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还在为绩点、实习和未来焦虑到头秃吗?我懂你,因为来新西兰之前,我也是个精神内耗十级选手。但你猜怎么着?这片“长白云之乡”真的有种魔力,把我给治好了!这里没有那么多让人窒息的比较和催促,下课后可以冲到海边发呆,周末就扎进森林里徒步,抬头就能看见银河。我在这里学会了放慢脚步,第一次感觉到生活不只有“应该怎样”,更有“我喜欢怎样”。如果你也觉得累了,想找回内心的平静和那个真正快乐的自己,来看看我的故事吧,或许你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来新西兰前,你需要知道的“反内卷”心态调整
放下“效率至上”的执念:这里的公交车可能不准时,邮件可能隔天才回,商店五点就关门。学会享受“慢”和“等待”,而不是把每分钟都填满。
重新定义“有用”:花一个下午在海边看浪、在公园喂鸽子,这些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你精神充电的必要活动。在这里,“无所事事”的价值被高度认可。
拥抱B计划:你可能不会像预想中那样进入顶尖投行,但可能会爱上冲浪,或者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生活不止一条跑道,这里的风景会告诉你这一点。
主动,但别功利:多和本地人聊聊天气,而不是总想着“拓展人脉”。真诚的交流,远比一份简历上的“社会活动”重要得多。

嘿,朋友,你现在是不是正亮着台灯,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献或者改了N遍的简历发呆?耳机里放着白噪音,想集中精神,但脑子里却像塞进了一个高速运转的CPU,处理着绩点、实习、考证、未来规划……每一个进程都在闪着红灯,提醒你“你还不够努力”“别人已经把你甩在身后了”。

如果我猜对了,别慌,我懂你。因为一年前的某个凌晨三点,我也是这个状态。我蜷在椅子上,面前是没写完的论文,旁边是凉掉的咖啡。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那种感觉,不是累,而是一种被掏空的、无边无际的疲惫。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仓鼠,在一个飞速旋转的轮子上拼命奔跑,停不下来,也不知道终点在哪。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精神内耗”,一种自己跟自己打架的消耗战。

但今天,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地方,是奥克兰激流岛(Waiheke Island)一家靠海的咖啡馆。窗外是蓝得不像话的天和海,海鸥在悠闲地散步。我刚刚结束了上午的课,没有着急去图书馆占座,也没有赶着去参加什么Networking活动。我只是坐在这里,吹着海风,慢慢地喝一杯Flat White。这一刻的平静,是我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没错,是新西兰治好了我。这片被誉为“长白云之乡”(Aotearoa)的土地,用一种温和却强大的力量,帮我从那个内耗的漩涡里,一点点地把自己捞了出来。如果你也觉得累了,不妨听听我的故事,看看这里到底有什么魔力。

当“内卷”学术圈,遇上“放养式”课堂

出国前,我的人生KPI被几项关键指标牢牢锁定:GPA 3.8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世界五百强实习。我习惯了用打卡的方式学习,用量化的结果衡量自己的价值。熬夜是常态,焦虑是背景音。

来到新西兰读研,我把这套“战时状态”也带了过来。开学第一周,我就冲到图书馆,把reference list上的书全借了出来,准备挑灯夜读。结果,我那本地的Kiwi室友看到我书桌上的“书山”,眼睛瞪得像铜铃:“哥们儿,你这是要修个图书馆吗?今晚海边有篝火派对,一起去玩啊!”

我当时礼貌地拒绝了,心里还默默给他贴上了“不求上进”的标签。但后来我发现,我才是那个“异类”。

这里的课堂氛围完全不一样。教授们鼓励的不是你背下了多少定义,而是你提出了多少“愚蠢”的问题。有一次,在我的商业分析课上,教授抛出一个案例,让我们讨论。我习惯性地想套用教科书上的某个模型,结果一个本地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模型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因为我爸的农场就遇到过类似问题,他们是这样解决的……”全班同学,包括教授,都听得津津有味。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知识不是用来背诵的,是用来结合生活去理解和质疑的。

新西兰的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Education New Zealand)2022年的调查,超过88%的国际学生对新西兰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其中“安全和友好的环境”是他们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几乎每所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学生健康与咨询服务中心(Student Health and Counselling Services),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他们不是把你当成一个需要“修复”的问题学生,而是像朋友一样,帮你梳理情绪,告诉你“It's okay to not be okay”(状态不好也没关系)。这种被允许“脆弱”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治愈。

这里的考核方式也更多元。除了期末考试,大量的分数来自于平时的Presentation、小组作业和课程论文。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在最后几周拼命“卷”,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学会与人协作,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曾经和一个毛利裔的同学、一个印度裔的同学和一个欧洲来的交换生一起做小组项目。我们花在沟通和磨合上的时间,远比写报告本身要多。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倾听不同的声音,也让我明白了,团队的成功比个人的高光重要得多。我的GPA或许没有国内的同学那么亮眼,但我收获的软技能,却让我对未来的职场少了很多恐惧。

大自然,是免费的顶级心理治疗师

如果说学术环境的改变是“解压”,那新西兰的大自然就是“疗愈”本身。

在国内,我们想看点绿色,可能得开车一两个小时去远郊的森林公园,门票还不便宜。但在新西兰,大自然就像你家后院。根据新西兰环保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的数据,全国有超过30%的土地是受保护的公共保护区,包括13个国家公园、无数的森林公园和海洋保护区。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开车半小时内,几乎都能找到一片可以让你“灵魂出窍”的自然风光。

我住在奥克兰,这是一个被两片海洋环抱的城市。每当课业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时,我就会跳上公交车,半小时后就能到Piha黑沙滩。我什么也不做,就是脱了鞋,踩在柔软的沙子上,看着狂野的塔斯曼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海岸。那种宏大的、原始的力量,会让你瞬间觉得,你纠结的那些论文DDL、绩点排名,是多么的渺小。海浪声是最好的白噪音,能把脑子里的杂音全都盖过去,只剩下平静。

周末,我和朋友们的娱乐方式不再是逛商场、唱K,而是“Tramping”(新西兰人对徒步的叫法)。我们去过怀塔克雷雷山脉(Waitākere Ranges)的热带雨林,感受阳光穿过巨大的蕨类植物叶子洒在脸上的感觉;也去过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在活火山的背景下徒步,那感觉就像走进了《指环王》的末日火山。科学研究早就证明,接触自然(所谓的“生态疗法”)能显著降低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水平,提升人的幸福感。一项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的研究发现,即使每天只在自然环境中待上20分钟,也能有效改善情绪和生理健康。

对我来说,数据是苍白的。真正震撼我的,是那些具体的瞬间。比如,在特卡波湖(Lake Tekapo)的暗夜保护区,我第一次用肉眼看到了完整的银河,像一条钻石铺成的河,横跨整个夜空。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到敬畏,感到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奇妙。你所有的焦虑,在那样壮丽的星空下,都显得微不足道。

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我开始关注天气,关心潮汐,能分清几种不同的鸟叫声。我的生活节奏,从跟着时钟走,变成了跟着日出日落走。这种感觉,就像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了一次彻底的“清盘”,把那些不必要的、消耗性的思绪都清除了出去。

“Work-Life Balance”不是口号,是生活本身

来新西兰之前,我一直觉得“工作与生活平衡”是个伪命题,是成功人士凡尔赛的说法。在国内的实习经历告诉我,自愿加班、24小时待命才是职场新人的生存法则。

新西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里的“慢”,是刻在骨子里的。

下午五点,市中心的商店会准时拉下卷帘门。周末,除了超市和少数服务行业,大部分公司都是不开门的。我的房东,一个本地的工程师,他的口头禅是:“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他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地要去帆船俱乐部,天塌下来都不能耽误。

刚开始我非常不适应,觉得这太“懒”了,太没效率了。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强制性的“休息”,其实是在保护你的生活。它逼着你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去关注自己的家庭、朋友和爱好。在经合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排名中,新西兰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指标常年位居前列。报告显示,新西兰只有大约12%的员工工作时间很长(每周超过50小时),远低于OECD平均的13%。

我找了一份兼职,在一家本地咖啡馆打工。老板是个很典型的Kiwi,每天乐呵呵的。有一次我手脚麻利,想提前把晚上的准备工作做完,老板却把我叫停了。他说:“嘿,慢慢来,享受这个过程。咖啡不是流水线产品,需要用心做。”他还告诉我,法定休息时间必须休息,一分钟都不能少,因为“a happy worker is a good worker”(快乐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这种文化也延伸到了社交上。这里的社交,很少有那种觥筹交错、充满商业目的的饭局。大家更喜欢在周末叫上几个朋友,在自家后院BBQ,或者一起去海边冲浪、钓鱼。大家聊的都是些轻松的话题:最近看了什么电影,哪个步道风景好,周末去哪儿玩。没有人会问你“你家是做什么的”“你未来有什么规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粹。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那根时刻紧绷的、关于“成功”的弦,慢慢松了下来。我意识到,成功的人生不一定是要赚多少钱,爬到多高的位置。能拥有健康的身体、真心的朋友,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写在最后:给同样内耗的你

我不会说什么“新西兰是天堂,来了就什么都好了”的鸡汤。留学生活依然会有挑战:孤独感、文化冲击、学业压力……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新西兰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你从高速旋转的仓鼠轮上跳下来,喘口气的可能性。它用壮丽的自然、淳朴的人情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告诉你:嘿,孩子,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跑得快不重要,用自己舒服的节奏跑完全程才重要。

如果你也觉得被内耗掏空了,别硬扛着。我没办法给你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但可以分享几个在新西兰学到的小方法,或许能帮你找到那个开关,关掉脑子里的噪音:

找一条离你最近的步道,去走走。不用做任何攻略,就带上水和一点吃的,去走路。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专注地感受脚下的土地,听林子里的鸟叫和风声。让大自然帮你把精神垃圾“代谢”掉。

尝试一项“无用”的爱好。可以是冲浪、画画、种花,甚至是坐在海边发呆。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加分,不是为了发朋友圈,纯粹只是因为“我喜欢”。找回这种纯粹的快乐,是治愈内耗的特效药。

和陌生人聊聊天。在咖啡馆,在公交站,和身边的人说一句“Hello, how are you?”。你会发现,大部分Kiwi都非常友好。这种简单的、不带功利性的连接,会让你感觉不那么孤单。

允许自己“浪费”时间。不要把日程表排得太满。留出一些空白的时间,什么都不做。让大脑自由地漫游。很多时候,最好的创意和最深刻的感悟,都诞生在这些“空白”的时刻。

说到底,新西兰治好的不是我的“病”,而是解开了我给自己上的“枷锁”。它让我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追赶了多少,超越了多少,而在于你体验了多少,感受了多少。祝你也能在这里,或者在任何一个地方,找回内心的平静,和那个真正快乐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84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