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避雷!本科留学最卷的专业清单

puppy

正在准备留学的你,是不是也觉得选专业头都大了?都说CS、商科是版本答案,但你知道这些专业现在到底有多卷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分数比拼,而是实习、科研、竞赛背景的“神仙打架”。我们帮你整理了一份本科留学最卷专业清单,不光告诉你哪些专业是申请的“重灾区”,更会深入分析它们卷的背后原因,以及毕业后的真实就业情况。别再盲目跟风、一头扎进红海啦,快来看看这份清单,帮你提前避雷,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赛道!

小编悄悄话:留学选专业避雷指南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一枚。今天想跟大家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选专业。咱们不聊虚的,就盘一盘那些“卷王”专业。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有点焦虑,但请相信我,提前看清赛道的拥挤程度,远比你一头扎进去才发现是“地狱模式”要好得多。这既是“劝退”,更是“劝你三思”,希望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条路。

上周,我跟一个正在申请季的高中生小A聊天,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听起来疲惫不堪。他想申请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也就是大家口中的CS。

“姐,我感觉我要崩溃了,”他叹了口气,“我的SAT快1550了,托福110+,AP也有好几门5分。我以为这成绩还不错,结果前两天跟中介开会,他给我看了几个同校竞争对手的背景,我当场就傻了。”

他说的一个竞争对手,高一就开始在GitHub上贡献代码,高二拿了USACO(美国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白金奖,还有一个暑假跟着大学教授做科研,论文都发了。另一个呢,自己搞了个APP,已经有几千个用户了,还拉到了天使投资。

“他们这哪里是高中生啊,简直就是创业公司CEO的简历。我感觉我这几年学了个假习。”小A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力感。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分数比拼了,欢迎来到本科留学申请的“军备竞赛”时代。尤其是在某些热门专业,申请者们已经卷出了新高度,卷实习、卷科研、卷竞赛、卷人脉……仿佛每个人都在十八般武艺上样样精通。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份《本科留学最卷专业清单》,带你看看这些专业的“修罗场”到底有多残酷,也帮你分析一下,这股“卷”气背后,藏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卷王之王,没有之一

如果说留学专业有个“内卷名人堂”,那CS绝对是坐在最中间的那把头号交椅。

为什么这么火?原因简单粗暴:钱多,机会多,未来看起来一片光明。从硅谷的科技巨头FAANG(现在应该叫MAMAA了),到国内的BAT,再到无数的独角兽创业公司,CS毕业生似乎手握着通往高薪和财富自由的钥匙。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数据,2023年软件开发人员的年薪中位数超过13万美元,这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但诱惑的背后,是申请地狱。我们来看几个顶尖大学的例子:

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计算机科学学院(SCS)是无数CS学子的梦校,它的录取难度也堪称地狱级。近年来,SCS的整体录取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100个申请者里,只有不到5个人能拿到offer。能申请这里的学生,哪个不是手握高分和亮眼活动?你以为SAT 1550+是敲门砖,其实那只是入场券的底色而已。

再比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它的CS专业在全美排名前五,性价比极高,自然也成了申请的“重灾区”。UIUC Grainger工程学院在2023 Fall的数据显示,CS专业的录取率仅为6.7%。UC系的大学更是如此,UCLA和UC Berkeley的CS相关专业,对于国际学生的录取率低得令人发指。尤其是UC Berkeley的EECS(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难度堪比藤校。

光看录取率可能还不够直观,我们来看看现在申请CS的“标配”是什么样的:

  • 竞赛背景:USACO金奖?现在可能不够看了,白金奖(Platinum)才是大佬们的标配。此外,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Google Code Jam等高含金量竞赛的奖项,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 科研实习:只是参加个夏校做项目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卷王”们是在大学实验室里跟着教授做前沿研究,最好能发表一篇署名的学术论文(哪怕是三作四作)。实习也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有了一两段在科技创业公司甚至大厂的实习经历。
  • 个人项目:一个能展示你编程能力和产品思维的个人项目(Personal Project)几乎是必须的。比如自己开发一个网站、一个APP,或者在GitHub上有一个活跃的开源项目。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你会写“Hello World”,而是你用代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后的真实情况呢?

CS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确实广阔,起薪也很高。但“毕业即年薪20万美元”的神话,也需要客观看待。首先,近两年的科技行业正在经历一波“寒冬”。从Google、Amazon到Meta,各大厂都在裁员。根据Layoffs.fyi网站的追踪数据,仅2023年,科技行业就有超过26万名员工被解雇。这股寒气也传导到了校招市场,许多公司的招聘名额缩减,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还有一个巨大的挑战——H1B工作签证。裁员潮中,持有H1B的员工往往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需要在短短60天内找到新工作,否则就得离开美国。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性,是每个想留美工作的CS学生都必须面对的压力。

所以,选择CS,你不仅要在申请时“卷”赢上万名对手,毕业后还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和不确定的签证政策中继续拼杀。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商科 (Business/Finance):金融新贵梦,卷出天际线

如果说CS是技术宅的梦想,那商科,尤其是金融、投行方向,就是精英梦的代名词。华尔街、中环、金融城……这些地标在无数学生心中,是财富、地位和成功的象征。

申请顶尖商学院的难度,丝毫不亚于CS。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Wharton),作为全美第一的本科商学院,录取率常年低于7%。纽约大学的斯特恩商学院(Stern)和密歇根大学的罗斯商学院(Ross)也都是申请者挤破头的地方。

商科的“卷”和CS还不太一样。CS更看重硬核的技术实力,而商科则是一种“软硬兼施”的卷。

硬实力方面,优异的数学成绩是基础。AP微积分BC、AP统计、AP宏观/微观经济学基本是申请者的“人手必备”。招生官希望看到你具备处理数据和进行逻辑分析的潜力。

但商科更卷的地方在于软实力——领导力、沟通能力、商业思维和人脉网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如何体现在你的申请材料里?

  • 商业竞赛:DECA、FBLA(Future Business Leaders of America)这类全美级别的商业竞赛,几乎成了顶尖商学院申请者的“第二战场”。拿到州级别甚至国家级别的奖项,才能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沃顿举办的WGHS投资比赛,更是吸引了全球的高中生精英参与。
  • 创业/社团经历:光是参加一个社团当个成员已经不够了。你需要是创始人、是主席,是那个带领团队从0到1,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的人。比如,创办一个校园公益组织,并能用商业模式让它持续运营;或者自己搞个小电商,有真实的流水和用户数据。这些经历展示的,是你的执行力和领导力。
  • 高端夏校/实习:沃顿的LBW(Leadership in the Business World)夏校项目,录取难度堪比本科申请。能进入这样的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背景背书。此外,家庭背景好或者人脉广的学生,甚至能在高中阶段就进入投行、咨询公司或者基金公司进行实习,这种经历在申请中是降维打击。

一位在投行工作的学长曾半开玩笑地说:“我们招实习生,很多时候不只是看你的能力,也是在看你背后能带来什么资源。”这句话虽然残酷,却道出了商科领域,尤其是金融圈一部分的真实生态。

毕业后的“名利场”真相

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前途确实一片光明。根据沃顿商学院2023届毕业生的就业报告,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平均总薪酬高达18.3万美元。进入投资银行、私募股权和顶级咨询公司,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但光鲜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投行分析师每周工作80-100小时是家常便饭,凌晨两三点下班,周末继续加班,是工作的常态。你在电影里看到的西装革履、出入高级场所的精英,背后是无数个用咖啡和红牛续命的夜晚。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不仅消耗身体,也考验着人的精神意志。所谓的“Up or Out”(要么升职,要么走人)文化,让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也不敢松懈。

而且,金融行业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经济上行时,大家赚得盆满钵满;一旦经济下行,裁员也是最迅速、最无情的。你想追求的是那份高薪和光环,还是真正热爱这个充满数字和博弈的世界?这个问题,值得你在挤进这条赛道前,好好问问自己。

工程学 (Engineering):硬核实力的内卷战场

工程学像一个稳重可靠的“理工男”,虽然不像CS和商科那样自带流量和话题,但它一直是留学生选择的热门方向,也是一个内卷程度被严重低估的领域。

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硬核”。工程师通过应用科学和数学原理,设计、建造和维护各种东西,从芯片、飞机到桥梁、医疗设备。这是一个能让你实实在在改变物理世界的专业,而且就业稳定,薪资可观。像电子工程(EE)、机械工程(ME)、生物医学工程(BME)等都是常青树专业。

顶尖工程学院的申请难度,同样是顶级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录取率都在个位数。它们的申请者,往往都是全球最顶尖的理科大脑。

工程专业的卷,体现在对“动手能力”和“项目经验”的极致要求上。

  • 高含金量竞赛:除了传统的数学、物理奥赛,像FIRST机器人挑战赛(FRC)、再生元科学天才奖(Regeneron STS)、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等,是工程申请者展现自己实力的最佳舞台。这些比赛不仅考验你的理论知识,更考验你的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在FRC队伍里担任核心技术成员的学生,远比一个只有AP物理满分的学生更受招生官青睐。
  • 展现热情的个人项目:你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领域,招生官能从你的文书和活动列表里看出来。比如,申请机械工程的学生,可能在自家车库里改装了一辆卡丁车;申请电子工程的学生,可能自己用树莓派(Raspberry Pi)做了一个智能家居系统;申请航空航天工程的学生,可能是一个资深的航模爱好者,对飞行器设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听起来很“酷”的项目,背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的投入。
  • 科研经历:尤其对于想申请生物医学工程(BME)、材料科学等偏研究方向的学生,一段在大学实验室的科研经历至关重要。BME专业因为和Pre-med(医学预科)路线高度重合,吸引了大量想学医的顶尖学生,导致其申请难度在工程学院内部常常是最高的。

毕业后的工程师之路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很广,从传统制造业、能源行业,到半导体、航空航天、医疗器械,都有大量的岗位需求。根据PayScale的数据,美国土木工程师的平均年薪约7万美元,而电子工程师的平均年薪则能达到8.5万美元以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收入非常可观。

但工程师的道路,是一条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长跑”。本科课程的难度极大,无数个在图书馆里为了一个公式、一个电路图而熬夜的晚上,是每个工程学生的日常。毕业后,很多初级工程师的工作可能是在大公司里做一个“螺丝钉”,负责某个庞大项目中一个很小的环节,重复性高,离“创造发明”的梦想有一定距离。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你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最重要的——对技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坚持。如果你只是为了一个“稳定”的工作而选择工程,那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痛苦。

经济学 (Economics):文理通吃,申请爆炸

经济学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有文科的宏大叙事(研究社会资源如何分配),又有理科的严谨模型(运用数学和统计工具)。这种“文理通吃”的特性,让它成为了一个“万金油”专业,也因此吸引了海量的申请者,卷度逐年攀升。

为什么这么多人申请经济学?

首先,它的职业路径非常灵活。学经济,你可以去金融圈做分析师,可以去咨询公司做顾问,可以去科技公司做数据分析或产品经理,也可以继续深造读博搞学术,或者作为读法学院、商学院的跳板。这种多样性给了学生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次,它对申请者的背景要求相对宽泛。不像CS要求编程,工程要求动手,经济学对申请者的“画像”没有那么具象,导致很多在专业选择上比较迷茫的优秀学生,会把经济学作为一个“安全”的选择。

当所有人都觉得它“安全”时,它就成了最不安全的地方。

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顶尖名校的经济学系,是诺贝尔奖的摇篮,其申请难度可想而知。申请这些学校的经济学专业,你需要同时展现出色的文科素养和硬核的量化分析能力。

  • 量化背景是基础:现在申请经济学,尤其是顶尖学校,招生官期望看到你修过最高难度的数学课程,比如AP微积分BC、AP统计学,甚至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大学课程。如果你还会使用Python或R等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分析,那将是巨大的加分项。
  • 展现你的经济学思维:你需要通过活动来证明你对经济学的热情和洞察力。比如,参加全美经济学挑战赛(NEC)、耶鲁青年全球学者(YYGS)的经济学相关项目。或者,针对一个你感兴趣的社会经济现象,比如外卖平台的定价策略、二手市场的价格机制等,进行独立的研究,写一篇像样的研究报告。
  • 阅读和写作能力:经济学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优秀的文书写作能力,以及在历史、哲学等领域的涉猎,都能展现你的人文社科底蕴,让你在众多只有“数学好”的申请者中与众不同。

毕业后的多元与迷茫

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去向确实非常多元。但这种“多元”的另一面,可能是“不聚焦”。一个经济学学位本身,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某一项具体的职业技能。不像CS毕业生会编程,会计毕业生会做账,经济学毕业生学到的是一套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

这意味着,你需要通过实习来为自己的职业道路“定向”。想去投行,就要去刷金融相关的实习;想去咨询,就要去练case study;想做数据分析,就要自己去学SQL和Python。大学四年,你需要非常主动地去探索和积累,否则毕业时很容易陷入“什么都能干,但什么都干不好”的迷茫境地。

很多高阶的经济、金融岗位,比如量化分析师(Quant),通常要求硕士甚至博士学历。因此,对于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本科毕业只是一个开始,继续深造是通往职业金字塔顶端的必经之路。

写在最后:别让“内卷”绑架了你的热爱

盘点了这么多“卷王”专业,我猜你现在可能更焦虑了。别怕,这恰恰是让你停下来思考的最好时机。

我们为什么要去留学?是为了追逐一个热门的标签,还是为了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CS的算法、对金融的模型、对工程的设计就是爱得深沉,那别犹豫,勇敢地去“卷”,去成为那个最优秀的自己。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让你放弃,而是让你看清前方的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但如果你只是因为“听说”某个专业好就业、能赚钱,而逼着自己去刷那些并不感兴趣的竞赛和活动,那或许该踩个刹车了。

不妨试试“曲线救国”?进不了最热门的CS,可以考虑数学、统计、数据科学,甚至是认知科学,这些专业同样能为你打开进入科技行业的大门。进不了顶尖的商学院,可以先进文理学院,打下扎实的通识教育基础,再通过辅修、实习来明确自己的商科方向。

更重要的是,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性”。当所有人都去搞CS+金融时,你能不能试试“环境科学+数据分析”,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当所有人都去创业做APP时,你能不能试试“戏剧+心理学”,去探索人性的复杂?大学申请,从来都不是一场标准化的考试,招生官最想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独特思想和热情的你。

选专业不是一场百米冲刺,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的起点选择。选错了,中途还可以调整;选对了,能让你跑得更快乐、更长远。别让别人的标准,定义你的赛道。你的青春,值得一场不被“内卷”绑架的、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奔赴。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9709 Blog

Comments