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先看这里! |
---|
这篇文章不是劝你放弃“港三”(港大、科大、中大),而是给你一个“Plan B”,一个可能更适合你的“宝藏”选择。如果你觉得港三太卷,或者你的背景有点“非主流”,想玩点跨学科的新花样,那这篇关于香港浸会大学(HKBU)的AI专业深扒,绝对值得你花10分钟看完。咱们不谈虚的,只聊干货:课程怎么设置?申请要啥背景?毕业了能干啥?看完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不挤独木桥,风景这边也独好! |
“完了完了,今年港三的AI项目怕是又要神仙打架了……”
深夜11点,我收到了学妹小A发来的微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焦虑。小A本科是国内一所不错的211,绩点3.5/4.0,有两段还算可以的实习,雅思也考到了7.0。这个背景,放在往年申请香港的研究生,不说十拿九稳,至少也是个有力的竞争者。但今年,她光是看着各大留学论坛里晒出的“海本+高G+顶会论文”的背景,就感觉自己的申请材料黯淡无光。
“姐,我是不是没希望了?感觉除了港三,去别的学校又不甘心,那个光环太吸引人了。”
我太理解她的心情了。在留学圈,“名校情结”就像一个魔咒,尤其是申请香港,大家的目光似乎永远聚焦在那三所顶尖学府上。仿佛踏不进港大、科大、中大的门,留学之路就有了缺憾。但说句大实话,申请就像谈恋爱,最有名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挤破头去追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女神”,最后可能遍体鳞伤;而换个赛道,你可能会发现一个与你灵魂契合的“宝藏选手”。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个经常被大家忽略,但在AI领域,尤其是跨学科AI领域玩得风生水起的“宝藏”——香港浸会大学(HKBU)。
别被名字“耽误”了,浸会的计算机科学有多硬核?
一提到“浸会”,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文科很强”“传理学院亚洲第一”。没错,这些都是浸会的王牌。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浸会的理学院,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系(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咱们直接上数据,不玩虚的。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香港浸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科位列全球前300名。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浸会的CS专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学术声誉和竞争力。学校更是早在2018年就大手笔投入1亿港币,启动了“策略发展计划2018-2028”,其中一个核心方向就是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这几年,浸会引进了不少来自世界顶尖名校的AI大牛学者,各种AI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更重要的是,浸会似乎天生就有一种“跨界”的基因。它没有把AI仅仅当成一个纯技术学科来发展,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AI与各个行业融合的巨大潜力。于是,一系列脑洞大开、既硬核又有趣的神仙专业就诞生了。下面,我们就来深扒一下这几个让我都想再去读一次的硕士项目。
神仙专业一:人工智能与数码媒体理学硕士 (MSc in AI and Digital Media)
如果说传统的CS是“技术宅”,那浸会这个AIDM项目就是“技术潮人”。它把冰冷的AI算法和火热的艺术创作结合在了一起,听起来是不是就超酷?
到底学些啥?
这个项目由计算机科学系开设,但它的课程设置完美体现了什么叫“文理交叉”。你既要学硬核的编程和算法,比如《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基础》、《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又要接触充满创意的应用课程,比如《数码媒体基础》、《计算艺术》、《游戏设计与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我特意去官网翻了他们的课程列表,有几门课的名字简直长在了我的兴趣点上:比如“Generative AI for Arts and Design”(生成式AI用于艺术与设计),这不就是现在最火的AIGC(AI-Generated Content)方向吗?教你怎么用AI画画、做音乐、写剧本。想象一下,当别人还在调参的时候,你已经在用代码“导演”一部动画短片了,这种感觉也太爽了!
真实案例:
之前看过一个这个项目学生的作品展,有个小组做了一个交互式艺术装置。观众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实时改变屏幕上由AI生成的山水画的风格和笔触。这种将技术、艺术和观众互动完美融合的创意,只有在这样跨学科的环境里才能孕育出来。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码农”了,而是“创意技术专家”(Creative Technologist)。
谁适合申请?
这个项目非常欢迎拥有不同背景的同学。无论你是计算机、软件工程出身的技术咖,还是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出身的创意派,只要你对“技术+艺术”的交叉领域有热情,都有一席之地。对于技术背景的同学,这是一个让你“软化”技能,增加创意维度的绝佳机会;对于艺术背景的同学,这更是一个让你插上技术翅膀,实现各种天马行空想法的强大工具。
申请小Tips:
因为项目的特殊性,除了常规的成绩单、语言成绩,一份能展示你创意和技术结合能力的作品集(Portfolio)会是超级加分项!可以是你做过的游戏demo、一个交互网页、一段用代码生成的动画,甚至是一篇关于AI艺术的深度思考文章。你要向招生官证明,你不仅懂技术,更有趣的灵魂和创意的想法。
未来能干啥?
毕业生的出路非常广。你可以去互联网大厂,比如腾讯、网易的游戏部门,从事AI游戏设计师、技术美术(TA)等岗位。也可以去顶尖的广告公司、数字媒体工作室,担任创意技术总监。甚至,你还可以成为一名独立的数字艺术家或策展人。根据香港人才清单的数据,游戏技术和创意产业相关的专家是本地急需的人才,起薪普遍在每月25,000至40,000港币以上,非常有竞争力。
神仙专业二: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理学硕士 (MSc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如果说AIDM是文艺范儿,那这个FinTech & AI项目就是精英范儿。香港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科技的结合是这里最热门、也最“多金”的赛道,没有之一。
到底学些啥?
这个项目是浸会计算机科学系和经济及金融系的“强强联合”。课程设计可以说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你既要学习《金融科技的AI算法》、《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数据分析与金融建模》这类硬核技术,也要深入理解《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监管科技与合规》、《投资学》等金融知识。
这种课程设置的好处在于,它能把你培养成一个“双语人才”——既能和程序员聊算法模型,也能和金融分析师谈市场趋势。我一个在香港投行工作的朋友就吐槽过,他们部门最头疼的就是技术人员不懂业务,业务人员不懂技术,沟通成本极高。而这个项目毕业的学生,恰好就是能打通这两个世界的“桥梁”。
真实案例:
我了解到这个项目会定期邀请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和各大银行、券商的高管来做讲座,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比如,香港虚拟银行(如众安银行、天星银行)的崛起,就是FinTech应用的典型案例。项目的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这些公司的实习或项目中,学习如何利用AI进行信用评估、反欺诈和量化交易。去年就有一个毕业生,因为在项目中设计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股票择时模型,表现出色,还没毕业就拿到了某知名对冲基金的Quant offer。
谁适合申请?
非常适合有计算机、数学、统计、金融、经济等相关背景的同学。如果你本科是学计算机的,想往金融方向转,这项目简直是为你量身定做。如果你是学金融的,但感觉传统金融知识已经不够用,想用科技武装自己,这里也是你的最佳选择。
申请小Tips:
这个项目对申请者的数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在你的文书里,一定要突出你在这方面的优势。比如,可以详细描述你如何用Python分析过一个数据集,或者你参与过的数学建模比赛经历。如果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比如在银行的科技部、证券公司的量化部实习过,那绝对是王炸!
未来能干啥?
前景?那简直是“钱”景无量!毕业生是香港金融界最抢手的人才。主要去向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岗位包括量化分析师(Quant)、金融数据科学家、算法交易员、区块链工程师、金融科技产品经理等。根据招聘网站如Glassdoor和eFinancialCareers的数据,香港一名初级量化分析师的年薪轻松超过60万港币,经验丰富的专家更是可以达到百万级别。
神仙专业三: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理学硕士 (MSc in Data Analy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如果前面两个项目让你觉得有点“跨度太大”,你还是想做一个纯粹的“技术控”,那么这个DAAI项目就是你的菜。它更聚焦于AI的核心——数据,可以说是最“万金油”、应用面最广的一个专业。
到底学些啥?
这个项目同样由计算机科学系主导,课程非常扎实、硬核。核心课程涵盖了数据科学和AI的方方面面,比如《高级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深度学习与应用》、《自然语言处理》。你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如何构建和训练复杂的AI模型。
它最大的特点是“授人以渔”。课程不仅教你如何使用现成的工具和框架(比如TensorFlow, PyTorch),更注重让你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和算法逻辑。这样一来,无论未来技术如何迭代,你都具备了快速学习和解决新问题的核心能力。
真实案例:
浸大的DAAI项目非常注重实践。他们与香港的许多企业都有合作,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世界的“数据挑战”中。比如,之前有学生团队和一家本地大型零售集团合作,通过分析其数百万条消费数据,建立了一个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商品推荐系统,据说让该集团的线上销售额提升了近15%。这个项目成果直接写进了他们的简历,成了找工作时最有力的敲门砖。
谁适合申请?
这个项目对申请者的数理和编程背景要求是最高的。如果你本科是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物理学或者其他工程类专业,并且有扎实的编程基础(Python是必须的),那么你就是他们想要的“天选之子”。
申请小Tips:
对于DAAI项目,展示你的项目经验至关重要。你的GitHub主页、Kaggle比赛的排名、参与过的科研项目,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加分项。在个人陈述中,不要只说“我喜欢AI”,而是要具体说你对哪个细分领域感兴趣,比如是计算机视觉(CV)还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你为此做过哪些努力和探索,你希望在浸会这个项目中获得什么,未来想用它来解决什么问题。
未来能干啥?
数据科学家和AI工程师是当今全球就业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职位,没有之一。这个项目的毕业生几乎可以进入任何行业,因为现在所有公司都在拥抱数据化和智能化。从科技巨头(Google, Microsoft),到电商平台(Alibaba, JD),再到医疗、交通、教育等传统行业,都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在香港,一个有2-3年经验的数据科学家的平均年薪可以达到50万至70万港币,而且职业发展路径非常清晰。
申请前,你需要知道的“大白话”建议
好了,介绍了这么多神仙专业,最后再给大家来点最实际的申请建议。
第一,早点下手!香港的硕士申请基本都是“Rolling Admission”,也就是滚动录取,先到先得。好项目的第一轮申请通常在9、10月份就开始了。等到截止日期前再提交,可能好的坑位早就被占了。所以,语言成绩、推荐信这些材料一定要提前准备好。
第二,文书要“走心”,不要“走量”。别用一个模板套所有学校和项目!申请浸会这种特色项目,你一定要在文书里体现出你对“跨学科”的理解和热情。告诉招生官,为什么你觉得AI+艺术/金融/数据是未来?你过去的经历如何让你对这个交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比单纯罗列你的GPA和奖项要动人得多。
第三,别被“双非”标签吓到。相比港三,浸会对本科院校的背景卡得没有那么死。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综合素质、个人潜力和与项目的匹配度。我见过不少本科背景普通,但有亮眼项目经历或独特想法的同学,最终成功拿到offer。所以,自信一点,大胆去尝试!
说到底,选学校就像找对象,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最适合。港三的光环固然耀眼,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特质和兴趣在另一条路上能更好地闪光,为什么不去勇敢地选择那条路呢?
或许,那个让你既能发挥专业所长,又能避开最激烈竞争的完美选择,就在香港浸会大学这个“宝藏”里等着你。别犹豫了,赶紧去官网看看吧,说不定你的AI梦,就从这里开始起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