气,反而眼睛一亮,追问道:“哦?有意思,说说为什么?”
整个课堂的气氛瞬间被点燃了。大家开始天马行空,从历史聊到哲学,从个人经历聊到社会新闻。没有人在意你的语法是否完美,观点是否“成熟”,大家都在认真倾听、激烈碰撞。那一刻我才明白,这里的教育,奖励的是你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完美复述。
澳洲的大学考核方式也很多元,并非“一考定终生”。小组作业(Group Assignment)、个人陈述(Presentation)、研究报告(Research Paper)占了很大比重。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小组项目,为了一个商业策划案,我们四个组员吵得不可开交,但最后交上去的作品,融合了每个人的闪光点,拿到了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成绩)。那种成就感,远比一个人熬夜刷题要来得真实和深刻。
根据澳大利亚“学习与教学质量指标”(QILT)发布的《2022年学生体验调查》,有79.3%的本科生对他们所学课程中的“技能发展”给予了积极评价。这个数字背后,正是这种鼓励思辨、强调协作的教育理念。它让你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趣的自己。你的价值,不由一个冷冰冰的分数来定义。
学会理直气壮地“浪费”时间
在国内,我们好像总在追赶什么。赶地铁、赶DDL、赶着在30岁前“成功”。而在澳洲,我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慢下来”。
下午五点,墨尔本CBD的办公室里会准时响起一阵键盘敲击的尾声,然后大家鱼贯而出,奔向酒吧、健身房或者回家陪孩子。周末的公园和海滩,永远是人气最旺的地方。你会看到全家人带着狗狗玩飞盘,情侣们铺着野餐垫看书,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留学生,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看一场完整的日落。
刚开始,我特别不习惯。我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应该去图书馆、去打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直到有一次,我因为一个Project压力大到失眠,朋友硬是把我拖到了邦迪海滩(Bondi Beach)。我们没说话,就听着海浪一遍遍冲刷沙滩,看着太阳一点点沉入海平面,把天空染成橘粉色。那一瞬间,心里所有的焦虑和烦躁,好像都被那片广阔的无声治愈了。
澳洲人对自然的亲近是刻在骨子里的。你知道吗?整个澳大利亚有超过600个国家公园和将近12000片海滩。数据是冰冷的,但体验是鲜活的。当你真正走进一片原始森林,闻到桉树叶的味道;当你在大洋路上驰骋,感受海风穿过头发,你会发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而我们纠结的那些“人生大事”,或许也并没那么重要。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澳大利亚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一直名列前茅。这里的居民平均每天有14.3个小时用于个人护理和休闲,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这种社会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告诉你: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牺牲生活去工作。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匀速前进,才能看到更多风景。
搞钱,但又不完全是为了搞钱
很多留学生都会打工,我也不例外。但在这里,打工的意义被重新定义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社区咖啡店做服务员。面试我的老板是个叫David的澳洲大叔,他没怎么问我的专业和成绩,反而饶有兴致地听我讲了半天我做的红烧肉。上班第一天,他教我怎么做澳白(Flat White),怎么跟不同口音的客人聊天,怎么记住那些熟客的奇怪要求。
这份工作让我第一次真正地“浸泡”在英语环境里,俚语和地道表达能力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每天早上都要一杯双份浓缩的律师,有推着婴儿车来买羊角面包的年轻妈妈,还有一个总在下午三点来店里写诗的老爷爷。他们会跟我分享今天的新闻,会问我中国的家乡是什么样子,会在我笨手笨脚打翻牛奶时笑着说“No worries, mate!”(没关系,伙-计!)。
在澳洲,劳动是受到尊重的。这里的法定最低时薪标准是全球最高的之一。从2023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亚的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是每小时23.23澳元。这意味着,你通过自己的劳动,完全可以负担得起生活,甚至还能攒下一点旅行基金。这种经济上的安全感,让你不必为了生计而焦虑,可以更从容地去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把它当成体验生活、融入社会的一扇窗。
我后来还做过书店店员、活动志愿者。每一段经历,都让我看到了课堂之外的澳洲社会。这种“人间烟火气”,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生动,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不一样”才是这里的常态
在国内的社交圈里,总有一套隐形的评分标准:身材、外貌、家境、学校……我们很容易陷入和别人比较的漩涡。
来到澳洲,你会发现这里的审美和价值观是如此多元。在海滩上,无论环肥燕瘦,每个人都自信地穿着比基尼享受阳光。在大学里,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和你一起上课做同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街上的行人,可能穿着最简单的T恤短裤,也可能画着最夸张的妆容、有着五颜六色的头发。
没有人会用奇怪的眼光打量你,因为“不一样”才是这里的常态。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澳洲有近30%的人口出生在海外,来自全球近200个国家。这种极致的文化多元性,造就了一种宽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你不需要把自己塞进任何一个模子里,你可以就是你。
我曾经因为一次presentation的口音问题而感到自卑,但下课后,一位本地同学却跑来对我说:“你的观点太棒了,虽然有些词我没太听懂,但完全不影响我理解你的逻辑。”那一刻,我如释重负。我开始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敢于穿着奇奇怪怪的衣服出门,敢于拒绝不喜欢的社交。我不再害怕别人的评判,因为我发现,根本没那么多人真的在意你。大家都在忙着过好自己的生活。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觉得很累,被绩点、实习、前途这些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感觉自己在一个巨大的滚轮上不停地跑。
不妨问问自己,你是在为别人的期待而活,还是在为你自己?
澳洲的阳光,真的晒干了我心里很多潮湿的角落。它没有给我一个“成功”的答案,但它给了我一个“暂停”的按钮,让我有机会去看看人生的另一种活法。
下次emo的时候,别憋着。去楼下的草坪光脚走走,去买一杯咖啡跟店员聊聊天,或者干脆请一天假,坐火车去一个没去过的小镇。
别怕“浪费”时间,因为那些你用来感受生活的瞬间,才是真正滋养你生命的养分。真的,你可以不那么用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